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影响心率(肥胖会影响心率的高低吗)
一个动作自测“心脏隐患”,达不到这个指标要警惕了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之一,心脏一生中大约要跳25亿~30亿次。昼夜不停工作的它,其实十分脆弱。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
爬楼梯气喘、熬夜后心跳加速、疲惫时心慌……这些可能都是心脏衰老的信号。
你是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用一个动作自测心脏隐患,并推荐几个实用运动帮心脏蓄力。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重竞技教研室运动训练专业讲师 鲍克
90秒开合跳自测心脏隐患
心脏状态好不好,通过一次运动或许就能检验出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建平推荐一个简单方法:原地开合跳90秒钟,跳完立即测试心率,1分钟之后再测一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刘兴鹏指出,如果两次对比下,心率下降得越多,说明心脏功能越好。但若两次心率之差<18,就要注意心脏健康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身已知有严重的心脏问题,或者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憋气、胸痛等严重不适,就要立即停止测试,并去医院检查。
除此之外,心脏的内在变化也会通过体表改变展现出来,可以尝试通过以下6条线索“摸”出心脏健康情况。
耳垂折痕
耳朵上的毛细血管丰富且敏感,一旦体内血液流通变慢,耳垂就会首先因缺血而有所表现。
因此,发现自己单侧或双侧耳垂上出现折痕,要警惕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早就医。
脖子变粗
一般情况下,男性颈围超过39厘米,女性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相对较高,这些因素与心脏病密切相关。
脉搏紊乱
平时通过摸脉搏,就能感受到心跳。脉搏跳动节律整齐、每分钟在60~100次是心脏健康的重要表现,跳得太快、太慢或杂乱无章都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
测脉搏方法:取坐位、静下心来,伸出左臂或右臂,将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搭在伸开手臂的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数一下1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如果有节律不规整等问题,可到医院心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腰粗体胖
胖不仅影响外形,还会让心脏受累,特别是腰部肥胖。当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时,就要尽早调整生活方式。
脚踝水肿
久站、久坐都可能出现脚部水肿问题,但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脚部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且持续几天仍不见好转,用手一按一个坑、不容易恢复,就要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的可能。
脚趾冰凉
如果炎炎夏日或温暖的环境中仍有脚趾冰凉的表现,说明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了,根源多在心脏。
3种“原地运动”强心又燃脂
比起跑步、跳绳等传统的恒速有氧运动,以下3种“原地运动”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心率,还能达到脂效果。
开合跳
又叫“星星跳”,是经典的燃脂动作,几乎带动全身肌肉和关节。把它当作练前热身还能节约热身时间、提高心肺功能。
标准做法
站直,双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用力跳起,双脚向两侧张开,同时双臂张开,高举过头;
双脚跳回时,双手放回身体两侧,注意应脚尖先落地同时微屈膝盖。
建议每组30~60秒,休息1分钟后进行下一组,每天完成10组开合跳即可。
如果感觉标准开合跳的强度较大,建议可在保证组数的前提下,省去跳跃动作,换做双腿交替向外跨出、向内收回,同时双手张开,高举过头。
波比跳
这种跳跃运动结合了深蹲、伏地挺身、跳跃的一连串动作,可活动全身75%以上肌肉群,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是最有效率的全身健身项目之一。
标准做法
下蹲,将双手撑在地面,与肩同宽;
双脚用力后跳,成手掌平板支撑姿势,完成一个俯卧撑后屈腿向前跳;
站直,完成一个向上纵跳。
建议每组10个,组间休息10秒,坚持10个循环;待强度适应后,再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次数及休息时间。
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初学者或手臂力量较小的女生,可进行简易波比跳锻炼,即省去俯卧撑,从手掌平板支撑直接跳起即可。
登山跑
这是一项模拟登山动作的运动,锻炼腿部和腹部核心肌群。坚持练习这个动作不仅锻炼腿、腹部,还能提升肩膀的稳定性,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效率。
标准做法
平板支撑姿势下,利用腿部肌肉带动单腿膝盖往前收,靠近胸部,然后还原;换另一只脚重复动作。
建议20~30秒为一组,组间休息20秒,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加快速度,每天5组即可。
如果无法做标准登山跑,可适当减速,进行慢速登山跑;待体能、肺活量有所进步,手臂力量提高后,再逐渐提升强度。
心脏不好,运动时掌握两大原则
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剧烈运动不合适,静养似乎又无法起到锻炼心肺的作用。其实,要想科学地进行心脏康复运动,也有几个原则。
运动前步行试验
心脏病患者进行运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具体方式为:在一个标准化的室内通道里(长30米)行走,尽可能往返行走6分钟,结束后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和心脏功能的参数。
通过对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心脏运动康复治疗。
运动优先从下肢开始
体力较弱且处于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推荐以耐力性有氧运动为主,步行就是不错的选择。
