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糖尿病(9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记住三个“九”,健康又延寿
在中国的数文化中,“9”寓意长长久久,非常吉祥。下面跟老年朋友分享3个关于“9”的健康数据。
第一个“9”:血压不超过139。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收缩压小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换句话说,老人应把血压值控制在139以内,否则易造成意外事故。一般情况下,早期高血压患者通过日常饮食和运动等手段,可控制血压。
第二个“9”:心率小于99。心率是指人在清醒且安静的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心率通常为60~100次/分钟,也就是说,老人要把心率控制在99以内。心率加快,反映出体内交感神经活跃。交感兴奋,会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当交感神经持续活跃、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持续升高时,心脏的消耗也同时变大。所以心率快,会造成心肌供氧减少,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
第三个“9”:血糖低于13.9。糖尿病患者如果连续两次测试血糖(空腹)都超过13.9毫摩尔/升,就要检查酮了。医学上,13.9毫摩尔/升是判断酮症酸中毒的重要参考数值。当糖尿病患者测血糖发现超过这个数值时,应高度警惕,尤其是伴有口干、多饮、多尿、消瘦、异常疲倦、呼吸出现水果气味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做好这9点,远离糖尿病
健康源于生活细节【做好这9点,远离糖尿病!】数据显示,全球每11位成人中就有1位患糖尿病,患病人数达4.25亿。说到糖尿病,我们一直都将它以老年病对待。但近年来,糖尿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缺乏运动、作息混乱、体重超标……这些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今天,世界糖尿病日,教你如何预防糖尿病转发,重视! 健康微科普 (来源:头条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八桂
9岁小孩突然每晚尿床,原因竟然是……
早上起床,
发现孩子“画”地图,
大概是妈妈们最糟心的事情了。
那么,
孩子几岁就不尿床呢?
2岁?3岁?
或者5岁?9岁?
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尿床呢?
医学指导: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何万辉
每晚尿床,原来竟是糖尿病!
9岁的小明,在今年暑假期间出现了反常的情况——尿床 ,而且几乎每晚都尿床 。9岁大的孩子居然突然开始尿床了,这就引起了小明父母的注意,于是,他们就带小明到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让小明检查尿常规,结果显示其尿糖和尿酮体竟然都显示为强阳性,随后的抽血检查更是惊人:空腹血糖高达1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5.6%。 小明随后转至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安排住院作进一步诊治。入院后,主管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小俊已经并发糖尿病性酮症,幸好尚未恶化成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经过规范使用胰岛素治疗,小明体内的酮症得到消除,血糖也趋于平稳。
主管医生询问小明的父母后得知,小明从五六岁时开始就表现出惊人的食量 ,每顿饭能吃下普通成年人的饭量。当时小明白白胖胖,家人都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好。而从半年前开始 ,小明暂时跟随亲戚生活,体重逐渐减轻 ,当时父母觉得是生活环境改变引起小明的消瘦,所以未带他就诊。直到暑假,小俊回家后,体重仍未见回增,并且饮水量异常增加 ,父母还以为只是天气热孩子口干。随后小明接连出现尿床,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孩子身体出现异常。
在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小明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尚存在,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2000U/mL。至此,谜底终于被揭开,小明罹患的是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糖尿病的6大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颁布了新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被划分为6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未分类型糖尿病、妊娠期首诊的高血糖。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属于混合型糖尿病的一种。
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何万辉主治中医师介绍,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发病早期症状隐匿、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的特点 ,因而在发病早期不易被察觉,并且由于与2型糖尿病表现有相似之处而容易被误诊成2型糖尿病。
以小明的情况为例 ,孩子在五六岁时表现出超乎同龄正常儿童的食量,提示当时已经出现多食易饥症状;由于当时未引起家长注意,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八岁后出现体重下降;随着病情继续恶化,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和多尿(小明的遗尿正是多尿症状之一),至此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全部表现出来。从最早出现多食易饥,到“三多一少症状”齐全,经历了长达三四年的时间,这正是本病“隐匿性”的特点所在。
与2型糖尿病相比,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而发生在青少年甚至儿童身上则更少见。根据国外学者Klingensmitn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10~17岁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约占9.8%。尽管国内外均缺乏关于1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率的数据,但近年国内接连发布的多份权威文献,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等,均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因此,青少年及儿童的糖尿病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何医师建议 ,家长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变化之外,育儿观念也需与时俱进:孩子并非吃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长得越胖越好,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超出正常同龄人的食量、体重、饮水量、排尿次数等情况时,应当引起重视,及早带孩子就医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接受治疗,避免情况恶化。
来源: 广州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