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和缺铁(肥胖缺铁性贫血铁补上会不会瘦呢)

新华网浙江频道 0
文章目录:

研究显示:胖人更易缺铁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4日电(记者 朱涵)浙江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对全球4万余人的荟萃分析显示,超重及肥胖人群更容易缺铁。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的病态现象,当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量时即可能逐渐演变发生。除了影响形体美外,还会显著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病的发病风险。

该项研究领头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福俤教授介绍,纳入研究的40014人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等22个国家,其中超重及肥胖人群13393人。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超重及肥胖人群中血清铁水平及转铁饱和度均较正常体重人群显著下降,这些指标与铁缺乏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肥胖和超重通常与‘吃的太多’联系在一起,然而‘营养过剩’肥胖超重人群发生铁缺乏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论文第一作者赵璐博士表示,目前关于肥胖为何会引起铁缺乏尚不清楚,但膳食结构不均衡、运动量低引起肌肉退化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对铁缺乏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缺铁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类疾病,将导致缺铁性贫血和情绪、运动、认知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该项研究成果提示,对肥胖人群开展铁营养的早期监测及铁缺乏防治具有必要性。

该项研究于9月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肥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出版的权威学术杂志《肥胖评论》(Obesity Reviews)上。(完)

中年缺铁增加罹患心脏病风险

日前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期刊《ESC心力衰竭》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约10%发生在中年的冠心病可以通过预防缺铁加以避免。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不能得出缺铁会导致心脏病的结论。”研究作者、德国汉堡大学心脏和血管中心的Benedikt Schrage说,“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联系,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并证实这一结果奠定了基础。”

此前研究表明,对患有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缺铁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包括住院和死亡。在FAIR-HF试验中,静脉铁剂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和铁缺乏者的症状、功能和生活质量。基于这些结果,FAIR-HF 2试验调查了静脉补充铁剂对心力衰竭者死亡风险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旨在检查在普通人群中是否也观察到缺铁与预后之间的关联。该研究涉及来自3个欧洲人口队列的12164人,平均年龄为59岁,55%为女性。在基线研究访问期间,通过全面临床检查,研究人员评估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发症,如吸烟、肥胖、糖尿病和胆固醇。

参与者被划分为两种情况:绝对缺铁,只包括储存铁(铁蛋白);功能性缺铁,包括储存铁(铁蛋白)和供身体循环使用的铁(转铁蛋白)。Schrage解释说:“绝对缺铁是评估铁状况的传统方法,但它忽略了循环铁。功能性定义更为准确,因为它包括两种测量方法,并采集那些储存量充足但在循环中不足以使身体正常工作的铁。”

之后,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冠心病和中风、心血管疾病致死、全因死亡的随访。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胆固醇、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和炎症影响后,研究人员分析了缺铁与冠心病、中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基线检查时有冠心病或中风病史的参与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在基线检查时,60%的参与者有绝对缺铁,64%有功能性缺铁。在中位随访13.3年期间,有2212人(18.2%)死亡。其中,共有573人(4.7%)死于心血管疾病。1033名(8.5%)和766名(6.3%)参与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和中风。

与无功能性缺铁者相比,功能性缺铁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6%、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2%。与无绝对缺铁者相比,绝对缺铁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0%,但与死亡率无关。铁状况和中风之间没有关联。

研究人员计算了人群归因比例,根据年龄、性别、吸烟、胆固醇、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和炎症等因素对模型进行调整,发现在10年期间,5.4%的死亡、11.7%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10.7%的新发冠心病诊断可归因于功能性缺铁。

“这项研究表明,缺铁在中年人群中非常普遍,近2/3的人患有功能性缺铁症。”Schrage表示,“这些人更容易患心脏病,而且在未来13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

Schrage说,未来应该在年轻人群和非欧洲人群中研究这些关联。“如果这一关系得到证实,下一步将进行一项随机试验,调查在普通人群中治疗缺铁症的效果。”(文乐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肥胖、三高……竟可能是“饿”出来的!你中招了吗……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吃得好”取代了“吃得饱”,成为了人们新的饮食追求。但你知道吗,其实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没吃饱”,处于微量元素缺乏的“隐形饥饿”状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可达3亿。

明明不缺乏食物,

为什么还会出现营养不良?

“隐性饥饿”你中招了吗?

什么是“隐性饥饿”?

