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拒绝肥胖剪贴报(拒绝肥胖的创意画)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科学家开发新型CRISPR系统 可治疗肥胖症

昨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引起诸多海外媒体关注的论文。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一支团队证实,他们能够使用先进的CRISPR系统,成功让小鼠瘦身。更关键的是,这种CRISPR系统无需对基因组进行剪切,大大提升了其应用的安全性。

我们知道,CRISPR系统经常被用于基因编辑。难道肥胖还和基因有关吗?还真有!研究人员们指出,有两条基因对人类的食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分别是SIM1和MC4R,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

在正常人的体内,突变偶有发生。通常情况下,当一条基因出现突变,丧失活性时,另一个具有活性的基因拷贝,依旧可以正常工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不受影响。但当一条SIM1或MC4R基因丧失功能时,即便另一个基因拷贝依旧具有活性,依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剩下那一条基因所产生的蛋白量,不足以弥补突变基因带来的短缺。在生物学上,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单倍剂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cy)。于是,人们开始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欲,拼命大吃大喝,肥胖也随之而来,造成健康隐患。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这些肥胖患者之所以控制不了食欲,不就是因为SIM1或MC4R的表达产物不足么?如果我们能提高这些基因的表达剂量,不就能重新控制食欲了吗?

利用CRISPR系统,UCSF的科学家们做到了。首先,他们开发了一种叫做CRISPRa的新技术,在CRISPR后面的a代表“激活”的意思。与常规所见到的CRISPR技术不同,这种新开发的技术不会对基因组进行剪切。相反,它能寻找到特定的基因,并增强它的表达。按设想,只要能激活正常的SIM1或MC4R基因,就有望让肥胖小鼠减肥。

CRISPRa有望增强特定基因的表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小鼠实验中,这一设想得到了证实。在一半SIM1基因或MC4R基因丧失功能的小鼠模型中,科学家们使用了这款CRISPRa系统,想要提高正常SIM1或MC4R基因的活性。可喜的是,测试组的小鼠,其体内的SIM1或MC4R蛋白果然恢复到了野生型对照组的正常水平。更关键的是,这些蛋白水平的恢复,的确能起到控制食欲,预防肥胖的效果。

和肥胖小鼠(左)相比,接受了CRISPRa的小鼠(中),看起来和野生型(右)差不多(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这些结果非常显著!缺乏一条SIM1基因的小鼠在4周大的时候接受了CRISPRa的注射,随后就能保持普通小鼠一样的体型,”本研究的第一作者Navneet Matharu博士说道:“相反,没有接受CRISPRa注射的小鼠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在6周大的时候就开始变胖。到了10周大时,它们即便吃的是普通食物,也出现了严重的肥胖。”

数据分析表明,相比对照组,CRISPRa能减少肥胖小鼠30%-40%的体重!而且研究人员们观察了长达10个月的时间,发现只需一次CRISPRa治疗,就能起到长效的体重控制效果。

研究人员们指出,他们的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种技术能够用于其他疾病。据估计,有600多条基因会出现“单倍剂量不足”的现象,带来疾病。而CRISPRa有望给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带来转机。其次,虽然CRISPR系统有潜在的脱靶作用,但只要不切开基因组,就不会对基因组带来永久性的改变。第三,本研究表明CRISPRa可以针对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而不直接针对基因本身。因此,它有望将作用局限于特定的组织,从而进一步减小风险。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Nadav Ahituv教授(图片来源:UCSF)

“尽管这项研究关注肥胖,我们相信这一系统能被用于任何一种缺乏单基因拷贝导致的疾病,”本研究的通讯作者Nadav Ahituv教授说道:“我们的结果对多种疾病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我们能带来(治疗上的)收益,而不用对基因组进行任何编辑。”

参考资料:

[1] Navneet Matharu et al。, (2018), CRISPR-mediated activation of a promoter or enhancer rescues obesity caused by haploinsufficienc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u0629

[2] CRISPR joins battle of the bulge, fights obesity without edits to genome,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8,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12/uoc--cjb121118.php

比散步还轻松的运动,坐着也能无痛燃脂!