出院后或体质较好的心脏病患者,除上述运动外,还可进行以下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做上述下肢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80-年龄(岁)以内,60岁以上或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在170-年龄(岁)以内。
每次运动应持续30~60分钟,其中包括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以及5~10分钟的慢走活动,真正的锻炼时间为20~30分钟,至少要达到15分钟,每周运动3~4次。
半个月到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上下肢配合运动,比如太极拳、保健操等。
来源:生命时报
肚子大易患心脏病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杂志发表最新科学声明指出,即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测量值在健康体重范围内,但有“大肚腩”,即身体中段器官有多余脂肪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该声明证实了腹部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表明过多的内脏脂肪是一种明显的健康危害。
科学声明撰写委员会负责人、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调查员Tiffany M. Powell-Wiley表示,这篇科学声明提供了肥胖和肥胖治疗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和信息。
腹部脂肪(内脏脂肪)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标志物。腹部脂肪通常由腰围、腰围与身高的比值或腰臀比来确定,已被证明可以独立于BMI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
专家建议,定期就医时应进行腹部测量和BMI评估,因为即使体重正常,腰围过大也可能意味着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腹部肥胖还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通常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是因为腹部肥胖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往往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这份科学声明中,研究人员评估了有关管理和治疗肥胖症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腹部脂肪的研究。研究人员报告说,减少热量摄入可以减少腹部脂肪,而减少腹部脂肪最有效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
他们的分析发现,进行每周15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在某些情况下,运动与饮食改变相结合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腹部脂肪,即使体重没有减轻。
然而,有关改变生活方式的研究并没有显现出冠状动脉疾病事件(如心脏病发作或胸痛)的减少。相反,与非手术减肥相比,减肥手术与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这种差异可能归因于减肥手术后的体重减轻以及由此产生的代谢改善。
Powell-Wiley表示,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确定对肥胖患者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结局并降低其导致的死亡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报告中指出,数据显示肥胖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据估计,肥胖可能占所有房颤病例的20%,而体重显著减轻的房颤患者的房颤累积时间显著减少。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除了控制心率和凝血风险的标准治疗外,体重管理可以作为治疗房颤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根据遗传学或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对营养进行个性化调控。”Powell-Wiley指出,随着全球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制定有效的初级预防干预措施和更好的治疗策略越发重要,特别是针对严重肥胖的年轻患者。(辛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这5个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心跳加快,一起来看→
你关注过自己的心跳快慢吗?
它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健康走向。
一起来看↓
心跳超过80次/分钟要当心
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不仅反映着你此刻的健康状态,也关乎着未来的健康与寿命。
成人的心跳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研究发现,心跳每分钟50-80次最健康。
与心跳50-80次/分钟的人相比,每分钟心跳超过80次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因此需要予以关注。
如果总是心跳偏快,特别是每分钟心跳超过100次,建议咨询医生,看看是不是因为某些疾病所引起。例如心律失常、贫血、甲亢、心衰、心肌炎等。排除这些原因后,就要检讨自己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健康了。
这5个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心跳加快
1.持续精神紧张、思想压力大
这在职场人士中很常见。关键是调整好心态,工作要努力去做,但精神不能持续紧张。要学会用愉悦的心情去迎接各种挑战。
2.长期饮用浓茶、浓咖啡以及长期饮酒
适量饮茶(特别是绿茶)和咖啡有益健康,但大量饮用浓茶浓咖啡会导致心率过快,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饮酒也会导致心率快,建议不喝或少喝。
3.睡眠不足
成人每天要保证6-8小时睡眠,睡眠过少不仅会导致心率快,还会对身体产生多种不利影响。
4.缺乏运动
适量运动是降低静息心率的有效方法。虽然运动过程中心跳会加快,但经常运动的人在休息状态下心跳会比不运动的人更慢。
5.肥胖会导致心跳快
减重不仅会减慢心跳,还会对血压、血脂、血糖产生全方位的好处。
希望大家都能
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