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肥胖(樊哙是谁)
- 1、樊哙墓的前世今生:关于历史的N种读法
- 2、古代名将为何热衷\u0026#34;啤酒肚\u0026#34;?军队审美风尚,啤酒肚将军不怒自威
- 3、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面貌丑陋妻妾成群,与和珅关系不错
樊哙墓的前世今生:关于历史的N种读法
一
舞阳侯樊哙生前绝对不会想到,他死后也不得安生。在他入土1500年后,有人要迁走他埋在武昌郊区龙泉山的灵柩。
不过那时龙泉山还叫灵泉山。
这种极易引起民愤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424年,那时,还是大明朝永乐22年。让我感到惭愧的是,到公元2021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樊大将军,居然安葬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郊区。
关于樊哙,读过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读过班固的《汉书·樊哙列传》,学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课文《鸿门宴》,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长着一脸大胡子的武将。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项羽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入帐后有礼有节,先瞪着眼睛注视项羽,以引起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一口喝完,随后吃掉一条生猪腿;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麻痹项羽,最后,保护刘邦逃离虎口。
樊哙遗像
一段鸿门宴,本来项羽擒杀刘邦易如反掌,但樊哙的“闯入”,打乱了范增、项庄在席间刺杀刘邦的计划。刘邦以内急为借口,在樊哙等人的掩护下,脱身单骑而走。司马迁通过一系列细节,层层递进,波澜横生,写活了一个粗中有细、大智大勇的樊哙。
樊哙本是泗水沛县一屠狗之辈,时势使然,进入反秦阵营,因为跟对了人,加上骁勇无比,南征北战,最后出将入相,册封舞阳侯。这还不算,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做了连襟。富而且贵,西汉无出其右者。
如果历史只写到此,樊哙的人生可能就一切圆满,但是,无论他做出了多少贡献,在刘邦眼中,始终不过是刘家江山的一块铺路石,如果有对刘家构成任何一点威胁的可能,他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铲除。而樊哙,正因为夫人吕媭是皇后的妹妹,所以上了刘邦的黑名单。
刚开始刘邦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樊哙对他忠心耿耿,当年的老部下臧荼、卢绾、陈豨、韩王信等人谋反,是樊哙带兵一手给平定的。但他经不住有人向他经常打小报告,说樊哙的媳妇姓吕,与吕后一笔写不出个两个吕字,万一皇上春秋以后,吕后在朝内,樊哙在朝外,二吕联手,还有刘家的人水喝吗?
虽说吕后是刘邦的大老婆,但刘邦眼见吕家人在朝里朝外日益坐大,让他不能不忌惮三分。现在有他刘邦在,诸吕不敢造次,万一自己撒手而去,这辛辛苦苦打下的刘姓江山,不就步了秦朝的后尘。
这就应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话,于是刘邦便拟了诏书,以莫须有的罪名,派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去干掉正带兵在外剿灭卢绾的樊哙——幸好做事比较圆滑的陈平多了个心眼,他与周勃商量,这樊哙夫人与吕后是亲姊妹,万一杀了樊哙,回去后刘邦经不住枕头风又变了卦,这罪名可就担当不起。于是没有遵照刘邦的指示将樊哙就地正法,而是打造了个牢实的槛车,将樊哙装在里面押往京城,到时是杀是剐,请刘邦这个连襟自己发落。谁知樊哙人还在路上,刘邦自己却先死了,樊哙因此捡回一条命。《汉书》载:“吕后释哙,得复爵邑”。
孝惠帝六年夏六月,刘邦死后第七年,公元前189年,樊哙也死了,谥曰武侯。
二
毫无疑问,樊哙作为西汉开国的功臣,其智慧与贡献,伴随着历史学家的记载,文学家的描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代英豪,成为樊氏家族子孙向往崇敬的先祖,则是无可非议的了。
现在,居然有人要迁走已经葬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樊哙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抢占他人之坟地。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位显赫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之后,为保朱姓江山万世一统,决定通过分封皇子,建藩各地,来拱卫中央王室。明代的分封,与历朝历代的分封有所区别,“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说的是不直接管理当地的事务,不分封土地,但在封国建有王府,有赐田,有护卫军队,礼仪待遇仅低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们见亲王要“伏地而谒”。当地的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要向亲王汇报政务,遇有特殊情况,亲王可随时召见当地的军政官员,过问军政大事。