人体保持健康不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营养素,还需要铁、锌、硒、碘等16种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13种维生素。

所谓的“隐性饥饿”,通俗点说就是胃里觉得吃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的状态。

如果你的主食以精米白面为主,几乎看不到粗粮的影子,平时爱吃肉、重口味,很少补充足量的蔬菜水果,就要当心身体正面临“隐形饥饿”的危机。

这种状态不痛不痒,一时难以察觉,因此很容易被忽视。那么,营养失衡、隐性饥饿,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常见的隐性饥饿危机

现代医学发现,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隐性饥饿”已经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身体长期处在隐性饥饿的状态下,容易出现抵抗力下降,因而诱发一些疾病。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铁、锌和各种维生素。

缺铁——贫血

如果你减肥节食不吃肉,或者长期素食,身体可能严重缺乏铁元素。

铁是帮助体内制造红血球细胞的重要元素,铁的缺乏会导致血红细胞减少,携氧能力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也会变弱。

人体缺铁时容易诱发缺铁性贫血。数据显示,我国每5人里就有1人贫血,而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另外,缺铁时还易出现疲劳乏力、注意力下降、指甲变脆、呼吸不畅、皮肤异常苍白、锻炼吃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营养对策

建议普通人每日摄取量是10-15mg,妊娠期妇女是30mg。平时适当多补充红肉、坚果、深色蔬菜、鸡蛋等,同时可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质吸收利用。

缺锌——降低免疫、影响发育

锌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参与体内各种酶、激素的合成活动,保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智力发育、增强人体免疫力。

身体长期缺锌可引起味觉及食欲变差,身体摄取营养的功能降低,从而影响身体发育;还会导致伤口和溃疡的愈合速度变慢。

营养对策

锌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成年男性是15mg、女性12mg、1-10岁儿童10mg、孕妇20mg。

日常饮食注意粗细搭配,牡蛎、核桃、小麦中都含有较多锌元素,可以适量多吃。

缺各种维生素

① 维生素A

如果你平时手机、电脑不离手,用眼过度,很可能导致维生素A消耗过度 。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干眼症,甚至造成儿童发育迟缓,智力下降。

营养对策

胡萝卜、鱼肝油、猪肝、菠菜中的维生素A都很丰富。

② 维生素B1、B2

如果你吃得越来越精细,几乎不吃粗粮,小心维生素B族和膳食纤维严重摄入不足。

维生素B1摄入不足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记忆力衰退等;缺乏维生素B2可导致黏膜方面的疾病,如口角糜烂、裂口、出血等。

营养对策

维生素B1和B2的推荐摄入量均是1.2-1.5mg/天。

全麦、燕麦、核桃、猕猴桃、黑米等含较丰富的维生素B1;奶制品、动物肝脏、香菇、木耳、花生等含较丰富的维生素B2。

③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会出现骨头痛、手足抽搐、肌肉衰弱和沮丧感,常见的佝偻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都与其相关。

营养对策

蛋黄、海鱼、蘑菇等都富含维生素D。

长期缺少营养素,一方面容易导致疾病,另一方面又会加重一些慢性病发展,因此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尤其需要注意。

易发生“隐性饥饿”的人群

1、营养素需求量大

如儿童、青少年、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等,对营养素的需求量比普通人大,因此日常需要补充得更多。

2、饮食习惯差

比如偏食、挑食、用零食替代正餐或不当的节食者,往往难以从膳食中摄入足够的、均衡的微量营养素。

3、老年人

随着年纪的增大,牙齿脱落、吞咽障碍等会造成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且缺乏正确的营养知识,更容易发生“隐性饥饿”。

4、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

这类人常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由于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因而多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如何应对隐性饥饿?

牢记膳食宝塔、均衡饮食是避免隐性饥饿的关键,而我们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自身情况补充

不同地区、不同习惯的人,需要补充的营养素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膳食补充之前可以先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究竟缺什么,针对性补充。

每人每天消耗的体能不同,所需摄取的营养量也有差异,但都可以将食物金字塔作为参考标准。

其中,国人膳食中奶类、豆类制品、粗粮、水产品的消费量远不及推荐量,建议有需要群体适当多补充。

2、注意烹调方式

有的蔬菜可选择先洗后切;多用清炒、蒸煮、凉拌的低温烹调方式,以减少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更大限度地保存食物营养,且少油少盐。

3、膳食补充剂

在特殊情况下,食物无法满足营养所需,可根据医师建议,适量通过膳食补充剂补充。

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喝酒,多运动,以促进人体吸收养分,减少营养的流失。

来源: 扬子名医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