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社交型肥胖(社交型人格特点)

壹心理 0
文章目录:

纽约时报研究:肥胖具有传染性!?

译:酱酱酱酱紫啊丨本文授权转载自改变自己

这个故事要从15年前讲起,当时我是一个芝加哥大学安养院的医生,在芝加哥的南部工作,负责照料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我见证了那些病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病人生命的最后阶段所经历的一切。

当时我正在研究“寡妇效应”,这是一个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存在已久的观点,可以追溯到150年前,也被称为“心碎之死”,它指代:在我死后的第一年内,我妻子的死亡率将翻倍。

我曾经负责照料一位特殊的患痴呆症的病人,她的女儿一直照料着她。这位女儿因为照料母亲而身心俱疲,这位女儿的丈夫因妻子的疲惫不堪也生病了。

有一天在我开车回家的时候,我接到来自那位丈夫的一位朋友的电话,向我倾诉他由于他朋友的遭遇而低落的心情。就这样,我接到了那个生活受影响的陌生人的电话,即使我们之间隔着好几层关系。

在那时我突然意识到两件很简单的事:

第一,寡妇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夫妻之间。

第二,寡妇效应也不仅仅发生在两个人之内。

从那时起,我好像一下子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界是由成双成对的人组成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结。这两两联结对的人之间也会互相连接变成了四人团体,然后,实际上这些人再被编织进其他的关系网:婚姻、男女朋友、友情以及其他关系。

那些连接是如此宽广,最后我们都被编织进了一个大的关系网。我对世界的看法焕然一新,而且我对此兴趣盎然。我想要知道我们是如何被编入这张大网的,这张网又会如何影响我们。

社交网络因它的精巧性而具有美感,如此地详尽、如此地复杂,如此地无所不在。

这让我们去追问:它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被编织进去? 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运转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我关于社交网络的的第一个课题,不是死亡,而是肥胖。有一个很流行的话题叫做:肥胖的传染性。我和我的合作者James Fowler开始研究为什么肥胖具有传染性,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从一到二、二到四一样逐步传开。这张幻灯片体现了我们的初步结果。

我们在2000年调查了2200个人,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人。点的大小和人的体型成正比,所以点越大说明这个人越胖。顺便一提,如果你的BMI(一个综合的身体指标)大于30,你就有过于肥胖的嫌疑,我们把符合这个条件的人标成了黄色。

所以,如果现在去分析这张图,我们会很快发现肥胖的点和不肥胖的点有集群分布倾向。但是,视觉上关系看起来依然十分复杂。我们难以断定真正的原因。所以,后续的问题便浮现了:这张图上有多少的集群?这些集群效应只是出于偶然吗?这些集群有多大?它们隔得有多远?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我们对这些集群的大小做了一些数学分析。

竖轴表示如果一个人的社交网络存在的肥胖的人,这个人的肥胖的可能性,横轴表示这两类人分布程度。

请看左边的紫色线,它意味着如果你的朋友很胖,那么你变胖的几率会变大45%。

下一条红色线表示如果你的朋友的朋友很胖,那么你的肥胖几率会变大25%。

再下一条线表示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那些你甚至都没听说过的人如果是肥胖的,你的肥胖风险会提高10%。只有到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种关系才会变得不明显。

当我们分析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印证以上所有可能性的证据。我们还发现给定一段时间,如果你的朋友变胖,这会让你变胖可能性提高57%。

这里有很多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效应:可能你的朋友的行为传染给了你,比如他问你:要不要一起去吃蛋糕、喝啤酒——这个可怕的组合。但是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提议,那么你会像你朋友一样变胖。

另一个些许微妙的解释是他们的变胖事实改变了你对合理身形的心理期望。在这里,传播的改变的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个观点。

现在有些写杂志头条的人使用了我们的研究结果。纽约时报的标语是:“你在增重吗?埋怨你的胖朋友吧。” 但是有趣的是,欧洲的标语略有不同:“你的朋友在变胖吗?你是那个该被责备的人。”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对美国的诙谐的评论,有点自我主义倾向,“这不是我的责任 ”的现象。我需要澄清一点,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的研究可以佐证身材歧视的不合理性。

