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预知(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时尚健康杂志社 0
文章目录:

这样做,提前20年预知糖尿病风险

2015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中有9.7%患有糖尿病,

另有15.5%为糖尿病前期,即每十个成人中就有一个确诊为糖尿病

如果你还对糖尿病嗤之以鼻,那就不要怪小编没提醒你糖尿病其实才是万病之源!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万病之源”?

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的时间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速上翻了6倍,而且,以往认为糖尿病是一个老年人罹患的疾病,但现在年轻人当中,20岁到40岁的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6%。

由于糖尿病还会引发心脏病、肾病、视网膜病、冠心病、中风等并发症,使糖尿病变成了各种疾病的温床,真正成了万病之源。糖尿病时高血糖的主要损害是对于全身的小血管微血管,因此由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并发症非常常见,占到了目前肾病透析病人的30%左右。

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神经病变,让你的神经丧失了对于各种各样感觉的反应,有的病人脚上扎进钉子都没有感觉。

另外,糖尿病眼病也非常多,高血糖损伤眼部微血管造成的失明是不可逆的,是最可怕的致盲性眼病。

你发现血糖高时,可能已经晚了

刚开始血糖轻度升高时几乎没有症状。50%的人不仅没有症状,而且看上去精神状态特别好,面色比较红润,看上去特别健康的样子。为什么呢?因为轻度血糖升高的时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让你看上去气色比较好。

餐后血糖对糖尿病诊断最重要

*如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可诊断糖尿病。

*如空腹血糖在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0-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异常,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

*尿糖检查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用药的依据。

基因检测,早知道才能早预防

胡承博士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在临床上有很多可以预测糖尿病的临床指标,例如你是不是胖、你是不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你家里面是不是有人患中风和冠心病。但这些指标出现时,对于糖尿病风险来说已经算很晚了。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遗传基因,在还没有产生足够影响的时候,已经发现有遗传的高危风险,把这样的人群寻找出来,而对他进行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干预,就可以延缓发病时间,或者是干脆不发病。

目前,我们已经能够检测出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结合了基因科学以后,评估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患病风险更加精准,能够实现糖尿病精准防控,提升糖尿病健康管理效果。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历时14年进行了一个2000人的跟踪研究,发现携带糖尿病风险基因高的人4年后罹患糖尿病率是13%,10年后患病率接近30%,比携带糖尿病风险基因低的人高两倍以上。

中国人的糖尿病VS外国人的糖尿病

糖尿病体型:脂肪分布的位置不一样,中国人的脂肪更多在腹腔内,表现出肥胖的类型是大肚子细腿,中心性肥胖,外国人更多的是整体性的肥胖。

胰岛功能:中国人的细胞功能比较弱,肥胖程度不太高的时候就已经得了糖尿病。从国外流行病学看到,白种人和黑种人患糖尿病时BMI平均指数是26~27,中国人是24~25。

用中国人的基因芯片检查

孙义民

博奥颐和健康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科学总监

爱身谱®糖尿病基因检测是针对中国人的特点所做的中国人遗传基因芯片,能够有针对性的找出中国人糖尿病高危人群。虽然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的基因芯片,但根据我们的研究,由于种族不一样,遗传背景也是不一样的,来自于白人预测糖尿病的芯片在我们中国人当中预测的效率非常差。用中国人特点研发的芯片可以比较精准的找出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把这样的人群找到,有针对性的从饮食调整、运动选择、安全用药、常规体检等方面进行针对性预防,我们的早防就不可能是一句空话,就可以落到实处。

有了基因检测,治疗更有效

基因检测不仅对预防糖尿病有效果,对治疗效果也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利用基因构建一个药物疗效的遗传平衡模型,对药物的效果分为有效、中效和无效三种。通过药物基因模型认为有效的人,该药物对两小时血糖的控制和糖化血糖的下降都会效果好、用药少。这样一来,每个病人用什么药预先有了评估,就能很好的辅助医生用药,比常规治疗的有效率可以提高接近于30%。

编辑 白迪

新媒体编辑 Yvonne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能指导用药,能预知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分型方法,你是哪一型?