这分封到湖北武昌的亲王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正式就藩武昌府。这夏天武昌热极,朱桢就近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有山有水,风光幽美,便希望生前生后都能享受人间美景。果然堪舆显示这里地形是“五龙捧圣”,是上好的“吉地仙壤”。于是,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要划为王陵区。凡在陵区的外姓人,要否改姓朱,要否以地换地,搬出灵泉山。
这就涉及到樊哙了,那个当年威风凛凛,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左丞相、舞阳侯。
樊哙的墓,正葬在天马峰南麓。至于何时安葬,由谁安葬,众说纷纭。据说,元代灵泉山有将军阁,明初就有人看见在苍苔覆盖的树木间,有一座古墓,墓碑上铭有“汉将军樊侯之墓”。灵泉山上安葬的名人多,除了樊家人,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樊将军何时安葬在这儿。直到这一天,楚王的堪舆师让樊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堪舆师将消息上报到楚昭王朱桢后,朱桢不相信这樊侯就是那个汉朝的舞阳侯樊哙。朱家派人在墓碑处开掘,据后来人描述,刚刚看见坟墓洞穴,里面就有缕缕云雾涌出,这云雾升到半空,现出樊哙真身,楚昭王朱桢方深信不疑。此传说,见之清人所修《灵泉志》。上曰:“凿之,才洞其窥竁(坟墓),云潝然出,至半空现哙身。王拜.祝以王礼。”据楚王仪宾邹继鲁所记,当时不仅“掘出墓志”,“下有二白石似玉”,而且“棺木宛然,紫荆抱棺,气如云蒸”。既然是樊哙享用过的好地,还有这么灵异之兆,那楚昭王自然深信不疑了。为了掩人耳目,楚藩派人刻好一块碑,事先埋在地下。
此地本是楚王地,暂借樊哙几百年,今日时至期已满,樊哙迁移到东边。
从西汉到大明,一千多年,樊家在当地散枝开叶,已经是名门大户了。在灵泉山不远处的黄冈,就有樊山、樊湖、樊口。是不是因为樊哙而命名,反正时人都是这样解读。当然,要迁走的还有唐江夏王李道宗、唐宰相李蹊、北宋知枢密院兼侍讲冯三元、文学家书法家张芸臾、元朝宰相沈如钧、明吏部官员张添佑等世家的坟墓、牌坊、宗庙。这些人的后代,联络在京官员,上疏皇帝,哭天喊地,要维护祖宗礼法。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但历朝历代信奉的都是孔孟之道,哪怕是蒙古人、女真人统治中原,这敬天法祖的礼法,也不敢稍有更易,别说把老祖宗的坟迁走,说一句对祖宗不敬的话,做子孙的罪该万死。
龙泉山楚墓群
有明一朝,围绕着楚藩修建陵园,强占灵泉山樊、李、张、沈、郎、曾、杜、董八大姓田地、山产,毁坏八姓坟墓、宗庙、牌坊而展开的斗争,贯穿大明王朝的始终。在我的想象中,樊家应当挺身而出,与巧取豪夺的楚王及其子孙斗争,但可能樊家当时在朝廷中缺少影响,带头与楚藩斗争的,是进士张添祐家族。嘉靖十年,张廷凤、张廷蛮上了《再参楚藩本》
为违旨故掘痛哭陈情事:
上年圣旨敕谕楚府;“如有再掘张姓冢、开棺、照庶民例处斩。”臣族不胜焚、顶,以为获全余骨,皆皇上生成再造之恩也。
讵料楚王贵宗朱三人等,又掘先朝祭酒臣辂之墓。唤石匠王成凿洗三日,臣始得知。匍匐至灵泉祖茔,见棺开,袍、带依然,面目如生。臣不禁魂飞天上,魄入地府,控告无门矣。只得跪乞王宗,反触[扑]、怒。打落一齿,面皮皆穿。臣泣告抚、按两院,默默不言,但云:“世间至大,莫过皇亲国戚;天下莫敌,惟有皇子皇孙。汝岂不知之乎?”
无论是樊家还是张家,与皇亲国戚的斗争,结局可想而知。
樊家此刻已经从灵泉山迁到了黄冈等地,让他们引以为傲的舞阳侯樊哙,只好委屈到楚昭王陵园的东门重新安葬。虽然墓是新修的,也立有“舞阳侯樊哙之墓”的石碑,但是,在朱家人眼里,樊哙不过是给藩王看门的一位武将而已。
龙泉山,顺理成章成了朱家亲王的王陵。从第一代楚昭王公元1424年安葬在这里,到最后一个楚王华奎,前后九代楚王的陵墓都建在龙泉山的不同方位。不过,朱家人也和大汉王朝的刘家人一样没有想到,万世一统的王朝,最后也有终结的时候。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入武昌城,将装聋作哑的第九代楚王华奎放进大竹笼子,沉到长江之中。据说,肥胖的华奎和竹笼子丢到长江里时,溅起的水花足足有一丈多高。
楚昭王朱桢生前绝对没有想到,他死后263年,他的子孙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楚王府的历史,也最终结束了朱明王朝的历史。他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的灵柩会被世人打开,成为游客指指点点的器物。
这正应了明代杨慎那首《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而这一切,我是游完龙泉山,才从有关文献中知道的。
三
关于龙泉山,关于九王坟,我的同事多次向我介绍。但是,他并没有向我提及樊哙也葬在此地。因为编纂《荆楚文库》的缘故,对于明代的这段历史十分感兴趣。计划了许久要去龙泉山一游,但均因各种原因作罢。在我的印象中,龙泉山在江夏镇的方向,与我去年到访的熊廷弼的陵园应当在一起,出门时,我打开高德地图,才知道龙泉山与江夏镇完全是两个方向。实际上,出了光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不远就是龙泉山。
龙泉山葬有“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九个亲王陵墓,其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
陵园大门东边,有一个翘角飞檐的绿色琉璃瓦碑亭,巨大的赑屃,驮着高耸的石碑。因为有铁栅栏,人不能近见,只能看见隐约几个字,好像是镌刻着楚昭王朱桢的丰功伟绩和妃子、子女分封的详情。其实,如果不是研究者,不是朱家的后人,有谁还关心一位藩王的风流往事呢!
