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糖尿病(糖尿病人吃格)
现实版“香香公主”?5斤新生儿全身散发甜甜香味,一查竟是病
能身体带香味的
除了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香妃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有
来自广西梧州市蒙山县的新生儿糖糖(化名)
从出生起就和别的宝宝不一样
她浑身自带一股甜甜的味道,出汗或者尿尿后,浑身散发出的那种烧焦的枫糖香味会更加明显,洗澡也洗不掉。
然而
自带体香这种“特殊技能”
对于糖糖来说
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她患上的是一种罕见病
枫糖尿病
枫糖尿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缺乏所致,发病率约为1/18.5万。这一酶复合体中某一成分的基因发生突变,支链氨基酸在人体中不能合成,在降解代谢过程中分别产生α-酮异乙酸,α-酮-1-甲基戊酸和α-酮异戊酸。这3种酮酸对人体神经系统是有毒物质,这种病因为尿中排出大量的支链α-酮酸,具有特殊枫糖气味而得名。
据了解,得了“枫糖尿症”的糖糖,由于不能代谢蛋白质里的某种氨基酸,而这种氨基酸的衍生物在她体内蓄积,对脑组织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如果不及时治疗,她会因为反复发作的代谢紊乱或神经功能障碍而死亡。
让人痛心的是,出生10天、体重仅2.6KG的糖糖的糖糖已经出现了严重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病情十分危重。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综合评估后,决定对糖糖进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清除患儿体内的有害物质,避免病情往更棘手的情况发展。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森雄说,新生儿的血管细、血容量小、体重低,CRRT治疗在操作上远比成人难得多,能成功运用于救治新生儿更是相当不容易,更何况是如此低体重的孩子。
为了确保治疗实施顺利,医生们制定了严密周全的计划。最终,经过2次连续血液净化后,糖糖的病情逐渐平稳,并顺利脱离呼吸机,并于9月2日转入新生儿科做进一步治疗。
医生介绍,像枫糖尿病此类罕见基因病,父母同时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将有25%的几率生下遗传病患儿,在未生育前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第三代试管婴儿)或产前诊断进行防控。
如果孩子已经出生,则应尽快完成新生儿筛查,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糖糖如能在症状前开始饮食治疗,有较大机会能存活。如果在发病后开始治疗,患儿可能遗留不可逆性脑损害。
南宁晚报、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新乡雅仕杰医学检验所、济医附院
来源: 新闻坊
逆转糖尿病最关键的是控制体重!专家:有机会不用打针、吃药
糖尿病
患糖尿病5年、10年的患者,如果用正确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有机会不打针、不吃药,就完全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而患糖尿病16年以上的患者,虽失去了恢复正常人的机会,但却依然会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那么,专家介绍的正确方法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是指糖尿病患者最美好的时刻,不用打针,不用吃药,血糖跟正常人差不多!
而今天专家带来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就是可以延长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使其有机会不打针、不吃药,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即便是十几年的老糖友,虽然不能恢复正常人,但用这个方法仍然可以很好地帮助控糖。
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只有1年,而2型糖尿病的“蜜月期”可以长达2~10年,越是新得糖尿病的人,有“蜜月期”的机会越大。
01病例
患者南先生曾经初诊餐后血糖就接近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8.7%(正常值是4.5~6.2),一顿饭就能吃掉2斤面条,早餐要吃15个小笼包、一碗馄饨、俩鸡蛋,也没有任何饱的感觉。用了专家带来的治疗糖尿病的“宝物”,居然一周后就开始有了巨大改变,早餐仅仅3个小笼包就饱了,体重从180斤稳定在了140斤左右,血糖指标也完全正常了,再之后也不用打针、吃药,完全就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糖尿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患者没有动力,首先刚得糖尿病的人对并发症的危害认识不够,其次得了糖尿病以后觉得看不到希望,认为糖尿病治疗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变得不在乎糖尿病的治疗。
而专家今天带来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就是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让大家在刚得糖尿病的时候就及时“逆转”,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糖尿病。
根据大庆糖尿病研究30年随访最新信息:当BMI(体重指数)增加4,也就是体重增加12公斤,6年内得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人增加4倍,30年内得心血管病死亡的概率比正常人高61%!
