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与慢病(肥胖慢病管理)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防控的慢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近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肥胖防控主题系列活动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在启动会上表示,肥胖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表示,在营养管理临床工作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肥胖患者无法靠一腔热情“管住嘴”,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决定了“吃是快乐的源泉”。

面对减肥这个“顽疾”,去年5月11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2022年肥胖防控活动启动会发布了《中国家庭健康体重倡议书》,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应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把健康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要持续加大肥胖防控的工作。“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活动已经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工作要点。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启动会上致词。主办方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治分会主任委员赵莉认为,公共卫生的实质是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全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健康的环境,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可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肥胖防治成果,提出肥胖防控政策建议,让健康体重更具科学证据支持,有保障、可持续。

赵莉表示,目前还没有将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纳入医保,但已有研究建议将肥胖纳入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从而使肥胖研究、肥胖防控政策有机结合服务更多人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表示,肥胖会通过影响血脂、血压和血糖以及其他分泌物来增加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临床研究发现,肥胖儿童从8岁就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可以说肥胖是“万病之源”。

普通公众该如何防控肥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何丽在启动会上分析说,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能量主要来源的三大营养素,对减重同样重要:优质蛋白质是减重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主食要控制,但不等于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而是用杂粮、杂豆等既补充能量又能长时间有饱腹感的食物替代;第三,每一餐建议先饮用少油少糖的汤,再食用叶菜,然后摄入肉类,最后吃主食。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我国慢病防控挑战巨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慢性病对于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说,2019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685/10万,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因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比例为80.7%。

简单计算的话,就意味着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总数,占到了中国总死亡的71.4% ,与其他疾病相比,威胁更大。

慢性病高发因素正在改变

李斌介绍,心脑血管病死亡以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为主;癌症死亡的前五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

不过,导致慢性病高发的因素正在改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下称《报告》)称,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居民吸烟率略有下降,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由72.4%下降到68.1%。饮酒者中几乎每天饮酒的比例由25.5%下降到19.9%。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下降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18岁及以上居民中,有近60%的居民过去一个月内测量过体重;40岁及以上居民中,未诊断为高血压的人近3个月内血压检测率达50.1%,未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年度血糖检测率为39.3%,未诊断为血脂异常的人年度血脂检测率为29.2%。

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李斌说,使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

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即每个人在30~70岁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6.5% ,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肉糖摄入高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李斌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

李斌表示,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畜肉摄入较多,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城乡合计已达到34.6%,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 。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钙等不足依然存在 。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与每日5克的推荐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2克,超过一半的居民高于30克/天的推荐值上限 ,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也应引起关注。

其次,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8.9%的中小学生经常饮用含糖饮料 ,应重视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着居民职业劳动强度的普遍降低、出行的日益方便、以及家务的明显减少,居民身体活动不足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居民主动锻炼的比例不高,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成人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

此外,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 。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和合理膳食5个专项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推进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来源:第一财经

肥胖=衰老!《肥胖》杂志文章称:肥胖可导致慢病早发,寿命缩短

《肥胖》杂志刊出文章指出,肥胖是一种加速衰老的疾病,应将肥胖视为一种衰老性疾病。作者称,肥胖和衰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研究表明,40岁以后,肥胖使男性预期寿命缩短5.8岁,女性预期寿命缩短7.1岁。肥胖患者也有其他衰老迹象,包括“生命时钟”端粒的缩短、全身炎症和器官功能的衰退。

作者指出,预期寿命的缩短可能是因为肥胖在多个层面上加速了衰老。

从分子水平分析来看,肥胖不仅损坏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的完整性,还会改变DNA甲基化模式,这均与不同组织的表观遗传老化有关。

作者指出,衰老和肥胖都可能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衰老和肥胖组成一个恶性循环,促进了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图1)。

图1 衰老和肥胖导致年龄相关的疾病的机制

虽说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了,腿脚不灵活了,心力跟不上了,这很正常。

作者称,肥胖进一步恶化了这些情况,而且很多疾病虽然传统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风险增加,但是肥胖与这些疾病的易感与早发都脱不了干系。

