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肥胖病(女肥胖症怎么治疗)
身体肥胖不容小觑 28岁姑娘因此患上尿毒症
最近,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病房收治了一名年轻的尿毒症患者,是一位28岁的未婚姑娘,暂且叫她小A。
小A来的时候,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急查结果连医生们都吓了一跳,血肌酐高达1200umol/L!而正常范围在40-110umol/L,大于707umol/L就意味着是尿毒症,已经没有任何中西医保守挽救的余地,只好直接进入了透析阶段。更加可惜的是,小A在一年前单位体检中,就发现有蛋白尿,但因为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一直没有重视,直到如今酿成苦果,已是后悔莫及。
“只有28岁,年纪轻轻,还未成家,怎么就患上尿毒症呢?”小A的父母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
肾科孙伟主任在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后,排除了遗传、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最终考虑与肥胖有关。原来小A身高1米6,体重却超过200斤。其实,她小时候算是个标致的小美女,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习压力大,喜欢吃东西缓解压力,时间一长越来越胖。上了大学后几次想减肥,均告失败。
那么肥胖为什么会导致肾病呢?孙主任解释说,人体内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有四分之一的血液经过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肾小球就像一个筛网一样,上面有很多的小孔,正常情况上只能经过一些中小分子,大分子不能经过。然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相应的肾脏也会增大,肾小球也跟着被动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筛网的孔径变大,能漏出的蛋白变多了。时间长了,肾小球发生了一段一段的局灶硬化,毛细血管网就会产生斑痕、纤维化,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功能。久而久之,肾脏失去了代偿功能,水液和毒素蓄积在人体内不能排出,最终导致尿毒症。
值得注意的是,过于肥胖的人群往往伴有缺氧、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并发症,这些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
“其实小姑娘可以完全避免发展到尿毒症。”孙伟主任表示,早期肥胖造成的损害虽然非常隐匿,不容易发现,但依然有蛛丝马迹可寻,如检查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出现蛋白尿。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及早去正规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所以,对于肥胖者来说,定期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传统上关于血压、血糖、高脂、高血尿酸固然要注意,对肾小球高滤过引起的蛋白尿也应引起警惕。有时,肥胖患者也会容易发生高血压,这也是一个特点。
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孙主任建议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长期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治疗可以延缓肾病进展,延迟透析,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简称三延一高。“有些患者通过坚持中药治疗,可以实现逆转,肌酐恢复正常,大多数则病情可以长期稳定,即便病情发展,也会明显延缓,生活质量明显较好。”
孙伟主任介绍说,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作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自从开设慢性肾病的慢病管理中心以来,将慢性肾脏病患者有组织地管理起来,提高了患者诊治的依从性,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另外,适当的生活调养也十分重要。首先要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荤食和高蛋白食物,均衡饮食,另外要增加活动量,多运动,必要时可以服用药物,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双胍类降糖药等。中医也有很多治疗肥胖的方法,既有补法,健脾益气、益气补肾法,又有泻法,化湿、利水、祛痰、通腑消导。同时针灸、穴位埋线等也是减肥的不错选择。(李一林 孙茜)
女子170斤,常年三餐不规律且久坐不动,胆囊竟养出19颗结石
常年三餐不规律、不爱吃早餐的饮食习惯,以及忙碌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宁愿宅家刷剧也不愿运动的生活习惯,让处于肥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31岁家住长沙的丁女士就是其中一员,1米53的个子,体重却高达170斤,这不仅让她平时干活容易感到疲惫,还给她的身体健康埋下了严重隐患。
原来,早在几年前丁女士就偶然查出患有胆囊结石。据丁女士回忆称:“之前结石偶尔会引起腹部这里出现胀痛不舒服,但症状很轻微,并不是特别疼,而且休息下就没事了,所以也就没有想太多,平时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直不怎么喜欢运动,然后晚饭吃得比较晚,不饿就不吃早餐。”
本以为体内结石可以继续这样“平安无事”下去,不想近日丁女士和朋友吃完火锅后,上腹部竟又再次突发胀痛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家附近医院就医后才发现体内结石已然长大数倍且几乎塞满整个胆囊,引发了胆囊炎症发作,急需手术处理。因此,在医院消炎止痛处理后,经过一番咨询了解,她便连忙赶到有保胆取石技术的长沙京石医院求治。
丁女士在采访中讲述自己的结石病史情况
幸遇超微创经脐无痕技术
保胆取出19颗“卤花生”
6月4日一早,丁女士到院后,经详细检查确诊患有胆囊多发结石并胆囊炎,其中较大一颗结石直径约为1.2厘米,并且结石大多堆积在胆囊体部至胆囊颈部位置,引发了胆道系统梗阻,阻碍了胆汁的正常通行,这也正是此前她突发剧烈腹痛的原因。
据长沙京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介绍:“从CT上可以明显看到,患者的胆囊结石又多又大,几乎整个胆囊都被结石塞满了,如果再不及时手术取出的话,那么不仅会导致胆囊完全失去功能,还随时有可能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胆囊化脓、坏疽穿孔等危险情况。”
因此,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根据丁女士的结石病情及其强烈的保胆诉求,李小攀立即为她制定并实施了取石干净且术后肌肤不留疤痕的超微创经脐无痕保胆取石手术。据李小攀介绍:“手术很顺利,术中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探查评估,发现患者胆囊功能尚可,所以最终成功为她保留住了尚有功能的胆囊,并取出了填充其中的13颗卤花生样大结石。”
李小攀查看丁女士术后的恢复情况
生活饮食习惯不良 肥胖
是胆囊结石高危因素应警惕
术后,丁女士望着保胆取出满满一大盘结石,又是惊讶又是疑惑道:“真没想到胆囊里竟然会长出这么多结石,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以后自己又该怎样好好预防它呢?”
