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精氨酸肥胖(精氨酸有助于长高吗)

中国科普博览 0
文章目录:

成人肥胖或是线粒体所致,线粒体如何调节胖瘦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山夕团队 唐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细胞内的线粒体(图片来自网络)

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线粒体形态如果发生变化,会无法正常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进而引发成年人肥胖,患脂肪肝、心脏肥大等疾病。

事实上,线粒体数量的多少与人体的胖瘦的程度也有着重大的关联。

很多人都备受肥胖困扰。2015年,我国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高达30.1%,肥胖率为11.9%,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如此惊人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居民正饱受肥胖之苦。

我国居民正饱受肥胖之苦(图片来自网络)

肥胖算不算是一种“疾病”呢?

肥胖是“病”还是“病因”之争?

美国医学会于2013年6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年会上,通过投票表决正式将肥胖纳入疾病范畴。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肥胖本身不算疾病,它只是诱发其它疾病的高危因素,因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在瘦人身上也会发生,而胖人不一定就会患这些慢性病。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肥胖竟然有“健康的肥胖”与“不健康的肥胖”之分!这是2014年《细胞》杂志上一篇文章的新观点。

简单来说,如果脂肪贮存在该贮存(正位)的皮下组织,就属于健康的肥胖。相反,如果脂肪贮存在不该贮存(异位)的内脏组织,就是不健康的肥胖。

婴儿肥属于健康的肥胖(图片来自网络)

皮下肥胖对胰岛素敏感,不会患上糖尿病,血红素氧合酶标志基因低表达。内脏肥胖对胰岛素抵抗,将来会发展到糖尿病阶段,血红素氧合酶标志基因高表达。

啤酒肚属于不健康的肥胖(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严格说来,不健康的肥胖肯定是病,而健康的肥胖不一定是病,“婴儿肥”、“孕妇肥”与“将军肚”、“啤酒肚”不可同日而语。

炎症是内脏肥胖的肇因

请点炎症(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常说:炎症是“百病之源”,它同时也是内脏肥胖的肇因。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类型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症细胞因子大量且长期地分泌,使得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被持续激活,于是攫取过量前体精氨酸合成高水平的一氧化氮(NO),用于杀菌消炎。

在有限的精氨酸供给条件下,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将会明显下降,导致其通血管和促进线粒体再生等正常生理功能失调。

这就是说,炎症在激活iNOS的同时,就抑制了eNOS。一旦前者被打开就会出现内脏肥胖,而后者被打开则能导致内脏减肥(见下图)。

图中“红色 号”表示激活,“黑色-号”表示抑制

线粒体数量的多少能决定脂肪是否积累

具体来说,决定脂肪积累还是脂肪消耗的“分水岭”,是脂肪组织中血管及线粒体的多寡。

当血管及线粒体很少时,脂肪组织呈白色,称为白色脂肪组织,脂肪无法氧化分解而积累。相反,当血管及线粒体较多时,脂肪组织呈褐色,称为褐色脂肪组织,脂肪能氧化分解而消耗。

白色脂肪组织切片(图片来自网络)

褐色脂肪组织切片(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知,只要让脂肪组织的颜色发生转变,就可以轻松实现皮下增肥与内脏减肥,而脂肪颜色的互变又取决于炎症的有无。《欧洲药理学杂志》最近多次报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可通过缓解炎症促进线粒体再生,有助于内脏减肥,并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

《自然—医学》发表文章指出,在摄氏14~15度的低温环境中,白色脂肪组织可以转变成褐色脂肪组织,也就是增加线粒体数目,提高脂肪分解效率。

图片来自网络

最有趣的是,运动消脂减肥的奥妙在于,能模拟冬天瑟瑟发抖的“寒颤”,使白脂转变成褐脂产热防冻!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福音

图片说明:在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进行的研究中,William Durante博士领导的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MU)研究团队发现了与肥胖型高血压有关的酶。图片来源:JEFFREY HOELSCHER

新发现为肥胖引起的动脉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

肥胖是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全美国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深受其害。肥胖人群患糖尿病、心血管病以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引起肥胖型高血压的酶,这是治疗道路上的新选择。

密苏里大学医学院的医用药理学和生理学教授兼本研究第一作者William Durante说:“高血压是动脉血管持续处于较高血压的状态,使心脏在向全身运送血液时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高血压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病、肾衰竭、器官损伤以及虚弱甚至血管破裂。通过对肥胖白鼠和瘦弱白鼠的遗传基因作对比,我们发现由于分解分子的过程中精氨酸酶活性较高,会引起肥胖动物体内缺乏氨基酸精氨酸。”

精氨酸酶遍布身体,但其主要存在于肝脏内。其作用是协助分解氨,最终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然而,Durante的团队发现同瘦弱白鼠相比,肥胖白鼠的血液及血管内精氨酸酶活性更高。

