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意见(肥胖儿童的评价标准)
「长城评论」小男孩都觉得“胖了”,别再“假装”上体育课了
来源:长城网
●特约评论员 土土绒(江苏)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一个小男孩在上网课的时候,被老师问:某某某,你是不是长胖了?这个男孩立刻生气地关掉网课视频,一边哭一边运动去了。
男孩的反应让人捧腹,但是,问题却是真问题。随着开学季的陆续来临,老师们忽然发现:原来班里这么多孩子都长胖了啊。家长们则心照不宣:疫情期间宅家多时,体育锻炼难以保证,长胖几乎是难免的。如果仅仅是体重增加还是小事,运动能力下降、身体素质减弱才是大问题。
资料图。
怎么办?是时候发挥体育课的作用了。最近,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在浙江,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不减反增,从一周两节增加到一周五节;山西吕梁提出要求,“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防疫需求,各地的体育课上少了一些近距离的对抗性活动,增加了技巧性、趣味性的运动……
这些有针对性的应对体现了教育的长远眼光。在过去,体育课一度被调侃为“万能课”,各科老师有需求,都来找体育老师。去年年底,一份体育老师的“卑微聊天记录”曾走红网络,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次次要求:“下节我上。”而体育老师则从不“反抗”:“好的。”体育老师的“卑微”是体育课尴尬境地的直接体现。那么,大家真的不想上体育课吗?
显然不是。其它科目之所以敢“霸课”,是因为它们在考试、升学中所占的权重更大,从老师到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些科目更“重要”,更“值得”花时间。说到底,还是在应试的指挥棒之下做出的选择。因此,要保证体育课的课时本来就不容易,增加更是难上加难。
资料图。
不过这两年来,情况开始悄悄改变。一方面,各地教育改革都在突出体育的重要性。比如不久前,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布“中考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100分”,一下子将体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媒体戏称:体育老师再也不会“生病”了。
另一方面,全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是所有事业的基础,很多家长已经开始主动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发展体育兴趣。特别是,研究显示,缺乏户外活动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眼镜”人数超过1亿。
不管是“小胖墩”还是“小眼镜”,都要靠体育运动来“拯救”。不过,道理人人都懂,做到还是很不容易。一些地方用各种方式保证甚至增加体育课时,是思之长远、固其根本的做法。但还是有很多学校简单地把智育和体育对立起来,用书本学习挤占体育锻炼的时间。等这些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恐怕就悔之晚矣。像开头那个小男孩一样,及时意识到自己“胖了”,并立刻开始运动,多么好!
别再“假装”上体育课了,让运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爱好吧。
协和潘大夫:如果你属于肥胖人群,那么这些病就离你不远了
病例症状:肥胖及其并发症
随着物质的丰富,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几乎人人都知道,肥胖已经不再是有福的象征了,它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是不健康的表现,并且肥胖还能导致很多危险性疾病。尤其近些年,肥胖发病率日趋年轻化,儿童、青少年超重比例不断上升,严重危害孩子们的成长和日后的健康生活。
那么,肥胖到会给身体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会导致哪些并发症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胖大夫解读:
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肥胖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并且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患病率更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那么,到底怎样才属于肥胖呢?
什么是肥胖?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作为衡量是否肥胖的诊断标准。体重指数是一个计算身体脂肪所占比例的公式,公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2(米)。虽然BMI不能直接反应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但是它简便易行,仅通过体重和身高就能根据标准判定患者的肥胖程度。按WHO规定,当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或BMI≥25~30 kg/m2称超重,当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体重指数(BMI)≥30kg/m2 称为肥胖症。
但是,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人群一样,我国人群因人种特殊性,以腹部型肥胖为主,较低的BMI即可出现代谢性疾病。2001年,我国正式提出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即以18.5~23.9 kg/m2为BMI适宜范围,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以上为肥胖的专家推荐意见。
因肥胖导致疾病的危险性不仅与身体的脂肪含量有关,且与其在体内的分布有关。因此通过测量腰围来评估腹部脂肪从而预测疾病风险的做法近年来也受到追捧,WHO建议亚洲人群以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作为暂时标准。腰围作为评价肥胖的标准非常重要,腰围降低后,即使体重未减轻,也可以显著减低与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
肥胖有什么危害?
