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美(肥胖就是脂肪多吗?)
美摄影师对焦南半球肥女展现“肥胖之美”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3日报道,美国纽约摄影师琼斯(Substantia Jones)近日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镜头对准了“肥女”,期望借这些充满艺术感的写真,帮助肥胖者重拾自信。
54岁的琼斯自己也有丰腴的体型。但她认为,“胖”并不是“美”的反义词。她启动了一个名叫Adipositivity的摄影项目,旨在关注肥胖者等边缘人群,发掘他们美丽的一面。项目名字由adipose(肥胖)和positivity(乐观)两个单词组合而来。琼斯每年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拍摄制作一些影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大洋洲之旅的目的是将“肥胖之美”散播到南半球去。
照片上的模特来自各行各业,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足够引人注目的肥胖体型。琼斯说,由于是裸体拍摄,拍摄过程中“模特”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身材,有的略显羞涩,还有的不甚情愿。但她们都抱定同一个信念:改变狭隘的大众审美,让胖人也得到被欣赏的机会。
除了这个摄影项目之外,琼斯也通过博客、电台等渠道传播她的理念。她相信,不管胖瘦与否,人们都应当学会欣赏自己的美。(实习编译:陈东立 审稿:朱盈库)
以吃为使命的女孩:非洲这个国家痴迷于以胖为美,根源是什么?
肥硕的肚子,粗壮的大腿,颤巍巍的胸部,体重甚至超过200斤,当一位这样的女性站在你面前,你会觉得美吗?从正常人的审美角度考虑,根本不会。然而,在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这样的女人却非常受欢迎,男人有时为了抢夺胖女人,还会大打出手。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沙漠。人民只能仰仗剩下的那三分之一土地赖以生存。广袤的沙漠,有限的耕地面积,让这个国家三天两头闹饥荒,粮食危机是横亘在所有国民面前的最大问题。
但即便处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整个毛里塔尼亚的女性中,依然有高达20%的女性极度肥胖,有超过一半以上比率的女性处于超重状态,这个比率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国家的男性居民身材都比较中规中矩,肥胖率仅仅只有4%。
如此极端,是为哪般?为什么三天两头闹饥荒,女性还能这么胖?而女人又为什么非要将自己养成一个壮硕的大胖子?
虽然毛利塔尼亚耕种面积极少,但俗话说“靠山吃山”,他们有着很多非洲国家无可媲美的矿产资源。
毛里塔尼亚的铁矿储量达到87亿吨,此外铜矿、石膏、磷酸盐等资源同样尤为丰富。而毛里塔尼亚一年的开采量仅为1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靠坐吃山空活着,都够活870年的。而这些矿石大多出口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
但是这个国家的奇葩之处就在于,他们出口矿产的钱,并没有用来振兴工业,而是大部分都用来换食物了。甚至有的时候,他们拿着自己的矿产去向别的国家要吃的,所以毛里塔尼亚又有了一个“非洲乞丐”的外号。而更奇葩的还要数他们畸形的审美。
现在毛里塔尼亚人靠矿山活着,人民也算饿不着了。但是在过去,他们只能靠狭隘的田地种植农作物,还需要应对两三年就来一次的撒哈拉沙漠风暴,能吃顿饱饭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所以毛里塔尼亚人憧憬着,甚至可以说是崇拜着肥胖,这种“以胖为美”的思想已经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几百年了。衡量一个女性究竟美不美,不是白皙的皮肤,不是苗条的身材,而是看身上肥肉的厚不厚。
在这种畸形的审美下,毛里塔尼亚的女人们将脖子上、肚子上、大腿上堆积出来的一层层游泳圈视为美,把因为快速变肥而爬满整个身体的肥胖纹视为美,把小山一样虎背熊腰的体型视为美。
