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矮(肥胖会导致身高不涨吗)
报告称美国人正变得“更胖更矮” 肥胖问题愈加严重
中新网12月21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人肥胖的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0日公布的一项联邦报告显示,美国人在21世纪普遍变得更胖,但却没有变高。
这份报告由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发布,数据是基于国家卫生营养检验调查收集的数据,对20岁以上的4.7万名美国人在1999-2000年和2015-2016年期间的体重、身高、腰围和BMI指数(体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测量。
研究发现,美国人在2015-2016年的平均体重从171斤增长到了179斤,其中女性的体重从148斤增长到了154斤。非裔男性、墨西哥裔女性以及亚裔的体重没有明显的变化。
至于由身高体重测出的BMI指数,男性和女性平均指数均超过了29,将近30的指数意味着更加接近肥胖的标准,代表正常的或健康身体的BMI指数在18.5-24.9之间,25-29.9之间的指数代表超重。
此外,美国人的腰围也在增长,女性的平均腰围由92厘米增长到98厘米,相比之下,男性的平均腰围在此期间只增长了约3厘米,从99厘米上升到102厘米。
但与此同时,美国人的平均身高不升反降,报告显示,女性的身高从162.1厘米下降到161.7厘米,男性的身高从175.6厘米下降到175.4厘米。
新的报告显示出在过去的30年中,肥胖的问题在美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仍然没有有效解决的措施。肥胖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包括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
肥胖导致儿童性早熟!家长对孩子身高普遍焦虑
“孩子9岁乳房就发育了,医生能不能用药抑制,避免她过早发育?”“我家孩子计算出来的遗传身高是172厘米,但我们期望他能长到180厘米,能不能提前打一下生长激素?”在珠江医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出现了不少对孩子身高普遍焦虑的家长,他们提出的要求却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图/视觉中国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过于迷信生长激素,甚至把生长激素当作一种增高药,而目前儿童生长发育专业医疗资源匮乏,儿童生长发育从业人员多数缺乏系统专科培训,生长激素也有被滥用的趋势。
家长:对孩子身高不满意,把生长激素当作增高药在2021年4月份,广州医科大学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上发表的《广州市海珠区3-12岁儿童身高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显示,随机在广州海珠区抽取904名3-12岁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结果发现5岁组男、女童,6岁组男童,7-8岁组男、女童,9岁组男童的身高与2005年全国9省市儿童身高水平相比较,均值低于全国水平。
本次调查的广州市海珠区904名3-12岁儿童中, 当前身高低于遗传身高的共有195人(21.6%),其中男童121人(13.4%),女童74人(8.2%)。
“希望孩子长高一些,女孩子超过160厘米,男孩子超过175厘米,这是很多家长的普遍愿望。”珠江医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副主任医师谢海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自己对身高不在意,倒是家长十分焦虑。”
近日还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因担心儿子身高偏矮,“病急乱投医”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正是这种焦虑也使得一些家长在儿童生长发育门诊会要求医生,“能不能打一点生长激素,让孩子长高一点。”
谢海瑞表示,临床上使用的合成生长激素(HGH),主要是用于垂体分泌不足所致的矮小症、生长障碍等。这种药物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自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甲状腺激素的抵抗、胰岛素的抵抗,还有可能激发儿童潜在的肿瘤。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发现矮小症的孩子有家族性的肿瘤,医生会谨慎地根据其病情的控制情况以及肿瘤的性质来决定孩子是否可以用生长激素。
谢海瑞强调:“不建议家长主动要求打生长激素,它不是一个用来进行整形和增高的药物。”
谢海瑞主任给儿童测量身高
医生:矮不矮要看生长速度,大多数孩子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对孩子身高产生焦虑的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提前发育了,也就是他们认为孩子“性早熟”,家长认为这不仅仅影响身高,更担心孩子的心理负担会因此而变大。
性早熟近些年受到家长广泛关注,因为性早熟最终可能会影响成年身高。谢海瑞表示,这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宅在家里的时间长,户外运动活动少,不少儿童青少年体重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高达19%和10.4%,而肥胖是导致性早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性早熟的诊断,目前我们沿用一个标准,就是男孩子9岁以前、女孩子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就表明出现了性早熟。即便诊断是矮小症或者诊断性早熟,也并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 ,对于生长发育来说,监测可能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谢海瑞表示,对于家长来说,要理性看待性早熟和矮小症,比如肥胖孩子的性早熟就是因为脂肪分泌激素导致孩子性早熟,控制体重比用药物更管用。
“儿童生长发育专科医生更多的是要抽丝剥茧,查出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只有极少一部分因为疾病或者内分泌的因素可以用生长激素去治疗,绝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孩子不用药物治疗,更不需要打生长激素。只需要做到均衡营养、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谢海瑞如此强调。
专家:亟待规范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5亿14岁以下儿童中有760万人身材矮小。身材矮小的儿童需要定期监测和针对性干预指导,及早明确生长落后的原因。然而,国内儿童生长发育专业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周增桓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周增桓向记者介绍,儿童生长发育从业人员多数缺乏系统专科培训。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曾牵头开展过一项涉及2871位生长发育领域从业人员的调研,数据显示,其中既有儿童内分泌医生,也有综合儿科医生、儿保科医生,但仅有19.34%的从业人员参加过专科培训。
谢海瑞也表示:“不少科室的医生均可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和治疗,大家缺乏相应的培训以及统一的标准,因而在临床上,我也遇到过一些不应该使用生长激素的案例,目前也发现存在生长激素滥用的隐患,因此亟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评估进行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据悉,8月22日,广东省首个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在珠江医院揭牌,谢海瑞表示,该基地将致力于开发一整套完整、系统的线上、线下培训课程,涵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临床进展等,培养一批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多学科、跨专业的导师团队,负责教授有关儿童生长发育各系统的知识和评估技能。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韩羽柔
题图/视觉中国
了解更多
报告称美国人正变得“更胖更矮” 肥胖问题愈加严重
据外媒报道,美国人肥胖的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0日公布的一项联邦报告显示,美国人在21世纪普遍变得更胖,但却没有变高。
这份报告由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发布,数据是基于国家卫生营养检验调查收集的数据,对20岁以上的4.7万名美国人在1999-2000年和2015-2016年期间的体重、身高、腰围和BMI指数(体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测量。
研究发现,美国人在2015-2016年的平均体重从171斤增长到了179斤,其中女性的体重从148斤增长到了154斤。非裔男性、墨西哥裔女性以及亚裔的体重没有明显的变化。
至于由身高体重测出的BMI指数,男性和女性平均指数均超过了29,将近30的指数意味着更加接近肥胖的标准,代表正常的或健康身体的BMI指数在18.5-24.9之间,25-29.9之间的指数代表超重。
此外,美国人的腰围也在增长,女性的平均腰围由92厘米增长到98厘米,相比之下,男性的平均腰围在此期间只增长了约3厘米,从99厘米上升到102厘米。
但与此同时,美国人的平均身高不升反降,报告显示,女性的身高从162.1厘米下降到161.7厘米,男性的身高从175.6厘米下降到175.4厘米。
新的报告显示出在过去的30年中,肥胖的问题在美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仍然没有有效解决的措施。肥胖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包括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