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乐美肥胖(优乐美热量高吗)
我爱奶茶,但不包括香飘飘
如果快乐可以丈量,它定是奶茶的模样。
少糖去冰,加个奶盖,再来点椰果燕麦……歌颂奶茶,是当代生活的天然正义。奶茶在手,什么烦恼忧愁都可以扔在一边。
不论是早期的珍奶,还是稍晚一些的“地下铁”;不论是山寨得无法分辨的贡茶,还是成为精致生活象征的喜茶、奈雪,“磕奶茶”始终是热爱生活的别名。
磕奶茶,让一个人的生活变得富有甜味,给一群人的相聚带来一种盛大的仪式感。
减什么肥啊,吸奶茶啊!
但如果不是因为新品果汁茶里喝出絮状物,最近登上了社会新闻,这一串奶茶名单里,我还真没想起“香飘飘”。
香飘飘,一个久违的名字。
至于“优乐美”......要不是想到香飘飘,我更想不起它来。
香飘飘和优乐美所代表的的速溶奶茶,曾经有过高光时刻。
香飘飘有句著名的广告词:“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这句话并非妄自尊大——以香飘飘2011年10亿多杯的销量,绕地球3圈都不是问题。
当年的优乐美则请到了顶峰时期的周杰伦来代言,销量虽不及香飘飘,至少让“你是我的优乐美”这句宣传语深入人心。
往事已矣,大潮在前。速溶奶茶们没有抓住机会,而是在配方和产品形式上固步自封。在门店经营成为潮流的当下,它们还守着速溶一条路子。
销量下滑,这怪不得时代,也怨不得我们,是它们自己放弃了自己。
要知道,我们对奶茶的爱,从来没有改变。
我对生活的热爱
一半都在奶茶里
速溶奶茶独领风骚的那几年,正是90初这一代的中学时光。
比起路边摊既视感的珍珠奶茶,速溶奶茶捧在手心里,有一种追逐时尚的优越感。七八块一杯的价钱,相对三四百块一个月的生活费而言,不是小数字。
打开奶茶包,倒下果冻,冲下开水的那一瞬间,飘香四溢。
这不是喝奶茶,这是赤裸裸的“炫富”哇!
喝一杯香飘飘,是上课之余最好的休息。/图虫创意
傍晚活动课的时候,速溶奶茶和速溶咖啡的香味溢满教室,让平日里的紧张变得舒缓轻松起来。在那个年代,“速溶”带来的方便,无需矫饰,是最实在的幸福感。
回到家,只要打开电视,总能看到这样的广告:“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6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3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
另外一条广告来自优乐美。衬着《蒲公英的约定》的旋律,周杰伦和江语晨说起土味情话:
“我是你的什么?”
“你是我的优乐美啊!”
“原来我是奶茶啊!”
“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你又把谁捧在手心呢?/优乐美广告截图
只是那时的我们不觉得土味,反而觉得有些浪漫。但喝优乐美的人始终不多,有分析说是因为广告词针对的目标客户不明确,导致渠道无法精准投放。
我觉得就是因为它太甜了而已,要不是因为周杰伦,我才不会买这种甜到齁的饮料。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广告做得多么火热,速溶奶茶的使用场景始终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室内饮用。
如果我想看电影的时候喝杯奶茶,难道还要到处找热水去?万一我想喝冰的呢,还随身带点冰块?