为了能变“美”,毛里塔尼亚的女性们为此付出了太多。
毛里塔尼亚的小女孩在5岁之前身材大多都是比较纤细的。于是为了增肥,她们的母亲一般都会用非常极端的做法——“催肥”。
为了能让女儿的体重未来不输在起跑线上,她们的父母就会对孩子实施强制性喂食。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更高的“起点”,甚至会将这种喂食的时间提前至四岁。
从四五岁的十三四岁,女孩的主要生活就是努力去吃,将自己吃成一个人人羡慕的大胖子。每当父母觉得自己家孩子的体重还没有达到理想标准时,就会将女儿关起来,进行强迫性喂食,一直到体重长到他们满意的数值才会放人。在此期间,女孩们被剥夺了除去吃饭之外的任何活动。
每当她们因为吃太多东西,导致胃部胀痛时,父母也直接当做没有看见,甚至还一遍遍地给自己的孩子洗脑:我这是为你好,以后你会感谢我的。
每一代的女孩子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在父母的不断洗脑中,她们也就接受了“胖就是美”的这个设定。由于肥胖没有上限,使得没有人喜欢自己当下的样子。她们想变得更胖,这样才会成为整个村庄最靓的女人,更受别人的喜爱。
而相比于这种观念,“催肥”手段或许更奇葩。
为了让女儿能安心养膘,妈妈们最常见的措施就是专门搭建一个小帐篷,让女儿躺在帐篷里,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吃。每隔几天,妈妈就会拿出更大码的衣服放到帐篷里,看看女儿能不能穿上。
在所有人的意识里,一旦孩子穿得上更大码的衣服,就一定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在被催肥期间,女孩们究竟要吃些什么,才能确保体重能在短期之内成功上涨呢?曾经有记者就亲眼去见证了非洲女孩催肥的整个过程。
那是两个才11岁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女孩的妈妈会给她们每人送去整整一升加了过量糖份的牛奶,一升麦片粥,以及一公斤的蒸粗麦粉。你以为这是一天的伙食吗?不,这仅仅是早餐的量。而吃光这些东西,女孩们往往要花上足足两个小时。
更可怕的是,在她们好不容易吃完早饭,还没来得及消化时,妈妈又会端来一份分量更大的午餐。
肚子不饿,吃不下是肯定的。刚开始11岁的小女孩会闹脾气不吃,但她们的妈妈总有办法去治这样的孩子。
在孩子用餐期间,妈妈会拿着一根木棍站在一边监视,确保每一口珍贵的食物都被女儿完整吃进肚子里。一旦她们不配合,妈妈就会拿出杀手锏威胁道:你不想吃,那么就一辈子都不要出去和朋友玩了,她们不会喜欢瘦女孩的。
一天下来,才10多岁的孩子足足摄入了9000卡路里,而按照国际标准,同龄的女孩子一天的卡路里摄入量才不过2000卡。这样足足高出约5倍的卡路里摄入,女孩们胖不起来才奇怪。
而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9000卡对那些女孩子来说,不过才是最基础的一个额度。当父母觉得自己孩子还不够胖时,就会将她们关进小黑屋,进行更加“系统”的灌胃,那时,女孩们每日摄入的卡路里,更是能达到惊人的16000卡。
这种人为的,不顾身体健康的催肥方式,惊呆了外国人,但当地人早已经司空见惯。
当然,由于几乎每个有女儿的家庭都有增肥的需要,需求最终催生了市场。于是,在毛里塔尼亚的国土上,逐渐开始有人干起了增肥营。
安米是将增肥营经营的风生水起的人之一。当地人,甚至外地人,提到安米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因为这人的业务能力实在太强了。在她的营地里,随处可见被父母送过去增肥的女孩。
和如今减肥训练营的宣传广告语一样,安米的广告打得非常好。她对将女儿送来营地的父母表示:给我三个月,我就能让你们的女儿脱胎换骨!
父母们不知道安米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只知道三个月后来再来营地,就能看到一个体型变得更为肥胖的女儿。
而安米的训练计划说起来也简单。她每天大约会强制性让孩子们吃下热量奇高、鸡蛋大小的油丸子约莫40个,喝下六七斤的山羊奶以及几大碗的稀饭。
为了感受这增肥必备“良方”的效果,有采访的记者就亲身体验了训练营的伙食,仅仅只是吃了两天时间,期间偷偷摸摸不知道吐了多少次,他的体重就长了足足5斤!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速度!