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的分型系统已沿用20余年,国内临床诊疗糖尿病时使用的标准和分类是WHO1999年版本,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中有5.9%的GADA阳性的LADA患者混入其中。

在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中可出现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例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等。临床研究和实践均表明,这种依据为病因和病理生理特征的分型方式虽然精确、细致,但仍不能满足当前疾病管理的需求,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作用有一定局限。

糖尿病的确诊至今仍依靠单一的血糖指标,即血清葡萄糖水平或者新近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从诊断上看,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数字病”。

实际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慢性高血糖症这个共同点以外可能再没有其他共同之处。即使进一步进行分型,依据目前通用的糖尿病分型系统,在同一糖尿病分型之下的患者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仍然难以通过现行分型预测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发展以及预后。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遗传和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很大,他们的临床表现、药物反应、疾病进展可能千差万别,可能影响疾病的发展、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异质性可能有助于解释和降低治疗失败的高比率,并为每个个体确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降低长期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的糖尿病治疗,其目的是增加胰岛素分泌,恢复胰岛素作用,或触发肾葡萄糖排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解决症状,而不是病因。因此,有必要获得更多有关不同形式的T2D的信息,以改善患者的分层,并有可能“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

糖尿病新分型有助于预测并发症

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型)β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严重受损,DKA发生率最高,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

严重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SIDD型):β细胞功能差、 C肽水平低,血糖难以控制,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最易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型)肾脏疾病、终末期肾病、NAFLD发生率最高,对噻唑烷二酮类降糖疗效可能较好

轻型肥胖相关型糖尿病(MOD):糖尿病家族史比例高、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高

轻型年龄相关型糖尿病(MARD):血糖容易控制,对磺脲类降糖疗效可能较好。

新的分型系统与现有分型方法相比较,更多地考虑到了患者的临床特征,更是希望能够实现通过分型预测并发症的发生并得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这一角度看,新的分型系统更具有实现对糖尿病精准治疗的意义。

6分钟就能预知你的心脏健康状况,糖尿病病友试试看吧!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不仅是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将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自己的心脏功能情况,以便及早防治心血管疾病。

文/资方宇

如何评估心功能

通过做运动试验,可以评估心肺功能情况,降低运动风险,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等。通常运动试验需要在医院进行,在医生的监测下,在跑台上或自行车上做运动,还要带上心电监测设备等,然而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

不过还有一种简单的运动试验,即6分钟步行试验,通过对患者运动耐力的检测,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用来评估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预测心脏病的发病风险,评价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等。

如何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试验可随时随地进行及重复检测,方法简单易行.

具体方法:在公园或操场平坦的地面划出一段长达30米的直线距离(或者选择标有距离标志的跑道或步道),两端及中间各置一把椅子或其他标志性物体作为标志,在两端往返运动,速度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决定,在6分钟内尽可能走完能完成的最大距离,结束后计算步行距离,以米为单位。

6分钟步行距离分级标准

计算完6分钟的步行距离后,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分级:

1级:小于300米

2级:300-374.9米

3级:375- 449.5米

4级:大于450米

级别越低,表示心功能越差。而达到3级以上者,说明心脏功能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有研究表明,测试结果为1级者,将来因心衰死亡的比4级者高出3倍,因此,这种测验对患者病情危险性及后果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建议级别低于2级者去医院做心脏功能相关检查,以便及早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也不适宜做强度过大的运动。

6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反复进行,执行运动计划前后分别进行步行试验,如果级别提高了,表示运动在提高心肺功能方面有效果。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心脏病的治疗效果。

什么情况下不宜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不宜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l近6个月内存在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l安静状态下,心率大于120次/分;

l血压大于180/100毫米汞柱;

l血糖大于14mmol/L。

6分钟步行试验的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运动安全,做6分钟步行试验需注意以下几点:

1.去测试时,衣着宽松、舒适,穿适合行走的鞋子。

2.有需要的情况下携带日常步行辅助工具(如手杖等)。

3.受试者日常服用的药物不要停用。

4.试验开始前2小时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5.行走过程中不要说话,不能跑跳。如果中途需要休息,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一旦感觉可以走了,就继续行走。

6.当步行试验中出现胸痛、气促、步态不稳、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时,应中止试验。

7.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或是老年人,首次测试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更多内容您可以上糖友网tnbzy.com或者关注微信号:tnbzy2013

本文为《糖尿病之友》原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