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压气(糖尿病压力大会怎样)
心慌、胸闷、气短,除了是冠心病,还有可能是瓣膜性心脏病
提到心脏病,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冠心病、心衰、房颤等疾病,其实还有一类心脏病影响着很多人的健康,这就是瓣膜性心脏病。
2018年8月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的主题就定为瓣膜性心脏病,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报告了我国首个全国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研究—“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队列研究”(China-DVD)。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瓣膜性心脏病将越来越常见。
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为1.8%,而社区数据显示中度以上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为2.5%,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最常见。有资料显示,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2.5‰~3.2‰,这个比例很可能是被低估的,即便如此,按14亿人口算,患病者超过350万人,每年需要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达20多万例,占成人心脏手术的第一位。
此病并非孩子的专利
除了先天性瓣膜病及幼年感染风湿热引起的风湿性瓣膜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
“中国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住院患者队列研究”(China-DVD)纳入了近九千名中度以上瓣膜性心脏病老人患者(60岁以上),研究显示,66%患者为单瓣膜病,34%患者为复合瓣膜病,其中二尖瓣返流最常见,其次是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一半的主动脉瓣疾病是由于瓣膜发生退行性变引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病因包括退行性变、功能性、风湿性和缺血性,但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退行性变的总体比例明显低于欧洲患者,而二尖瓣狭窄主要为风湿性。
该研究还发现, 70岁以上患者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干预治疗率明显低于70岁以下患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而且患者常合并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使得外科手术风险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不少患者因恐惧而拒绝外科手术。吴永健教授提到,随着治疗技术的改进,老年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率会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吴永健教授领导的团队正在进行第二个瓣膜性心脏病的全国流行病学研究,即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注册登记研究(China-VHD),该研究将人群扩大至18岁以上成人,我们将对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患病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此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家知道,心脏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在相通的心房与心室之间以及心室与相连的动脉间都存在瓣膜——二尖瓣(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主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三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肺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血液能够在心脏的推动下永不停歇地循环流动,瓣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的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打开,从而阻止了血液回流,确保血液顺一个方向循环流动。如果心脏瓣膜出现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正常的血液循环自然会受到影响,即被称之为瓣膜性心脏病。
瓣膜性心脏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瓣膜性心脏病指胎儿在母体内孕育时,心脏发育出现缺陷,导致畸形。后天获得性瓣膜性心脏病指的是原本拥有健康心脏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的瓣膜病。
瓣膜性心脏病根据结构异常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瓣膜狭窄、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瓣膜狭窄指的是瓣膜张开的幅度不够,这会导致血流受阻;瓣膜关闭不全顾名思义就是瓣膜关闭不严,这会造成部分血液返流;瓣膜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即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几乎在四个瓣膜均可发生,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因承受的压力最大而最易受累。
此病常见病因有哪些除了先天畸形,后天引起瓣膜性心脏病的病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类:
风湿性
年幼时感染风湿热所致瓣膜变形,常于20~40岁发病,多累及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也可同时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累及肺动脉瓣者很少见。
退行性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易出现瓣膜钙化,瓣膜增厚变硬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多数患者首先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也可受累。
感染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可破坏瓣膜结构,导致瓣膜性心脏病。
其他原因
如冠心病、外伤性腱索断裂等疾病也可导致瓣膜性心脏病,其中冠心病会引起心脏增大等问题,而造成瓣膜相对关闭不全,而外伤造成的腱索断裂会引起急性重度返流。
该病要如何早期识别症状
早期常表现为耐力下降,活动后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当然,由于病因、病程、受累瓣膜的不同,瓣膜性心脏病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如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出血、肺淤血等问题,应立即就医。
*反复恶心、食欲不振
*伤口红、肿、热、痛
*不明原因的发热
*明显心慌、气短
*浮肿
*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心律不齐
*突然晕厥、偏瘫
*下肢疼痛、发凉、苍白
检查
由于轻度瓣膜病变可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每年体检很有必要,如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哪怕只是在较剧烈的活动后才会出现,也要及时就诊,医生可能会让您接受以下检查。
心电图 看心脏节律是否出现异常。
胸片 看是否存在心脏扩大、肺淤血等病变。
超声心动图 诊断瓣膜性心脏病有效且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了解瓣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评估病变严重程度。
冠脉造影 患有冠心病或存在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的人,尤其是年龄超过50岁者,医生可能还会要求行造影检查,目的是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瓣膜外科手术做准备。
随着近年来治疗方法和器械等方面的改进,瓣膜性心脏病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患者将获得更好的预后。
得了甲状腺结节就“谈结色变”?别慌!一文弄懂!
“医生,我体检查出有甲状腺结节,怎么办啊?”
“是恶性的吗?”
“需要做手术吗?”
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和高清晰超声的普遍应用,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但由于缺乏对该疾病的了解,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谈结节色变”。别慌,下面我们就甲状腺结节问题作一详细解答。
一、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位于人体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形似蝴蝶状。而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是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二、为什么会得甲状腺结节?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1)碘缺乏;(2)儿童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3)自身免疫功能发生紊乱;(4)家族遗传倾向;(5)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炎性病变;(6)情绪抑郁、焦虑等。
三、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果结节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压气感、呼吸或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四、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吗?
