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角度(肥胖的四种界定方法)
肥胖的九大危害 你未必都知道
可不止易得慢性病那么简单 有损寿命、骨关节病及部分肿瘤发病率攀升
“一白遮百丑, 一胖毁所有。”可真不只是爱美人士的一句口头禅。特别是这个“肥胖”,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确实“毁”的不仅仅是外表,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严重的危害。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给大家“揭发”肥胖带来的这9种健康危害,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老年性疾病。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对血压的影响 在成年以后,尤其40-50岁的时候,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对心脏的影响 并不是说高血压继发或者冠心病继发,而是它对心功能的直接影响。由于肥胖,脂肪会附着在心脏表面,使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衰的比例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 在中国,脑血管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肥胖、血脂异常等,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 肥胖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里90%都胖,很少有不胖的。根据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为22-23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实是很低的;而23-31的时候发病风险就变成40%,增加了10倍;体重指数是35的时候,女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93.2%!所以糖尿病跟肥胖关系非常密切。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而大家往往不太知道,其实大概有10%的脂肪肝病人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打呼噜 我们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小瞧打呼噜,这个病在肥胖人群中很常见,危害性也很大。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一些肥胖人士白天打瞌睡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有明显的缺氧和一定的脑损伤,这部分病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很多见。
肿瘤 肥胖跟一些肿瘤密切相关,在女性中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在男性中则是前列腺癌。肥胖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无论男女,肥胖以后直肠癌的发病率都会大幅上升。
这些癌里面有一些癌的治疗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但是像卵巢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这些癌症的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的。
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关节逐渐老化了,重压无疑会促进关节发生疾病,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的障碍,使这些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文/本报记者 李洁
责编:秦璐敏
你真的了解肥胖吗?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
我对肥胖趋势的真切感知,是从见证朋友身材的变化开始。早几年,各类茶饮新品琳琅满目,有几个朋友只要逛街就会买一杯全糖奶茶。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减少外出时,点外卖也常会捎带一箱碳酸饮料。于是,长胖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这并非个案,而是近些年国内外真实出现的新趋势。
大众对肥胖看似格外熟悉,但关注点多停留在审美层面,一些受访者谈起身材歧视、校园霸凌等,也是出于对外貌的评价。当下肥胖趋势在全球流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应从健康角度重构对肥胖的认知,其给个体和医疗体系带来的经济负担,影响更深远。
一位受访的临床营养科医生对年轻患者和家长常说的话是,“不要觉得老年病离你们很遥远”。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有明显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肥胖是元凶之一,叠加未成年人的发育,一些疾病甚至会伴随终生。近些年,健身、轻食等健康话题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但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城乡之间仍有很大的鸿沟,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认知和经济条件受限,肥胖人群增速远超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如果不重视防治,未来中国的肥胖群体还会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呼吁重视肥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个体来说,知道肥胖的危害容易,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则是世纪难题。有医生分析,减肥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习惯将减肥看作是“一次性交易”,胖到无法承受时,才希望快速瘦下来。但结果往往是,在做了切胃手术或参加训练营瘦身后,还是会复胖。受访医生指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对于非疾病导致的肥胖,减肥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终身事业”,关键是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能摒弃对快速减重的执念,一些建议至少是可长期执行的,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尽量平衡饮食结构,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等。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这在过往的肥胖叙事中也鲜少被强调。深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的消费增加,外卖的普及等,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长胖有时候是必然的。此外,熬夜加班,城市道路规划降低了骑车和步行的舒适度,甚至空气质量变差使得外出活动减少等,也都和肥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防控肥胖不应只靠个体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政府、食品行业、社区、学校、家庭共同改变。
