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率好高(肥胖率高的省份)
伙食太好也头疼!美军肥胖率超标:一等人胖子最多,马润要好得多
军队面对战争时的战斗力,除了靠军队素质、武器装备进行提升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后勤体系。而提及军队的后勤体系建设,我们无法避而不谈美军。
关于美军完备的后勤保障,我们从很多美国大片中就可见一斑:很多军官在营地烧烤、喝啤酒,四处散落的武器装备,小队在外执行任务随时呼叫的轰炸支援,用直升机运伤员…… 奢侈浪费的作风不仅局限于军队,其实可以算是美国特色了。美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能多用的不少用,可乐贩卖的时候都少见国内的500ml左右的规格,自动贩卖机里除了1L的可乐就是士力架了,就连卫生纸都比国内的要大一号……
(美军丰富且奢侈的日常饮食)
没想到如此完备甚至堪称奢侈的后勤供应,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双刃剑。战时可以充分保障士兵的生活质量、提高战斗力以及存活率,而平时一贯如此的作风,就造成了美军甚至美国人民的一个很大的健康问题:肥胖。
参考消息引述美国CNN的报道,根据2019年8月一份《医疗监测月报》的数据,美国军人总体肥胖率高达17%,其中,海军的肥胖率高达22%,空军的肥胖率为18%,陆军为17%,海军陆战队为8%(果然,肥胖率跟福利待遇有直接关系,一等人最胖,马润最痩)。美媒在报道中称,如此严重的肥胖问题终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美军体型由健硕变成臃肿)
美国征兵的标准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波动。在内战时期,征兵标准为身高 胸围,综合体重和力量的内在关系,这个时期美军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士兵有达到标准体重要求,而非超重。一战时,2.6%的候选人因为体重不足失去入伍机会,只有千分之一的候选人因为过度肥胖而失去机会。
到二战时,设置了一项"超重但不干扰训练"的标准。而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军出现了最高体重限制,而随着后来肥胖问题的不断严重,美军甚至一度出台了"体重控制计划"和对士兵的军事体能进行重新评估。
从美军的征兵标准我们可以看出,美军士兵的身体素质,从内战时期到如今,因为肥胖问题正在逐渐下降。2001年时,肥胖率仅为1.6%,2015年时激增到了7.8%,到2019年,就成为了17%。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军队中,在美国民众以及年轻人中的肥胖趋势更加严重。
(2011年美国各州人平均BMI体重指数情况)
这样的肥胖趋势会导致美军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同时肥胖问题导致美军医疗卫生系统直接、间接耗费更多军费去治疗由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不仅如此,训练时会引发更多的事故,伤残人数增加,抚恤金也会增加支出。而过胖的体质,也不能允许美军士兵进行高强度训练,士兵素质将大大降低,也就无法满足战斗需求。那么美军的战斗力可能会大大降低。
(美军士兵吃饭)
本次《医疗监测月报》的数据还有一个亮点是美军的肥胖率呈现了海军、空军、陆军、海军陆战队肥胖率逐渐降低的趋势。四个军种的待遇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美军五大军种在民间有这样的排行:一等海军,二等空军(也有说法是:一等空军,二等海军),三等陆军,四等海军陆战队(也叫,多功能牲口马润,谐音 marine 海军陆战队),五等国民警卫队(基本没有存在感)。海军陆战队装备低劣、经费不足,但常常被派去作先锋部队(炮灰)。虽然作为一个军种,但海军陆战队没有自己的独立军种部,而是归海军管理,平时训练艰苦,上场冲锋第一。地位低,连发胖的机会都比别人少。
(海军陆战队的艰苦训练)
相比较而言,关于海军,大家常常听到的海军士兵日常生活,或许就是烧烤派对了(一等人壕惯了)。
(甲板上的烧烤派对)
尽管美军已经实施了很多措施用于控制肥胖,但是接下来的十几年内,美国民众的肥胖问题仍然是美国政府和美军急需解决的问题。
超重和肥胖率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健康和经济负担持续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体重管理亟待加强。”在3月24日举行的2024“健康中国 我们行动”启动仪式上,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如是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家庭膳食“两化”导致超重肥胖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经受超重肥胖的困扰?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看来,导致超重肥胖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就是饮食不健康。“许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与家庭饮食影响密切相关。”陈萌山说。
陈萌山认为,当前,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庭,都普遍存在“两化”问题——“家庭膳食年味化”和“家庭膳食外卖化”。
什么是“家庭膳食年味化”?陈萌山解释说,改革开放前,普通人家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肉,而现在基本天天吃肉,甚至餐餐吃肉,每天都像“过大年”,这样的饮食习惯导致我国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地区也已首次突破30%的上限。
“家庭膳食年味化”还表现在大家对高油高糖、能量密度高、营养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过多,家庭每日人均烹调用油和用盐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值,而蔬菜、水果、豆类、坚果摄入不足。
“餐餐有肉”正是张彬妍家饭桌的“写照”。张彬妍家里三世同堂,小两口工作很忙,一日三餐都由家里老人操持,为了让孙子“吃得好”,老人顿顿都花费心思,鸡鸭鱼肉轮流招呼。孩子从小就是“小胖墩”,12岁时体重已70公斤。
“家庭膳食外卖化”也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原因之一。“外卖为现代人节省了购买食材、烹饪食物的时间,既方便又实惠,但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将营养健康的主动权交给了外卖餐饮企业。”陈萌山说。一项研究表明,与吃外卖相比,在家里做饭的人平均每天少摄入577卡路里的热量,少吃5克的脂肪和16克的糖。