所以专家指出: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是控制体重。
体重的要求
1、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2、标准腰围(厘米)——小于身高的一半,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
比如身高170cm的人,标准体重是65公斤,标准腰围是85厘米。超过这些标准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控制好体重。
控好体重有妙招
大脑有一个饱感中枢,它主要是负责传达我们饱和不饱的感觉。正常人可能吃了2碗米饭,饱感中枢就提示你吃饱了,不能再吃了;而饱感中枢有问题的人,吃3碗米饭可能还不觉得饱,等到胃撑得不行了才传输给大脑说吃饱了,不能再吃了,而胃觉得饱要比大脑晚15分钟,也就是说你每顿饭都要多吃15分钟,自然就胖了。
专家带来的治疗糖尿病的“宝物”,就是让大脑的饱感中枢变得灵敏,提前告诉我们吃饱了,这样就不会吃撑,减了体重,很多一系列问题就解决了。
这个“宝物”就是胰高糖素类药物,可治疗糖尿病,同时减重,它可以帮助胖的糖尿病患者减重10公斤,这样就可以使60%新得糖尿病的人提前进入“蜜月期”,治疗结束后,不用打针,不要吃药,血糖也能和正常人一样。
除了降血糖、减体重以外,胰高糖素类药物还能帮助降血压、降血脂。
注意:胰高糖素类药物,是“肽肽类”药物,适合胖人用;还有一种叫“格格类”药物,适合瘦人用。具体细节,请咨询专业医生,用药请遵医嘱!
杭州50岁公司老总患糖尿病 他问:2000万能治好吗?
今天,是11.14联合国糖尿病日。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接近10%。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我国有1亿多糖尿病人,可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更可怕的是,还有约15%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坚实“后备军”。
并且,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省级名中医黄琦教授的感受特别明显,以前门诊里的糖尿病人起码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现在二三十岁的,甚至十几岁的,都很常见了。发病率的居高不下和发病年轻化,糖尿病俨然已成为我们国家一大“甜蜜”的负担。
由于糖尿病在早期没有明显异常症状,大部分糖尿病人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会去重视自己的疾病。他们不知道,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并发症,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是因为糖尿病而死,而是死于严重的并发症,如尿毒症、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
11月12日上午,一名尿毒症患者正在做血液透析。血透的原理,简单说就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机器净化,再把血液回输到病人体内。
其实,要想远离和控制糖尿病并不难,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范治疗,说起来最简单不过的十几个字,但大多数人却很难做到。
35岁时
我的眼睛看不清了
上周五,我在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病房见到了糖尿病患者毛毛(化名)。毛毛今年35岁,来自台州。看得出,她是一位爱美的女性,手上涂着车厘子色的指甲油,眉毛是精心做过的半永久眉,根根分明。即使是生病住院,她还是把家里的全套护肤品带了过来,说到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她的眼睛一亮,拿出手机给我看了她长长翻不到底的购物车。
说到糖尿病,她的语气缓了下来。12岁的时候,毛毛刚上初中,有一天骑自行车放学回家,骑着骑着眼前一片白,什么也看不到了,差点从车上摔下来。
“我害怕地想,我是不是瞎了,我就那样停在原地,像还珠格格里的紫薇一样,两只手在摸索,一点也看不见。”还好当时离家不远,路过的邻居跑过去帮忙叫了毛毛妈,毛毛被“牵”回了家。
彼时的毛毛还不知道,她和糖尿病的“孽缘”就此结下。那次短暂失明后,毛毛发现自己对光变得敏感了,不能直视阳光,大太阳下出门要戴墨镜才行。不仅如此,体质也变差了,经常发烧,她说那段时间 “都没有心思好好读书”。
15岁那年,毛毛常感觉口渴,“一吨水也不够我喝”。
一天晚上,她在家里洗澡,突然一阵眩晕,倒在了淋浴间滑溜溜的地上。花洒的水还在哗哗地流,热气在蒸腾。
妈妈见女儿迟迟不出来便去催促,敲敲门,没反应,再敲,还是没反应,接连喊了好几声毛毛,都没有回应。妈妈意识到不太对,可卫生间的门被女儿锁上了,她急得呀,用力撞了几下撞开了。破门而入后,妈妈见到躺在地上的女儿,大喊一声,连忙关上正在喷涌热水的水龙头,给女儿擦干身体。
紧接着,苏醒过来的女儿被爸爸妈妈带去了医院,当晚,急诊的仪器测不出毛毛的血糖指数,医生推测,毛毛的血糖肯定超过了40 mmol/l,所以仪器检测不出了(正常人血糖不会超过10 mmol/l)。打了胰岛素后,血糖落到了30多,这才检测了出来。
确诊为糖尿病的毛毛,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她只知道,妈妈从那时起早上不给她吃稀饭了,每顿晚饭不给她吃米饭,只能吃面条,家里的零食、糖果统统不见了踪影,平时逛超市这个不能买那个也不能买。毛毛很生气,为此跟妈妈冷战了一个月,但最终也只能妥协。
