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朱棣肥胖(朱棣减肥)

探秘历史 0
文章目录:

明朝最胖的皇帝,表面老实好欺负,其实谋略才能非一般人所及

说到明朝最胖的皇帝,要数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是朱元璋的皇孙,也是朱棣的嫡长子。按宗法制度来说,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事,而他也理应得到兄弟的尊敬。但实际上,他的遭遇却恰好相反。而导致这一切的,竟是因为他实在是太胖了!

朱高炽 画像

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按遗传来讲,他父亲英勇骁战,他母亲也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之女,那他多多少少也得继承点习武的基因吧?然而现实却是,朱高炽生来性格端重沉稳,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从小就不喜欢舞刀弄枪。常年下来,他的体态变得越来越肥胖,身体素质也愈发不好。平日里出行的时候,都要两个内侍搀扶着他才行,连走个路都经常是跌跌撞撞的。

剧照 朱高炽

这些性格外貌上的缺陷,使得他那一生嗜武的父亲朱棣对他很是不满。而他另外两个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为了争夺他的储君之位,也经常想方设法的诬陷和排挤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高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老实好欺负,但实际上的他谋略和才能,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剧照 朱高炽

由于朱高炽从小不喜欢习武,所以朱棣经常带着另外两个好习武的儿子去征战。朱高炽则在他父亲亲自挑选的老师门下,认真专研儒术,这使得他从小就培养起了一颗“仁义”之心。有一次,正直少年的朱高炽,在他皇祖父朱元璋的命令下,天还没亮就被派去检阅军队。然而朱高炽动身没多久很快就回来了。朱元璋看他这个皇孙回来这么快,感到很惊讶,便询问其中的缘由。结果朱高炽却回答说:早上太冷了,应该先让那些士兵吃了早饭再检阅。朱高炽体恤士兵的行为,让朱元璋大为感动。

剧照 朱元璋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为了考验朱高炽,又故意让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朱高炽拿到奏章后二话不说,首先就有条不絮的将奏章分成了文、武两类。接着又迅速的作了相应的报告。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报告频频点头,不仅夸赞他的文才和行政才能,还说他有做圣人的潜质。

当然,除了文才和行政能力出色。朱高炽这位胖皇帝,在作战谋略上也颇有头脑。建文元年,朱高炽的堂兄朱允炆,还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则被封为燕王。当时建文帝担心各地藩王势力过强,一心想要除掉朱棣。朱棣便起兵反抗,发起了靖难之役。当时朱棣挥师南下,就派朱高炽留守在北京城监国理政。但没过多久,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就率50万大军前来围攻北京城了。

眼看兵临城下,朱高炽立即组织人马准备迎战。当时他的手下虽然只有1万兵力,但他却巧妙的派兵布阵、组织城防。最后他用城中1万多的兵力,阻挡了50万敌军的围攻,成功守住了京城。

这件事过后,他凭着自己才能和表现,改变了很多人对他的看法,其中包括朱允炆。当时朱允炆私下写信给朱高炽,以封王相诱,想让朱高炽归顺朝廷。结果朱高炽接到信后看都没看,就把信原封不动的交到了朱棣面前,让敌人的反间计最终没能得逞。

剧照 朱棣

朱棣坐上皇位后,他想到朱高炽身体不好,曾多次想要另立太子。但朱高炽因为仁爱、儒雅,早已深得大臣们的拥戴。最终在众多大臣的极力要求下下,朱高炽还是继承了皇位,成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

剧照 朱高炽

朱高炽当上皇帝后,十分重用人才的他,首先就削汰冗官、选用贤臣。他不仅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还恢复了一些因反对朱棣远征蒙古,而遭到囚禁的大臣的官职。此外,他还一改旧朝留下的酷刑,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平反了许多冤案。

在他这位开明的儒家君主的统治下,明朝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使明朝开启了明初三大盛世之一“仁宣之治”的开端。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皇位传给后者?

