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糖尿病
鼠标手和糖尿病足是一类病
医学指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业忠教授
爪形手、鼠标手、高跟鞋足、糖尿病足……看到这几个病名,你会联想到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业忠教授介绍,这几类病虽然部位不同、病名不同,但却是同一类疾病——周围神经疾病。这类患者多受手脚麻木疼痛的困扰,严重的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尝试过药物、理疗、打针后仍难以缓解,该怎么治疗呢?王业忠建议,如果明确是周围神经疾病,可到神经外科就诊,必要时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糖尿病足和爪形手 都是周围神经病变
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了三十几年课的赵老师终于要退休了。她本来计划着一退休就出去旅游,可没想到前一阵子突然开始双腿麻木、疼痛,白天痛得走不了,晚上痛得睡不着,针灸、理疗、吃药、打针都试过了,效果并不理想。赵老师到医院神经外科检查,医生发现本来就患有糖尿病的她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足,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建议她手术治疗。
跟赵老师不同,四十多岁的张英(化名)是服装厂的职工,常年在流水线上从事重复单一的挑拣工作。三年来,她右手无名指、小指以及手掌边缘疼痛麻木,有时疼起来像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严重时又像刀割。试过多种治疗都没有明显好转,张英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医生一看她的症状,告诉她这是“爪形手”,需要手术根治。
据王业忠介绍,赵老师和张英都是受手脚麻木疼痛的折磨,虽然部位不同、病名不同,但是她们得的却是同一类疾病——周围神经疾病。临床上,排除颅脑、脊髓病变、脊神经根压迫外,最多见的就是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手脚麻木疼痛。
常见周围神经病变有四类
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都有哪些呢?
王业忠指出,这类病变在手脚上有迹可循——比如,手麻手痛比较常见的病种有鼠标手和爪形手,而脚麻脚痛也有两种比较常见的病——高跟鞋足和糖尿病足。
爪形手
爪形手是尺神经压迫损害的一种表现,尺神经损害出现环指尺侧及小指一指半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疼痛、麻木,严重的手部精细动作也会受限,出现手内肌萎缩,有环指、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
鼠标手
鼠标手很多人都听说过,多见于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损害后,拇指、食指、中指和环指桡侧的一半(三指半)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异常,疼痛、麻木;严重者肌及骨间肌萎缩,出现精细活动障碍。
高跟鞋足
在周围神经病变中,脚麻脚痛也比较常见,高跟鞋足或称“模特足”,就是其中的一种,因工作需要,经常得穿高跟鞋在T台上走猫步的模特、芭蕾舞演员等多发,主要是因为前脚掌用力,足底跖神经压迫损伤所导致的,多表现为前足底疼痛麻木,严重时趾骨间肌萎缩,可导致行走困难。
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也经常出现脚麻脚痛等不适感觉,夜晚症状尤其明显,有的甚至夜不能寐。其实,糖尿病的危害之一就是导致神经慢性损害,神经功能障碍,在手术中可见受累的神经肿胀,呈脂肪化改变。临床上,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慢性周围神经损害的并发症之一,可累及腓总神经及胫神经,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感觉丧失或感觉过敏。糖尿病足患者后期还可出现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肌无力,严重者可有肌萎缩、深反射消失,同时还可能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血管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症状。
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微创手术
鼠标手、爪形手、高跟鞋足和糖尿病足……虽然疼痛的部位不同、病名各异,但这些患者多数是受到周围神经病变带来的手脚麻木疼痛的困扰,严重的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像赵老师和张英那样,在尝试过药物、理疗、打针仍然难以缓解的,最终都需要做微创手术。
