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天性(肥胖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生命时报 0
文章目录:

解锁胖人最佳吃肉法!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爱吃肉的天性?

说到胖,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一颗吃肉的心从未停止过骚动。于是边吃边胖,胖完再减,没减完又胖了。循环往复,伴随我们一生......

日常生活中,很多减肥的人总会给自己设置各种饮食标准。比如坚决抵制各种肉类、每餐吃得越少越好。

肉不是不可以吃,前提是要“吃对了”。《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胖人该如何健康吃肉。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李兴民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红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秘书长 谷传玲

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李全民

大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王兴国

你到底胖不胖?

医学上评价是否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身高以米为单位)。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标准: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如果你的身体质量指数处于超重水平,就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

如果处于肥胖水平,而且又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那么减肥就是疾病治疗的重要部分了。

胖纸该怎么吃肉?

很多人把肥胖归因于爱吃肉,说“最近长胖了,不敢再吃肉了”,硬是断了自己吃肉的念头。其实胖人只要选好肉的种类、把握好肉的量、搭配好蔬菜和谷物,吃肉也可以很健康。

1、多吃禽类和鱼虾

禽肉和鱼虾脂肪含量较低,利于控制热量,建议胖人增加禽肉和鱼虾摄入,适当降低畜肉比例。

吃禽肉时最好将鸡皮、鸭皮去掉。皮肤脂肪含量高达50%,可谓一口皮半口油。如果偏爱畜肉,可优先选择热量更低的纯瘦肉。

2、吃肉频率要控制

胖人每周最好吃3顿鱼或虾,每次可以只吃100克(相当于10只虾)。

或者每天都有一顿吃鱼虾,比如每天早餐40~50克鱼或虾(大约是4~5只虾),午餐可以再吃40~50克畜肉或禽肉,畜肉和禽肉可以隔天换着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对鱼、禽、蛋和瘦肉的摄入要适量。每周应吃鱼280克~525克,畜禽肉280克~525g克,蛋类280克~3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在120克~200克之间。3荤素搭配要合理

如果不习惯早上吃肉,可以选择中午和晚上。除了按照推荐量吃肉外,每餐搭配150~200克蔬菜,再根据自身饭量搭配200~250克谷类、50~75克薯类。蔬菜、全谷类食物和薯类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脂肪吸收,有利健康。

这些肉还是要少吃

肉吃多了伤身,这个观念已被大家熟知,但肉吃不对更伤身,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1、熏肉、腊肉吃太多,早亡风险高

瑞士一项调查显示,吃太多(每天超过40克)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每天吃160克以上的人比每天吃10~20克的人,早亡风险增加了44%。

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类肉中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含量高,影响健康。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应将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8克以内

2、烤肉致癌风险高,炖肉最健康

肉类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类蛋白质结合,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

实验表明,长时间炖肉可减少肉类30%~50%的胆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绿叶菜包着。

此外,有研究发现。提前用大蒜汁和桂皮粉、迷迭香等腌制肉片,可以减少烤制时致癌物的产生数量。用番茄酱和柠檬汁涂在烤肉上吃,也能减少致癌物的危害。

3、肥肉更要少吃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脂肪含量较高,但其瘦肉能起到补铁防贫血的作用,肥肉则一定要少吃。

禽类、鱼类等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专家建议,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要多吃白肉;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可多吃白肉。

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致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应以吃白肉为好;孩子处于发育期,两种肉都要吃。另外,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肥肉和肌肉,有哪些区别?

肌肉是膳食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水分,蛋白质大约占15%~20%,水分大约占70%。

肥肉呢?蛋白质少得可怜,90%的成分是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微乎其微。二两肥肉,只有网球那么大,就有800千卡的能量,相当于两碗半米饭,八九个富士苹果,或者将近7杯牛奶。

这三种肉看着瘦,吃着肥

很多人认为直接吃东坡肉、红烧肉、蒜泥白肉、梅菜扣肉之类的,才算是吃肥肉。

实际上,肥肉隐藏在在日常的各种饮食中,很可能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摄入过量了。

1、排骨

肉类柜台上,排骨为什么总是最受欢迎?正因为它肥而不显,香嫩可口。

高达30%的脂肪,不动声色地分布在骨棒四周,并深入肌肉纹理当中。尽管胆固醇和能量相当高,人们却总是爱不释口。

2、涮肉

火锅店里的各种涮肉,“手工羊肉卷”、“牛肉卷”都是“肥中有瘦、瘦中有肥”的层叠状态。人们只顾上享受肉片滑腻的口感,却意识不到已经吃进过多的肥肉。

3、肉糜类食品

肥肉在哪里隐藏得最深?

