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肥胖史(西方国家肥胖现状)
国外男子体重达400多斤,因太胖20年未洗澡,如今大变样
减肥似乎是一个永远都在讨论的话题,不分国界和不管男女,大家为了为了健康和美丽都可以下决心减肥。下面这位男子就是体重已经达到400多斤,胖到20年没有洗澡,而现如今已经完全大变样!
上图就是这位体重高达400斤的Charles Pask,今年38岁曾经有20年没有洗澡,而原因就是他的体重已经严重超标,以至于洗澡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由于过于肥胖,Charles一直以来只能穿下8XL的衬衫和超大码牛仔裤,在商场几乎不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尺码,所以很多时候他的衣服都是定制的。
男子的肥胖也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由于体型庞大男子也很少出门,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重了他的肥胖,但是就在2016年,男子的女朋友患上了癌症,为了激励女朋友积极抗争病毒,男子决定减肥。
男子去到减肥中心寻找帮助,在加上自己的努力,终于在15个月之后成功减下了将近一半的体重,这个时候非常幸运的是他的女朋友也康复了,恢复到健康状态的他们也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男子接下来也和女友一起出去度假,也算是弥补了他这么多年没有出门的遗憾,现如今男子可以顺利的躺在浴池理洗澡,这是他最开心的。
男子在减肥成功之后也在网络上分享了他的减肥经历,包括自己的锻炼情况和健康食谱。他还计划在明年成功瘦到170斤,并打算将自己减肥经历写成书,用来激励和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世界的重量——肥胖的文化史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塑,约公元前28000—25000年
“胖”这个形容词,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胖”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和视觉期望的负担,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负担。
描述规模时,人们常用“大”来等同于“好”,从美国到印度次大陆都是如此:前者用“伟大的国家”传递着幅员辽阔和无与伦比的信息,而对于后者来说,“大人物”和“小人物”不光区分了财富多寡,更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正如克里斯托弗·E.福思在其新书Fat: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tuffof Life中所写的那样,营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人类饮食的三个基本构成,它们也随着农业、宗教、文化、医学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福思对肥胖形体的描绘时间跨度很大,从三万年前上古石器时代的维伦多夫维纳斯雕塑一直到20世纪,他在著作里同时也研究了世界各地对肥胖形体态度的变化。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充分利用动物的每个部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分解动物尸体以获取脂肪和有营养的骨髓,那些牛脂甚至被用于家庭照明、制作衣服和药品。在有的民族传统中,肾脏周围的脂肪甚至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而对于那些生活在严酷的冰河时期的群体来说,脂肪受到的崇拜不一定与生育相关,而是与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冰川消融和农业社会出现后,脂肪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畜牧业的发展既是一种富足的迹象,同时也让肥胖动物的死亡变得不再遥远,由此也带来了对于肥胖看法的转变。苏格拉底时代推崇营养、成熟和腐烂的有机循环,这跟脂肪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但在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眼里,正如柏拉图所说,肥胖开始代表一种“没有更高愿望”的基本生活状态。福思假定,肥胖的身体在此时已经暗示了统治阶层的“道德弱点”,这从盛宴上无能、腐败的罗马政治家同斯巴达战士之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后者因为严格的自律、男性气概和军事能力而受到崇拜。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在西方的出现,世人对肥胖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灵魂和来世时,肥胖则代表了一种沉重、肮脏的品质,既不受欢迎,又具有动物性。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到来,战士们迫切需要健康的体格以及对来世荣耀的追求。对于在中世纪周期性饥荒的阴影下辛勤劳作的人们来说,这种身心变化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新教改革进一步鼓励人们将基本的物质存在从对于来世的完美憧憬中分离出来。1602年,多米尼加神父托马索·坎帕内拉甚至建议城市应拒绝肥胖人群的进入,同时驱逐年满14岁但身体状况不好的孩子。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神职人员竟然认为选择性生育可以清除社会上的肥胖隐患。
启蒙运动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肥胖的方式。西方中产阶级强调自我克制和改善,不仅为与穷人的卑鄙区分开来,而且也用家庭、房产甚至衣服的“包装”,使得他们成为更高的社会阶层。度量衡的标准化,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量化了人们的身体。
19世纪,帝国之间主体形象的塑造和演变也是一个证明。此时,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给非洲人和印度人贴上了低劣和粗俗的标签,比如1877年亚历山大·阿拉代斯的小说《太阳之城》里,就将“印度佬”描绘成肥胖、油腻、浮肿的形象。这即便不会令人反感,至少也说明了西欧人对其他人以及自身的看法。女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们要保持干净、柔韧、健康,这样才能努力让社会看见自己,而非那些遥远宫墙里肥胖妇女的日常诉求——尽可能多地消费,绞尽脑汁地让自己拥有性吸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美国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我们与周围飞速发展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医学、现代生活的需求,都将西方推向了对柏拉图提出的“轻量级”的不懈追求上。瘦,就是超越本能,从而掌控了身体对于满足和愉悦的需求。福思的研究透彻、精干,学术性和严谨兼具,虽然它有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物质的影响,但确实提醒了我们,有机体存在周期性以及所面临的强大外部力量。
编译:乐阳
编辑:范菁
美国的肥胖历史,60年前开始变化,中国未来也会重蹈覆辙?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王淮正
编辑|t
引言
上世纪,美国的低收入人群在看电视时突然发现,他们和镜头里那些肥胖的角色越来越像了。您没听错,这些过去被认为是“富贵病”的症状,突然开始在收入不高的社区肆虐。
上世纪60年代,肥胖率像插了翅膀一样飞速上升,尤其是在那些靠便宜、高糖食品填饱肚子的家庭里。而如今,60年后,中国似乎也开始面临同样的挑战:最新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中国成年人已超重或肥胖。难道我们也要走上美国的老路,成为下一个胖子大国?
