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明神宗肥胖(明神宗有多胖)

苇说历史 0
文章目录:

最不负责任的皇帝,直接导演了明朝灭亡的历史

一夜入洞房九次、三十年不理朝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皇帝像万历一样,如此任性。

在整个明朝这段历史中,一共有多位皇帝。其中朱翊钧就是其中的一位。朱翊钧除了明神宗这个称号以外,还有万历帝的称号,因为他统治国家时期,一片好景,便有了万历中兴的年代称号。

明神宗一共在皇位上坐了48年,他已经打破了明朝所有皇帝在位时间的记录。

在任职前期,万历皇帝非常负责任,生活也是朴素得很,几乎可以做到天天上朝。同时,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打造了一片万历中兴的盛世景象。

然而到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皇上突然开挂了一般连续三十年不上朝,直接导演了明朝灭亡的历史。

那么,他为何三十年都不上朝呢?这三十年他又是如何度过的?今天“刀墓手札历史札”来为您解密!

盛世之下,这位皇帝堕落了。

其一、明神宗沉湎酒色和贪敛钱财。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神宗开始厌倦朝政,深居后宫,终日沉湎酒色和贪敛钱财,这样慢慢使他沉浸在人生享乐和贪财乐趣之中不能自拔,进而堕落,导致其不在上朝(直至驾崩)。

其二、明神宗身体极其肥胖,行动不便。《明史》上说明神宗的身体极其肥胖,走路都需要太监左右搀扶。

其三、明神宗患有严重的足疾。据明代申时行所着的《诏对录》记载:“(明神宗)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然而,在笔者看来,“三十年不上朝”实则是因为明神宗“悲惨”的童年所导致。而导致明神宗悲惨童年的,则是张居正。

张居正对于小万历是无比忠心,对于小万历的辅导和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他为万历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有一次,小万历想搞一次元宵灯火,张居正就说:“将灯挂一些在殿上,就可以尽兴了。不需要再搞什么灯棚。接下来的几年还要有许多大事,例如皇上的大婚、潞王的出阁,每件事都要花很多钱,天下民力有限,还是节省一点好。”

小万历倒也知趣,说:“朕极知民穷,按先生的话办吧。”小皇帝对于张居正,也是非常的尊敬,从来不称名道姓,而是称“先生”,所下的诏令,凡提及张居正时,都写“元辅”。

一日万历读书,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了“背”。突然听见身边一声大吼:“这个字应该读‘勃’!”居正这一声大吼,让万历真的有些“勃如”了。但碍于居正当权,没有发作。但从此,居正在万历心里便不是敬爱,而是敬畏了。

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只是上天没有眷顾张居正。

万历十年,张居正撒手人寰,这年张居正五十八岁。

张居正的死,有人欢喜有人愁。在这悲喜交加的时刻,表面上的功夫总是要做的,神宗为之辍朝,并赐谥号“文忠”,赠“上柱国”。张居正的葬礼办的很是奢华,阴间的他仍享受在世间的一切富贵。

只是,张居正尸骨未寒之际,一场针对他的风暴袭来了。神宗的报复拉开了帷幕,首先遭殃的是张居正的亲信。张居正重用的一批官员要么被撤职,要么被弃市,无一有好下场。

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开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致使刚刚中兴的明朝,又走开下坡路。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明神宗最后又如何呢?还是看看定陵吧!

让考古界惊喜,或者说震动的是,就是这次错误的发掘,一个天大的秘密被发现了,那就是帝王死后的“葬式”,即尸体在棺椁内摆放的姿态。

朱翊钧尸骨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析,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拿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

因为很多保护措施没有,定陵挖出来的东西没能保护好。万历皇帝的遗骨被人破坏,三口金丝楠木的棺材被扔下山,农民捡走后,发生了奇怪的死亡事件。又比如,万历皇帝的皇袍出土时非常鲜艳。

当然了,既然挖了,也不能浪费,后面就修了定陵博物馆,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微史记 | 这些古人不是死于肥胖,却因肥胖而死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在审美上,胖和瘦具有不同的美感,都有人欣赏;但从健康的角度,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与肥胖有密切的关系。而对古人来说,肥胖不光带来健康问题,还能为他们带来杀人之祸。