在她的训练营里,女孩们的进食被管理得非常严格,一旦她们表现得不配合,安米会用尽各种办法折磨女孩。
比如她会在不愿配合女孩的脚趾间放一根木棍,撑开脚趾缝隙不让闭合,这酸爽应该不亚于用火柴棒撑着上下眼皮不让人睡觉。
深谙青春期女孩心理的安米,偶然还会煽动一些更胖的女孩孤立那些体重增幅慢的女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孩们就会明白,不想变得形单影只,不想被孤立,甚至不想被暴力,她们只能拼了命地往嘴中塞食物,拼命增肥。
按照约定,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三个月里能成功增肥到160斤,那么女孩的父母就需要交给艾米155美金的训练费。
虽然说,对人均年收入不高的毛里塔尼亚人民来说,三个月就花掉他们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花费有点大,但却没有人会认为这笔付出与未来的回报是不成正比的。
然而灌胃手段,或许只是毛里塔尼亚人变“美”的冰山一角。为了胖,他们其他的催肥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在文章开头也提到,毛里塔尼亚是一个国土面积三分之二被沙漠占领的国家,虽然靠出口矿石能换来食物,但仍然有不少家庭常年都要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热量吸收,也没有钱将孩子送到增肥营的家庭,但也想让女儿变胖,他们还有另外一出昏招:吃药。
现在人都知道,吃减肥药减肥,可能短期之内有效,却可能对身体产生不可磨灭的损伤。同理,吃增肥药也是如此。但即便如此,在毛里塔尼亚的黑市上,增肥药依然供不应求。
在黑市上,人们最常买的药,一种是名叫地塞米松的类固醇药物,主要作用是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另外一种药叫做赛庚啶,它的主要作用其实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但是在不良反应里有一栏:“长期服用会增加体重”。正因这一副作用,赛庚啶成为了毛里塔尼亚人的至宝。
最可怕的是,有些家庭一边亲眼看着一个女儿因过量服用这类药物而死亡,一边却平静地让另外一个女儿继续服药。在增肥面前,父母竟然变得毫无人性,死亡死亡都不算什么了。这种对病态审美的疯狂追逐,对生命的完全漠视,让人难以想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国家如此疯狂的呢?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女性,而在于男性。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
在正常国家,29岁的女孩还算比较年轻,但在毛里塔尼亚,29岁的安妮却已经到了当奶奶的年纪了。
因为别家大多在6岁左右才开始灌胃,但安妮的父母为了让女儿更具备竞争力,竟生生将这项计划提前了两年。四岁的安妮每日就需要面对庞大数量的食物,在日积月累的粗暴喂食中,安妮的体重长到了父母都很满意的程度。
但这个过程有多痛苦,只有安妮自己自己知道。
在面对采访时,29岁的她回忆,小时候,妈妈对她说的最多的字眼就是吃饭。为了刺激她进食的欲望,妈妈还诱惑她说,多吃,变胖了就能比你的朋友还漂亮。
可她一点都不饿呀,但如果自己不吃东西,妈妈可能会用更加强硬的手段逼迫她,于是安妮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像完成任务一样,将妈妈投喂的食物给吃下去。
这样的填鸭式喂食,让安妮小小年纪,身材就因为肥胖而变得“成熟有韵味”起来。12岁,有人来上门提亲了。
男方是一个年纪足以当安妮爸爸的人,但由于对方给家里的“彩礼”非常丰厚,这让安妮的父母非常满意,喜滋滋地就将女儿嫁了出去。
13岁,安妮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从此,她开始过上了祖祖辈辈循环往复的生活:给女儿灌胃,走她曾经也走的非常痛苦的道路....
这样的人生本该是痛苦的,就连安妮本人也觉得没有多幸福快乐。但在其他人眼中看来,安妮这样的人生却是十足令人艳羡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男人喜好胖女人。而女性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就不得不给自己洗脑:越胖越美,最终在全国都形成一种内卷的态势。
而男性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病态的审美,就是因为穷。
毛里塔尼亚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而粮食的不足,让人长时间处于饥饿,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瘦弱”。
于是,将“瘦”与“穷”划上等号的毛里塔尼亚男人们,为了证明自己并不穷,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女人看起来并不饿,而展现这种状态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让她长胖。妻子的肥胖和男人的富有挂上钩,最终让好面子的毛里塔尼亚男性审美逐渐开始病态化。
除此以外,毛里塔尼亚的人也非常直接地表示,妻子越胖,在进行性生活时,男性也能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但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受益的一方都是毛里塔尼亚变态的男性。
而女人在增肥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呢?因肥胖引起的脏器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障碍等,她们随时有可能会在睡梦中就停止呼吸。
除此以外,女性在被长期灌胃的过程中,因为呕吐而遭到拳打脚踢,这无疑给女性的内心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
病态审美,让女孩子遭受了众多苦痛,小的时候她们最讨厌的就是胖。但悲哀的是,等这些女孩长大,她们却逐渐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后来,“我就成了你。”
结语:吃饭这事,本身应该是享受,但对这个特殊国家的女孩们来说,却成为了一项几乎终身的任务。食物赋予人们的不再是味觉上的享受,而是对身体的摧残。
毛里塔尼亚这事,让笔者想到了中国的典故。
楚王爱细腰,于是整个宫廷的女子都开始以“细腰”“弱柳扶风”为美,甚至为此不惜折损自己的身体;李煜喜小脚,于是在一千多年里,裹脚逐渐演变成坑害无数女性的恶性习俗....