李小攀科普胆囊结石相关知识
对此,医生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年轻人患肥胖症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导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不仅日益升高,还呈现了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像丁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因为如果常年三餐不规律、尤其是不爱吃早餐的话,那就会使胆囊工作发生紊乱,并且延长胆汁在胆囊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结晶析出、结石形成的几率。
再加上丁女士还有长期久坐不爱运动的习惯,这样不止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速率,还会加重肥胖程度,而肥胖本身就是胆囊结石的一大高危因素,因为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所以容易罹患结石,且据临床数据统计显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人,其胆结石发病率比常人高5倍,而丁女士的身高体重更是远超这一标准,这也正是她结石长得如此多和大的主要病因之一。
“因此,像她这类肥胖且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后续如果想要有效预防结石问题的话,那么就必须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例如除了要保持三餐规律、定时定量,少吃高油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外,还要坚持适量运动、做好体重管理等。”李小攀提醒道。
此外,专家建议,广大市民朋友尤其是像丁女士一样的胆囊结石高危群体,最好每3~6个月就做一次肝胆系结石彩超检查,来筛查有无患有结石,如若查出胆囊结石或是发现上腹部出现了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科学处理,以免结石病情发展,导致胆囊功能受损而错失最佳的保胆时机。
通讯员:黄雅兰
来源: 政法频道
9岁女孩96斤 还得了脂肪肝
福州晚报讯 身高1.4米,体重96斤,9岁女孩小芳(化名)胖嘟嘟的,越来越自卑。妈妈带她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问题可不止胖这么简单,小芳被查出了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这些都是因为肥胖症。
去年初,小芳还没这么胖。受新冠疫情影响,在近半年时间内,她居家上网课,运动量骤减。与此同时,妈妈每天变着法子做各种好吃的,她忍不住吃多了,这导致体重不断飙升。从前的漂亮衣裙穿不下了,小芳渐渐变得不自信。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拉着她到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就诊。
该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蔡春艳医生看到小芳胖乎乎的,腆着圆滚滚的肚子,额头上还长了不少痤疮,颈部和腋窝的皮肤黑黑的,腹部、臀部及大腿内侧可见紫纹,乳房已经发育到3期(成人是5期)。
“皮肤黑不是因为没洗干净,这是黑棘皮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紫纹是因为皮下弹力纤维断裂而出现。这些都与肥胖有关。”蔡医生解释。
小芳被查出多种代谢异常,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对此,妈妈十分惊愕,她本以为孩子只是“稍微”胖了些,怎么会如此严重?
“孩子不是稍胖,而是已经严重超标,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蔡医生介绍,肥胖症是病,会导致许多相关并发症,常见的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青春发育提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并常伴有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和缺乏自信。
对于小芳的情况,蔡医生开出了减肥处方:控制饮食、体育运动、减慢进食速度、不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尽量不吃快餐、晚餐后不吃点心、减少静坐时间,多进行户外运动等。
3个月后,小芳体重减轻了8斤。日前,她来医院复查,结果显示:血脂正常,尿酸明显下降,脂肪肝也消失了。
蔡医生提醒,一些家长一定要扭转错误观念,不要认为孩子胖嘟嘟的就是健康。家长若发现儿童有肥胖倾向,不应盲目相信“减肥产品”,而应到内分泌遗传代谢专科就诊,明确孩子是单纯性还是病理性的肥胖症,及早发现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并控制体重。
(全文共834字)
作者:陈丹
来源: 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