王业忠提醒,其实不少人连该看哪个科都经常搞错。如果明确是周围神经疾病,可到神经外科就诊,有些医院还设有周围神经疾病专科门诊,必要时可咨询专科医生,考虑做微创手术,通过神经显微减压、神经梳理和去交感化等办法来解决。(翁淑贤)
鼠标手和糖尿病足是一类病
鼠标手和糖尿病足是一类病
都是周围神经疾病,可到神经外科就诊,必要时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业忠教授
爪形手、鼠标手、高跟鞋足、糖尿病足……看到这几个病名,你会联想到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业忠教授介绍,这几类病虽然部位不同、病名不同,但却是同一类疾病——周围神经疾病。这类患者多受手脚麻木疼痛的困扰,严重的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尝试过药物、理疗、打针后仍难以缓解,该怎么治疗呢?王业忠建议,如果明确是周围神经疾病,可到神经外科就诊,必要时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刘清流、何婉莹、许咏怡
病例 糖尿病足和爪形手 都是周围神经病变
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了三十几年课的赵老师终于要退休了。她本来计划着一退休就出去旅游,可没想到前一阵子突然开始双腿麻木、疼痛,白天痛得走不了,晚上痛得睡不着,针灸、理疗、吃药、打针都试过了,效果并不理想。赵老师到医院神经外科检查,医生发现本来就患有糖尿病的她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足,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建议她手术治疗。
跟赵老师不同,四十多岁的张英(化名)是服装厂的职工,常年在流水线上从事重复单一的挑拣工作。三年来,她右手无名指、小指以及手掌边缘疼痛麻木,有时疼起来像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严重时又像刀割。试过多种治疗都没有明显好转,张英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医生一看她的症状,告诉她这是“爪形手”,需要手术根治。
据王业忠介绍,赵老师和张英都是受手脚麻木疼痛的折磨,虽然部位不同、病名不同,但是她们得的却是同一类疾病——周围神经疾病。临床上,排除颅脑、脊髓病变、脊神经根压迫外,最多见的就是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手脚麻木疼痛。
常见周围神经病变有四类
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都有哪些呢?
王业忠指出,这类病变在手脚上有迹可循——比如,手麻手痛比较常见的病种有鼠标手和爪形手,而脚麻脚痛也有两种比较常见的病——高跟鞋足和糖尿病足。
爪形手
爪形手是尺神经压迫损害的一种表现,尺神经损害出现环指尺侧及小指一指半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疼痛、麻木,严重的手部精细动作也会受限,出现手内肌萎缩,有环指、小指末节屈曲功能障碍。
鼠标手
鼠标手很多人都听说过,多见于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损害后,拇指、食指、中指和环指桡侧的一半(三指半)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异常,疼痛、麻木;严重者肌及骨间肌萎缩,出现精细活动障碍。
高跟鞋足
在周围神经病变中,脚麻脚痛也比较常见,高跟鞋足或称“模特足”,就是其中的一种,因工作需要,经常得穿高跟鞋在T台上走猫步的模特、芭蕾舞演员等多发,主要是因为前脚掌用力,足底跖神经压迫损伤所导致的,多表现为前足底疼痛麻木,严重时趾骨间肌萎缩,可导致行走困难。
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也经常出现脚麻脚痛等不适感觉,夜晚症状尤其明显,有的甚至夜不能寐。其实,糖尿病的危害之一就是导致神经慢性损害,神经功能障碍,在手术中可见受累的神经肿胀,呈脂肪化改变。临床上,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慢性周围神经损害的并发症之一,可累及腓总神经及胫神经,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感觉丧失或感觉过敏。糖尿病足患者后期还可出现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肌无力,严重者可有肌萎缩、深反射消失,同时还可能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血管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症状。
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微创手术