说起朱棣想必无人不晓,但谈到他的继承人朱高炽或许少有人知。朱棣一生风云交错,尽管皇位得之不当,然其文治武功实属一代明君。而朱高炽中年登基,仅坐了十个月龙椅便骤然驾崩。人们对他本人的印象除了肥胖就是迟钝,相比之下他弟弟朱高煦高大勇猛,屡立战功,所以朱棣最后传位给朱高炽令人甚是难解。对此笔者认为朱棣做此番选择是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嫡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

自周朝以来,除王朝生死存亡之际与少数民族及外戚专权外,嫡长子继承制贯穿始终。当然随着君主专制越发强盛,君王个人喜好所起作用愈发重要。也就是说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就可以继承大统。但事实上一般皇帝在初立太子时都会优先考虑嫡长子继承制。就比如汉高祖刘邦不论多喜欢戚夫人,多想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也始终没废太子刘盈。而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朝,对该理论践行最深刻的莫过于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规定:"国家建储,礼以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长者必立正储君 "、"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朝采取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科考内容完全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与宋元人注的《五经》为依据。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朝野上下皆以程朱理学为治国根本。立储君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事项之一,皇帝本人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涉及江山社稷,皇帝绝不会仅靠喜好来定夺,尤其是明君。换句话说,越是英明的君主越会以大局为重。毋庸置疑朱棣是个集权主义者,他也的确更喜欢次子朱高煦,甚至他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暗示立朱高煦太子之位。但其皇位是靠武力夺来的,很多人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心里实为不满。若他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恐怕更难服众。

2、 朱高煦居功自傲、恃宠而骄

朱高煦由于性格最像朱棣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战功,故而特别受朱棣疼爱。当年他作为成年亲王,理应前往千里之外的封地云南。然而他非但向身边人发牢骚,还赖在南京不走。对此朱棣并无惩罚,还让他搬进豪华气派的汉王府。这个王府原先是朱元璋修给陈友谅之子陈理住的,其规模巨大。清朝时,它是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期,它是天王府;民国时期,它是总统府。

不过朱高煦对此并不满足,他凭借朱棣的宠爱,四处拉拢大臣、结党营私、私养武士,在朝中形成一股与太子对抗的力量。此外他为人飞扬跋扈,经常胡作非为,他还自比秦王李世民,丝毫不把太子放在眼中。不管怎么说太子都是朱棣立的,朱高煦此等行为明摆着是在质疑朱棣的选择,而且他把自己看作李世民,难道不是在暗讽朱棣是软弱无能的李渊?这不难联想,更何况生性多疑的朱棣。

3、 朱高炽表现极好,且娶贤妻、生智子

一般来说,只要原太子没有犯错就不会被废除,毕竟废之无名不好给世人交代。朱高炽对这点十分明了,所以他纵使肥胖,为人处事一点也不愚笨。其实早在朱棣起兵之时,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城就表现出其治国才能。这期间他手中仅有一万士兵,却巧妙地击败了李景隆。而后他被立为太子,每当朱棣出征,他皆监国有功。而这些事件为他赢得了大部分朝臣的认可与尊重。有了朝臣的支持,只要不犯错,太子之位就有保障。

或许由于从小虚胖,心理自卑,所以性格平和,极善隐忍。他身为太子非但被父皇敕令减肥,还总是受弟弟朱高煦的打压与诋毁。不过对此他从不发怒。面对父皇的嫌弃,他努力减肥,但他却属于喝水都能发胖的人。面对弟弟的挑衅,他仅微微一笑,甚至在朱高煦违法时替其求情。在这一点上,朱高炽表现出大智慧。此外他在娶妻生娃上也颇有建树。

朱高炽的妻子张氏聪慧好学,温婉贤惠,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明通鉴》记载,自张氏嫁给朱高炽后便深受朱棣与徐皇后喜爱。据说有一次朱棣御临便殿,张氏给朱棣亲手做了一道御膳,朱棣吃后甚是喜爱,连连夸奖道:"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更重要的是她给朱高炽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即朱瞻基。史载,朱棣对这个长孙甚是喜爱,几次出征都带着。他还当着众臣面说:"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由此可见,朱棣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儿子用心,所以他立朱高炽为帝很大程度是希望日后朱瞻基能顺利登基。

总而言之,朱高炽能当上皇帝确实少不了弟弟的作茧自缚,妻儿的推波助澜,但笔者以为他更多还是依靠自己。如果他不小心犯了错,储君之位恐怖早已不保。正所谓人不可貌相,隐忍就是智慧的象征。

朱棣最宠爱战功赫赫的朱高煦,为何还是传位给残疾肥胖的朱高炽?