楚昭王陵园墙上的野花
陵园有厚实高大的围墙,霸道地沿着树丛和杂草恣意延伸。那灰中泛黑的青砖墙缝里,顽强地倒悬着一簇簇黄色、白色的野花。有风吹来,花儿在微微地摇摆,和站立了600年已经斑驳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沿着陵园中间的甬道向已被发掘的昭王墓穴走去,穿过文革中被砸毁后来又修复的三孔金水桥,绕过仍只有地基的配祀殿,走进用灰色砖块砌成的拱形墓穴,和那位终身享受着锦衣玉食而如今灰飞烟灭的楚昭王对话。
我相信,那位年过花甲,为拱卫朱明王朝立下功勋的皇六子,一定不会想到600年后,在他隆重安葬的墓穴里,来来往往的是一探究竟的游客。他相信,朱家的江山,一定会一世二世万万世。天命神授,朱家的合法性与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楚昭王墓穴,据说这儿曾是樊哙墓地
我带着皇六子同样的遗憾和惆怅离开空荡荡的墓穴,回返的路上,有一条岔道通向园子的东边。我好奇地寻觅而去,岂知两丈开外的树林里,有一尊雕塑,上面塑着一个手持盾牌和长剑的金刚怒目似的武士。碑基上刻有几排文字,旁边有四个隶体大字:樊哙墓记。
樊哙塑像,后为樊哙墓
惊讶,愕然,似曾相识的感觉全然涌上心头。我的目光迅速扫过那一行行文字。
樊哙,(?~前一八九),汉初名将,沛县(今江苏西北)人,少以屠狗为业,初随刘邦起义,以功封成贤君,后随刘邦入咸阳,劝刘以天下为重,不依恋秦宫子女财货,又能在鸿门宴上持盾直斥项羽,邦乃得脱走。汉初,又有破臧荼、卢绾、陈豨、韩王信谋反之功,得封舞阳侯。哙夫人吕嬃为高皇后吕雉姊,被封为临光侯,高后又以江夏黄武之地封哙孙樊建。后朱虚侯刘章诛灭吕党,杀建父樊伉,建遂迁哙墓于江夏灵泉山。汉文帝时,樊建复封,故本地有樊湖(梁湖)、樊山(鄂城西山)、樊口(梁湖出江口)。明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朱桢夺樊哙墓地自葬,迁哙墓于此。樊氏后人,明初有洪武巡江道樊时中,进士樊镛,楚王夺地后,迁往黄冈。
武昌龙泉山风景区管理处一九八六年八月
我一扫刚才的怅惘,为看到了樊哙之墓而欣喜。有墓,有碑,有详细的时间与地点,我不禁为樊哙的冷遇而惋惜,为朱藩的无理而愤怒。
四
回到家中,樊哙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生在江苏,死在长安的樊哙为什么会安葬到长江之南?楚藩逼迁樊哙之墓是否有史为证?我沿着时间之流追溯事情的真相,岂知我不由陷入了历史的谜团之中。
首先,《汉书》《后汉书》《史记》《资治通鉴》《湖北通史》之类史书,对于樊哙死后葬在何处只字未提。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上,在介绍荆湖北路鄂州江夏县的古迹和人物时提到了黄香墓、孟母墓、陶侃墓,提到了李善、李邕、李鄘、孟宗、冯京,但没有樊哙墓葬一说。
旧史中,湖北最早纂修成史的是[明]薛纲《[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此是湖北和湖南省的第一本志书,但让我失望的是,上面依然如《舆地纪胜》一样,没有记载樊哙其人和墓葬之事。
不过,到了明万历年间,[明]徐学谟纂修《[万历]湖广总志》“陵墓·黄州府”栏中,第一次提到了樊哙的墓葬。让人奇怪的是,樊哙没有葬在江夏:
(汉)樊哙墓在黄冈西北,哙食邑在舞阳而薨葬于此。
收入《荆楚文库》的万历旧志
[清]徐国相等修,宫梦仁等纂《[康熙]湖广通志》、[清]迈柱修,夏力恕、柯煜纂《[雍正]湖广通志》,在“陵墓·黄州府”栏中也这样记载,只是在个别字上做了调整:
(汉)舞阳侯樊哙墓在府城西北,哙食邑在舞阳而薨葬于此。
《万历湖广总志》的纂修徐学谟系明嘉靖进士,主持修《湖广总志》时任左布政使。《[康熙]湖广通志》主修徐国相系湖广总督,主纂者王新命等均系湖广要员。《[雍正]湖广通志》所修者迈柱当时系湖广总督,纂者夏力恕、柯煜均为进士出身。此三部志书均系官修,在陵墓栏中记载了樊哙死后葬在黄冈,但至于葬在黄冈何地,却语焉不详。
但是在乾隆朝《江夏县志》,又记载:“(樊哙墓)在灵泉山天马峰下,明(楚)庄王夺其地葬昭王。
同为清代的方志,为什么对于樊哙墓地有不同的表述?
樊氏十世樊立本创修《樊氏宗谱》,其中关于樊哙的墓葬,写明“终老樊川,葬于汉中”。但据樊氏后人樊恒发著《樊氏源流》考证,西安附近的樊川,原为西周侯国,与樊哙无关,樊哙的采邑,一度曾封到此地,但后来封为舞阳侯后,此地已收回。目前没有樊哙的任何遗迹,也没有汉代的遗存。汉中更没有樊哙遗址、樊哙墓。他认为,樊哙墓葬,最大的可能是在舞阳马村乡郭庄村。舞阳原为樊哙封地,清道光《舞阳县志》载:“樊哙墓,樊侯名哙沛人也。因勋戚封侯,食采舞阳,保首领以卒.葬城北樊村,即今郭庄,是封碑隆冢。”樊哙墓前有明朝嘉靖丙申年间立墓碑,上刻《汉书》作者班固为其撰立的碑文:“汉樊侯铭,班固撰。黆黆将军,威盖不当,操盾千钧,拔主项堂,汉兴破楚,矫矫忠良,卒为丞相,帝室以康。”
其实,樊哙的墓葬,全国有10余处,因均未经过勘探挖掘,无法证实其真伪。如安徽六安市裕安区魏庵村,陕西省城固县五郎乡黄家村,山东省平原县等地,均有樊哙墓、樊哙祠。陕西城固的樊哙墓,墓碑系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称为:“汉舞阳侯樊将军墓”。实际上《水经注》《舆地纪胜》已经有了记载,此地系樊哙点将台。但现在,仍然当做樊哙墓在祭拜。
陕西城固县的樊哙墓
但是,为什么龙泉山有楚藩夺地而葬的传说,为什么当地的樊氏家谱记载了樊哙之孙迁墓于此地的故事。