鼠标手、爪形手、高跟鞋足和糖尿病足……虽然疼痛的部位不同、病名各异,但这些患者多数是受到周围神经病变带来的手脚麻木疼痛的困扰,严重的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像赵老师和张英那样,在尝试过药物、理疗、打针仍然难以缓解的,最终都需要做微创手术。
王业忠提醒,其实不少人连该看哪个科都经常搞错。如果明确是周围神经疾病,可到神经外科就诊,有些医院还设有周围神经疾病专科门诊,必要时可咨询专科医生,考虑做微创手术,通过神经显微减压、神经梳理和去交感化等办法来解决。
来源:广州日报
70多岁糖尿病人患青光眼,东莞医生用“鼠标装置”控制病程
近日,先后两名因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老年患者来到暨南大学附属东莞爱尔眼科医院求医,所幸在医生对其实施青光眼引流阀术后,两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暨南大学附属东莞爱尔眼科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华山指出,糖尿病容易引发青光眼,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检查眼睛。同时,她提醒,尤其是患身体代谢性疾病的老人更应注意,若同时长期在黑暗环境下看手机,更容易诱发青光眼。
神奇的“鼠标装置”让患者视力“及时止损”
来自东莞莞城的谭叔,今年73岁,糖尿病史30余年,血糖控制情况并不太理想。因退休前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退休后在家经常用手机看小说、聊微信,晚上家人关灯睡觉,甚至在黑暗的环境下刷手机。直到今年10月底,右眼突然失明,并伴随着剧烈眼痛头痛。
华山检查发现,谭叔的右眼已无光感,眼压已经高到“爆表”(正常眼压是10-21mmHg,患者远超正常值仪器测不出)、角膜雾状水肿、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诊断为右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马上入院治疗。
据介绍,谭叔所患的青光眼属于一种难治性青光眼,这类青光眼患者非常痛苦、视功能损失严重、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传统手术成功率极低,是预后较差的一类青光眼,须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去量“眼”定制手术方案。
经医生耐心与谭叔及其家属讲解沟通后,决定为患者实施“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11月中,青光眼引流阀顺利植入患者右眼,术后第一天检查,谭叔的眼压已恢复正常:14mmHg,眼痛的症状也明显改善。
几乎在同一时间,该院又接诊一名已患糖尿病5余年的63岁眼病患者,经东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刘斐检查确诊,已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晚期,随后,刘斐对其实施引流阀植入术“及时止损”,术后第一天,患者眼压得到控制,保住原有的视力、视野。
“青光眼引流阀术是将房水引流装置固定于眼球壁赤道后,通过引流管将房水从眼内引流至眼球赤道后组织间隙,扩散吸收来降眼压的。”华山解释道,青光眼引流阀看起来像一个鼠标,把引流盘比作鼠标,引流管就是鼠标线。就是这样的一个装置,通过手术,在距离角膜缘8-10毫米的位置将引流盘固定在赤道部的浅层巩膜上,将引流管修剪成适合的长度和角度,置于前房内。
医生:患身体代谢性疾病并长期在黑暗环境用眼,更易得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主要病因有视网膜缺血病变、眼内肿瘤、眼部炎症、颈内动脉阻塞等。高发人群有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大多数由于血糖增高以后引起眼底缺血,眼底缺血引起新生血管生成因子增加,由于眼内结构处于缺血的情况下,导致虹膜、房角等结构新生血管生成,阻塞了房水正常的引流通道,也就是房角,引起眼压升高。
据悉,青光眼患者的视力一般是不可恢复的,只可以通过积极治疗来保存现有的视力和视功能。
糖尿病为何会并发青光眼?华山解释道,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它会因为血糖过高而伤害全身许多部位的小血管及引起周边神经的病变。在眼睛方面,可造成白内障、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检查眼睛。
另外,华山提醒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患身体代谢性疾病,同时长时间在黑暗的环境下看手机,更容易诱发青光眼。“当在昏暗环境下视物,会引起人体瞳孔光反应,导致瞳孔散大,周边虹膜堆积在房角,致使本身已存在前房浅、房角窄等眼睛解剖改变的患者,前房结构变得更浅,房水排出阻力变大,眼内液体积聚导致眼压升高,从而诱发青光眼。”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