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是:我们可以把这些传播关系视觉化吗?一个人的增重真的会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吗?这非常复杂,因为我们需要考虑到不断变化的社交网络结构与人际纽带的组建。

另外,因为肥胖不是单一中心的传染,我们并不能够找到那个最初的唯一病人,并且在他周围建立肥胖的隔离区,所以说肥胖是一个多中心的传染模式。

许多人会在同一时刻向周围人传染肥胖。接下来我要给你们展示一段30秒的动画视频,这段视频花了我和James 五年的时间。(此处只展现动画截图丨责编注)

再提醒一遍,每一个点代表一个人,点之间的线表示人际关系。我们让它们动了起来,这些轨迹建立在我们30年来每天搜集的社交网络情况切片,能展示出社交网络的变化过程。

这些点的尺寸在变大,你会看到了一片黄色的海洋。点会出现、会消失,这代表着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你会看到点之间的连线形成又断裂,预示着婚姻、离婚、友情和绝交。这复杂而跌宕的30年里体现着肥胖的传染过程。最后你会看到在社交网络里肥胖的人和不肥胖的人形成了集群效应

这个社交网络变迁短片给了我全新的思路,社交网络似乎拥有着记忆,它会变化,纷繁的事情正在发生;它又是统一的,人会死亡,但是社交网络不会死去,它会永存下去,内在的坚韧性支持它能够经历沧海桑田。

是的,我开始意识到到社交网络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我们可以放在显微镜下研究、分析和理解。我们尝试过用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去研究它,我们探索了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查看了吸烟和喝酒的行为,投票的行为,离婚的行为(这个也能传染),利他的行为。

然后最后我们把目光转向了情绪这个话题。当我们有情绪时,我们会展现出来。为什么我们要把情绪给展示出来?如果人们能把自己情绪,比如快乐或者怒气,藏匿在内心深处独享不是很好?

但是我们不仅会体验情绪,我们还会展示它们。我们不仅会展示它们,我们还希望他人能体会到它们。旁人不仅会体会到它们,旁人还能够复制它们。

这就是名为“情绪”的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暂且不论情绪的其他作用,情绪的这种特质体现了一种颇为原始的交流方式。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希望理解人类情感,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它们。当前人们的理解过于简单粗暴。

我最近在纽约作演讲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在乘地铁的时候,如果你对面的人对你笑了一下,你会下意识地回应一个笑容。观众回应说:在纽约,我们不这么做。然后我说:在世界的其他任何一个角落,回应笑容都是一个普遍的人类行为。这是一种非常本能的传播情绪的方式。

实际上,情绪会传染。在暴乱时,人们会突然爆发出怒气。在这我们又有了新的问题:情绪会不会比暴乱更加持久、影响到更大范围的人,而不仅仅只是地铁车厢内的相互微笑的人而已?

也许一直以来情绪就像海平面下的时刻涌动的暗流。也许社交网络上会由于情绪而泛起层层涟漪。也许,情绪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这是我们研究最开始时为这个现象制作的一张图,图中表示的是社交网络,其中黄点代表着喜悦的人,蓝点代表着悲伤的人,绿点代表着两种情绪之间的过渡阶段。

如果你仔细地研究这张图片,你又一次发现了喜悦的人和悲伤的人存在着集群效益,这并再一次佐证了三度关系理论。你会直觉性地预测悲伤的人将处在社交网络的一些特定的位置上。的确如此,图中有中心和边缘两个位置,而悲伤的人倾向于分布在这张图的边缘部分。

这又引起了我的另一个想象,社交网络就像一张巨大的织布,你我他相互连接,不断向远处延伸。这条织布材质是旧式的美国被子,上面有着补丁,快乐的补丁和不快乐的补丁。你快乐与否取决于你是否在一块快乐的补丁上。

这个对于情绪的研究结果是那么地触及根基,这让我们去思索: 也许社交网络的形成可能与我们的基因有关。因为无论在何地,社交网络的样子总是惊人地相似。为什么我们的社交网络从没有变得像规则的晶体一样?