从目前的史料看,关于樊哙葬在龙泉山,黄冈樊姓系樊哙后裔之说,主要见之于明清之际的《灵泉志》和乾隆年间的《江夏志》。《灵泉志》由时人汤铭新编纂并作序,其中关于樊哙的史料,主要见之于收进《灵泉志》中的当时的名人为本地樊氏族谱所写的“序”和“记”中。
明进士、吏部官员张添祐在《樊氏族谱序》中写道:“哙死,而嫡孙樊建躬膺王爵,封燕王。遇何隆矣!既而高后握政,厚封于楚。哙夫人吕媭,高后之妹也。江夏、黄、武,地跨三县。建之苗裔,食采弗息,其视彭、韩诸人为何如哉!”张添祐在《樊氏谱记》中还写道:“樊时中之谱,出哙苗裔,相传武昌为樊侯封地,故有武阳、樊侯之名,樊山、樊湖之称是也。而说者谓灵泉为哙之墓,樊山为母之墓,哙母。樊氏子孙所世守而祧祀者,余甚然其说。”户部尚书曾泰在《樊氏族谱序》中写道:“《史记》:‘樊侯系伉之子。’今时中《族谱》云;‘伉兄,建弟也’。未知孰是?姑志之。”
看来,曾泰虽然为樊家族谱写“序”,却对这段历史持保留态度。前大半部分引用《汉书》上的记述,后一节提出疑问。其实,《史记》传世本中并未有“樊侯系伉之子”之说。吏部官员张添祐,也用“相传”来表示,并说明樊哙系黄冈樊姓的祖先之说来自“樊时中之谱”。无论是曾泰,还是张添祐,都是熟悉《史记》《汉书》的名士,尽管受人之托,也不敢信誓旦旦。
今人晏鸿鸣教授在整理《灵泉山志》时,对此曾指出:关于樊建系樊伉之子,高后将其分封在江夏黄、武之地一说,正史并无记载。二是族谱中所写樊建分封在“武阳”,地理上也并无此地,疑是有人有意将“舞阳”写为“武阳”。其实,西汉对于樊哙后裔的分封,最后一次是在樊哙死后196年的平帝元始二年。《汉书》中写道:“封哙玄孙之子章为舞阳侯,邑千户”。据十世《樊氏族谱》记载,章卒于舞阳,葬于舞阳。
五
其实,樊哙是否葬在灵泉山,包括现在的龙泉山,从上述的史料来看,我们可以有N种读法。权威的正史,没有记载樊哙安葬在龙泉山一说,没有樊哙之孙樊建分封黄武之地的记载,没有樊哙分封为“武阳侯”一说,也没有地下的文物以资证明这些传说。至于以樊姓命名的地方,全国何其之多,并非都与樊哙有关。如长安附近的樊川,是樊哙的采邑,如果不去考证,很容易理解为因樊哙而来,其实是西周时的封国。再如襄阳的樊城,殷商时已有此名称,与樊哙也没有什么关系。另外,《汉书》记载,樊伉被杀后,舞阳侯的位置只是“中绝数月”。汉平帝时,再度分封樊哙的第四代章为舞阳侯,根本没有提到“江夏”之地。
实际上,樊哙是否安葬在龙泉山,如果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祖先崇拜,或者说攀附名人,是汉以后的事。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促使空前尊崇郡望和姓氏,仿佛印度人对种姓的重视。唐、宋以后,为适应上层家族的变化,开始姓氏的排列。明、清以后,社会稳定,修谱才被提上家族的议事日程。因此,古人声名显烁者,后世往往依托附会,互见于志籍,但后人切不要将此类文字当成信史。
龙泉山最高的山顶天马峰上,相传樊哙的孙子樊建曾在上面修过一个远眺亭,今人再度复建。据说那儿能看见波光潋滟的梁子湖,浩浩荡荡奔腾而下的长江,我相信,细心的人,在那里也一定能看得见历史的烟云,看得清过去与未来。我渴望下一次再去龙泉山,一定登上天马峰。
责任编辑:褚欣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周百义 出版人、作家。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长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现主持编纂出版1600册《荆楚文库》大型文化丛书。主持策划的有《二月河文集》《历史小说大系》《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新时期报告文学大系》等。责任编辑系列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张居正》等。本人写作并结集出版的有:小说集《竹溪上的笋叶船》《山野的呼唤》《黑月亮》,历史小说《她从魔窟来》(与人合作),报告文学《步履艰难的中国》《中国反黑行动》(与人合作),古籍整理《五经七书译注》《白话劝忍百箴》《预知.预兆.预见》,出版研究专著《出版的文化守望》《书旅留痕》《书业行知录》等。有《周百义文存》3卷。最新出版的有《长江十年》《劝忍百箴》(修订版)《我的出版实践与观察》《岁月绵长》等书。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古代名将为何热衷\u0026#34;啤酒肚\u0026#34;?军队审美风尚,啤酒肚将军不怒自威
古代将军
挺着大肚皮,两眉似星剑,两瞳似铜铃,直勾勾地盯着你仿佛要将你看穿一样,这便是大多数历朝历代将士的模样,也不知是古代画师的原因还是古代将士本就是如此模样,大多的画像都能当作门神了,而在古代将士一眼望过去可能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挺起的大肚皮。在现代人眼里大肚皮象征着不标准的身材,而在古代将士的眼里,大肚皮却成了引领风骚的存在,历史中的董卓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胖子。
在《后汉书》中记载着:"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由此可见,董卓虽胖,但战斗力可不容许人家小瞧,所以在古代武将当中胖与战斗力并不能划等号,大多数名将热衷为何热衷于"啤酒肚"?