到了二十几岁,什么是糖尿病毛毛才大概有点懂了。但她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小姐妹出去玩总贪吃。长大成人后,妈妈没法时时刻刻管毛毛了,说她几句,毛毛就会顶嘴。
从15岁到25岁,毛毛打了将近10年的胰岛素。生病至今,除了身边最亲的人,其他亲戚朋友都不知道毛毛有糖尿病,有时候和朋友出去玩还要偷偷带胰岛素和针,从不敢和朋友住一个房间。
25岁结婚后,她决定停打,因为160cm出头的她体重有160斤,“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啊,我这些年发胖了快60斤,肯定是打胰岛素打的。”
过了一年左右,她去医院检查,尿蛋白3个“ ”,肌酐超标,医生说她的肾有问题了。再后来,血糖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难,打胰岛素都不管用了。
今年,毛毛的眼睛常常模糊,看不见,去眼科检查是黄斑水肿,打了两针好了,结果3个月后又复发了。于是她来到了浙江省中医院,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医治办法。
“我知道,糖尿病人很多眼睛会看不见。”说起这些来,毛毛有些懊悔,她说自己停打胰岛素后,吃药没太按时吃,有时候出门以为很快会回,就没带药,但没想到在外面吃了午饭才回家,吃药便落下了。“不规律地服药,血糖高上去很容易,降下来却很难了。”
毛毛说,女儿已经在上小学,自己的病越来越严重,眼睛偶尔模糊,偶尔看得清。她很担心,面对未来不知所措。
我出2000万
你能不能治好我的病?
糖尿病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海祥反复强调。从医二十多年,他见到过太多把自己“作孽”的糖尿病患者。
50岁的老沈(化名)是杭州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家中资产过亿。只可惜,他从30多岁检查出糖尿病,到几年前眼睛看不清,两年前患尿毒症,现在每周要到医院做三次血透,没有了健康,赚再多的钱于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了。最近,老沈听说可以做肾移植,这样不用做血透,然而医生告诉他,他有尿毒症的根源在糖尿病,即使做了肾移植,效果也不一定好。
老沈绝望,他找到倪海祥,说:“倪医生,我出两千万,你能不能治好我的病?”倪海祥摇摇头,要是两千万能买一台时光机,你倒是可以试一试,时光倒流回去重新开始。
年轻时,老沈频繁于应酬,大鱼大肉,胡吃海喝,不爱吃蔬菜水果,他曾一口气连吃了13只螃蟹。除了应酬,他还爱打麻将,经常打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兴致来了通宵都打。打麻将就免不了吃夜宵、吃零食。日积月累,1米75个头的老沈,体重达到了180斤。老婆常捏着他腰上的肥肉说,你看你看,都能挤出油了。
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后,老沈丝毫没有在意,坏习惯一样没改。有一次在好朋友家打麻将,半夜12点多,驾驶员忍不住了,拨通了老沈主管医生的电话,“医生,我老板天天麻将打到半夜啊,你管管他!”可是,不要说医生了,家里老婆的话老沈都听不进,他对谁都一副趾高气扬的架势,没人说得动他。
“嘀——血透卡。”20年过去,如今老沈躺在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病床上,总是忍不住回想,为什么年轻时这么傻。
做血透的机器
图为血透用药
迈开腿管住嘴
两年后我停了降糖药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其中90%以上患者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虽然不可逆转,但可以很好地控制。“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饮食控制,主动去运动减重,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最好的‘药’。”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省级名中医黄琦教授说道。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共有24个机位,每天来血透的病人有40多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糖尿病演变成了尿毒症来做血透。
杭州35岁糖尿病患者刘辉(化名)的人生,就因为自律而不同了。
刘辉一路从小学到大学,到毕业工作,一直顺风顺水,是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30岁时,凭借多年的努力,他顺利当上了科长,也算是年轻有为了。
不过,当了科长没两年,刘辉在单位体检中查出了糖尿病,同时有高血脂、高尿酸,轻度脂肪肝。一眼看,刘辉属于典型中年发福男子。原来,刘辉20多岁时就检出血糖偏高,但他当时觉得年轻,问题不大。生活中,喜欢吃夜宵,特别喜欢吃主食,顿顿至少要吃两碗米饭,平时爱交朋友的他应酬也多。
刘辉笑称自己是“运动绝缘体”,学生时代长跑就没及格过。工作后,每天吃完晚饭,只想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玩玩手机。长年累月,他的BMI指数有32,体重190斤。
转折出现在查出糖尿病后。3年前,拿着确诊报告单,刘辉不敢相信,家里老人才会得糖尿病,“我正值壮年,怎么会有糖尿病?”回家后,他疯狂查找资料,看得了糖尿病会怎么样。出入医院多了,看到周围的糖尿病患者,有的脚烂了要截肢,有的因为长期做血透面色晦暗,有的眼睛看不见了,刘辉触动很大,心想,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这副模样?