大家过年好呀!新春佳节,大家都吃爽了吗?

(欢迎评论区晒出你的美食 让我们馋一馋~)

过年吃饱喝足后的你,是不是也这样:

坐着唠嗑、坐着打牌、坐着看电视、坐着玩手机……

一旦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顶多是二郎腿换个边。

图片来源:《老友记》

就连站起来走走,都需要凑齐至少「水杯空了」和「有尿意了」两个需求,才愿意起身顺路一次性解决。

图片来源:网络

⚠️「每逢佳节胖三斤」警告!

明知道久坐不仅容易发胖,还会腰疼腿疼肩颈不适增加患癌风险增加慢性疾病风险甚至增加死亡风险,但屁股还是很难离开椅子,因为真的……

懒 得 动 啊

图片来源:网络

没关系,大过年的,该休息休息。贴心的丁香医生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帮你坐着降低坐着带来的伤害(真是考验语文水平的一句话。

这个动作就是——

踮 脚

如果你现在正好坐着,可以立刻试试(站着其实也可以试):脚掌不动,脚后跟抬起,体会小腿肚用力的感觉。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平平无奇,轻松到不敢相信这个动作会有什么神奇的效果?

哎,它还真有。

图片来源:网络

踮脚,真能减肥

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学者在 Cell 子刊 iScience 上发布的研究显示:

坐着踮脚这个简单的小动作,确实可以帮你消耗能量、改善全身脂质和血糖平衡、提高代谢。

这,不就是妥妥的「坐着减肥」吗?

「春节懒人」有救了!!!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Houston

根据这项研究:坐着踮脚 270 分钟,可以让人的能量消耗提高 120%(比起纯坐着)。

你可能会问:踮脚那么久难道不会累吗?

好消息,实验的参与者们还真没出现疲劳或其他不良反应,比如抽筋、关节疼痛或肌肉酸痛什么的。

要知道,这些参与者们并不是什么运动达人。为了让我们可以代入增强实验普适性,研究者特意选了 25 名日常久坐的参与者,且有氧心肺功能一般。

他们都可以,你肯定也行!

图片来源:网络

踮脚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激活了小腿上的比目鱼肌👇🏻

图片来源:网络

虽只占体重的 1%,但比目鱼肌是让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的主要功臣之一。相比其他肌肉,它较少依赖糖原,更多靠脂肪和糖来提供能量。只要正确锻炼,在促进代谢方面潜力无穷。

这项实验也证实了:除了「能量消耗」之外,刺激比目鱼肌还进一步提高了参与者全身的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也就是说,踮脚还可以改善身体代谢,让你瘦得更容易~

这还不算完……

踮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有一种病,叫做「经济舱综合征」。

指的是长时间乘坐飞机(尤其是经济舱)的人,在狭窄的空间内不能活动,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血流淤滞,从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图片来源:《老友记》

经济舱综合征不只发生在经济舱里。

所有久坐的人,都有风险。

研究表明,只要持续坐 2 个小时,就会提升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而血栓的危险,不仅是限制腿部静脉血液流动,它们还会脱落后进入心脏、大脑等部位,造成生命危险。

图片来源:微博

而踮脚时,脚后跟上抬带动腿部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抵御久坐带来的风险。

图片来源:文献

美国生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两条腿一静一动时,活动的那条腿的下肢腘动脉血流量、剪切速率(简单来说就是血流速度),会显著增加。

就这么轻轻把脚一踮,脚后跟离地了,血栓的道路关闭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

图片来源:网络

踮脚,最适合懒人的春节运动

对咱懒人来说,运动真的是需要做足心理准备的事情。

没时间

没状态

没力气……

哪个都能成为运动路上的一座大山,更何况现在是春节!躺平回血的好日子!

图片来源:《老友记》

但是,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怒跑 10 公里、怒爬一座山也许不现实,但哪怕是最最最最轻量级的运动,也是有用的!