军营特殊审美,“啤酒肚”的将军不怒自威- 有“啤酒肚”的人看上去才比较有威严
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有时候吃饱便成了一种奢望,身材是否好在古代人的眼中并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古代的大多数名将中并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人鱼线之类的,在现代许多影视剧中演员也大多数是瘦高瘦高身材极好的。
将军”啤酒肚“
但事实上古代的将军们都个个挺着"啤酒肚",而此"啤酒肚"非彼"啤酒肚",现代的"啤酒肚"大多数是以赘肉而凸起的标志,而古代将士们的"啤酒肚"他们会往往以此为荣,因为"啤酒肚"在战场上的作用可不小。
无论是有名的帝王还是出名的将军,在现代人看他们画像时,大多数都是大腹便便的模样,虽然看着很胖,但在战场上可是以一敌十的能手,在大多有画像遗迹里,越是有权势的人,身材越是膨胀,给人看上去第一眼就是虎背熊腰极不好惹,那打仗的将军们更是如此,往战地里一站,手持兵器,眼睛一瞪,一些小兵就要退避三舍,这相当于帝王不怒自威一样的效果。
- 军营中“审美观”以及画师眼中的迷之角度
在古代小说之中,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水浒传》对善打仗的将军们的描写都是比较魁梧的状态;在军营里大多数将士也大多是比较"壮"的身躯,其实这也是有原因在的,古代的战场是冷兵器的主场,最重要的是将士都要身强力壮才能扛得起兵器,在两军交战时身材单薄的士兵往往被那些比较魁梧的士兵一撞就能飞好远。可见将士们认为只有"啤酒肚"的人,看上去比较魁梧的人才能在战场上杀敌更多,这也是军营里将士们特殊的"审美观"。
杨家将
且不论更为较远的历史的将士图,就来看看清朝将士们的图像,在清朝宫廷画家会比前面朝代的宫廷画师的技巧与会更加细致生动,在《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中有对清朝武将的绘画,这个系列之中可以看出武将们各个不一样的姿态,但挺着"啤酒肚"却是清一色的一样。
虽然画师在给这些武将作画时角度不同,但大都遵循着正面像或者是四分之三的侧面像,因为这两个角度会更好的展现出将士的较为全面的画像,在画师作画时,将士也要穿着盔甲或者官服,所以要怎么样展现出身为将士的威严就成了画师们的难题。就算那位名将有着八块腹肌在穿上衣服之后就不得不被遮着严严实实的,所以历代的名将们的画像,风格迥异不同,但硬性要求却是一致:仪态端庄又要威严,于是就画出了姿态各异"啤酒肚"的名将形象。
将军“啤酒肚”深入人心,成为名将标配- 将军们的"啤酒肚"逐渐被百姓所认同
在明朝中期以前,大家还并未太过注意前朝各个朝代名将们还是"啤酒肚"的形象,真正注意到这个事情还是在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时期,明朝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像《杨家将》等一些具有战争题材的书在市场逐渐火热,有书看虽然很过瘾,但如果有图画是不是更加的受大众欢迎?而且那些不识字的百姓也可以买来闲时消磨消磨时间。
宋代兵士
于是,插画师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存在,当时各大书坊老板也到处寻找技艺比较高超的画师,当然书本急需插画,怎么印刻在书本上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印刻技术飞速发展。在为众多战争题材的书本中,画师们通常以当朝的或是前朝的"功臣"们为书中武将的形象定下一个范本,于是"啤酒肚"武将们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随着书本的传播与百姓们的阅读,自然而然也就深入人心,名将们的"啤酒肚"也就成为一大标配,其实在古代行军打仗,"啤酒肚"的作用可不小,而且这也是选拔你是否能成为将士的一大标准。
武将们的标准,体重就是其中之一"膀大腰圆"是古代武将们的准入标准,《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能招国门之关。"
意思是力量大成为军营中的一大优势,因为在古代战场是冷兵器的时代,武器都是硬铁打造出来的,当然将士们身穿的盔甲也不轻,通常将士们所穿的铠甲在10到20公斤,10公斤以上的士兵都划分为重骑兵,穿锁甲的士兵们轻则20斤左右,重能达到40斤左右。
举一个例子拿宋朝来说,宋朝时期,因为战马不足,所以对步兵的铠甲尤为看重,有史料记载宋朝的步兵在行军打仗时一身行头下来也是30来斤,所以铠甲都如此之重就别提武器能有多轻,在打仗之中,一场对战是对各个将士们的身体极限的考验,在宋金郾城之战这种恶战更是如此。
将军与兵士
反复的冲锋陷阵需要那种肩宽腰细灵活的战士,但往往若想挣开对方的防线或者冲破对方的集中点往往需要的是将士强大的力量。所以,体重的轻重也能代表着你是否能拿起兵器,穿上铠甲,而"啤酒肚"的大小往往能看出武将们的力量。
所以,综上所述,历朝历代对武将的选拔,都是以"绝对力量"为主要,明清的武举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自身的力量,在明朝若想加入郑成功军下的"铁人军"就必须抱着石墩子在校场走一圈,因为在战场上,身上脂肪多能持久的消耗,而战场又是个极具考验持久力的地方,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名将们的画像为什么都是"啤酒肚"的形象。
“啤酒肚”是一种力量和地位的标志- 官位越高,吃的越好,啤酒肚就越大
在古代,在军营中官职越高伙食越高,在商鞅变法中,历史中有记载:"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
军营中要想往上走,在打仗之中就必须要奋勇杀敌,每杀敌方一个人就可以升上一个爵位,而且还能获得若干土地,这就是论功赏罚。当然,官位越高伙食越好自然就长得肥肥胖胖的,那些普通的士兵只能吃的温饱,而拥有官位的将领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但这些将领们虽然胖,人家也不是虚胖,而是壮实的那种胖,拥有"啤酒肚"的将士们也更能在战争当中熬到战争胜利,而且大多数都是那种威猛无比的猛将。
将军
历史中名将很多,有时会上战场,但大多数会在军营之中指挥作战,将军作为全军的统领,很少亲自上战场,而且吃食方面会比下面的将士好得多,所以这也是名将们大多有啤酒肚的原因之一。在古代战场作战并不能有确定的时间去结束这场战争,而且在古代运输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往往运送粮草都会花费较多时间。