在很多人印象里,肥胖曾经是个“有钱人专属”的标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事儿肚子上揣着一圈肥膘,那叫地位的象征。
你想,吃得起大鱼大肉,油腻饭食,那可不是一般家庭能享受的待遇。但这光景,在美国早已成为了历史。你再看看今天美国街头巷尾,那些体态丰盈、行动迟缓的胖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收入不高的家庭。这种现象,从何时开始的呢?还真要追溯到大约30年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富人群体的肥胖率比普通人高,毕竟吃得好、用得多,身上的脂肪是消费力的象征。
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开始在贫困社区泛滥成灾,便宜的汉堡、薯条和汽水成了低收入家庭的标配。1990年,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拐点,肥胖不再只是富人“炫耀”的资本,反而成了低收入人群的痛点。
那么,这里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什么呢?1990年之前,美国肥胖率与家庭收入没有明显关联,大家都觉得有钱人才能“富贵病”,但到2015年时,情况变得令人震惊。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这些州,家庭收入低于45000美元的,肥胖率直接飙到了35%。
反观收入较高的地区,科罗拉多、马萨诸塞这样的地方,家庭收入高于65000美元的人,肥胖率却只有25%。可以说,肥胖逐渐成为美国穷人的“专利”。
为什么穷人会胖得更快?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罪魁祸首就是“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这种甜蜜的杀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美国食品中,几乎所有加工食品都含有这种成分。
别小瞧这玩意儿,它让食物更甜,却也让人吃得更多、长得更快。数据表明,1990年以后,低收入家庭的肥胖率猛增,而恰恰是这段时间,食品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使用量也同步剧增。也就是说,肥胖不仅仅是你自己吃出来的,还被食品工业推波助澜了。
中国的肥胖梦:千万别当美国的“接班人”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是美国的事儿,跟我们中国没啥关系。可实际情况呢?中国的肥胖率也在飞速增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如今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6亿人啊,这个数字在全球可是首屈一指。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条件也水涨船高。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也带来了副作用——肥胖率一路飙升。城市里,那些以前苦着过日子的家庭,现在都能吃上肉喝上酒了。可是,吃得多了、运动少了,脂肪自然就跟着来了。
中国成年人中,超重率已经达到34.3%,肥胖率为16.4%。儿童青少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19%的6-17岁孩子已经超重或肥胖。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肥胖趋势和美国当年如出一辙。别看咱们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很多传统美食是健康的,但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侵入,特别是高油、高糖、高脂的食品,已经成了都市白领、学生党的餐桌常客。
吃一顿快餐,含糖饮料配上炸鸡汉堡,热量甭提有多高了。长期下去,超重和肥胖就成了躲不掉的麻烦。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城乡差距缩小了。以前一提到肥胖,大家觉得大城市的孩子吃得好,农村的孩子瘦骨嶙峋。
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肥胖率增长迅猛。甚至有专家指出,中国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已经赶超城市。中国的肥胖问题,从城乡到各个年龄段,都在不断扩散。
胖子国,还是健康大国?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会不会像美国一样,成为肥胖大国呢?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专家对此敲响了警钟。
如果继续沿着目前的轨迹前行,未来十年,中国的肥胖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你看,美国过去三十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穷人越来越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成了家常便饭。
要避免重蹈覆辙,关键在于教育和政策。现在中国的公共健康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还没意识到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教育方面也有待加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得从小培养。
记得有个专家曾说过:“肥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意思是,肥胖不仅仅是个个人健康问题,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饮食文化和经济结构。
那么,中国能不能避免成为“胖子国”?答案是:完全有机会,但得看行动的速度和力度。首先,食品工业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泛滥。这可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全民健康。
其次,教育要跟上,学校得从小培养孩子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是只喊喊口号、出几个健康食谱就完事儿了。最重要的是,国家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公共健康政策,对高热量食品进行限制,对健康食品进行补贴。毕竟,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最终影响的是全体国民的福祉。
肥胖已经不再是美国人的“专利”,它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经历着肥胖的挑战。
60年前,美国的肥胖率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三十年,它成了“穷人的病”。而中国呢?过去三十年,肥胖问题也开始蔓延。未来,我们能否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就要看政策、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了。
参考资料: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 澎湃新闻 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