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型肥胖
17岁男孩体重228斤,脖子发黑身上异味!医生表示再不减肥就晚了
杭州富阳17岁男孩小明(化名),
身高1.75米,体重228斤,
达到重度肥胖标准,
身体出现了黑棘皮、水牛背、紫纹……
↓↓↓
△小明(化名)颈部出现黑棘皮,腹部有紫纹
爸妈都很苗条,17岁儿子却重达228斤
以为长身体,变着法给他补营养
前几日,小明(化名)的爸爸带着他到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小明爸爸说,他与孩子妈妈都属于苗条型,可17岁的儿子却越长越胖,身上还有股异味,越来越难闻,所以带他来做个检查。
小明到底有多胖?他身高1.75米,体重达到228斤,且腰围有98厘米。对于小明长胖的过程,他爸爸说,孩子小时候并不胖,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开始长高长胖,但他们认为孩子处于长身体阶段,一家人就变着法儿给他补充营养。上初中的三年里,小明一下子重了50斤,身上就开始有了异味。
接诊的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许燕一看,这哪里只是身上有异味的问题,孩子颈背部还出现了黑棘皮,背部是水牛背,腹部有紫纹,且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过37千克/平方米。
“我国人体正常身体质量指数在24以下,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轻度肥胖,大于28为中度肥胖,大于30为重度肥胖。”许燕说,小明已经达到重度肥胖标准。
为明确小明是原发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他们选择了住院治疗。
肥胖是一种代谢疾病
再不减肥就晚了
经过入院详细检查后,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孙丽琴基本排除小明是继发性肥胖的可能性,考虑是原发性肥胖(也被称为单纯性肥胖)。这说明孩子是硬生生把自己吃胖的。
孙丽琴很好奇,孩子这么吃,家长怎么不干预?
小明的父母表示很无奈,他们是从外地到富阳来打拼的,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几乎整天都扑在工作上,少有时间陪伴和监管孩子。而小明性格较为内向、喜静,课余时间爱宅在家中玩手机,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
他的饮食很不健康,喜欢炸鸡、可乐等西式快餐,高热量食物大量摄入,肥胖是迟早的事。“后来我们要求他多锻炼,但那个时候已经太胖了,走路都吃力,没几天孩子就不愿动了。”小明爸爸说。
“再不减肥可就晚了!”孙丽琴当着小明和他爸爸的面说道。因为小明已出现糖耐量受损、尿酸水平升高的问题,前者是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再不加干预,后续极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后者则可以诱发痛风、关节炎、肾脏损伤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重度肥胖容易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他问题,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这时,小明爸爸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说回去一定按医生说的做。
医生的要求很明确:禁止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饱和脂肪酸摄入,减少久坐及使用电子产品娱乐的时间,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最好是通过游泳锻炼减轻体重。“一定要树立战胜肥胖的信心,家长要多关心、多鼓励、多督促孩子,从而实现减肥目标。”
医生提醒:
肥胖是一种代谢病。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总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到一定值时会演变为肥胖症。尽管目前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原发性肥胖越来越多,但不能忽视继发性肥胖,特别是短期内体重增长迅速的人,更应该排查继发性肥胖的可能性。一旦发现身体异样,要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BMI正常体脂率却超标,如何发现隐形肥胖儿童?
不少家长认为胖嘟嘟的孩子招人喜欢,却不知自己已经陷入误区,没有意识到儿童肥胖的危害。
“这小朋友长得快,7岁半身高已经143公分,体重39公斤,他的BMI19.1还在正常范围内,但体成分分析显示体脂肪率40%,所以他属于隐形肥胖,问题远比身材看起来严重。”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该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燕向家长解释着。
2022年,首儿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开设体成分检查项目。评估体成分的金标准是基于身体不同组分密度不同原理的密度法。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首先开展的是空气置换(ADP)法,适用于3-18岁的人群。空气置换法检查时让被测试的小朋友更换泳衣,然后坐进一个像太空舱的仪器,通过人进舱前后舱内空气体积变化计算体脂肪。
据介绍,对于3-6岁不能配合检查的孩子还有生物电阻抗法进行检查。这个仪器就像健身房里的跑步机,被测试的小朋友光脚站立在踏板的指定区域内,握住手柄,保持手臂伸直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检查。它的原理是对人体施加无法感知的微弱电流,根据脂肪不导电、肌肉组织含水分多所以导电性好的特点,分析人体电阻,电阻越高,身体脂肪含量越多。
由于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无法配合,因此儿童营养研究中心近期新引进了体态密度法。仪器像秤盘一样,宝宝只需要躺在上面,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获得人体成分数据。
所以,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实现了0-18岁儿童体成分检测全覆盖,可以让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的体成分组成情况,包括脂肪和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这些非脂肪组织。准确评估体成分的变化,能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营养支持,也能够对成年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形成风险提供依据,有利于早期预防。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仍面临营养不良与肥胖双重负担、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选择有效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并定期监测,是儿童营养干预的前提,对于预防营养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晓燕介绍,作为众所周知的BMI[体质指数,可以评价消瘦、超重、肥胖等不同的营养状况。但人体成分组成包括了脂肪组织和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这类非脂肪组织。所以BMI或体重的增减既可能是脂肪组织的变化,还可能是非脂肪组织的变化或兼而有之,仅用BMI并不能真实反映个体脂肪发育情况。
在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门诊,医生通过测量孩子的身高(身长)和体重,计算得出BMI,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标准评价为正常、偏高或偏低,提示孩子存在消瘦、超重、肥胖等营养状况。接着,将通过体成分检测,进一步分析体内蛋白质、矿物质、肌肉、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脂肪等指标。
这一过程中会发现,即便是BMI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体脂率超标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锻炼,导致肌肉含量低而脂肪比例过高。因此,通过BMI结合体成分分析,可以将这些真正肥胖和隐形肥胖的儿童筛选出来,再通过腰臀比区分孩子的肥胖类型。比如,有的是“周围型肥胖”,表现为臀部和大腿较为肥胖;而有的是“中心型肥胖”,主要特征是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称的“苹果型身材”,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针对性的出具营养膳食方案,同时结合喂养和进食行为等信息,指导家庭喂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辅助其达到最佳的营养状况,实现营养的预防、治疗、保障。同时针对肥胖的孩子进行运动方面的指导。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高
本报综合消息 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2.8%,据此推算,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98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介绍,糖尿病发病年轻化,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定要早筛早诊早治,特别是腹型肥胖人群。
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很多患者的症状不明显,病情不易被发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往往已错过治疗最佳时机。有的患者能拖就拖,或不坚持规范治疗,结果错过“治疗时间窗”。腹型肥胖的高危人群要特别小心。体重正常的人也可能是“隐形胖子”,脂肪堆积在腹部,肚子特别大,临床观察发现,这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特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