这个醒目的社交网络结构无所不在,它们似乎在拷问我们:是不是我们早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交结构,是不是我们循着一种特殊的结构去构架我们的社交网络。

注意到这一点后,我们仔细地去剖析它,会发现这张图中每个人都面对着和他人一模一样的社交网络结构。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比如这张真实的来自东北部一所精英大学学生的社交网络图。我提亮了几个点,如果你比较左上方的B点和右边的D点,B有四个朋友,D有六个朋友,这两人朋友个数是不同的。这件事非常显而易见,但是还有其他一些社交网络结构的东西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把左上方的B点和左下方的A点相比较的话,你会发现B,A都有四个朋友,但是A的朋友互相之间是认识的,而B的朋友互相之间并不认识。A的朋友的朋友仍然是A的朋友,但是B的朋友的朋友不是B的朋友,他处在社交网络的另一端。

这就是社交网络的可传递性。

最后比较C点和D点,C和D都有6个朋友,如果你问他们:你的社交生活怎么样?他们会回答你:我有六个朋友,他们就是我的社交生活。但是当我们现在用鸟瞰的方式去观察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交世界里。

我问你,如果现在有一种病毒通过人际关系传播,你宁愿当C还是D?直觉会告诉你选D。如果现在有一个与你无关猛料会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这时你宁愿当C还是D?你会选C。

所以社交网络的不同位置在生活中有着不一样的应用。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些实验然后发现:你所拥有朋友的数量有46%是取决于你的基因。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些人生来易于羞怯,有些人天生交际花。

除了这些理所当然的结论,我们还找到了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结论。

比如:你的朋友之间是否互相认识有47%是取决于基因,不但取决于你的朋友们的基因,还和你的基因有关。

我们觉得理由可能是这样:有些人热衷于介绍他的朋友们互相认识,而有些人并不这样做,所以他的朋友圈是相互分离的。有人拥有环抱型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连接密度很高,他们愉快地身处其中。

最后,我们甚至发现人们是处于社交网络的边缘还是中心有30%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你当前的社交位置有一部分是由遗传引起的。

所以,这些发现都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发现能启迪我们什么呢?这些发现能帮我们解决那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我的观点是社交网络是有价值的,它们是一种社交资产。随着社交网络的扩大创造了新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依附社交网络而存在,而不是依附于个人。

现在考虑两个常见的物体,它们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是其中一个的结构如下图所示,碳原子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连接,形成了柔软而漆黑的石墨。但是如果你把同样的这些碳原子用不同方式连接,你就会得到清澈而坚硬的钻石。

那些柔软和漆黑,清澈和坚硬并不来自于碳原子本身,而是产生于碳原子的不同连接方式。同样地,人们的不同连接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特性,使得整体的价值大于部分的总和。所以,不只是周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比如变胖或减重、变得富裕或贫穷、变得快乐或悲伤,影响了我们,实际上连接结构也影响了我们。

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体验取决于我们身处的社交网络结构,以及在这网络中传播、流通的一切事物。

人类由于社交网络的存在形成了一个超集合体。对于这个超集合体,单从人类个体的行为或者现象的出发的研究是无法解释的,而应当放在超集合体这个框架中去理解。

就像一群蜜蜂寻找新巢,一群鸟儿逃脱捕食者,一群鸟儿能够集合智慧找到太平洋中心的小岛,或者一群狼能够杀死体型庞大的猎物。超集合体所带有的特征并不能通过仅仅研究组成个体就能得到。