Durante说:“这一发现的问题在于精氨酸酶分解动脉及血液中的精氨酸过程中,一氧化氮是由精氨酸形成的气体,可放松血管、降低动脉血压。精氨酸酶对精氨酸的破坏降低了一氧化氮含量,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引起高血压。”

科学家们使用两种方法来治疗精氨酸缺乏症,首先给肥胖动物的饮食中补充L-精氨酸。第二种方法是使用降低精氨酸酶活性的药物。两种方法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相比来说使用精氨酸酶抑制药物更胜一筹。

Durante表示:“降低精氨酸酶活性是治疗高血压专业方法,因为这更具针对性,弥补了肥胖症患者的生化缺陷。L-精氨酸是一种天然氨基酸,常见于红肉、禽肉、鱼和奶制品中。我们也将它制成营养补充剂或药物。然而,单纯使用L-精氨酸并不是最好的治疗选择。因为精氨酸可增加一氧化氮,可能会引起其他的连锁反应,它可以被精氨酸酶转化为阻碍营养流通的另类化合物。”

研究者将进一步探究引起肥胖动物血管及血液中精氨酸酶活性增高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将是肥胖病人的福音。

Durante说:“肥胖不是具体哪个国家存在的健康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关键是有效降低精氨酸酶的活性。这一发现是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突破口。”(科学之家,译审:CR Yang)

关注科学之家微信公众号:kexuehome 收取新鲜科学资讯。

成人肥胖或是线粒体所致,线粒体如何调节胖瘦?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山夕团队 唐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细胞内的线粒体(图片来自网络)

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线粒体形态如果发生变化,会无法正常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进而引发成年人肥胖,患脂肪肝、心脏肥大等疾病。

事实上,线粒体数量的多少与人体的胖瘦的程度也有着重大的关联。

很多人都备受肥胖困扰。2015年,我国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高达30.1%,肥胖率为11.9%,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如此惊人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居民正饱受肥胖之苦。

我国居民正饱受肥胖之苦(图片来自网络)

肥胖算不算是一种“疾病”呢?

肥胖是“病”还是“病因”之争?

美国医学会于2013年6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年会上,通过投票表决正式将肥胖纳入疾病范畴。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肥胖本身不算疾病,它只是诱发其它疾病的高危因素,因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在瘦人身上也会发生,而胖人不一定就会患这些慢性病。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肥胖竟然有“健康的肥胖”与“不健康的肥胖”之分!这是2014年《细胞》杂志上一篇文章的新观点。

简单来说,如果脂肪贮存在该贮存(正位)的皮下组织,就属于健康的肥胖。相反,如果脂肪贮存在不该贮存(异位)的内脏组织,就是不健康的肥胖。

婴儿肥属于健康的肥胖(图片来自网络)

皮下肥胖对胰岛素敏感,不会患上糖尿病,血红素氧合酶标志基因低表达。内脏肥胖对胰岛素抵抗,将来会发展到糖尿病阶段,血红素氧合酶标志基因高表达。

啤酒肚属于不健康的肥胖(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严格说来,不健康的肥胖肯定是病,而健康的肥胖不一定是病,“婴儿肥”、“孕妇肥”与“将军肚”、“啤酒肚”不可同日而语。

炎症是内脏肥胖的肇因

请点炎症(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常说:炎症是“百病之源”,它同时也是内脏肥胖的肇因。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类型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症细胞因子大量且长期地分泌,使得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被持续激活,于是攫取过量前体精氨酸合成高水平的一氧化氮(NO),用于杀菌消炎。

在有限的精氨酸供给条件下,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将会明显下降,导致其通血管和促进线粒体再生等正常生理功能失调。

这就是说,炎症在激活iNOS的同时,就抑制了eNOS。一旦前者被打开就会出现内脏肥胖,而后者被打开则能导致内脏减肥(见下图)。

图中“红色 号”表示激活,“黑色-号”表示抑制

线粒体数量的多少能决定脂肪是否积累

具体来说,决定脂肪积累还是脂肪消耗的“分水岭”,是脂肪组织中血管及线粒体的多寡。

当血管及线粒体很少时,脂肪组织呈白色,称为白色脂肪组织,脂肪无法氧化分解而积累。相反,当血管及线粒体较多时,脂肪组织呈褐色,称为褐色脂肪组织,脂肪能氧化分解而消耗。

白色脂肪组织切片(图片来自网络)

褐色脂肪组织切片(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知,只要让脂肪组织的颜色发生转变,就可以轻松实现皮下增肥与内脏减肥,而脂肪颜色的互变又取决于炎症的有无。《欧洲药理学杂志》最近多次报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可通过缓解炎症促进线粒体再生,有助于内脏减肥,并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

《自然—医学》发表文章指出,在摄氏14~15度的低温环境中,白色脂肪组织可以转变成褐色脂肪组织,也就是增加线粒体数目,提高脂肪分解效率。

图片来自网络

最有趣的是,运动消脂减肥的奥妙在于,能模拟冬天瑟瑟发抖的“寒颤”,使白脂转变成褐脂产热防冻!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