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大冒险(肥胖公主大冒险怎么样)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位肥胖症市民携手“缩胃”减肥,术前医生请他们“敞”吃一顿自助餐

111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晗 通讯员 高翔 摄影 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实习生 周院

一顿能吃半斤米饭,开会时坐着不自主睡着.......三名患有肥胖症的市民因生活中遇到种种烦恼,不约而同到医院选择缩胃手术减轻体重。主刀医生在他们手术前一天,自掏腰包请他们“岔吃”了手术前最后一顿自助餐。今天中午,在医院食堂的自助餐厅,他们饱餐后恋恋不舍地放下碗筷,与“大胃”时代告别。

开会时坐着睡着被训 胖女士不顾家人反对执意缩胃

武昌的王女士今年48岁,身高160公分的她体重达到200斤。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无肉不欢,每天都要吃肉类,而且特别容易感到饥饿,饭量也比同龄人大得多,初中时就是班里的小胖妞,工作结婚后体重更是逐年增长。年轻时自己还未意识到烦恼,直到近三年,开始发现肥胖为工作生活带来许多烦恼。

“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单位组织踏青也不敢去,因为体能跟不上,甚至因为肥胖还被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有意无意地取笑。”王女士表示,近三年来,自己感觉身体越来越沉重,动作越来越迟缓,去年体检就显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逼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临界值。

王女士曾经尝试节食减肥,但效果不佳,曾有朋友推荐王女士服用减肥药,但她认为对健康不利没有采用,并在网上搜索各种减肥方法。然而令王女士下定决心“缩胃”减肥,是因为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自己坐在座位上竟然不自主地睡着了,被参会的领导狠批了一顿。

“我平时工作认真敬业,但因为这次睡着,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王女士到医院检查,查出重度肥胖症并伴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坐下来就容易犯困打盹。虽然丈夫担心影响健康而不建议她做手术,但王女士上周毅然到医院接受检查,打算通过“缩胃”快速减肥。

三人同病相怜病友成姐弟

上周二,王女士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并住院进行术前的相关检查,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同病房的两名男子,都是和她同一天住院,也是打算进行缩胃减肥的病友。

23岁的病友小范是东北人,目前是武汉某重点高校在读博士,身高189公分,体重达300斤的他从初中开始就体重超标,读大学时就查出高血脂和脂肪肝,每餐至少吃半斤米饭的他曾经尝试过运动减肥,不料由于体重过大,坚持不到一年,体重没有变化反而引发了下肢关节滑膜炎。看着一天天增长的体重,小范最终选择了到医院“缩胃”。

“住院之前我还有些担心,看到近50岁的王姐也选择手术,我的心里踏实了一些。”小范表示,肥胖是从小到大最大心病,“缩胃”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自己为了减肥宁愿冒险。

31岁的王先生虽然肥胖程度比小范和王女士稍好,但身高168公分的他体重也达到了186斤,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33,属于中度肥胖症。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主动选择缩胃手术。

住院的一个星期里,三人很快如同姐弟般熟悉和亲密,以姐弟相称,互聊一些生活工作中因为肥胖带来的尴尬,甚至连核磁共振等检查都一同进行,并要求医生将手术也安排在同一天。

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原本打算将他们三人都安排在3月20日手术,但由于小范的体重太大,手术麻醉等环节难度更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所以让他的手术时间延后了一天。

手术前医生请客吃最后大餐

医院肥胖诊疗中心副主任、肝胆胰外科博士李震是三人的手术主刀医生,据他介绍,人体的胃部纵切面像一个耳朵,外缘弧度大的部分叫胃大弯,小的叫胃小弯。王女士等三人将进行缩胃手术就是“袖状胃切除术”,通过微创技术切除胃大弯,保留了袖带状的小弯侧,将胃的容积缩小一半以上,手术后食量会下降,激素水平也将趋于平衡,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第一次遇到三位缩胃减肥患者同时住院,看到他们的关系特别好,我希望请他们吃一顿有纪念价值的午餐。”李震表示,自己从他们日常的聊天自嘲中,感受到了肥胖症患者遭遇的种种歧视和不公,决定自掏腰包,邀请他们共进手术前最后一顿大餐。

今天中午12点,李震和王女士三人来到医院食堂的自助餐厅,李震递给他们餐盘,并嘱咐他们放开肚皮,能吃多少就拿多少。

番茄炒蛋、蒜苗肉丝、青椒牛肚……不到三分钟,三人的餐盘里堆满了五、六种菜肴。王女士指着盘里满满的菜肴表示,其实自己的饭量比这些还要多一点,但不好意思多拿。

“希望吃这一餐是最后一顿‘大餐’,手术后都不要有这么好的食欲。”小范一边扒饭一边说,希望缩胃手术后自己能减到200斤以内,这样今后求职和找女朋友都更容易些。

大约20分钟,三人将碗里的饭菜一扫而空,满足地放下碗筷,向李震表示感谢并返回病房。据医生介绍,如果手术顺利,三人预计下周就能出院回家,食量会比手术前下降一倍以上。