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患者患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胆囊疾病以及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均大于3;肥胖者患病危险度中度增加的疾病(RR 2-3)有冠心病、高血压、骨关节炎和痛风等;而某些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的肿瘤例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肠癌,以及多囊卵巢综合症、不育等疾病在肥胖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是显著增加的。
肥胖与并发症
肥胖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肥胖的一个并发症。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大幅增加。有研究表明,在BMI大于同年龄和性别的第95百分位的青年人中,4%有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治疗费用的巨额负担,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和可能存在的情绪异常及痴呆的危险因素。
至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肥胖是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弗明翰的研究显示肥胖的健康人群肾小球滤过率要比非肥胖者至少低5%。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可能增加了肾脏局部的氧化应激也促进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超额的体重不仅增加了心、肺等脏器负担,更易造成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其中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是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一项Meta分析通过对全球57个调查报告的研究,发现BMI在22.5~25kg/m2间患者的死亡率最低;超过25 kg/m2后,每增加5 kg/m2,总死亡率增加30%,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39%。Framingham研究提出肥胖与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是有关联的。类似的,在健康护理研究中也证明,肥胖与心肌梗死的风险提高是相关的。
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者与BMI小于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者相比,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几乎大三倍。当进行血压监测时,约50%的肥胖儿童有高血压。而孩童时期的高血压意味着成人期的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哪怕孩童时期调整了BMI。一项来自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的回顾(参与者预期随访长达44年)表明多余的体重(包括超重和肥胖)导致了男性中26%和女性中28%的高血压。其中,上身和腹部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最高的。此外,血脂异常易也发生在超重和肥胖的孩子和青年中间,尤其是腹部型肥胖者和脂肪过多者。
肥胖与冠心病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增加在很多观察研究中发现是相关的,多余的体重(包括超重和肥胖)导致了大约23%的男性和15%的女性得冠心病。脂肪分布似乎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腹型肥胖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最高。在一项对来自52个国家的人群进行的研究中,腹型肥胖是导致20%的人口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CHD的发生风险似乎与大于0.8的腰臀比呈直线上升。在一项报告中,腰臀比≥0.88的女性比腰臀比≤0.72的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要大得多。另外,腰围≥96.5cm(38英尺)是患冠心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对189,065名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病人的回顾性研究中,增加的BMI与首次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年龄是相关的:最瘦的(BMI≤18.5kg/m2)发病的平均年龄是75岁,最胖的(BMI≥40kg/m2)平均发病年龄是59岁。
肥胖还带来其他心血管危险:孩童时期的肥胖增加了动脉硬化的许多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内皮功能紊乱、颈动脉内膜增厚、早发的大动脉和冠状动脉脂肪条和纤维斑块的发展、降低的动脉弹性和增加的左心房直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孩童时期的肥胖与成人时期的心血管疾病有关联。
此外,肥胖的并发症还包括代谢综合征、胃肠道疾病、肺病,甚至与神经和心理性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下期将为大家详细说明。
潘大夫友情提示:
肥胖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作用疾病。环境因素在肥胖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和教育水平等都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视点|小男孩都觉得“胖了”,别再“假装”上体育课了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一个小男孩在上网课的时候,被老师问:某某某,你是不是长胖了?这个男孩立刻生气地关掉网课视频,一边哭一边运动去了。
男孩的反应让人捧腹,但是,问题却是真问题。随着开学季的陆续来临,老师们忽然发现:原来班里这么多孩子都长胖了啊。家长们则心照不宣:疫情期间宅家多时,体育锻炼难以保证,长胖几乎是难免的。如果仅仅是体重增加还是小事,运动能力下降、身体素质减弱才是大问题。
怎么办?是时候发挥体育课的作用了。最近,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在浙江,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不减反增,从一周两节增加到一周五节;山西吕梁提出要求,“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防疫需求,各地的体育课上少了一些近距离的对抗性活动,增加了技巧性、趣味性的运动……
这些有针对性的应对体现了教育的长远眼光。在过去,体育课一度被调侃为“万能课”,各科老师有需求,都来找体育老师。去年年底,一份体育老师的“卑微聊天记录”曾走红网络,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次次要求:“下节我上。”而体育老师则从不“反抗”:“好的。”体育老师的“卑微”是体育课尴尬境地的直接体现。那么,大家真的不想上体育课吗?
显然不是。其它科目之所以敢“霸课”,是因为它们在考试、升学中所占的权重更大,从老师到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些科目更“重要”,更“值得”花时间。说到底,还是在应试的指挥棒之下做出的选择。因此,要保证体育课的课时本来就不容易,增加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两年来,情况开始悄悄改变。一方面,各地教育改革都在突出体育的重要性。比如不久前,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布“中考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100分”,一下子将体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媒体戏称:体育老师再也不会“生病”了。
另一方面,全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是所有事业的基础,很多家长已经开始主动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发展体育兴趣。特别是,研究显示,缺乏户外活动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眼镜”人数超过1亿。
不管是“小胖墩”还是“小眼镜”,都要靠体育运动来“拯救”。不过,道理人人都懂,做到还是很不容易。一些地方用各种方式保证甚至增加体育课时,是思之长远、固其根本的做法。但还是有很多学校简单地把智育和体育对立起来,用书本学习挤占体育锻炼的时间。等这些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恐怕就悔之晚矣。像开头那个小男孩一样,及时意识到自己“胖了”,并立刻开始运动,多么好!
别再“假装”上体育课了,让运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爱好吧。( 据长城网 作者:土土绒)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