有需求就有供给,所以几乎就在香飘飘、优乐美走红的同时,以“地下铁”为代表的港式奶茶店开始火遍全国。
丝袜、鸳鸯、柠七……这样地道的港式叫法,为它们平添了一份“洋气”。
丰富的品类,可以定制的口感,加上店里多有宽敞的沙发、让人可以坐下来享用,港式奶茶店不火才怪。
香飘飘们可能不会想到,这种现调奶茶店击败它们速溶奶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当时,“粉冲”还是主流。
粉冲,说白了,都是添加剂兑的,奶茶里根本没有奶,更没有茶。
台湾奶茶也不甘落后,CoCo、大卡司等奶茶店相继布局。只是那会儿还没人在意什么植脂末、反式脂肪酸,喝奶茶也还没上升到性别之争。
那个年代,只要端起奶茶,就是热爱生活的象征,就是其乐融融的表达。
之后不久,贡茶推出了“奶加茶”的创新式奶茶,奶盖茶应运而生。它茶奶分明,一目了然,迅速引领新潮流。
这种潮流虽然被山寨模仿者破坏,但后起之秀的喜茶、奈雪也继承了这种风格,只是在产权保护上,它们做得更为严格。
从此,喜茶、奈雪这两个品牌一马当先,成长为网红奶茶界的领头羊。
这么多年过去,奶茶界风起云涌,更新迭代,但不论它们怎么变化,我们对奶茶的爱都丝毫不减——
因为,奶茶的世界里,不止有甜味,还有追逐时尚的新鲜感,热爱生活的精致感,定制自我的自由感。
至于这杯奶茶是不是“速溶”款的,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香飘飘我不盼望
你不再是我的优乐美
80后歌手香香在2006年唱过一首歌,叫《香飘飘》,这首歌曾经入选2017年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十大网络金曲”。歌词里有这么几句:
“香飘飘,我盼望,闻到温馨自在的清香
Sing my songs,炫灿的绽放,肆意的成长
香飘飘,我盼望,空气中弥漫香香的味道
I'm strong,浓郁的香香,为你而闪亮”
歌名和旋律,让人瞬间想起香飘飘奶茶的香味。这简直就是一首“洗脑歌”,让人同时打开听觉、嗅觉、味觉,让听过的人无法忘记。
速溶奶茶香飘飘火成了什么样,可见一斑。
一个不经意,诞生一个时代传奇/图虫创意
但其实,香飘飘的辉煌,最初只是源自于董事长蒋建琪一次不经意间的“路过”。
2004年,蒋建琪路过一家奶茶店,看到人们排着长队买珍珠奶茶,他突然来了灵感:把奶茶“方便化”会不会更有市场?
他请来杭州市科技农业研究所帮忙研发配方,请设计公司设计包装。大约半年左右,产品研制成功。
2006年,香飘飘邀请女明星、“万人迷”陈好当代言人,制作了中国广告史上第一支奶茶广告,在各大上星卫视投放。
这一年,香飘飘销售额从2005年的几千万元跃至4.8亿元——一年之间,香飘飘奶茶成了香饽饽。
到2011年,香飘飘奶茶的销量已高达10亿杯,销售额突破20亿元。
销售业绩高歌猛进,上市之路却一波三折。2011年就冲击IPO的香飘飘,直到2017年才拿到了A股的入场券。
但这6年过去,奶茶市场的行情却早已今非昔比。
招股书显示,2014、2015、2016年以及2017年前9个月,香飘飘杯装奶茶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65亿元、19.26亿元、23.64亿元和13.25亿元,波动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
到2018年上半年,香飘飘的净利润同比下滑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9%,亏损5000万元以上。2019年上半年虽然扭亏为盈,但利润也只有2万元出头。
净利润下滑的背后,是多年来速溶奶茶极其单一的产品结构,外加极低的研发投入。
有个数据可以证明:香飘飘上市之前的4年,速溶奶茶的销售额占比持续高达98%以上,而研发投入却不及营收的1%。
香飘飘抱残守缺的那几年,正是奶茶行业新贵崛起的时刻。2016年,喜茶获得了IDG资本以及知名投资人、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的投资,融资超过1亿元。
喜茶,这个起源于广东江门一条小巷里的奶茶店,在雄厚资本的助力下,迅速成长为行业大佬。
喝奶茶都会胖,但不喝植脂末是这届年轻人的底线
当喜茶、奈雪在和其他厂商搞联名、出新品,更加注重茶底口感和包装精美时,香飘飘的配方还是跟它刚“出生”时差不多,依靠的是植脂末勾兑出来的爽感。
可是,植脂末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是造成人体肥胖的罪魁之一啊,还有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这样的“原罪”,在千禧年之初可能不算是多大的事儿。殊不知人心思变,在这个越来越追求健康和精致的时代,一杯饱含的植脂末的奶茶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啊。
优乐美倒还好。作为喜之郎旗下的一个子品牌,大不了关掉奶茶生产线,生产别的。香飘飘可不一样,死了就是死了。过去它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凄凉。
曾经“一年能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到如今,连自己的底也兜不住了。
我不管你怎么创新
我只在乎好喝安全
香飘飘也在追求转型。
蒋建琪也想过要不要搞线下门店。他曾表示,公司将线下店定义为“市场实验室”,“不考虑盈利问题”。蒋建琪的这句话被认为是香飘飘有意涉足线下门店的信号。
但在2019年7月,香飘飘方面又对外宣称“暂时不会做线下门店”,传统大卖场、便利店、电商等则仍是他们的主要渠道。
香飘飘也不是没有创新,“液体即饮茶”就是它的探索之一。
但它也成为他们搪塞2018年业绩下滑的理由——推广新产品的品牌广告费用、渠道推广费用、销售人力费用等都需要巨大开支。
液体即饮茶这个领域中,早已有统一、康师傅布局多年,国外的立顿在中国也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香飘飘欲从虎口夺食,颇有难度。
据最新数据,香飘飘今年三季度的净利润虽然暴涨至1亿元,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投资收益,被其寄予厚望的新品果汁茶带来的销售增量,十分有限。
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风险。9-10月,香飘飘果汁茶接连爆出两起食品安全事故。
这么大一块絮状物,真是吓skr人/上海电视台
据上海电视台报道,10月8日,上海市民张先生在长宁区某写字楼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罐香飘飘泰式青柠茶果汁。喝了两口后发现感觉杯中有异物,撕开杯口锡箔纸发现杯中有手掌大的霉状异物!