多项研究都说明同一个道理:

运动这件事,重点在「动」。只要动了,怎么都是好的。

时间短,是可以的。单次运动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等疾病风险。

积少成多,是可以的。每天短时间的运动就算不连续,同样可以产生有益的效果。

强度低一点,也是可以的。任何强度的身体活动积累和较少的久坐时间,都与早逝风险降低有关。

这几条加起来,不就是在说「踮脚」吗?

图片来源:网络

像踮脚这样不像运动的运动,最适合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用来循序渐进地找到「运动感觉」了!

咱懒人有自己的「燃脂运动」,谁说小火慢炖不算燃烧呢?

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踮脚还有一个大好处——

非 常 低 调

你就像一只悠闲的鸭子,脚下再怎么扑腾,表面看起来也是一动不动。

图片来源:网络

坐着踮脚这件事,天不知地知,我不知你知。

哪怕你踮脚踮到把地板凿出一个坑,在周围人眼中也依然无事发生;

哪怕是在家庭聚会这样的公共场合下,也不用怕突然开始运动太尴尬。

嘿嘿,最适合在春节默默卷赢所有人啦!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Hamilton, Marc T., Deborah G. Hamilton, and Theodore W. Zderic. "A potent physiological method to magnify and sustain soleus oxidative metabolism improves glucose and lipid regulation." Iscience 25.9 (2022).

[2] Kulinski, Jacquelyn,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the Dallas heart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65.10S (2015): A1446-A1446.

[3] Morishima, Takuma, et al. "Prolonged sitting-induced leg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prevented by fidge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311.1 (2016): H177-H182.

[4] Jakicic, John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out du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systematic review."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51.6 (2019): 1213.

[5] Murphy, Marie H., et al.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compared to accumulated exercise on heal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Sports Medicine 49 (2019): 1585-1607.

[6] Ekelund, Ulf, et al.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s between accelerometr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bmj 366 (2019).

策划制作

策划:橘子卡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所愿都成真~🎋

新的一年丁香医生仍在你身边

在肥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西安交大最新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以肥胖小鼠及临床肥胖人群为研究对象,首次证明Piezo1离子通道是肥大脂肪细胞感知膜张力的机械受体,提出脂肪细胞机械力学信号转导是脂肪炎症及肥胖的关键因素。

肥胖已是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庞大的超重与肥胖人口及肥胖衍生的糖脂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等疾病已然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健康挑战,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肥胖在细胞层面主要取决于两个动态因素,一个是脂肪沉积(lipogenesis)引起的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和脂肪细胞生成(adipogenesis)导致的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另一个是脂肪细胞在体内时刻处于压迫、流体剪切力、基质刚度等力学微环境中,但目前人们对于脂肪细胞如何感知生物机械力的机制仍不清楚。

此次研究,运用建立脂肪细胞高分辨钙成像、inside-out膜片钳、原子力显微镜(AFM)及荧光寿命成像(FLIM)等技术发现Piezo1离子通道是感知脂肪细胞膜表面张力的关键蛋白,揭示了受机械力调控的 Piezo1-FGF1-FGFR1轴是调控脂肪炎症以及肥胖的的重要通路,开创性地探索了脂肪组织中生物机械力的感知机制及其对脂肪炎症的影响,揭示了肥胖发生的力学调控规律。Piezo1及其调控的FGF1很可能作为从脂肪力学角度干预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新靶点

相关研究成果,以"Adipocyte Piezo1 mediates obesogenic adipogenesis through the FGF1/FGFR1 signaling pathway"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安交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王胜鹏教授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德国马普所(Max-Planck-Institute) Stefan Offermanns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王胜鹏教授长期从事血管及脂肪的力学生物学研究,主要聚焦于机械力感知受体发掘及机械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2018年加入西安交通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近年来该研究中心已在Circulation、 PNAS、Circulation Research、AJRCCM 、EMBO Press、European Heart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 Investigation 、J AM SOC NEPHROL、ATVB、JBC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

本研究得到包括德国科学院院士Ingrid Flemi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铮教授,生命与技术学院王昌河教授,基础医学院臧伟进教授等合作支持,同时也得到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