肥胖的确能要人命

史书上记载的肥胖故事有很多。

这两年古装电视剧很受欢迎,其中有不少角色的原型就比较肥胖。前两年的清宫剧,傅恒圈了一大波粉。事实上,傅恒也是个大胖子。《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倚重傅恒,每每晚间召见他。有一天傅恒“踉跄而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侍卫就说他:“相公身肥,故尔喘吁。”太胖了才会跑得气喘吁吁。

有些讲述明代宫廷故事的古装剧,就很好地还原了明仁宗的形象。明仁宗朱高炽的确肥胖,不要说骑马射箭,走路都要两个太监搀扶,夜里翻身都得有人帮忙。他的后代中,明神宗朱翊钧也比较肥胖,给太后请安,因为太胖,走不动道,要“膝行前进”。

唐代的安禄山,“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进京觐见,驿站都得专门为他买马,先要“以五石土袋试之,能驮者,乃高价市焉”,不经此考验的马,根本驮不动。马鞍前还要置一小鞍,以承其腹。即便这样,还得在两个驿站之间“筑台以换马,不然马辄死”。这样特别健壮的马匹竟跑不完一个驿站的距离。

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篡位登基时,“啪嚓”,把龙床坐塌了。完全是大型社死现场。还好,有心腹殷仲文帮着说话。“皇上,您的仁德如此厚重,连大地都承载不动啊!”这话说的,和珅听了都要伸出大拇指,真是千古第一马屁。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肥胖又是怎样的呢?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元·王和卿《小桃红·胖妓》。

这是元代作家王和卿写的一首曲,其中写到,胖妓半夜翻身,“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沈东阳是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因多病而腰围瘦损。这里用来借称瘦弱男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唐朝以肥为美,六朝却不那样。沈昭略与王约二人互开玩笑,说王约“何肥而痴”,王约回敬沈昭略,说他“何瘦而狂”。沈昭略就说,瘦已胜肥,狂又胜痴,总之比你强。

在史书上,肥胖不光影响健康,还能致人于“死地”。

金哀宗完颜守绪最惨,被元兵困在蔡州城后,他想突围出去,但因为太过肥胖,几次被扶上马,又都坐不稳,掉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传口谕,将皇位禅让给一个身手敏捷的宗亲。希望对方能跑出去,保住皇脉不会断绝。之后他便自缢而死了。

还有曹操的父亲曹嵩。陶谦杀上门来的时候,曹嵩同小妾一同逃走,“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后垣”,就是后墙。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墙上有窄缝,小妾穿墙穿不过去;一是小妾爬翻后墙爬不过去,总之,因小妾肥胖的缘故,曹嵩拉着小妾“逃于厕,与妾俱被害”。

与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南朝宋时的贵族谢晦。谢晦起兵反叛朝廷,最终失败,带着弟弟谢邂以及侄子等七个人逃跑,可谢邂有些肥胖,骑不了马,只能跟在大家后面走。谢晦舍不得这个弟弟,只能骑一段路,便下马等一会儿弟弟,结果被一网打尽,送往南京处斩。

古人怎么减肥

过于肥胖既然能造成这样的惨剧,那么,古人有没有想过“减肥”呢?

想过的。

在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关于肥胖的记载:“肥贵人”“肌肤盛”“肥人……”等等。

关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是“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以及“久卧、久坐、少劳”所致。像对明仁宗的肥胖,宫廷御医也是这么判断的。

原因找到了,又该如何减肥呢?古代医学家认为,“凡食之道,无(勿)饥无饱”,要“饮食有节,节劳而不倦”。少吃肉,多食饭及蔬菜,“食毕当行步”。

管住嘴,迈开腿,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少吃多动,古人还发明了“物理疗法”以及减肥茶饮。

