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做操(糖尿病做操是降糖吗)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著名糖尿病专家送大家2个降糖运动处方,平稳血糖,安全有效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温柔”的杀手,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的“第三号杀手”,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在我国有“三高”、“三低”之说,“三高”指患病率高,并发症高,医疗费用高;“三低”是糖尿病确诊率低,治疗率低,治疗的达标率低。

那么,得了糖尿病怎么办,没有得的人应该如何预防呢?

众所周知,糖友在临床中的治疗框架是“五驾马车”,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病情检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从可控因素方面来说,饮食和运动对糖友来说占有重要地位,上周本君讲了饮食,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糖尿病合理运动的那些事。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运动可以促进热量消耗,增加脂肪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可以促进骨骼、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恢复细胞对糖的吸收,使血糖水平下降。

其次,运动后,肌肉、肝脏还会摄取大量葡萄糖,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如中等量的运动,其降糖作用能够维持12-17小时;还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所以,科学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天然处方。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推荐过很多安全有效的降糖运动处方,养生君在此分享2个,供大家参考。

踢毽子:平稳血糖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踢毽子吧,但长大后很多人都不玩了,其实踢毽子运动量不大,却能使全身得到活动,有益身心健康,特别适合糖友。

踢毽子以腿部、脚部运动为主,主要以下肢做盘、磕、拐、蹦、落等动作来完成。

这样不仅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锻炼,充分活动腰部,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还可以加强足部肌肉的锻炼,对于糖友来说大有裨益,可减少脚部病变的发生。

动作要领:

  1. 背部稍微弯曲,眼睛看着毽子;
  2. 手臂上摆,在踢毽子时身体要保持松弛;确切地说,腿部之外的其他部位,都要放松,不要过于僵直;
  3. 将脚抬起,用脚的内侧去踢毽子;
  4. 时间不超过15分钟,感到冒汗了即可。

注意事项:

糖友刚开始踢毽子时,动作幅度应该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不至于拉伤退或腰部肌肉。

八段锦: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八段锦是传统的健身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

八段锦中其中两个动作:“两手擎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单举手”,非常适合糖友练习,可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舒缓情绪,改善胰岛素抵抗;尤其能很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运动期间,血糖可得到良好控制。

“两手擎天理三焦”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

  • 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部、脊椎放松。
  • 头正平视,口齿紧闭,用鼻子做深呼吸,宁神调息1-2秒,气沉丹田。

第2步:

  • 两手从体侧缓缓举到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同时两脚的脚跟随着双手的托举而起落。
  • 托举6次以后,双手掌心向下,沿着身体前方缓缓按自腹部,之后再回到最初的站姿,重复做10次。

“调理脾胃单举手”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

身体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第2步:

左手从左侧翻掌上举,手臂挺直,手指并紧,手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掌下按,指尖向前。

第3步:

左手从左侧落下,掌心下按,指尖向前,右手从右侧翻掌上举,手臂挺直,手指并紧,手心向上,指尖向左,如此反复练习10次。

糖友运动时,需注意5点

当然,糖友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平时可以适当做操、散步、慢跑、爬山、爬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剑等。

不过,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5点:

1、运动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饭前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2、不要在空腹情况下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最好在运动前后注意加餐,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运动前后注意补充足够水分,否则过多出汗会导致血液浓缩,血液粘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4、老年糖尿病患者为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注意运动时脚必须穿着合适鞋袜。

5、老年、有严重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不宜勉强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孟孟

糖尿病患者应进行什么样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进行什么样的运动?】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疾病情况确定自己的运动量,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运动时间最好选在餐后一小时开始,饭前锻炼容易造成低血糖,建议每天三餐后都要进行锻炼。运动项目最好选择全身性运动,让全身每个部位都得到锻炼,比如做操、散步、快步走、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练剑、跳舞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不能随着生活中的血糖变化相应地分泌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平衡,因此他们的生活必须恒定,包括运动、饮食、用药、劳动等等都要定时定量,使自已处于平衡状态,持之以恒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来源:北京小汤山医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动起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天使教你这套“糖尿病运动操”

为推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专项活动深入开展,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创新糖尿病健康宣教模式,录制“糖尿病运动操”,指导糖尿病患者通过适当的运动,促进身体康复。在制作过程中配以直观的文字说明、图片和情景演绎,让枯燥的健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激发糖尿病患者学习的积极性,让患者愉快地接受科学、合理的健康指导,在训练过程中获得就医的美好体验。

让我们跟着内分泌科的天使一起锻炼锻炼吧!

