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腹泻型肥胖(腹泻长胖的原因)

关你健康 0
文章目录:

经常闹肚子,特殊的慢性腹泻,根源可能在肥胖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闹肚子的情况,普通群众首先想到的食物因素,觉得自己的腹泻是因为吃了不洁或刺激性的食物引起的。还有些人,会反复出现腹泻症状,刚刚好,就又犯了,这时就会怪自己的肠胃不好,找各种偏方来应对。实际上,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发现,有1种特殊的腹泻,真正的原因是肥胖。

在最新1期的《消化药理与治疗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学者的论文。研究者调查了美国成年人的体重指数BMI与排便习惯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BMI的升高,腹泻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就是说,肥胖的人更容易发生腹泻。

研究者发现,经常腹泻的人中,有25.82%是肥胖者,有27.68是严重肥胖的人,而在有正常排便习惯的人中,肥胖者与严重肥胖者的比例共计为35.6%。高达8.5%的肥胖者和11.5%的严重肥胖者,有慢性腹泻;而在正常体重者中,有慢性腹泻的比例仅为4.5%。

肥胖者为何更容易发生腹泻呢?当前学术界对此的观点认为,这是由肥胖导致的生理变化引起的,这包括胆汁酸吸收不良、结肠运输更快、肠壁通透性增加、微生物营养不良、内毒素血症等,此外,肥胖会使肠道中的厚壁菌与拟杆菌的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在腹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中也存在。另外的解释是,肥胖与慢性炎症之间存在着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对于这类肠泻,通过饮食调控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在过去的研究中,曾有学者提醒,要关注特殊类型的腹泻,胆汁酸性腹泻。胆汁酸是由肝脏产生的,功能是增加脂质溶解成微胶粒,辅助消化和吸收。胆汁酸的内环境稳定被打破后,就会导致过多的胆汁酸进入结肠,通过影响电解质平衡并加速大肠传输,而引起腹泻。这种情况,在过往被称为胆汁酸吸收障碍,而肥胖已经被证实会增加胆汁酸合成和特发性胆汁酸性腹泻。解决的办法,除了减肥外,可以考虑尝试使用胆汁酸螯合剂。

肥胖相关的腹泻,也常常与血糖异常相伴随,这类腹泻表现顽固,反复发作,而且,使用止泻剂,往往不能缓解。其中的机制是,长期的血糖异常,会使胆囊神经受累,胆囊运动迟缓,影响胆汁的规律性排泄,从而导致胆汁酸性腹泻。同时,血糖异常也会导致肠道动力下降,肠蠕动缓慢,食物在小肠中停留时间长,肠腔内细菌过度生长,导致微胶粒形成不良,引起脂肪泻。此外,血糖异常也会造成肠神经反射受损以及胃肠激素异常,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腹泻。

肥胖伴有血糖异常者,多数在血糖异常发生后期引起腹泻,但是,也有少数人会在血糖异常的初期就开始出现腹泻,甚至以慢性腹泻为血糖异常的首发症状。这类情况的主要表现是大便不成形,而呈糊状,或者出现水样便或脂肪泻,有时则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可以是顽固性水样泻,以夜间及清晨多见。有这些表现的胖子,要抓紧检测血糖,因为,急性腹泻时,如果引起脱水,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引起高血糖高渗状态或酮症酸中毒。对于肥胖伴有血糖异常的人,出现腹泻时,要积极减肥并控制血糖水平,在饮食方面要考虑低糖、低脂、优质蛋白、高纤维膳食,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软食或半流食,同时要注意B族维生素的补充。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健康早班车# #清云计划#

越胖越爱拉肚子

来源:人民健康网

肥胖可增加诸多疾病风险,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人越胖,越爱拉肚子。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肥胖人士比体重正常的人更容易出现慢性腹泻,即使他们改变饮食也无太大帮助。

研究团队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相关数据,对美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排便习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人员将5126名20岁以上成年参试者,按照体重指数(BMI)高低分成了5组:体重不足(BMI35)。在对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身体疾病等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和严重肥胖人士患慢性腹泻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结论发表在《营养药理与治疗》期刊上。

研究员萨拉·巴卢博士表示,肥胖导致的腹泻并不会因饮食改变或身体活动水平变化而得到改善,这或许同肥胖引发的体内慢性炎症有关。该研究对治疗肥胖患者的腹泻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林 帆)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这幅“模样”。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糖友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以并发症相关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型症状”呢?

存在这17种情况,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尚未达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才达高峰,从而导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的饥饿感,出现“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另一方面,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体重往往有明显下降。

3.脖颈、胳肢窝发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处常常会发现皮肤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临床谓之“黑棘皮症”,提示患者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症”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早期表现。

4.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血糖偏高,胎儿在这种高糖环境下生长发育特别快,出生时体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称为“巨大儿”。

因此,凡是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5.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变化,导致一过性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等。

6.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摄食量少或顽固性便秘,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类患者腹泻并不是因为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7.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及排空,患者表现为小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

当男性出现上述症状时,不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异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患者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特点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可造成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站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省中医院提供)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