从张先生提供的饮料包装上看,产品并未过期。
虽然“只喝了两口”,但没过多久张先生就感到反胃,开始呕吐,胃部也有股灼热感。好在经过检查后身体并无大碍。
无独有偶。据澎湃新闻报道,半个月前,浙江金华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翻查微博可见,2018年底,也有网友爆料过类似“香飘飘里有絮状物”的消息。
可以推测,这应该是香飘飘在仓储或生产过程中出了问题,这样密度的安全问题,显然不像是偶发事件。
但直到现在,香飘飘官方也并未就这一系列事件,提出系统解决的方案。
老实说,作为消费者,我根本不关心你开不开线下门店,也不关心你怎么创新,只要你推出安全、健康、好喝、时尚的产品,谁不会去喝呢?
生活已经够难了,喝奶茶就是为了续命和开心,就别整幺蛾子了好不?
✎作者 | 土卫六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20斤健身网红朴胜贤去世,年仅35岁,整天吃外卖,遗照曝光
1月5日,健身网红朴胜贤突然去世,年仅35岁。对于一个身材肥胖,曾经奋力减肥的人来说,死亡背后藏着不为人知沉重。
朴胜贤生前一直在与身体和情绪做斗争,最后他没有能走出这场噩梦。一个曾经为了减肥和塑形拼命努力的人,最终因为自己的健康问题离世,背后是情感的压迫和生理的负担。
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仅是减肥的痛苦,还有无法调节的内心世界。让人心酸的是,朴胜贤最后的动态里透露出满满孤独感。他告诉大家,减肥不再能给他带来热情和目标,甚至说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这不是单纯体重数字在飙升下降,而是内心的崩塌在不断加剧。减肥路上,每一天都是自己与自己对抗的艰难时刻。而他,选择了用健身来改变自己,却发现那条路越走越窄,最后变成了无法承受的负担。
他所面临的困境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我们在开始减肥或健身的时候,都会充满信心和动力。到最后,往往会发现,控制饮食、按时运动、坚持下去,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尤其是对于胖的人来说,这种坚持的痛苦几乎是无限放大的。朴胜贤在努力减肥同时,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和精神上的压力,甚至一度抑郁。虽然他勇敢地分享过自己的问题,但最终依然没能摆脱困境。
让人心痛的是,朴胜贤曾经尝试通过药物来加速减肥,这种做法让他在圈内激起了不少波澜。健身圈的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为了追求快速的效果,不惜走捷径。而药物的使用,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见效,却给身体带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这个改变,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的。想要通过一场彻底的减肥来塑造完美的身材,殊不知,这背后暗藏风险太大了。你失去的是暂时快乐和一时的欲望,换来的是更长期心理负担和身体的伤害。
朴胜贤的去世,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减肥并不是一场“赢了就能立刻变美”的游戏,而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充满隐患的漫长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健身和减肥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的内心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故事。
朴胜贤的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故,它是现代社会在追求外貌、追求极致自我管理时,忽视内心健康的悲剧。我们太过关注肉体的塑形,而忽视了心灵的破碎。健身的终极目标,
他走得太快,太突然,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网友们感到不解和惋惜。很多人评论区的哀悼中,充满了对这位健身网红的怀念,甚至有网友提到,减肥和健身真的不仅仅是减去几斤肉,更是一个人内心的修炼。
朴胜贤的经历,暴露了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减肥和健身是心灵和身体的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有时是无法打赢的。健身和减肥不仅仅是靠意志力去坚持,更需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方法。
尤其是当情绪和心理问题影响到身体时,再好的努力也可能变成一场空。当你努力塑造身体时,也不能忽视心灵的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但更要学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
手握两大爆剧的虞书欣反向降咖,因为多穿件衣服就被嘲普回去了?