发于2023.11.13总第111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重新认识肥胖
记者:杨智杰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一胖生百病”中国式肥胖有两大特点,减肥记住三原则
(健康时报记者乔靖芳)“30年前,大家对肥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中国离胖子国还挺远的,但现实并非这么乐观。”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主任医师陈伟说,中国在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2年分别做过营养普查,结果发现肥胖率每10年的增长速率是非常快,1982年的时候只有0.6%,到了1992年就到了1.5%,到了2002年就跃升到7.1%,到了2012年跃升到11.9%。
现状:底数大、增长快“一胖生百病”
陈伟主任表示,“底数大,增长快”是中国式肥胖最大的两个特点,不仅如此,更可怕的还有我们还是腰围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据2012年的统计,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的肥胖率也达到了6.4%,比2002年足足涨了200%。
我们常说“一胖百病生”,虽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但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确实不少。陈伟主任说,一旦胖了,肥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从儿童期开始,一直可延续到生命终结,可能从头伤到脚,累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系统。比如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甚至已成为影响人心理健康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而且,2018年《国际癌症杂志》有研究从4000万人的大数据中发现,肥胖会增加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等18种癌症患病风险。当BMI值每增加5个单位,这18种肿瘤的风险就会相应提高2%~48%。
陈伟主任补充,“腰围每长一英寸,寿命减少一年”,也有一定的道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肥胖=贫穷”,肥胖的人越多,对健康买单越多。而且,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肥胖健康负担》报告显示,从2020年到2050年,超重和相关疾病将使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缩短约3年;夺走经合组织国家超过9000万条生命。
特点:肚子大、腰部圆跟“四高”饮食有关
“中国式肥胖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人‘肚子大’,也就是腹部肥胖。”陈伟主任说,东亚人群中腹型肥胖的人比较多,脂肪多在腹部堆积,在发展到如“半吨”的这类巨胖之前,亚洲胖友的生命健康面临的威胁,要比欧美人群要多。这种内脏脂肪的聚积可引起机体代谢的变化,对健康的危害系数要高于全身型肥胖。
2017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男性肥胖及超重的发生率均超过女性2~4倍,35~45岁的男性中,有60%内脏脂肪超标。
“究其原因,中国式肥胖的相关因素涉及遗传、认知、膳食、运动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尤其和高油、高盐、高糖的‘三高’饮食习惯和‘高GI’(GI是升糖指数,是指摄入食物后身体中血糖变化的程度,高GI食物对血糖影响较大)的膳食模式有关,成了‘四高’。”陈伟主任表示,现在我们都在大力倡导“三减三健”,就是要把导致肥胖的油、盐、糖降低下去。
至于膳食结构的影响,陈伟主任认为,这跟国人近些年动物类食物摄入过多,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精制主食的摄入量高有关。
1982~2012年,中国的营养调查数据显示,30年间,我国精制谷物摄入量减少25.5%,超过80%的人精制谷物摄入量超过最高推荐量,全谷物的摄入量减少了83.9%,达到最低推荐值的人群比例显著降低,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增加,而这些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要强调说精制主食?”陈伟主任表示,精制糖和低纤维的白米白面都属于高GI食物。通常把GI小于55%的食物称为低GI食物,55~70%之间的称为中GI食物,高于70%的称为高GI食物。像我们平时吃的白米饭、白馒头等,GI值通常在80~90%之间,但同样的食物,芋头、全麦面条等粗粮则GI就低一些。
陈伟主任感慨,“我们常告诉糖尿病人应该低GI饮食,然而事实上在国际上低GI饮食,对所有的人群及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益,对防治肥胖和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
方案:三原则、一平衡“三不吃”“一选择”
“很多人问我减肥有什么秘籍,其实减肥没有什么捷径,不过有三条原则供大家参考。”陈伟主任介绍,首先要有个体化的医学减重方案,然后就是生活行为的改变,因为绝大多数的肥胖是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的,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慢慢改掉。最后就是要有大量循证证据来佐证的一些有效方法,比如高蛋白减重、轻断食减重(一周五天正常吃饭、不连续的两天进行适度断食的5 2轻断食)、限能量平衡膳食的方式,还可以打“组合拳”,减重效果更好。
具体来说,在保持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些讲究。
“有三类食物是最好少吃或者不吃的,做到了这些,减重也就成功了一半。”陈伟主任说,第一个是降盐,因为盐吃多了一方面会引起水肿的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吃盐多会促进食欲,吃得就会多,肥胖也就是必然的了;“降糖”,凡和添加糖有关系的食材,就像甜饮料、点心、饼干、糯米类的食物要少吃;“降油”,不仅建议大家在烹饪时少倒油、少放沙拉酱等脂肪含量高的酱料,还得少吃肥肉、荤油、肉汤等食物,还有高脂的坚果也少吃一点。
另外,陈伟主任还提醒,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如果同样是主食,逐步用“低GI”的主食代替同样量的食物,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要有一半是来自“低GI”的食物,对减肥也是非常有利的,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把“低GI”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看待。当然,光管住嘴也不够,还要“迈开腿”,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是不能少的,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减肥的重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