当属肉肠、鱼丸、饺子馅之类的肉糜状食品。厂家经常宣称自家肉肠“无淀粉”,却从不说“无肥肉”。

按国际惯例,灌肠类产品中都含有超过20%的脂肪,其中主要来自于故意添加的肥肉糜。如果没有肥肉帮忙,不仅少了香气和美味,还会让灌肠切片困难,口感粗硬。

某位烹饪大师传授做鱼肉饺子的秘诀时,重点提到,鱼肉脂肪太少,必须加入适量的肥肉糜,饺子馅才能香浓多汁。

鱼丸也是一样道理,肥肉和淀粉都是常见配料。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做丸子和饺子馅的肉必须三肥七瘦,否则不会产生诱人的口感。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呼——原来自己也没少吃肥肉。“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科学道理,但用在肥肉上,却相当贴切。

无论什么形式伪装的肥肉,吃完之后若消耗不掉,就会变成脂肪贴在身上。因此,建议大家对以上提到的“隐形肥肉”引起重视。▲

本期编辑:张哲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解锁胖人最佳吃肉法!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爱吃肉的天性?

说到胖,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一颗吃肉的心从未停止过骚动。于是边吃边胖,胖完再减,没减完又胖了。循环往复,伴随我们一生......

日常生活中,很多减肥的人总会给自己设置各种饮食标准。比如坚决抵制各种肉类、每餐吃得越少越好。

肉不是不可以吃,前提是要“吃对了”。

胖纸该怎么吃肉?

很多人把肥胖归因于爱吃肉,说“最近长胖了,不敢再吃肉了”,硬是断了自己吃肉的念头。其实胖人只要选好肉的种类、把握好肉的量、搭配好蔬菜和谷物,吃肉也可以很健康。

1多吃禽类和鱼虾

禽肉和鱼虾脂肪含量较低,利于控制热量,建议胖人增加禽肉和鱼虾摄入,适当降低畜肉比例。

吃禽肉时最好将鸡皮、鸭皮去掉。皮肤脂肪含量高达50%,可谓一口皮半口油。如果偏爱畜肉,可优先选择热量更低的纯瘦肉。

2吃肉频率要控制

胖人每周最好吃3顿鱼或虾,每次可以只吃100克(相当于10只虾)。

或者每天都有一顿吃鱼虾,比如每天早餐40~50克鱼或虾(大约是4~5只虾),午餐可以再吃40~50克畜肉或禽肉,畜肉和禽肉可以隔天换着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对鱼、禽、蛋和瘦肉的摄入要适量。每周应吃鱼280克~525克,畜禽肉280克~525g克,蛋类280克~3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在120克~200克之间。3荤素搭配要合理

如果不习惯早上吃肉,可以选择中午和晚上。除了按照推荐量吃肉外,每餐搭配150~200克蔬菜,再根据自身饭量搭配200~250克谷类、50~75克薯类。蔬菜、全谷类食物和薯类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脂肪吸收,有利健康。

【烹饪也很重要】

烹饪方式很重要

虽然说鱼肉是低卡路里的肉,可是当把鳕鱼做成了炸鱼块,热量可就和牛肉丸也差不多了!但是,清蒸鳕鱼的热量就低多了,因此,蒸是最适合的烹饪方式,不仅少用了不少油,而且像蒸的方式一般会比红烧的办法少用很多糖。

烹饪时间别太长

在肉类的烹饪上,要减少烹饪时间,因为在肉类烹饪上,时间越长,就意味着使用的调料会越多,比如沪式红烧肉,那可是一把把地放冰糖呀!而咕老肉看着糖汁粘腻,也放不了那么多糖,所以,尽量少吃炖入味的肉,而改吃浇汁入味的肉菜。

这些肉还是要少吃

肉吃多了伤身,这个观念已被大家熟知,但肉吃不对更伤身,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1熏肉、腊肉吃太多,早亡风险高