对毛里塔尼亚已经形成“以胖为美”审美习俗的男男女女来说,抛弃这样的习俗,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意识观念,思维形态上的东西,想要作出改变,得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此之前,这个国家的女孩子们,还要继续被残酷的“灌胃”习俗一直折磨下去。不知道当他们的铁矿被挖完的那一天,当他们没有了食物那一天,能否醒悟过来?
以胖为美?为你揭开唐朝审美的真相
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有着天壤之别
说不清道不明古人的审美观
究竟是什么样
但只要人们一提到唐朝审美
十有八九都说
“当然是以胖为美!”
很多体型胖的姑娘几乎都被调侃过
说她们穿越到唐朝
铁定是大美人一枚
殊不知唐代是以丰腴为美
而并不是以痴肥为美
唐代文化,尤其是盛唐
以丰腴为美
追求雍容华贵的气韵
“丰腴就是胖”这个观点早应淘汰
中唐时期的仕女画有很多
当时流行把人物画得圆润些
唐朝讲究的是珠圆玉润
是健康之美
呈现在画上的身体线条
大多流畅柔美
唐张萱《捣练图》
盛唐的时风尚“肥”
人物作品以硕大丰满为美
绘画中张萱开创了
所谓“绮罗人物”
至今还有人称女子的体态丰满为
“唐人风韵”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再看看唐代女俑、壁画等作品
能从中感受到唐代妇女的生活
充盈着活跃的生命力
她们丰满健康、浪漫奔放
透着一种质感美
她们打球、骑马、射猎、郊游
生活多姿多彩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审美不仅崇尚肥硕丰满
而且追求刚健有力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动物俑
尤其是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上
碑林博物馆藏 |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
典型地说明了
唐人喜爱骏马这一特点
据文献记载
唐玄宗个人的御马达万匹
并亲自挑选西域进献的
良马让画师摹画
工匠们在塑造马时
就抓住了马的内在精神:
神骏而膘悍,暴烈且勇猛
骨骼粗壮、健美强劲、膘肥体壮
有的腾空奔驰,有的缓步前行
有的追逐戏耍,有的仰首嘶鸣
从形体、骨架、肌肉中
迸发出一种活力
这正折射出唐王朝的盛世精神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游骑图
除此之外
还有《唐三彩陶马》
三彩骆驼名作《载乐驼俑》
同类作品还有《载乐仕女驼俑》等
其准确的造型和神骏矫健的性格
反映出唐人的审美风尚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三彩骆驼载乐俑
与前代相比
唐代审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世俗性和感知性
就拿雕塑为例
唐代以前雕塑中有
浓厚的军事色彩的秦汉兵马俑
有着距离感的这些雕塑
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对象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
唐代著名的三彩俑雕塑
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成为今天我们了解
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的异域特色的人物俑屡见不鲜
如卷发、黑肤的黑人俑
行走于大漠的大食商人等这些题材
意味着这些雕塑在当时
突破了传统雕塑的禁锢
而多了一份率性自然的本真之美
西安博物院藏|唐三彩胡人腾空马
在唐代女子的襦裙装中
突破性最大的是装束
短襦衣的领子有斜领
直领和鸡心领等
在盛唐出现并流行袒领
充分反映了唐代的
文明开放及率真自由
唐三彩女立俑
大唐气象,千古流传
大唐风韵,万古称颂
唐代的文明开化和繁荣鼎盛
形成了它多样又独特的审美风格
看了这些是否有想要一秒之内
穿越回唐长安城的冲动?
阎本立|《步辇图》
如今的长安城
虽历经千年风霜
却依旧保留着盛唐气韵
城墙巍峨,浩浩荡荡
钟楼鼓楼,古朴庄严
它们见证了西安发展变迁的
足迹和历史记忆
这个城市正以更昂扬的姿态
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西安文旅之声综合整理自
遇见城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来源: 西安旅游信息咨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