在粮草缺乏的状态下,士兵需要通过脂肪来储存能量,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身体就会通过燃烧脂肪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能量,所以在军营当中,将领不仅有"啤酒肚",下面的士兵也通常会有"啤酒肚",把自己"吃胖"也是一种作战经验。
虽然现在看来很多古代名将们都挺着"啤酒肚",浑身都是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作战能力不行,成为名将也是有本事的,名将们一般在古代军营之中都是高级将领级别的人物,一般不会直接上前线作战,会在营后排兵布阵。
但这也要分不同将领年纪的高低,若将领年纪大比如廉颇七十岁带兵出征也只能在后方指挥作战,加上伙食也相对于不错就自然形成大腹便便的模样,但人家年轻时吃得多也是军中猛将,大多数名将年轻时吃的也多,廉颇吃饭以升为单位,又如大力士樊哙,当着项羽的面,都能吃生猪肉。
还有关羽关二爷,曾对曹操言:"贱躯颇重,马不能负。"这说明古代的名将们是真的重,也能说明人家又壮又能打。
古代画师
- 啤酒肚在百姓眼中是福气
有啤酒肚的人一般都是上年纪的将领,所以在后人描绘中名将们大多数是以肥胖的大肚子以示众人,看上去比较能孔武有力而不是弱不禁风,而且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除此之外,古代形容一个将领往往都是"虎背熊腰,身长八尺"之类的成语,而且在古代百姓也都认为膀大腰圆看上去比较富态,是有福气的象征。
结语在古代众多名将之中,"啤酒肚"成为一种象征,它不仅在战争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相当于成为一种"保护伞"。在战争之中,体重也成为了一种力量上优势,而且名将们也不是真的有"啤酒肚",而是实打实的力量标志;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在画师给名将们绘画图像时,也有一些原因,古代宫廷画师的风格大多注重于神似而不追求形似,不追求写实而追求象征意义,所以在追求人物形象特征时,难免于将某些地方有所夸大。
参考文献:1、《后汉书》
2、《中国古代铠甲的历史变革分析》
3、《吕氏春秋》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面貌丑陋妻妾成群,与和珅关系不错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了增添故事的戏剧性,使人物更加饱满,通常都会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各式各样的加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意淫”。
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当这个小姑娘在意淫者的浓妆艳抹后,加上高速发展的影视行业为其造势,屏幕后被抓住眼球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在乎她卸妆后的真容呢?童年神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1年,刘家成导演与张国立、张铁林、王刚等人,以清朝乾隆年的“康乾盛世”为背景,合作了一部以纪晓岚、和珅与乾隆为主角的古装轻喜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在各位主演的倾情演绎下,观众们看见了为人诙谐、巧舌如簧,刚正不阿的纪晓岚,油腔滑调,善于拍领导马屁的和珅,以及做事雷厉风行、深谙中庸的一代君王乾隆。
剧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儿女私情,更有家国情怀。2001年1月8日,当它在北京卫视播出的时候,迅速引发了观剧热潮,获得了康世杯“十佳”电视剧的称号。于是乎,该剧组又火速拍摄了后续三部曲。
续集依旧延续了第一部庄谐得当的风格,用幽默反讽的形式将赢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将纪晓岚与和珅之间明争暗斗,“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乾隆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观影者的深度思考。
然而,很多观众在欣赏完张国立老师嬉笑怒骂的表演后,不禁好奇,历史上的纪晓岚,真如剧中角色一般,是个敢与权臣和珅叫板,誓死不娶红颜杜小月的谦谦君子吗?
其实早在1970年,随着纪晓岚的墓地被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一个村民发现时,他的痴情人设就已经被推翻了。
在纪晓岚的墓穴中,除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最让考古专家震惊的,当属里面七具坐着的女尸。
也就是说,纪晓岚在生前至少和七个女人有过男女情分。而据史书记载,除去正妻马月芳,他纳过的妾室更是多达二十多个!在影视剧中如此刚正痴情的人物,他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物,还得从他的生平经历说起。纪晓岚,今河北献县人,原名纪昀,“晓岚”只是他的字。在历史上,似乎每一个出了名的人都会有一个不俗的身世,纪晓岚也不例外。
传说在他出生的前一晚,他的祖父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里火光入楼,彩霞满天。解梦人听后啧啧称奇,说这是火精要转世,纪家要出个大人物了。果不其然,第二天,纪晓岚就出世了。
家人对这个娃娃的教育十分关注,每日都让他诵读四书五经。加上纪晓岚本身就聪慧,敏而好学,年仅6岁就在“童子试”中崭露头角,夺得了 “小神童”的称号。纪晓岚顶着这个光环,跟随父亲来到京城的生云精舍深造。
在古代都讲究先成家后立业。清乾隆五年,纪晓岚已经17岁,该是时候娶亲了。但这个满腹才气的少年郎,偏偏生的一副肥胖又眯眯眼的丑陋模样。
史书上曾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意思是说他相貌丑陋,双眼近视。加上清代采蘅子的《虫鸣漫录》所言:
“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
一个天天拿肉当饭吃的人。想不肥胖都难!