我不想!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年轻,上有老下有小,必须改变。
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刘辉坚持每天下班后走8000步,周末去游泳、爬山,饮食上控制总量,高碳水、高热量食物换成了更健康的蔬菜和水果,拒绝夜宵和应酬。配合降糖药,半年过去,刘辉整整轻了20斤,再去复查血糖也正常了。现在,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了两年,刘辉已经停药。
黄琦教授指出,糖尿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特别是像刘辉这样的早期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下,到后期完全可以停药。“在自我管理中,减轻体重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多数患者都有肥胖,因此首要目标是体重下降5%-7%。”
【浙江新闻 】
糖尿病病人该怎么吃?
大餐尽量早午吃,先吃菜肉再吃主食,不要完全不吃碳水。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从上文三个例子中,我们也看出了糖尿病和饮食息息相关,太甜、太油的食物都是禁忌,特别是减少糖的摄入,米饭等主食要少吃,甜品尽量别碰,有些水果也不能多吃。
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吃才更健康?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海祥给出了三点建议,不光对糖尿病患者,对普通人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1、晚上不要吃大餐,尽量放到早上、中午吃
倪海祥说,古人素有“过午不食”的说法,但对现代人来说,把一天的饭都放在下午3点前吃完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很多年轻人要加班要熬夜,不吃点根本撑不住。因此,比较容易做到的方法是晚上不要吃大餐,大餐尽量放到早上、中午吃,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吃夜宵!
2019年6月9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大会上,有研究者做了实验,将超重的女性受试者分成早上吃大餐和晚上吃大餐两组,结果显示,12周后早上吃大餐这组体重显著下降,同时饥饿感更低。另一项研究中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早上吃大餐和晚上吃大餐两组,也发现,早上吃大餐组的血糖控制更佳。
无论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还是普通人,晚饭不仅要早吃,更要少吃。倪海祥特别提醒,“吃夜宵是最差的饮食习惯”,如果实在觉得饿,吃点蔬菜、水果,喝点牛奶,一定不要下面条、下饺子吃。
2、先吃菜肉再吃主食
倪海祥表示,食物种类和数量一样,仅仅是进餐顺序不同,也会影响血糖水平。先吃菜肉,再吃主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能减少血糖波动。
国际上有一项研究,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先吃碳水化合物后吃蛋白质和蔬菜,另一组先吃蛋白质和蔬菜后吃碳水化合物。结果表明,先吃碳水化合物的这组餐后血糖各点显著高于后吃碳水化合物的这组。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一口饭一口菜的混合性进食,和先吃碳水化合物相比,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没有多大区别。
3、不能完全不吃碳水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只占到5%到10%,而一般这个比例在50%到60%。
倪海祥说,单纯来看这种饮食方式是没问题的,对减重有一定帮助,但从长期来看,对心血管健康有没有影响?和糖尿病并发症有没有关系?这些都是未知的。因此,大家不要完全拒绝碳水。
中医防治糖尿病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有“治未病”的概念,就是在疾病发生前,通过合理的干预,把疾病扼杀在萌发的摇篮。对于糖尿病,也是如此。黄琦教授认为:“中国有很庞大的糖尿病潜在患者,如果能在他们真正患病前进行阻断,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黄琦教授举了个例子,比如一名32岁的男性患者,半年来感觉疲乏无力,肢体酸困沉重,脸上常出油,口中黏滞不爽,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结合体检指标和中医判断,这位患者属于痰湿质,有糖尿病发病的风险。
因此,黄琦教授为他开出的饮食处方中主要建议选用健脾助运、祛湿化痰的食物,如冬瓜、薏苡仁、赤小豆、荷叶、山楂、生姜、紫菜、鲫鱼等,少食肥甜油腻的食物,推荐荷叶粥、冬瓜海带薏米排骨汤等作为药膳,日常可以喝喝山楂荷叶绞股蓝茶。
运动上,每天热身10分钟 无氧训练10分钟 有氧训练40分钟。此外,黄琦教授还给他开了经络处方,指揉法按足三里穴、丰隆穴等,每穴按揉2~3分钟,每周1~2次,再配合服用中药。一年调理下来,患者的体质有明显的改善。
对于已经得病的糖尿病患者,要积极干预,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这其中主要包括以祛淤化浊消导为主的中药处方、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综合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运动疗法,来控制体重,改善β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代谢状态,控制病情,达到“既病防变”。
(原标题《杭州50岁上市公司老总,每周要做3次血透!他绝望地问医生:2000万能不能治好我的病?》。编辑 陆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