瑞士一项调查显示,吃太多(每天超过40克)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每天吃160克以上的人比每天吃10~20克的人,早亡风险增加了44%。

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类肉中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含量高,影响健康。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应将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8克以内

2烤肉致癌风险高,炖肉最健康

肉类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类蛋白质结合,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

实验表明,长时间炖肉可减少肉类30%~50%的胆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绿叶菜包着。

此外,有研究发现。提前用大蒜汁和桂皮粉、迷迭香等腌制肉片,可以减少烤制时致癌物的产生数量。用番茄酱和柠檬汁涂在烤肉上吃,也能减少致癌物的危害。

3肥肉更要少吃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脂肪含量较高,但其瘦肉能起到补铁防贫血的作用,肥肉则一定要少吃。

禽类、鱼类等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专家建议,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要多吃白肉;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可多吃白肉。

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致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应以吃白肉为好;孩子处于发育期,两种肉都要吃。另外,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这三种肉看着瘦,吃着肥

很多人认为直接吃东坡肉、红烧肉、蒜泥白肉、梅菜扣肉之类的,才算是吃肥肉。

实际上,肥肉隐藏在在日常的各种饮食中,很可能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摄入过量了。

1排骨

肉类柜台上,排骨为什么总是最受欢迎?正因为它肥而不显,香嫩可口。

高达30%的脂肪,不动声色地分布在骨棒四周,并深入肌肉纹理当中。尽管胆固醇和能量相当高,人们却总是爱不释口。

2涮肉火锅店里的各种涮肉,“手工羊肉卷”、“牛肉卷”都是“肥中有瘦、瘦中有肥”的层叠状态。人们只顾上享受肉片滑腻的口感,却意识不到已经吃进过多的肥肉。3肉糜类食品

肥肉在哪里隐藏得最深?

当属肉肠、鱼丸、饺子馅之类的肉糜状食品。厂家经常宣称自家肉肠“无淀粉”,却从不说“无肥肉”。

按国际惯例,灌肠类产品中都含有超过20%的脂肪,其中主要来自于故意添加的肥肉糜。如果没有肥肉帮忙,不仅少了香气和美味,还会让灌肠切片困难,口感粗硬。

某位烹饪大师传授做鱼肉饺子的秘诀时,重点提到,鱼肉脂肪太少,必须加入适量的肥肉糜,饺子馅才能香浓多汁。

鱼丸也是一样道理,肥肉和淀粉都是常见配料。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做丸子和饺子馅的肉必须三肥七瘦,否则不会产生诱人的口感。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呼——原来自己也没少吃肥肉。“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科学道理,但用在肥肉上,却相当贴切。

无论什么形式伪装的肥肉,吃完之后若消耗不掉,就会变成脂肪贴在身上。因此,建议大家对以上提到的“隐形肥肉”引起重视。▲

来源:生活计仔多

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防控的慢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近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肥胖防控主题系列活动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在启动会上表示,肥胖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表示,在营养管理临床工作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肥胖患者无法靠一腔热情“管住嘴”,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决定了“吃是快乐的源泉”。

面对减肥这个“顽疾”,去年5月11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2022年肥胖防控活动启动会发布了《中国家庭健康体重倡议书》,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应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把健康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要持续加大肥胖防控的工作。“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活动已经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工作要点。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启动会上致词。主办方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治分会主任委员赵莉认为,公共卫生的实质是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全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健康的环境,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可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肥胖防治成果,提出肥胖防控政策建议,让健康体重更具科学证据支持,有保障、可持续。

赵莉表示,目前还没有将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纳入医保,但已有研究建议将肥胖纳入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从而使肥胖研究、肥胖防控政策有机结合服务更多人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表示,肥胖会通过影响血脂、血压和血糖以及其他分泌物来增加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临床研究发现,肥胖儿童从8岁就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可以说肥胖是“万病之源”。

普通公众该如何防控肥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何丽在启动会上分析说,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能量主要来源的三大营养素,对减重同样重要:优质蛋白质是减重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主食要控制,但不等于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而是用杂粮、杂豆等既补充能量又能长时间有饱腹感的食物替代;第三,每一餐建议先饮用少油少糖的汤,再食用叶菜,然后摄入肉类,最后吃主食。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