不过,纪晓岚的婚事倒也不必如此发愁。因为他有一个视他如命的好哥哥--纪晴湖。
传闻这个纪晴湖是个“扶弟魔”,他自己嫁女儿的时候只给她准备了些粗陋的衣服首饰当嫁妆,但对弟弟的婚事却格外上心。
就连后来纪晓岚纳妾的时候,他都不惜拿出数百金做彩礼,说是用以遵循礼法。
有钱能使鬼推磨,纪晓岚与其正妻马月芳的结合可谓是水到渠成。说到这个马月芳,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她是沧州东光县进士马周菉的女儿,书香门第之女。
虽然马月芳比纪晓岚大三岁,但都说女大三抱金砖。而且纪晓岚有了这样一个亲家做扶云梯,可想而知他往后的仕途也将一片光明。
家成了,便是时候去争功名了。乾隆八年,纪晓岚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获得了第一名。
此时他不过才20岁,面对如此大的名誉难免洋洋得意起来,于是在第二年的乡试上就栽了个大跟头,仅考了个四等。
不过纪晓岚这个人颇有几分文人的傲气,这次的失败显然不能阻挡他入仕的决心,于是在三年后的顺天府乡试中,他再次应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拔得头筹。
乾隆十三年,纪晓岚继续参加会试,但却因为太过自负再次名落孙山。
纪晓岚原本想着在乾隆十五年再接再厉,但因为当年母亲病故,他只好在家守丧,这一守就守到了乾隆十九年。
这年,纪晓岚已经31岁了,为人也沉稳了许多。他并没有放弃为官的梦想。
乾隆十九年,纪晓岚参加了正科会试,并成功获得了中二甲第四的成绩,也就是全国第七。在族人和老丈人的斡旋下,他顺利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启了他的官宦生涯。
和影视剧所呈现的那样,纪晓岚是有才气和文学在身上的。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一个很爱作诗的皇帝,他做的诗词,单是轮数量都多达41863首,令古今学者无不称奇。
而纪晓岚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靠着吟诗写作,仅仅8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庶吉士提拔为伴随圣驾的提督学政,官阶正三品。
除了诗词,纪晓岚的书法更是一绝。在清朝,要论书法大家当属赵子昂和董其昌,他们的书法就连康乾二帝看了都赞赏有加。
不过,号称“河间才子”的纪晓岚,其书法也是别有一番风味。雍容优雅,疏密得体,连带着他主笔的《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都更加赏心悦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意思就是摸清楚万事万物的规律,都能成为学问;摸清楚人情世故作,写起文章就得心应手。作为文人,纪晓岚已经把学问摸了个七七八八了,但是人情世故方面他却始终有自己的洁癖。
一次,纪晓岚乘船下江南游玩,偶然遇见当朝的一位大将军。古往今来,文臣和武将都不大不对付。将军看见对面船上站着的正是大学士纪晓岚后,心生嫌隙,将大船堵在运河河道上,不让其通行。
纪晓岚气急,但又无可奈何。将军嬉笑着说:“素闻纪大人才气斐然,尤其擅长对对子。今日我俩较量一番,要是你赢了,在下甘愿让行。” 纪晓岚寻思,这不是往自己枪口上撞嘛,就答应了他。
只听将军大声说道:“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将军话音刚落,旁观的群众无不叫好。要知道,这个上联可不简单啊。
上联从字面意思虽然说的是两船并行,行舟缓慢,但结合橹速对应鲁肃,帆快对应樊哙,不就是在暗讽文臣不如武将,纪晓岚不如将军吗?
将军说罢,便洋洋得意起来,认为纪晓岚肯定对不出下联了。不料,纪晓岚沉吟片刻,便微笑着说:“八音齐鸣,笛清怎敌箫和?”
笛清对应北宋武将狄青,箫和对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汉朝文官萧何。同样是用了谐音梗,纪晓岚这一招却用的更胜一筹。
众人听罢,纷纷鼓掌喝采。见此情景,将军也只好给他让道,灰溜溜地离去了。
你以为这个段子手的毒舌仅针对于武将,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脾气来了,就连和珅与皇上他都敢怼。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据说有一次纪晓岚生病了,身居尚书的和珅前去探望。两人攀谈之际,堂中突然来了一条狗。
望着纪晓岚,和珅心生一计,笑嘻嘻地问道:“是狼(侍郎)是狗。”要知道,此时的纪晓岚当属侍郎,和珅这番话不就是在暗指纪晓岚是狗吗?
纪晓岚这个人精当然反应过来了,但他不气也不恼,反而指着狗的尾巴说道:
“下垂的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而此时,狗的尾巴刚好是下垂的。和珅听罢,气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半天说不出话来。
纪晓岚如此“铁齿铜牙”的模样,就连乾隆也领教过一二。乾隆三十八年,纪晓岚奉命修撰《四库全书》。
一天正值夏日,天气炎热,纪晓岚便脱光了衣服,光着大膀子查阅书稿。不料,乾隆突然来访。为了不在圣上面前失态,纪晓岚赶紧躲到地窖里躲藏。
实际上这一幕,乾隆从远处就已经瞧见了。为了逗逗这个“酸秀才”,乾隆佯装不知情,扬声既然纪晓岚不在,自己就先走了。随后,他还暗示旁边的太监侍女不要做声。
在地窖里藏着的纪晓岚听见外面没了声响,以为皇帝已经离开,便赶紧起身出来,还大喇喇地嘟囔道:“这个老头子可算是走了,刚才可把我憋屈坏了!”没成想,纪晓岚一探头,就被乾隆抓了个正着。
乾隆自然知道这个书呆子的脾性,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恐怕是无心之举,但他还是佯装生气地质问道:“你这个不当臣子究竟是几个意思?”看着天子的怒颜,纪晓岚吓得满头大汗。但脑瓜子一转,他便心生一计,开始狡辩道:“万岁之人,自是老人;九五之尊,自是头领;真龙天子,岂不为‘子’?我这么说,是称赞圣上的意思。”
乾隆听后不禁哑然,不得不佩服纪晓岚这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本领。纪晓岚就是靠着这样一张巧嘴与文气,成为了乾隆最心爱的“玩物”。但是伴君如伴虎,帝王的宠爱给出去容易,收回去更是易如反掌。
看似颇得圣宠的纪晓岚,一旦威胁到帝王的江山,自然会被弃之敝履。乾隆三十三年的两淮盐引案,便是纪晓岚仕途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事情还得从纪晓岚的亲家卢见曾说起。卢见曾这个人物可不得了,作为清朝的能臣,著名的扬州八怪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都与卢见曾有过交情,雍正在位时也对他赞赏有加。乾隆元年,卢见曾被奉命调往扬州当两准盐运使。
在古代,管盐的官职,捞的油水都不算少,卢见曾为官多年更是少见多怪。尽管早在乾隆二十七年,73岁的卢见曾已经退休了。
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在任期间干的那些贪污的事,即使过去六年,还是被人揪出来了。
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得到消息,说有人状告历任两淮盐政贪污,朝廷决定大力查办两准盐运使。而名单上就有卢见曾的名字。
要知道,此时纪晓岚的长女已经嫁给了卢家的长孙卢萌文。卢见曾要是完蛋了,自己也难免受牵连。于是,他连夜差人送去密函。
卢见曾收到密函后心中疑惑,纪晓岚送来一个大信封,里面放些茶叶和盐,是什么意思?