我国刚刚公布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也指出,腰围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有效预测指标。

如图2所示,超重(紫色线)或肥胖(棕色线)人群发生年龄相关慢病的年龄要早于体重正常人群(蓝线),且更严重。肥胖/超除了促进年龄相关慢性疾病的早发,还会缩短健康寿命以及总寿命。肥胖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久坐、吸烟(红色线),会进一步促进这些疾病的早发和加重。

图2 肥胖导致与年龄相关疾病发展的过程

1 流感

肥胖者更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比如流感,除了老年人,肥胖者也是流感的易感人群。而且肥胖的人患流感的风险更高,接种疫苗的保护效力也低。

2 行动不便,肌肉减少

肥胖也与人的运动能力下降有关,越胖的人体力活动能力越低。

有研究提示,肥胖者即使经常运动,其运动能力与不运动但是不胖的人一样。

虽然肌肉减少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衰老性疾病。但肥胖时,骨骼肌结构和代谢的不良改变可能导致肌肉质量和功能下降。

肥胖患者体重标准化肌肉力量比正常人群要弱,此外,肥胖也会导致脂肪向肌肉的浸润,这可能是导致肌肉减少症早发的原因。

所以,肥胖患者的日常活动困难,而且更容易跌倒和骨折,这是肌肉减少和衰老的共同特征。 肌肉减少症很可能因肥胖而恶化。

这种肌肉减少和肥胖的结合被称为肌肉减少性肥胖,反映了肌肉减少和肥胖通过一种正反馈机制互相促进。

此外,肥胖与肌肉萎缩和肌肉代谢异常有关,这是衰老的特征。

3 糖尿病

65岁以上人群中,患糖尿病的人比较多,其中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肥胖.

肥胖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有研究利用体重指数评估糖尿病的终生风险,18岁时BMI为18.5,则2型糖尿病的终生风险为7.6%,若BMI>35,则2型糖尿病的终生风险则高达70.3%。

此外,有研究提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与成年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儿童时期肥胖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5倍,从儿童期开始一直肥胖则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2倍,儿童期超重但成年后变瘦的人也面临更高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受损风险,同样面临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

4 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人类正常衰老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肥胖加速了这一衰老过程,使得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更早。腹型肥胖更是促进心血管病早期发生的催化剂。

此外,肥胖者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更大。与正常体重者相比,即使是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增加49%和96%。

5 高血压

据估计,60%以上的高血压是由肥胖直接引起的。

肥胖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张力、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高胰岛素血症、肾脏的结构变化和循环脂肪因子比如瘦素的升高,增加高血压风险。

研究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成人BMI分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除BMI外,腹部脂肪面积大于100 cm的年轻成年男性患高血压的风险高达18倍。

因此,BMI和中心性肥胖都是高血压发展的关键因素。

6 阿尔兹海默症

虽说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了!但是肥胖也与大脑中与年龄相关的功能下降有关,倒是执行功能下降、记忆丧失和处理速度受损。 此外,肥胖可能加速神经退行性变。

众所周知,年龄是导致阿尔兹海默症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表明肥胖促进了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

研究数据显示,BMI≥30的35~65岁人群患痴呆的风险高出常人23%~47%。研究发现,肥胖导致β-淀粉样蛋白负荷、脑萎缩和神经变性,进而增加阿尔兹海默症风险。

7 癌症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癌症的患病几率显著增加,但是年龄等内因对癌症发展的贡献率仅占比10%-30%,而肥胖等外在危险因素则对癌症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5%的癌症可归因于饮食因素和肥胖。过度肥胖会使癌症的相对风险增加1.1-7.1倍,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胆囊癌、结肠和直肠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肾脏、肝脏、胃癌、食道癌和子宫癌。

相反,每减少10%的体重,所有癌症的风险降低10%。尤其是对于女性,研究显示,减重可降低44%的子宫内膜癌风险。

来源:

[1]Tam BT, Morais JA, Santosa S. Obesity and ageing: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bes Rev. 2020,21(4):e12991.【原文链接】

[2]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下载原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