我还认为理解社交网络的形成和运行,不但能帮助健康和情绪的研究,而且能在其他现象的研究上发挥作用,比如犯罪、福利、银行挤兑、市场崩盘、新技术传播和产品营销。

我相信我们形成社交网络的原因是因为它所带来的裨益大于它的瑕疵。因为如果我总是和你兵戎相见,传递错误信息、让你悲伤或者让你染上致命病毒,你会切断我们之间的联系,社交网络也会不复存在。

维持和繁荣社交网络需要正面有价值的事物的传播,同样地,正面有价值的事物的传播也需要社交网络的支持,比如爱、慈悲、快乐、利他和想法。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社交网络的价值时,我们应当投资更多时间去维持它、繁荣它。

在本质上,社交网络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当前世界需要的正是更多的连接。

——The End——

译文原题:纽约时报:变胖了?怪你胖的朋友吧!

原文作者:Nicholas Christakis

原文标题:The hidden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s

题图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顿悟”体重超标易感新冠 约翰逊誓言英国向肥胖“宣战”

港媒称,英国首相约翰逊近日宣誓,要在英国全国向肥胖“宣战”。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30日报道,鲍里斯·约翰逊当地时间6月29日难得一见地作出道歉。他承认,过去自己对肥胖以及英国政府在预防肥胖方面的作用采取了过于“自由放任”的态度,誓言要在全国向肥胖宣战。

港媒评论称,这位英国首相在感染了一度让他濒临死亡的新冠病毒后,在营养学方面有了这番顿悟。

在两个月前,约翰逊入院接受治疗时,体重超过110公斤,他将自己对这种病毒的易感性归咎于自己糟糕的体重指数。

报道称,在接受英国《每日邮报》采访时,约翰逊给记者提供了一个拍照机会,他想证明自己体魄强健,而且对保持身材非常认真。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但我认为这是我们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在接受电台采访时说:“我认为,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人口健康,如果我们能解决肥胖问题,我们就会更快乐、更健康,对新冠肺炎这样的疾病更有抵抗力。”

当地时间6月29日,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新电台开播,约翰逊应邀接受了采访。他说,除了开展对公众的宣传活动,他还将鼓励更多的严重肥胖症患者接受胃束带手术。英国卫生部发言人说,政府还在考虑引入“罪恶”税,例如对其他食品征收的糖税。

报道介绍,肥胖被认为是重症新冠肺炎的主要风险因素,可导致患者从重症监护中康复的几率大大降低,如果伴有常见的糖尿病,情况则会更糟。约翰逊说,他希望现在就采取行动,让国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以防今年下半年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来袭。

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发现,肥胖问题正在迅速蔓延,发展速度几乎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倍。2015年,26.9%的英国人被认为有肥胖问题。一项政府调查发现,28.7%的英国成年人属于临床肥胖,还有35.6%的人属于超重。

报道指出,在英国,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儿童肥胖的增加。专家说,封闭的生活方式加剧了这个问题,因为孩子们在家里锻炼的时间少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多了,吃的零食和垃圾食品也多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五分之一的英国儿童体重超标。

不过,反对肥胖的活动人士说,英国首相的做法——即采取行动提高公众对健康饮食和运动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如果他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与大型食品企业的不间断广告轰炸较量一番。

由医生和慈善机构组成的防治肥胖症卫生联盟的成员卡罗琳·塞尔尼说:“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获取高热量食物的环境中——按下手机上的按钮,高热量食物就快递到家了。”

防治肥胖症卫生联盟列出了它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的解决肥胖问题的10项措施,其中最迫切需要的一项就是,减少快餐和加工食品广告——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广告——的时间、内容和分销渠道。

塞尔尼说:“解决肥胖问题的政策往往将重点放在吃健康食品上,但当你的环境促使你吃高热量食品时,你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她说,社交媒体使快餐和加工食品广告更加泛滥。

塞尔尼说,健康食品生产商往往不做广告,它们没有麦当劳等全球企业的营销预算。

报道称,尽管约翰逊表示,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使他决定违背自己“自由主义者”的本能,但批评者指出,就在几周前,约翰逊还在唱着澳大利亚流行食品Tim Tams巧克力饼干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