朝代更迭虽然是历史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是对帝王而言,都渴望自己的朝代能够传至千世万世,甚至无穷。如此一来,下任帝王的选取也就变得至关重要。朱棣本身就是通过谋权篡位夺取帝位,如此看来,他对帝王的选取未必会墨守成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朱高煦虽然最得朱棣器重,但帝位最终还是给了太子朱高炽,这是为何呢?

朱高煦与朱高炽为一母所出的亲兄弟,然而两人的个性和行事风格却是天差地别。朱高煦勇武善战,最像朱棣,曾跟随朱棣起兵靖难。在这期间,朱高煦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曾救过朱棣性命,可谓是功绩卓越。

相较之下,朱高炽似乎声名不显。由于体态肥胖,朱高炽武艺不佳,只能留守后方,处理政事。身处后方,发光发热的机会更少,加之朱棣一生嗜武,文弱的朱高炽很难得他欢心。但是最终朱高炽成为九五之尊,呼声很高的朱高煦反而落败,原因或许在于以下四点。

在一个天下已定的朝代,群臣更愿意有一位仁爱的帝王。朱高煦虽然能征善战,但他生性凶悍,品行不端。其舅舅徐辉祖曾告诫他弃恶扬善,朱高煦不仅不以为意,还盗走舅舅宝马,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这竟是皇子所为。

更令人不忿的是,朱高煦常凭自己喜好来肆意杀害官民,他曾杀害涿州驿丞,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而朱高炽则恰恰相反,他本人极其温和仁善。朱高炽留守后方时,因为朱高煦的诽谤,朱棣曾怀疑太子行事不轨,就派他的亲信大臣胡濙调查此事。

结果胡濙为太子的老实仁爱所折服,上奏太子监国七事,称赞太子诚敬孝谨,朱棣就此打消疑虑。

由此观之,若是朱高煦上位,臣子们难免胆战心惊,朝不虑夕。但是朱高炽上位,群臣只要尽职尽责,便可安然无恙。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经过朱元璋洪武之治和朱棣的四处征战,明朝已经相对稳定,这时候,性格温和善于治国的朱高炽更适合登上帝位。再加上他留守后方时,和朝臣朝夕相处,关系较好,得到大部分臣子的支持,继位称帝在情理之中。

若想成为明君,能征善战固然为佳,但能很好地处理政事也是基本,在这点上,朱高炽更胜一筹。

朱元璋在世时,曾让朱高炽审阅奏章,朱高炽将文武分开,分别作了报告。朱元璋非常惊奇,认为他的行政能力极强。在朱高炽留守后方监国时,处理政事也是有条不紊,鲜少出错。从这点看,朱高炽更能胜任帝王之位。其次,朱高炽虽武艺不佳,但是带兵能力未必逊色。他留守北京时,建文帝曾派大将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来袭,但朱高炽带领部下以万人之军击退敌人,保住北京城。如此成绩,可谓亮眼。

高炽能称帝,当然也与朱棣私心密不可分。

朱棣虽喜爱朱高煦,但也有其他的私心。他很看重开国帝王朱元璋对两个儿子的看法。朱元璋在世时,因为朱高煦游手好闲,不肯向学,对他极为厌恶,对于谦善勤学的朱高炽却很看重。加上后期朱高煦确实屡屡犯错,朱棣对他也有了提防之心。

另外,朱棣对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很是喜爱,大臣甚至曾以"好圣孙"的说法来劝朱棣立朱高炽为帝。

综合考虑,朱棣心中的天平最终偏向了朱高炽那边。

除了群臣支持、行政能力和帝王私心这三个要素,身份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朱高炽乃是朱棣嫡长子,朱元璋在世时就已被立为燕王世子。朱高煦虽然也是嫡子,但却是次子,这就注定他很难称帝。

朱元璋虽是出身平民,但他对文化礼教却很看重,这就导致整个明朝对礼仪的重视。由于朱元璋推崇汉朝的礼仪,那么汉朝长幼有序的观念也会对明朝产生影响。碍于这点,朱棣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下任帝王。

朱棣曾暗示朱高煦,让他多加努力,太子身体不好。朱棣此话给了朱高煦莫大希望,没能称帝后,他甚至起兵造反。但是朱高煦最终被镇压,还因为对新帝朱瞻基不敬而被杀。朱高煦落得如此下场,除了他本身的因素外,也与朱棣的鼓励脱不开干系。

事实证明,想要称帝,不只是拥有帝王宠爱就能做到的,还要德才相称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