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特有(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并发症有哪些)
一块热毛巾差点导致截肢!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仅有三步
长期以来,部分人只关注糖尿病,往往忽视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一块热毛巾差点导致截肢!
今年67岁的张先生是20年的老糖尿病患者。正月里,一家穿戴整齐坐了6个小时高铁去亲戚家喝喜酒,第二天同样坐了6个小时高铁回家。到家脱下皮鞋一看,张先生左脚第四个脚趾发红,仔细看还有个水疱。
家人担心伤口不愈合,于是用开水把毛巾烫热,给张先生的伤口热敷。几天下来,伤口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黑,周围一圈红肿越来越大。
于是急忙带着张先生来到了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给张先生的诊断是2型糖尿病性足坏疽,简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医生表示,血糖控制不理想,脚部磕磕碰碰出现伤口时,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溃疡。一旦糖尿病足溃疡的部位发黑、坏死,逐渐蔓延、扩大,出现了皮肤坏死。此时,脚上坏死的组织一般无法修复,只能截肢。
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不致命,致命的是严重的并发症!心梗、中风、肢体坏死、失明,都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严重后果!
1. 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即使不吸烟饮酒、不肥胖、没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血压血脂都正常,有了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2. 肾脏病变
高血糖会让肾小球的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会让人们患上肾脏疾病。
3.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导致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
4. 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由胰岛素缺乏、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大量脂肪分解产生了大量酮体所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血酮≥5毫摩尔/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一旦发生,一定要积极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5. 认知功能减退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功能减退、老年痴呆等,是由于高血糖会导致大脑中的海马体体积变小,进而出现一系列认知功能障碍问题。
此外,若糖友合并有血管病变,则可能引起脑血管动脉硬化,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痴呆。
6. 听力丧失
吴东红表示,耳聋在糖尿病患者中极为常见,尤其是那些已经并发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的患者。
糖尿病听力受损往往起病缓慢,不易察觉,病情会逐渐加重而不可逆转,临床疗效有限。糖尿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听觉传导通路,从而引起听力的改变。
7. 骨质疏松
医生表示,糖友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要比正常人增加20%。这是因为,血糖高可引起尿钙、尿磷排泄增多,同时导致轻度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
而且,糖友需饮食控制,可引起维生素D及钙不足,同时肠道钙、磷等矿物质吸收下降,导致“钙负平衡”。
8. 牙周炎
目前,牙周炎已被列为糖尿病并发症,牙周炎和糖尿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病率高,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持续高血糖状态,给其牙龈内的细菌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造成牙龈组织微血管阻塞,从而容易引发口腔感染,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组织修复能力比较差,一旦患上牙周炎,往往会比较严重。
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仅三步
很多糖友会问,“为什么突然得了糖尿病”。其实答案是:糖尿病不会突然发生。从正常血糖到糖耐量异常,再到糖尿病的出现,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
医生表示,糖尿病的发展是一个慢性过程,早期可以没有什么表现,胰岛素抵抗和分泌功能障碍都可能存在,一般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胰岛β细胞处于代偿期,这个阶段,由于胰岛素抵抗,β细胞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第二阶段:胰岛素β细胞功能维持但质量下降,β细胞仍能保持一定的功能,但β细胞数量开始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胰岛β细胞功能不可逆损害期,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响应能力不可逆地受损,胰岛素分泌无法维持血糖稳态,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
从血糖正常到诊断糖尿病这个过程比较长,有5~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逆转糖尿病通常是指能把血糖维持在一定范围,但要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不太可能。
控糖尿病,生活中做好这几点!
1、进餐规律控总量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可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
2、调整下吃饭顺序
2020年在《临床营养学》上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吃饭顺序,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是最好的。
也就是先吃蔬菜、肉蛋豆制品,最后吃主食。如果无法接受空口吃蔬菜,可以吃一两口蔬菜,再吃一口肉,最后再吃一点饭也好。
3、控体重、减腰围
体重跟腰围同时增加的话,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常测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可以预防38%的糖尿病发生。
4、能走着就别坐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5、少点压力早睡觉
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人民网科普
糖尿病有七大特殊症状,希望你在早期抓住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则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变少,或因为其生物作用损伤引起的,或两者兼有。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各种组织出现慢性损伤和功能异常。
糖尿病有典型症状,那就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除此以外,需加上血糖检查情况:
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的时间,1天内的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指空腹状体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
葡萄糖耐量: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判定为糖尿病。
当然,糖尿病患者也并不是所有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除此以外,身体会发出一些其他警告,那么糖尿病除了三多一还有哪些特殊症状呢?
1.皮肤瘙痒
当身体的皮肤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特别是老年人,除考虑老年性皮肤瘙痒外,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
2.饭前饿得心慌
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饭前觉得饿得不行。这顿饭管不到下顿饭。不吃点东西就觉得饿得心慌。有人这样说,他下班骑车的时候,路上必须得买点东西吃,否则就到不了家了。这是因为患者的体内胰岛素分泌很慢,就会出现胰岛素的分泌和血液中的高血糖不能同步。此外也是会出现血糖低的时候反而胰岛素变高的情况。
3.足部皮肤大疱
这为糖尿病的特有表现,皮肤大疱状态是比较像皮肤烫伤后会出现的水疱,而一般这些水疱都会在1周内慢慢消失,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这些水疱的反复发作,而这也是老年糖尿病早期会出现的症状。
4. 性功能障碍
很多中年肥胖的男性,很容易会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果有肥胖情况的男性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是否患上糖尿病了。
5.更容易发生尿路和酵母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尿路和酵母菌感染,尿路和阴道糖水平升高将成为细菌和酵母感染的温床,要警惕反复感染。
6. 面色发红
典型糖尿病人在发病前后,面色并无异常改变。但在医学研究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糖尿病人脸色相较普通人要红一些,有89.5%的患者呈不同程度面色发红。
7.伤口难愈合
患者糖尿病的患者,他们如果皮肤出现伤口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伤口才能完全痊愈。这是因为高血糖会阻碍血液流动,容易出现神经损伤,导致皮肤伤口难以愈合。
高血糖是怎么伤血管的
常言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就是血管并发症。有位学者曾说过,若糖尿病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介绍,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等大中血管,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坏疽等。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属于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血管受到的毒害来自以下几种机制。
内皮“受伤”了。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在循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维持着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炎症反应、预防血小板聚集等。高血糖的“糖毒性”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下,许多炎症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会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它不仅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还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时,就会造成血管的病理改变。
血管变窄了。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对于微血管而言,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会增加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其与管腔分开)的厚度,导致管腔变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血液变稠了。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脂质增多了。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可表现为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肥胖、胰岛素使用不当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肌肉中的效应减弱,且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加重脂代谢紊乱。此外,在高血糖状态下脂蛋白性状发生改变,更易沉积于血管壁,加重大血管病变。
弹性变差了。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要想预防血管病变,护好全身血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控好血糖。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但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高凝也十分重要。需要提醒的是,吸烟对血管的损伤十分明显,糖友应尽早戒烟。
定期检查。一般来说,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有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患者可考虑在疾病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看是否有内膜增厚或斑块等情况,评估大动脉病变的风险。
规律服药。糖尿病治疗是终身管理,不能“见好就收”,即使血糖平稳也要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波动。
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日常饮食注意“减盐减油减糖”,少吃垃圾食品,避免营养过剩;避免熬夜,以免影响内分泌;适量运动,比如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快走等,避免久坐。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