男明星一步登天,女明星举步维艰...
说起今年的大爆剧,《永夜星河》肯定算一个了,路人粉丝都在叫丁禹兮收拾收拾升咖了,后续剧宣也是持续跟进。
相比之下,虞书欣从《苍兰诀》到《永夜星河》已经算是二爆了,每次都是抬剧又抬人。
结果自己热度没有男主涨得多就算了,反倒还被降咖了?!
下一部《双轨》搭档的男主却是何与,疑似降咖捧人。
但虞书欣一直都是看本不看人,本身就是冲着《双轨》的好剧本、好人设、好班底去的。
结果,虞书欣刚签了合同,原版班底就被撤换了,剧本也改了,女主也被改成了娇妻。
除了男主没换人,一切都被乾坤大挪移了。
别的咱都看不太懂,也不懂是不是资本和粉丝博弈,但美丑还是能分辨的。
官方最终定下来的班底其中就有艾闻工作室,代表作就是《以爱为营》妆造。
不出意外的,从路透照片来看,新团队一接手就直接把虞书欣拉低了好几个层次
明明是《鬼怪》同款大衣,硬是穿出了一种县城遛弯即视感
偶像剧本身就是需要人物漂亮,气氛浪漫,这种穿搭真的有点性缩力满满了。
不过,国内影视的造型确实还是差点儿意思,总是出不来韩剧那种轻松搭配就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氛围感,尤其是冬天。
时尚团队尚且如此,咱们普通人在冬天更是很难保证自己漂亮体面又保温保暖,穿搭不恶心已经是打工人最大的尊重。
但有些人,确实已经先一步进化成了抗冻人。
零下仍旧能踩着高跟、披着大衣,潇洒又美丽,关键人家还不冷!
就说,冬天多我一个体面的美人怎么了,为什么咱们这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肉肉怎么一点都不抗寒?
怕冷是不是身体有毛病?怎么练成美丽冻人的抗寒体质?
肉越多抗冻?
肉肉越多越抗冻?
不是所有的奶茶都叫优乐美,也不是所有的脂肪都能抗风抵寒。
我们身体其实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脂肪,包括白色、米色、棕色脂肪等等。
白色脂肪占身体含量的15%~25%不等,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能量。
身体经过消化吸收后多余的能量就储存在白色脂肪细胞的脂滴里,白色脂肪的累积越来越多,就容易出现肥胖。
而棕色脂肪内富含线粒体,可以燃烧脂质,当我们的体温下降时,它会主动产热,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也就是说,白色脂肪多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但在囤积状态下无法产生热量,该冷一样冷。
要想真抗冻,还要棕色脂肪多才行。
but,棕色脂肪并不随着胖瘦变化,全靠天赋,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棕色脂肪占比还会减少。
婴儿时期由于肌肉含量少,为了抵御寒冷适应环境,就需要大量的棕色产热。
成年后我们的棕色脂肪就会逐渐减少,占比可能还不到5%。
多的人可能会有200g,少的人可能只有50g,而且很难主动增加,久坐不动还会使其逐渐减少。
PET-CT扫描显示,左边的受试者颈部和脊柱一带的棕色脂肪组织比例较大
这就是为啥咱们小时候在冰天雪地里玩一天也不感觉冷,年轻的时候一冬天不穿秋裤,如今少穿一件秋衣都感觉冷的打颤。
肌肉越多越抗冻吗?
肌肉少的人确实会比肌肉多的人更怕冷。
人体产生多少热能和基础代谢水平有关,等量肌肉的代谢率约为脂肪的3倍。
所以人体内肌肉越少,产热也就越少,不仅自身不抗冻,还热的慢。
在此基础上,肌肉还分为快肌和慢肌,如果慢肌多,还会更抗冻。
慢肌收缩慢,但是耐力强,续航时间更长,一般负责长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它们不易疲劳,且是抵抗寒冷的一把好手。
2021年的一项研究招募了42名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实验要求他们先在14℃的冷水泡20min,再到室温中休息10min。
如此往复,直到他们的体温降到35.5℃。
研究发现,慢肌被更多激活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温下降更慢,更抗冻。
同时,研究还发现,实验中有20%的是天生的抗冻人。
他们体内自带ACTN3基因,所以他们的快肌天生偏弱,慢肌天生更强,产热效率也就比别人更高,也更耐寒抗冻。
抗冻星人vs怕冷星人,谁更健康?