思来想去,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提醒自己“查盐空”,即圣上已经准备查办两淮盐引了。于是,他便急忙派人查缺补漏,转移财产,在搜查中侥幸过关。
但是能当上皇上的有哪几个是庸才?很快,乾隆就意识到肯定有人给卢见曾通风报信。一番调查,果不其然就揪出了纪晓岚。龙颜大怒,在乾隆的词严厉色下,纪晓岚和卢见曾等人都被抓进了大牢里。
落在头上的刀迟迟未悬。在牢里,纪晓岚每日都唉声叹气。一位牢狱大哥看见后,主动说起自己会拆字算卦,不如给他预测一番。纪晓岚听罢,便顺手写了个“董”字和“名”字。
不一会儿,大哥一番拆解,便高兴地说:“董字可拆为草、千、里,表示大人将要去有草原的千里之外;名字拆为外和口,恐怕这个地方是边戍的关口吧。但看“名”字的形象,既是君,又是召,想必不出四年,君王便会召你回来了!”
纪晓岚听后,心里轻快了不少。而神奇的是,事实正如这位狱卒所言,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被乾隆发配往新疆乌鲁木齐种葡萄。而这葡萄只种了三年,乾隆就以修编《四库全书》为由,将他召回京城。此番遭遇,也算是奇遇了。
每次说起纪晓岚在文学上的成就,除了《四库全书》就是《阅微草堂笔记》。因为有了新疆的经历,纪晓岚搜集了不少民间奇闻异事的素材。
由他主笔的《阅微草堂笔记》,书中的内容虚虚实实,全是些狐鬼神仙、娈童恋老之类的怪诞故事,其尺度在盛行文字狱的清朝简直大到出奇。故事中强调的因果报应、劝善惩恶,即使放到今天,也令人发醒。
而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套丛书《四库全书》,更是花费了纪晓岚十四年的精力,其参与的学者多达360人。全书共计79338卷,约8亿字,收录的经史子集多达3462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比起文学成就,纪晓岚在修撰书时的种种风流轶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相传纪晓岚每日至少要行房五次,其纵欲程度就连以风流著称的乾隆都甘拜下风。《虫鸣漫录》有云:
“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不可缺者。如一日无女色则肤欲裂,筋欲抽”。
即使他年至八十,犹好色不衰。
据说有一次在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他还因为好色之事在乾隆面前闹过笑话。工作繁忙期间,纪晓岚无法回家歇息,只能吃住在衙门。一日乾隆前来巡查,却看见纪晓岚面脸通红,两眼睁睁。乾隆不解,问他是不是生病了。
当时纪晓岚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只是多日没行房事,身体有些不适应罢了。乾隆听后有些尴尬,随后哈哈大笑,便招来几个侍女服侍他。如此荒唐之事,恐怕也只有纪晓岚干得出来了。
在纪晓岚的墓里的女子,除去正妻马月芳,还有六位妾室。而在历史上,纪晓岚留下名字的妾室只有三位:文鸾、郭彩符与沈明轩。这位沈明玕,应是杜小月的原型。
沈明玕与纪晓岚小了近30岁,容貌端正,腹有经纶。但她被父母以200 两银子的价格卖到纪家后,却对纪晓岚情根深种,甚至说出“人老珠黄后就没人怜惜了,最好40岁之前死去”的言论。
如沈明轩所言,她在30岁的年华就消香玉陨了。而这个早亡的美人,也成了风流才子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有人认为,用“太监”一次来形容纪晓岚,未免有点折辱人。但这个形容,却是恰到好处。在张国立老师的精彩演绎中,很多人或许会觉得纪晓岚在朝堂上位高权重,与和珅结怨颇多。
但殊不知,在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足足相差25岁。两人非但关系不僵,还因为性格互补,结为了忘年之交。
而所谓的纪晓岚、和珅、乾隆这个“铁三角”,也只不过是民间的意淫。作为皇帝的笔杆子,纪晓岚既无和珅的外交理财能力,也不像宰相刘墉出自将门,更不如手握重权的阿桂和福康安。
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个文化水平高点,能在帝王闲暇之余取乐斗嘴的戏子而已。
就连乾隆自己都曾说过:
“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意思是说,我就是看你肚子里有点墨水,才把修书教学的工作给你做,你又有什么资格和我谈国事?由此来看,纪晓岚不过是个精神上的太监罢了。
然而,知道的越少,才越可能苟到最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嘉庆四年,当和珅因为贪污之罪,自尽于白绫后,毫无实权的纪晓岚却丝毫不被新帝忌惮,安安稳稳地活到了82岁,也算是寿终正寝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私信,情况属实必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