宋代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发明了毛巾擦身法。就是用冷毛巾搓擦身体各个部位约20下。到了元朝,这个方法得到了改进,他们改用鬃刷。鬃刷软中有硬,用它反复刷遍全身,直到皮肤微红发热。这相当于现在的减肥按摩仪。

明代戴元礼写过一本医书,名为《证治备要》,那里记载了一个瘦身的茶饮方子:

荷叶、山楂、决明子、桑叶以及罗汉果,各取适量煎煮,可除湿利尿,从而瘦身。

另外,《肘后方》《千金药方》也都有桃花茶减肥的方子。

以茶饮减肥,到现在也是非常流行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大明风华》里朱元璋奇丑、朱高炽很胖,都符合历史吗

最近,又一部古装剧《大明风华》登陆芒果台,正热播中!

自打《大明风华》热映以来,好评如潮。观众也好似被重新带回中华帝制中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被带入那个由靖难、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以及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等一系列热血事件组成的大明!讨论,争议不断。

今天,笔者就带这些问题,与您一起走进《大明风华》,走进大明,重回那个铁马金戈的年代!

.

上图_ 《大明风华》中朱元璋形象

一、朱元璋的长相是个谜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创立者。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从一个乞丐到皇帝,从一个佛教徒(黄觉寺的小和尚)到明教徒(“大明”因此而得名)最后到一个道教信仰者(崇拜张三丰),从一个贫困潦倒的旧制度受害者到一个新制度的维护者。。。一切克一切,无不彰显着那句话“不要迷恋哥,哥是个传说!”

当然,同样传说的,是他的长相!

就在《大明风华》第三集播出后,这个问题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时间,很多网友对《大明风华》里朱元璋的画像,和演朱元璋的演员用特效做成的效果十分不满,甚至认为有黑朱元璋的嫌疑。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标准的国字脸像

那么,朱元璋究竟长什么样子?

关于他的长相,其实一直以来就有两种说法:

  • 一种是正常说,
  • 一种是变态说。

正常说是由明朝官方提供的。根据明朝官方深宫中所藏的朱元璋的画像,朱元璋长得国字脸,慈眉善目,鼻直口阔,堪称相貌堂堂!嘉靖隆庆年间的张瀚也在其《松窗梦语》里记载——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但是,民间一直有着一种与此说法大相径庭的变态说——相传朱元璋的脸奇长无比,好似马脸(当代感谢本山老师,又有了“鞋拔子脸”和“猪腰子脸”两种称谓),颧骨高,鹰钩鼻子,尖下巴颏,还长一脸麻子!说实话,《大明风华》是按这种说法拍的。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那么,哪种才是朱元璋的真实长相呢?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其实应该是官方那种长相,理由有两个:

  • 第一、官方画中遗存两幅,一副年轻,衣服年老,二者颇为相似,有一脉相承性;
  • 第二,再联想朱元璋后代朱棣画像等与官方朱元璋画像相比,发现同样国字脸,也有一脉相承性。

上图_ 朱元璋,瘦长脸且长麻子

那么,笔者的观点呢?笔者倒是认同民间说法。

首先,朱元璋自幼孤苦,要饭出身,恐怕中年以前未曾饱饭,不可能长出一副满月脸,倒是有可能长出一副与干瘦无比身材相类的瘦脸,再加上朱元璋可能脸稍微长一点儿,下巴颏再尖一点儿,所以可能长一副马脸,后人再刻意附会,就成了民间画出的样子!

其次,至于官方画像,上文所提的清代张翰也说——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如果朱元璋长得漂亮,为什么要杀画师?所以官方的画像可能造假。至于年轻年老一脉相承,可以同时造假两幅;

最后,至于后人所说的与朱棣长相相类,不要忘了儿子随妈,朱元璋去一个脸圆的夫人就可能生出朱棣那副国字脸!

上图_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

二、朱元璋、朱棣、朱允炆关系

《大明风华》里有一个场景,朱棣梦见父亲朱元璋,梦见朱元璋高坐龙椅,太孙朱允炆坐在爷爷身边,自己却跪在阶下,母亲也成为阶下囚。有人问了,不是一直说朱元璋很器重朱棣,希望把大位传给朱棣么?怎么成了爷爷爱孙子,父子不相容?