畏寒确实是判断身体状态的一种方式。
例如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不足,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就会出现畏寒等症状。
还有低血压、心肺功能水平不足、缺铁、缺钙...也会使代谢水平降低,令人「产热难」,也就更容易怕冷。
但相反,十分抗冻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不仅产热增多,本身的基础体温也会偏高,常年在37.5℃,手脚也会发热。
再加上有人就是棕色脂肪多、慢肌占比多,抗寒天赋好,所以怕冷也不是判断体质的唯一标准,咱还是得看体检报告。
除此之外,女性手脚冰凉也属于正常现象。
女生天生新陈代谢能力弱于男性,骨架小皮肤散热快,本身就更容易感觉到冷。
女性的核心温度略高于男性,在寒冷中外围血管会加快收缩保持核心体温。
再加上雌性激素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让手脚血液流动减弱,导致手脚更容易冰凉。
总的来说,冷热这事三分靠天赋,七分靠打拼,再抗冻的人类也顶不住赤身裸体的过冬,也得靠装备。
如何成为抗冻人!
如何后天锻炼追平先天优势
米色细胞和白色细胞就是同源细胞。
但在运动或者寒冷等特定条件下,部分白色细胞分白色脂肪细胞的脂滴会变小,线粒体会变多,先变成米色细胞,之后逐渐向棕色脂肪细胞靠近。
也就是说,咱们后天还是有机会把多余的肥肉转化成有效脂肪。
有实验显示,在19℃的环境中不盖被子睡觉,坚持一个月后,参与者的棕色脂肪体积增加了42%,脂肪代谢活动增加了10% 。
so,抗冻可能真的是硬生生冻出来的!
相比之下,慢肌就需要慢慢练出来。
手臂三头肌的快肌占比较多,腹部和深层肌肉(比如小腿比目鱼肌)的慢肌较多。
所以咱们可以先有意识的去加大腹部和小腿的肌肉训练。
穿的越恶心,越保暖?
有同学发现自己已经穿的比汉堡还多层,但是还是超级冷,这都是因为你压根就不会保暖。
按理说,外套的保暖系数越高,穿在秋衣里面就更能把热量锁在身体周围。
之前就有博主实验发现,把秋衣穿在外面,外套穿在里面,散热功率会降低2瓦。
如果恰巧在公众场合脱掉羽绒服,被人围观
那么紧张害羞的情绪还会刺激分泌更多肾上腺素,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让你从头到脚趾头热起来。
紧张还会阻挡汗腺等散热机制,不仅能热起来,还能保温呢。
当然,大人给姐妹们准备了体面人的穿搭。
原理上说,衣服、被子这些外来物之所以能保暖,是阻止人体表面的热量转移。
而我们自己散发热量后,衣服中的纤维夹住一定的空气,制造出一个空气保温层,锁住温度,达到热绝缘效果。
也就是说,衣服的纤维之间、衣服和皮肤之间都要有静态空气,才能更好的锁住温度。
这也是空气穿衣法保暖的原理。
内层也就是排汗层可以选择羊毛、粘纤这类面料的,吸湿性更好。
保暖层为了尽量锁住更多的热量和空气,可以选择羊毛、羊绒,不过确实有点小贵。
so,也可以选择一些人造绒,漂亮又可爱。
防风层通常会选一些冲锋衣,也不去户外运动的话,估计一般大噶也用不上。
怕冷的北方同学,直接把保暖层的绒绒大衣换成羽绒服就ok。
不过,除了保暖措施要搞好,冬天也少不了搞点养生活动。
对于打工人来说,最悠闲幸福的时光就是睡前必不可少的泡脚缓解,就是说何以解忧,唯有泡脚。
慢慢的,泡脚也搞出了一套有仪式感的花式养生法,还分出了入门版、进阶版、高级版,还有落魄版...
从热水到加料,到高级泡脚桶,不得不说,设备简直比滚筒洗衣机还能卷,效果比花卷还花。
不过,高价买桶,还是说垮就垮,甚至还漏电。
and三年泡不上两天,熬得泡脚球都过期了...感觉钱好像还是: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