手术减肥并非人人适合

李震介绍,肥胖是一种疾病,虽然有人一时瘦下去了,但体重最后总会反弹回来。这是由于瘦下去的时候,身体会做出反应,体内较低的脂肪水平会促进机体内分泌激素,这些激素会让人代谢减慢食欲增加,很难继续坚持。超重人群无论节食还是运动都是相当痛苦且难以见效的减肥方式。而且会对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造成损害。

“对于节食、运动等方式减肥,却收效不大,而且因肥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市民,就需要考虑手术减肥。”李震表示,到正规医院检测,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2的市民做减重手术是最有效的减肥方式,并且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不过,手术减肥并非适合所有的肥胖症患者。李震提醒,已经明确诊断患有1型糖尿病或胰岛功能衰退的患者,或有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均不适合,选择手术减肥前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

以父之名,伴成长之行

导 语

今天是父亲节。与父亲这个身份存在的悠久历史相比,这个节日的诞生其实并不算太久。父亲,可以很严肃,也可以很可爱。他们爱得深沉,却总是不善表达。于是,每年的父亲节不仅仅是每个人对父亲表达感谢的日子,也往往成为公众舆论反思父亲角色的契机。

以形传意,父字何解

汉字里面隐藏着许多中国人独特的观念和感受。在汉字中,父亲的“父”其实就是斧子的上半边,“父”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一人手中持着仪器,也就意味着一个楷模、一个模仿,所以父亲在中国人心中往往是是一个引导者。

在家有父有兄,长者为兄。“兄”就是一个小人上面顶着一个大大的口,能开口说话那个男孩子叫长子。为什么长子要带弟弟妹妹?因为前面有父亲引领;下面弟,就是守孝,也就是说弟弟是遵循兄弟之仪,跟从着父兄往前走,传承家庭门风。所以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字形字义中看出,传统的家族生活中父亲的形象。

从最早的周公家书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告诫儿子伯禽谨记出身、谨慎行事、谦恭下士,到曾国藩家书中的勤俭谦,再到梁启超给予九个孩子的谆谆善诱,爱与尊重。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意义的角色,同时也是一辈子的责任和担当,是孩子的启蒙者,是一个家庭中道德理念的支柱。  

陪你冒险,父爱坚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是“肥胖的”、他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沉默寡言、步履蹒跚,依旧艰难地 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在罗中立的油画板上,父亲是一位质朴善良、贫穷勤劳的老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乐于陪着我冒险,他身体力行的陪伴,帮助我建构了对世界的基本态度。

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父母都已经下放了,很难得周末回来一次。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读到课文里面的麦浪滚滚,我就问爸爸什么是麦浪。结果他一清早便带着我出门,从家门口坐车,倒了四趟车才到郊区。

那个时候没有矿泉水,爸爸拿着一个军用水壶,告诉我先喝两口水,然后指着远处的麦田说:“丫头,你看见了吗?这就是麦浪。”我抬头,看见风掠过麦稍的时候,那一波一波滚起来、连绵无垠的麦子的波浪,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的心里。

我们折腾回家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妈妈就说:“好几个星期才回来一趟,为了看个麦浪倒四趟车去,倒四趟车回,你们爷俩儿值得吗?”爸爸回答道:“我不带她去,她怎么能知道什么是麦浪呢?”

小时候,我在爸爸的肩上看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跟着他长途跋涉去看麦浪。他还带我走香山、去樱桃沟,走得精疲力尽就是为了看樱桃沟的尽头,王维的那一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那时我走得脚底下全是泡,累得心里面对他也全是抱怨,对他的感慨和教诲是听不进去的。

好在小的时候记性好,就在这样的一个行走、亲历的过程里,知识逐渐逐渐地与我融合,而其中的粘合剂自然是父亲对我、对古诗词的深情。

如何两全,父亲担当

前些年网络上就开始流行妈妈们对“丧偶式育儿”的吐槽,意指家庭教育中父亲一方的显著缺失。

现在大家族分开都变成核心小家庭,爸爸们似乎也因为节节攀升的职场压力有许多有心无力的苦衷,往往认为自己就是挣钱养家的,挣完钱养小的供老的,便是身为父亲的责任了。

中国的父亲正在失去精神引领的价值,这是挺令人堪忧的一点,父亲自觉回家是可以有威严的,因为我最累我有这个资格,但是没有看到威严的背后是长久的陪伴教导和精神价值在家中的传承。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家庭里养育孩子的具体事务分配,爸爸和妈妈的“工种”往往是不一样的。孩子小时候,爸爸一般都是负责带孩子们出去玩,等到孩子大了,涉及到比较“关键”的前途问题时,走需要爸爸来把握方向。而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最麻烦的洗衣做饭,生活起居,这些被认为不值得爸爸出手的琐事,被妈妈们一力承担。

当下社会,父亲们越来越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要有所作为当然是件好事。但是父亲更要告诉孩子“要有所不为”。家其实不是教人拓展知识的地方,而是教人守住常识的地方,这些常识包括了关于公民的常识,关于学问的常识,关于科学的常识。

家中的父亲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也不一定要金玉满堂,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家的规矩准则,告诉孩子绝对不可以做什么。家中的父亲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体贴入微,但一定要放下包袱,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许这就是父母身份的不同,也是爸爸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