第一个动作L字伸展

手肘夹紧身体,小臂处于水平位置,双手握拳,拳心向上。手臂向外侧旋转,不要耸肩,至后背收紧,稍作停留后还原。

第二个动作靠墙划臂

双脚微微分开,靠墙站立。头部、双肩、臀部紧贴墙壁,目视前方。手臂贴墙提起,至大臂小臂成90°,同时大臂平行于地面。手臂贴壁上举,至大臂小臂成0°,稍作停留,收回至90°.动作过程中手臂始终贴于墙壁,掌心朝前。

第三个动作箱式深蹲

身体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椅子放于身后。臀部缓慢向后推并向下蹲,蹲至臀部触碰椅子边缘,同时手臂前平举,稍停顿后,臀部发力站起来还原至起始状态。坐在椅子边缘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第四个动作站姿左右侧侧抬腿

身体自然站直,双手叉腰,双脚微微分开。先让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向侧面抬起左腿至最高点,然后缓慢放下。控制动作速度,左脚全程不着地,上身保持稳定。

第五个动作卷腹摸膝

仰卧在瑜伽垫上或硬床,头部放松,双手扶在大腿上。用腹肌的力量将肩部和上背部卷离地面,在双手触摸到膝盖后,缓慢回到起始的位置。

在病房内指导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操:L字伸展

在病房内指导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操:空中蹬车

传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为护士口头对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此法较为抽象,不仅消耗时间及精力,还因护士学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不同,及患者自身理解能力和沟通记忆能力差异而影响效果,从而影响患者满意度。通过视频健康宣教,密切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提升患者满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从我做起,从满足患者的需求做起。

知识链接

作为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之一,运动控糖的疗效不言而喻。

研究显示:坚持8周以上的规律运动,2型糖友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降低0.66%;而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友,其病死率显著降低。但是,如果缺乏对运动的正确认知,运动方式不对,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发生增加低血糖发生率、加重糖代谢紊乱等问题。

指南推荐:普通2型糖友可选择中等强度运动,肥胖糖友则以低强度运动为宜。

解读:运动强度因人而异,是因为运动强度决定效果。

中等强度的运动,具有显著降低血糖和尿糖的作用,适合绝大多数糖友;而强度较低的运动,则以燃烧脂肪为主,肥胖糖友在降低运动强度的同时,可相应增加运动时间。

如何衡量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呢?

这就需要掌握“运动心率”的计算方法,其中,每分钟最大心率=220-年龄。

当进行低强度运动时,运动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40%~60%为宜,即(220-年龄)×(40%~60%);

如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则运动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较合适,即(220-年龄)×(60%~70%)。

此外,不方便测量运动心率的话,还可以试试这个简易方法(自我感受法):当身体发热、出汗,不至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能说话却不能唱歌,这就是比较适合你的运动强度,如果身体素质良好,还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

提醒:运动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运动量开始,持续5~10分钟后,若自我感觉良好,再逐渐加大运动强度。如出现胸闷、胸痛、眩晕等感觉,可能是运动强度过大,应及时休整。

指南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

解读:联合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可以最大程度改善代谢功能。

比如有心脏病的糖友,尽量不要选择快走、慢跑、骑车、健身操等运动。有肥胖和膝关节疾病的糖友,不建议进行爬山、上下楼梯等需要下肢承重的运动。

轻度有氧运动:包括购物、散步、瑜伽、太极拳、气功、家务劳动等;在所有运动之前一定要进行热身哟!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这些益处有赖于运动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这方面,糖尿病患者有一系列原则,为了便于记忆,可归纳为“一三五七法”。具体是,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都运动。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对于从来没参加过运动的患者,可从每天5-10分钟、每周2-3次开始,逐渐增加);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脉搏应控制在170以内,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