UK糖尿病(l糖尿病)
研究显示严格体重管理可“逆转”2型糖尿病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澳大利亚人报》3月7日报道,研究发现,若通过严格的体重管理计划, 2型糖尿病可以被逆转至少两年时间。
英国一项试验的最新结果显示,在NHS的帮助下,超过三分之一(36%)的患者在经过长达五个月的严格控制饮食后,他们的2型糖尿病在之后24个月,仍然处于缓解期。
科学家称,研究结果意味着2型糖尿病被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进展性疾病的时代的结束。科学家表示,显著的体重减轻与病情的持续缓解密切相关。
在英国糖尿病慈善组织Diabetes UK的资助下,研究团队招募了约300名来自苏格兰和泰恩塞德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该试验。其中一半的实验者接受了全科医生的糖尿病护理,另一半人则实行体重管理计划。该体重管理计划包括在护士或营养师的帮助下,将每日饮食卡路里摄入量控制在800卡路里(3350千焦耳)左右,持续时间长达五个月,以保持体重。
2017年,研究小组发布了研究首个年度结果。该结果显示,经过1年的体重管理计划,46%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逆转。
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最新发现则显示,通过实行体重管理计划减肥超过10公斤的人中,有近三分之二(64%)在两年后病情得到缓解。试验进行一年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第二年仍未患2型糖尿病,且他们的平均体重减轻了15.5公斤。而病情没有得到缓解的患者平均体重也减轻了12公斤。
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罗伊•泰勒(Roy Taylor)教授称:“这些结果标志着医学的重大发展,预示了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进展性疾病的时代的结束。”“我们现在了解这种可逆性病症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每个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需要明白,迄今为止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恢复体重,患者的2型糖尿病就会复发。”
2型糖尿病是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变得过高的常见病症。研究人员表示,体重减轻可以降低胰腺内的脂肪水平,帮助它恢复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实习编译:申雪培 审稿:谭利娅)
这3种维生素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降糖有大帮助,你补够了吗?
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大国,平均每二十个人中最终就会有一个患病者。
它是以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约占5%)和Ⅱ型糖尿病。诱因主要包括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常见于Ⅰ型糖尿病患者)和胰岛素抵抗(常见于Ⅱ型糖尿病患者)。
临床症状有“三多一少”,即为吃得多、尿多、口渴饮水量多以及体重减轻。
这类疾病的本身并不会危机生命,但由于机体各器官及组织如心脑血管、神经、肾脏,长期处于高糖的状态中,极易发生病变,最终出现如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脑梗赛、脑出血、周围神经病变、中风、足病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症。
现实生活中,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极高,而患者往往深受其苦,可谓已经到了闻之色变的地步。很多糖友都想让病情不再进展,甚至希望能够逆转糖尿病。
比如最近科室接诊的一位患者,张阿姨,60岁刚退休,但已经糖尿病八年了。
刚开始被诊断出来的时候对于病情还比较上心,无论是在饮食上还是科学用药上都做得比较好,所以前俩年血糖控制得比较稳定。但也正是稳定了,张阿姨就逐渐的开始放松警惕了,而且她听别人说糖尿病属于是“富贵病”,肉蛋奶有营养的东西最好都别吃,所以她基本就靠白米饭和一些蔬菜维持。
久而久之,她的血糖变得不稳定了,而且出现了并发症,除了睡眠差、疲惫不堪、全身肌肉酸困外,她还感觉四肢经常发麻,有时某个点上还会刺痛。
初步诊断为由于缺乏维生素导致的糖代谢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医生除了开具了降糖药外,还配了一些维生素给张阿姨,建议她回家后配合饮食进行科学控糖。
张阿姨一听自己出现并发症了,腿都软了,同小区一个阿姨听说就是糖尿病并发症走的。
张阿姨面对医生不知所措,保证自己回家一定按医生说的按时吃药,均衡饮食,但她同时也问了许多患者都在问的一个问题,“这病可以逆转吗?”
其实,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它属于一类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是无法完全意义上治愈的。但是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强化饮食干预来使其代谢指标逐步趋于正常,从而延缓了并发症发生的时间,甚至对于血糖控制的较好的患者来说,可以获得与健康人群相同的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逆转”。
所以说想要“逆转”糖尿病,饮食干预十分关键。饮食的不均衡极易出现如案例中张阿姨一样的状况,所以医生建议日常补充这三种维生素,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助于糖尿病逆转!那究竟是哪三种呢?