关于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父子爷孙的关系,也一直有几种说法。

这里边有三对关系——朱元璋朱棣父子关系,朱元璋朱允炆爷孙关系和朱棣朱允炆叔侄关系。

关于朱棣朱允炆叔侄没什么争议,但叔侄俩一直不好,最终酿成靖难。

但是,关于前两者却有不同说法。其实,前两者互为好坏——如果朱元璋朱棣父子关系好,那么朱元璋希望传位给儿子,那么朱元璋就不会把位子传给孙子,爷孙关系就一定不好;

反者,如果朱元璋朱允炆爷孙关系好,那么爷爷希望传位给孙子,那么就不会传给儿子,父子关系一定不好。

所以,所有说法归根结底两种——父子好还是爷孙好!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

传统的说法,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是父子关系好。官方有说法,爷孙三人对对子,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了下联:“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认为朱允炆对的下联不仅没有帝王气象,反而有一些悲伤的意味;而朱棣的对子赫赫扬扬,充满着帝王的霸气与自信,朱元璋甚是喜欢,于是萌生换人的想法。

民间更有《大明英烈传》等评书作品,说朱元璋想传位朱棣,马皇后害怕自己的孙子失败,于是献谗言,百般为难朱棣,甚至想毒死他等等。

当然,这些都不是事实!关于史书记载,那是朱棣靖难后为了营造合法性而编造的,至于传说,简直是把历史上吕后的故事搬来了!

关于朱元璋与孙子关系好的最好例证就是朱元璋立完太孙后,马上分封儿子,目的就是为了拱卫孙子;还有一点可以说明,那就是几乎所有儿子都已马上就蕃——如果朱元璋喜欢朱棣,那么可以向后来的朱棣对儿子汉王朱高煦和明神宗对福王朱常洵一样,不许或者延迟就蕃!

上图_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三、朱高炽是一个大胖子?

《大明风华》里让著名演员——“元芳,你怎么看”的“狄公仁杰”饰演朱棣的世子、太子朱高炽,让朱高炽成为一个身体不好、行动迟缓的大胖子,一下子萌倒很多人!

那么,历史上的朱高炽真是一个大胖子?

是的!

历史上的朱高炽就是一个大胖子!

史书记载,朱高炽身材肥胖,且有足疾,所以行动缓慢。这使得一辈子金戈铁马的父亲朱棣很不满意。朱棣更喜欢极为像自己的、武艺高强的、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二儿子朱高煦,甚至几次想换掉太子。可以说,朱高炽的日子一直不怎么样!

上图_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

四、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人关系

大明王朝初期还有三个人的关系值得一提,那就是朱棣与儿子大胖子朱高炽与孙子朱瞻基的关系。电视剧《大明风华》里也有体现出来,朱棣与儿子朱高炽关系不好,上文也已提出原因。但是,朱棣与孙子朱瞻基关系很棒!这是由于,朱瞻基自幼便在祖父前晃悠,可以说是祖父看着长大的。

另外,朱瞻基由于受祖父熏陶,性格与习惯都很像祖父——习武。所以,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二人势如水火且父亲更喜欢次子的时候,长子朱高炽的皇位最后能保住和孙子有很大关系——“好圣孙”(解缙语)!但是,由于朱瞻基和朱棣性格相仿,自然离父亲朱高炽有距离。

上图_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所以,朱高炽已登基,自然对朱瞻基是不怎么满意,外带想极力变更父亲朱棣的政策(诸如不让郑和继续出海,甚至想迁都回南京——如果不是突然神秘死去,大明的首都可能就不再是北京了),更加引发了对祖父无限崇拜的朱瞻基的不满,所以还传言朱高炽想废掉朱瞻基的太子之位,想要立自己的皇五子之说,甚至传出朱瞻基为夺皇位杀死父亲朱高炽之说(明史疑案之一)。

整体说来,《大明风华》拍得还是不错,对历史有所体现,又不失精彩!

文:牛奕达

参考文献:《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