绝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病变,仅5%-15%为恶性,即甲状腺癌,因此良恶性鉴别是甲状腺结节的评估要点,首选方法是进行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其中,提示结节有恶性可能的超声征象特点如下:
(1)实性低回声结节;
(2)结节内血供丰富紊乱(TSH正常情况下);
(3)结节形态和边缘不规则、晕圈缺如,纵横比>1;
(4)微小钙化、针尖样弥漫分布或簇状分布的钙化;
(5)颈部淋巴结异常影像,如淋巴结呈圆形、边界不规则或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内部出现钙化、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门消失或囊性变等。
【注意】“钙化”≠“癌变”!
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均可出现,相对来说粗大的钙化易出现在良性病变中,成簇细小的微钙化则可能提示恶性结节,需要结合超声的其他征象来综合判断。
五、B超发现甲状腺结节后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1)甲状腺功能:绝大多数结节都属于无功能结节,但有少数结节可以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如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导致甲亢。因此所以甲状腺结节患者都需要测定血清TSH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是否伴随甲功的异常。
(2)甲状腺自身抗体:包括TPOAb、TgAb、TRAb等,甲状腺结节伴有甲功异常时,自身抗体测定有助于评估甲功异常的病因。
(3)甲状腺核素显像:适用于直径>1cm且伴有血清TSH降低的甲状腺结节,判断结节是否有自主摄取功能(“热结节”)。“热结节”绝大部分为良性,一般不需细针穿刺抽吸活检。
(4)血清降钙素:有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家族史者,应检测血清降钙素水平。如血清降钙素水平>100ng/ml提示甲状腺髓样癌可能。
六、怀疑甲状腺结节恶性,下一步该如何诊治?
如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征象怀疑甲状腺结节恶性变时,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以下简称FNAB)。FNAB是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的方法。
【注意】一次穿刺结果阴性并不代表完全没有问题,有可能恰好没有抽到癌细胞,好比“漏网之鱼”,所以甲状腺结节患者要定期复查,动态观察疾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七、甲状腺结节该如何治疗?
(1)定期随访:对于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仅需每隔6-12个月进行随访,无需特殊治疗,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甲状腺超声、甲功等,及时发现结节有无体积明显增大、恶变倾向等。对于暂未接受治疗的可疑恶性或恶性结节,随访间隔可缩短至3-6个月。
(2)手术治疗:适应症为:①FNAB病理结果提示恶性的结节;②出现与结节明显相关的局部压迫症状;③合并甲亢,内科治疗无效者;④肿物位于胸骨后或纵膈内;⑤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
(3)碘131:主要用于治疗有自主摄取功能并伴有甲亢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核素显像表现为“热结节”)。
八、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中医认为甲状腺结节属于瘿瘤、瘿病范畴,发病机制与情志、饮食水土、自身体质等因素相关,早期多因情绪忧虑,心情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加之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血脉运行不畅,气滞、痰浊和血瘀结于颈前而发病。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施以疏肝解郁、软坚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治法,在延缓甲状腺结节生长、甚至缩小结节体积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作者简介】
苏妙珠
中医师,硕士研究生
苏妙珠,201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内分泌方向)。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妊娠期甲功异常等)、痛风、血脂异常、肥胖等常见内分泌疾病,对月经紊乱、痛经、痤疮、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有一定经验。
【来源:东莞市中医院】
健康科普堂 | 别让湿邪粘住您
体内的湿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感觉它的存在。大家都能体会到伏天的感觉吧,进入伏天后,我们会感觉身体沉重,没有力气,吃饭不香,没有食欲,爱睡觉,整天昏昏沉沉的,排便不爽,这就是湿气。“湿”是自然界六气之一,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当湿气太过就变成了湿邪。湿邪的特点是粘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所以一旦湿邪粘住了您,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二、人体感受湿邪之后,会出现什么症状呢?湿邪上犯头部,会出现头脑不清、头晕、头部像带个紧箍咒一样。湿邪留在胸腹时,表现为胸部憋闷、压气、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湿性趋下,湿邪易往下走,会出现各种带下病、小便短涩、下肢水肿等。湿邪犯表,可以出现四肢酸重、各种皮肤病,尤其是湿疹。湿邪流入关节,则关节屈伸不利、酸楚疼痛。
湿邪的本质是粘滞不爽,是体内多余的垃圾,如果不及时清除,逐渐堆积,进一步导致肥胖,出现“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
三、湿邪无孔不入,从外到内,侵犯人体,我们如何远离湿邪呢?湿邪分外湿和内湿,外湿与气候和居住环境候关系大,所以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室内勤通风,勤晾晒被褥等床上用品,夏天避免空调温度太低,这些可以避免感受外湿。内湿的形成与饮食、劳逸关系大。减少内湿的生成,要少吃甜食、肉类、动物油、戒烟限酒、坚持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1.简单的饮食调理:可以选薏米、赤小豆、莲子、芡实、荷叶等这些药食两用的药物煮粥食用。
2.穴位按摩调理:可以选取丰隆、承山、足三里、三阴交穴位。
3.艾灸调理:选取神阙穴,予隔姜灸。
总之,我们要牢记古人的话“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恬淡虚无”,才能远离湿邪。
【本期专家】徐立宏,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中医师。擅长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绞痛、顽固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神经衰弱等内科疾病及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