第一种:维生素C大量国际学术研究成果表明,相比健康人群体内的维生素c含量,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是呈下降趋势的,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在未进行额外补充维生素c的情况下,其体内此类维生素是呈缺乏状态的。
我国科研团队曾在一项双盲试验中发现,单日摄入维生素C不足69mg人群是单日摄入超过117mg人群患糖尿病相对风险的2倍。
我们都知道,维生素C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一旦缺乏最有可能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最终造成坏血病的发生。
同时由于其为人体重要的抗氧化剂以及辅酶,随着体内该类维生素的不足有可能会出现机体免疫力低下,微血管破裂等问题。
一旦出血点发生在皮肤,则会出现紫斑等症状;发生在骨关节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发生在牙齿则会出现牙龈出血、口腔疾病等;发生在其他脏器则会诱发多器官出血,严重的可造成死亡。
而糖尿病患者体内之所以缺乏此类维生素主要是由于上面我们所说的,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类代谢障碍类疾病,所以当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和代谢都出现问题,自然会造成它的缺乏。而适当的补充此类维生素,不止达到身体所需,还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iabetes.co.uk发布了一项研究显示,适当补充VC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特别是可将餐后血糖的峰值降低百分之三十六。
而另一项研究显示,持续一个月的服用VC,对于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浓度具有降低的作用,而且随着服用时间的增长,其效果更加显著。
同时,在美国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实验中显示,维生素C可以降低血液中CRP的水平。作为一类炎症标志物,当人体受到感染或损伤CRP的水平就会急剧上升,其本身还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C对于因糖尿病而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及各器官组织损伤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即使是已经在服用二甲双胍这类降糖药的患者,也可配合维生素C来达到控糖效果,一项研究发现同时坚持服用两种药物,一年后,随机单盲试验者中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风险几率是只服用二甲双胍组的十分之一。
而区别于普通人的单日200mg防病用量,糖尿病患者每天建议补充量为1000mg,研究发现,每天补充足量的VC可显著降低血清胰岛素浓度、空腹血糖浓度,同时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
作为一类脂溶性的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同样是参与机体活动的必需物质,它对清除自由基和维持机体的抗氧化及氧化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旦缺乏将使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急速下降并引起机体细胞损伤,同时还会使蛋白质变性,促使各类酶和激素失去活性,使机体出现代谢失常、免疫能力下降,最终出现早衰甚至溶血现象。
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中,他们的氧化应激水平是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
而他们血清中维生素E的水平又是明显低于健康群体,且随着血糖的升高,该类维生素水平反而在下降,特别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症状后,其体内的维生素E水平更低。
究其原因,在于当机体发展成为糖尿病的过程中与ROS相关,而当机体产生大量ROS时就会使线粒体的功能遭到破坏,从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同时消耗掉更多的抗自由基物质,所以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抗氧化物被大量消耗掉,出现了过度氧化应激反应。而抗氧化酶又与维生素E成正相关,所以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维生素E水平也是不断降低的。
同时,国际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E的人群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是健康人群患病的四倍;
而在Ⅱ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连续服用维生素E的患者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未服用的同类患者低百分之五十。
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维生素E除了与糖尿病有关外,它还是DAG-PKC通路的抑制剂,可以减少由于该类疾病所引发的诸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E还对肝病、贫血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具有延缓其发生的效果。
第三种:维生素B1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糖代谢反应的B族化合物,在机体内通常以辅酶形式存在,是一类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它们多聚集于肝脏中。
区别于脂溶性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不会在体内过多的储存,多余的会随尿液排出体外。B族维生素体系庞大,包括我们熟知的叶酸、B12、B2等,而与糖尿病发病具有直接关系的是维生素B1。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胰岛素可以促进糖原合成,当它将糖送入细胞之后,就会进行葡萄糖氧化磷酸化反应,最终转化成为机体所需能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转化变成CoA(糖、脂肪、蛋白质的初始有氧代谢物质),需要丙酮酸脱羧酶催化,而参与其中的辅酶正是维生素B1。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它的存在,不止是糖的代谢转化过程无法完成,脂肪产能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维生素B1也是参与磷酸戊糖循环的关键辅酶,它在核酸与脂肪酸合成过程中起必不可少作用,一旦缺少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完整性,产生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
研究显示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均缺乏该类维生素,而且与健康群体相比,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下降约为百分之七十五。
而适度补充维生素B1,可以显著降低尿蛋白,这对于糖尿病并发肾病来说具有十分友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该类维生素还可以通过改善糖尿病患者耐糖量异常以及血管舒张情况,来缓解由于糖尿病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它还可延缓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时间;最关键它具有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VC、VE、VB1虽然在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具有相应的效果,但其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治疗。所以一旦血糖升高应及时就医,需要通过整个医生的诊断,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用药,切勿私自用药。
同时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想要逆转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来达到目标。
首先在饮食上,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严格控制每日所摄入饮食的热量,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同时均衡饮食,肉、蛋、奶要均衡;多食一些不含淀粉的新鲜蔬菜,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别忘了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其次在生活中,要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少熬夜,规律生活早睡早起;同时合理运动,对于一些不适合剧烈运动的患者可以采取瑜伽、太极等相对安静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降低胆固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一定要做到定期检测,只有掌握了血糖的变化值,才好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血糖水平是动态的,不要等到症状十分明显的时候再去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除了大家都比较熟知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还有一类介于健康人群与糖尿病人群之间的糖尿病前期人群。