谢久萍对此深有感触。这名上班族母亲非常注重儿子的饮食健康,尽量每餐都会考虑荤素搭配、种类多样,以便让儿子营养均衡,然而有时她也会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点外卖。“做饭确实很花费时间,之后还要洗碗、收拾厨房,有时候实在太累,只好点外卖了。”对于点外卖谢久萍心里很内疚,但儿子却格外开心,“小孩子都喜欢外卖的口味”。谢久萍估算,她现在每个月都要点2-4次外卖,如果不是因为考虑儿子健康,她自己可能会点更多。她向记者坦言,自己在成家前,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都吃外卖,“那段时间的确比较胖”。但现在,她在点外卖时会尽量选择“健康”一点的,有膳食纤维、蛋白质,主食最好是杂粮,“但这样的外卖餐馆太少了。”谢久萍说。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三大障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胜兰博士表示,尽管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共识,但如何养成却面临着诸多障碍。
刘胜兰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邀请,参与了《2024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也是该报告的主要执笔人。她介绍,该报告经过为期两年的调研,通过线上小程序和线下定期访谈,2023年共收集有效样本19055人,覆盖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4.4%的受调查者有各种健康困扰,其中体重/体型管理(超重肥胖问题)居首位,占比42.2%。研究结果显示,受调查者的健康困扰与不良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如饮食无章、盐油糖摄入高、久坐、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健康意识薄弱、“难坚持”“拖延症”,成为阻碍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三大因素,分别占比32.6%、32.6% 和29.7%。调研还发现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当受调查者出现健康问题时,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因此,我们既需要有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也需要通过健康社群等社会支持体系,践行并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刘胜兰说。
健康社群是基于社会支持和同伴支持理论而组建的一种社交群体模式。具有共同兴趣和诉求的人组成健康社群,通过互相分享信息、知识、观念和技能,以及群体正确行为的规范、实践成果的榜样引导,还有社群成员的相互尊重、认可、激励和监督,帮助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刘胜兰表示,调研结果显示,健康社群干预能够有效带动受调查者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经过健康社群干预后,受调查者的健康困扰显著缓解,58%的人自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23.3%的自评亚健康或不健康人群,转变为“健康”人群,22%的慢性病患者表示有所缓解;参与健康社群时间越长,频率越高,人群的全面健康状况改善越明显。
营养干预,从娃娃抓起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顾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认为,除个人外,用人单位也必须要承担促进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责任,比如普及广播体操制度,每天上午和下午都留出15分钟时间,让员工从电脑前解放出来锻炼身体。
卢迈认为,自我健康管理需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而这种态度与个体早期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因此儿童早期发展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卢迈说,国外相关研究证明,人生早期经过营养干预的人,会更加自爱、自尊,以及重视自我健康管理,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因此他建议对农村儿童开展营养干预,让这些孩子也能够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和积极的心态。
“塑身先塑心。”陈萌山说。他主张加强全民“食育教育”,优化全民饮食习惯。家庭和学校是开展全面“食育教育”的重点和基础,他提出要完善食育教材,重视食育人才培养,推进食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与食物营养相关的科研教学机构要开展面向社会的科普工作,建设必要的平台,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观念;企业要树立精准营养的新理念,不断满足国民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营养健康的需求;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营养导向型消费环境,对高脂肪、高糖、高盐等食品在消费税上进行引导,针对蔬菜、水果、奶类、全谷物等健康食品,向重点人群发放消费补贴。
在王培安看来,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引导广大群众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和锻炼。在全社会不断掀起、普及体重管理与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热潮。“如倡导在朋友圈分享营养餐、每日膳食记录,开展健康路跑、运动打卡、健步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将健康理念转为健康行为,用行动促进健康。”王培安说。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1、“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2、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3、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健康北京)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