该类人群也可以称为进展中的人群,他们并非已确诊为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空腹≥6.1,餐后2h≥7.8),但他们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等问题。此时,如果进行饮食干预,多数人是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的。
总而言之,糖尿病虽然是一类慢性终身疾病,而且会诱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但也不是不可以逆转的。
比如像文章中提到的三类维生素都具有协助降低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发生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50岁之前且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来说,只要积极治疗,合理补充维生素一般都可以将病情控制的很好。
即使是60岁以后多年糖尿病的患者,也有一多半可以将病情控制的相对稳定。所以,大家一定要调整心态,积极治疗,争取将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内。
参考文献:[1]杨雪, 陈国芳, and 刘超. "逆转2型糖尿病的现状与展望." 中华糖尿病杂志 13.7(2021):7.
[2]乔奇. 维生素B1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Diss. 郑州大学, 2016.
[3]王许平等. "新诊断2型糖尿病血清VE-C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中国热带医学 2014年14卷10期, 1251-1253页, ISTIC CA (2014).
[4]吉星. 维生素C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抑制TGF-β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Diss. 浙江大学, 2017.
[5]梁晓春. "糖尿病前期干预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北京中医药 9(2016):4.
降糖同时别忽略控压
作者:宁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多数患者也知道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糖尿病往往与高血压如影随形,因而,医学界称之为“姊妹病”。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会使危险因素叠加,死亡风险倍增。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将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是不是越低越好?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探寻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是当务之急。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常见的两种慢性疾病,临床中,这二者常常并存且相互影响。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往往只盯着血糖而忽略了血压,误认为血糖达标就万事大吉,其实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新华社发
1、超半数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
当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民众生命健康最主要的慢病之一,而糖尿病与高血压经常如影随形。
此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其中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或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不仅如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肾脏、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且并发症的程度也严重得多。如果将糖尿病、高血压引起并发症的危险性各自定为1,那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性不是1加1等于2,而是远远大于2。因此,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后,既要控制好血糖,也要控制好血压,而且控制血压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控制血糖。尤其是对于已经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来说,血压控制不仅是保护肾脏的关键,也是防止糖尿病眼病加重的手段。
2、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存在争议
虽然知道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多项国际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很多争议。
著名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平均收缩压每下降10毫米汞柱,所有糖尿病相关结局风险下降12%,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下降15%;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低于120毫米汞柱时,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最低。然而,2010年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行动研究(ACCORD)发表结果显示,将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增加患者的收缩压,强化降低至<120毫米汞柱与常规降低至<140毫米汞柱相比较,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而降压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则在强化降压组显著增加。由于ACCORD研究存在统计学效能不足的情况,研究结论不能确切回答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问题。另外,2015年发表的收缩压干预研究(SPRINT)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至<120毫米汞柱,相比降低至<140毫米汞柱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与全因死亡风险。但是,这一研究针对的仅仅是高血压患者,并未入选糖尿病患者,因此也未能提供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的确切证据。
3、探寻适合中国人的降压目标
糖尿病合并血压升高患者的降压目标究竟如何,是当前心血管代谢病防控领域讨论最多且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在前不久,共同发起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研究(BPROAD)”,旨在探索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问题,进而制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血压控制目标管理方案与指南规范,用以指导临床2型糖尿病血压管理,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
此项研究为期5年,是一项全国多中心、开放、平行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自全国200多家研究中心参与其中。研究将通过超过12000名2型糖尿病合并收缩压升高的患者,随机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即收缩压降低至<120毫米汞柱,或常规降压治疗,即收缩压降低至<140毫米汞柱,之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从而明确2型糖尿病血压控制目标,建立2型糖尿病血压控制目标管理方案。
这是一个国际级别、国际水准的研究,希望该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控压问题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在研究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调研,在研究方案的设计、样本量的计算、研究的执行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讨论和计划。相信这一研究将从多个层面促进我国糖尿病防控工作,指导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降压治疗。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高水准的研究,带动更多医疗机构开展糖尿病临床研究,整体提升国内糖尿病科学研究水平。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