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肠发圈(肥肠发圈怎么扎头发)

四川名医 0
文章目录:

“你就算死了,也只是个死胖子!”腹型肥胖的伤害到底能有多大?

猝死,是生命最猝不及防的戛然而止——

舞台上永远都笑呵呵的高秀敏,在睡眠中猝死

相声演员马季突发心肌梗塞,猝死

川人熟悉的“哈儿师长”刘德一,心脏骤停,猝死

就在上周末,45岁的大特保CEO周磊猝死的新闻也刷爆朋友圈。

回不来的他们……

小康妹儿发现,这些逝去的名人都有着同一种特征: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已成为一种新概念,引起全球关注!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腹部作为包裹着重要脏器的部位,该部位的肥胖比全身肥胖更可怕,它可能引起致命性心脏病!

触目惊心!胖子解剖后长这样!

BBC的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将一具1.65米高,体重却重达215斤的女尸被逐步解剖……

尸体的捐赠者正是死于心脏衰竭,并在去世之前同意将尸体捐赠给医疗研究。

这张图正是腹部的解剖图,很明显就能看到厚厚的一层脂肪。

腹部,往往是胖友们,最先发胖的地方。

甚至就连不少全身上下都很瘦的家伙,偏偏都凸着腹部。

腹部的肥胖,不仅仅是影响美观,还是致命的风险!

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险!

据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生蔚浩介绍,人体脂肪主要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肥肉;而内脏脂肪,则是指存储在腹腔内,围绕在很多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譬如肝脏、胰腺和肠等。

这,正是造成腹部肥胖的主要原因

非要说这两种脂肪区别的话,皮下脂肪再多,它也只是横着长,顶多影响你的形象。

而内脏脂肪就不一样了。少量的内脏脂肪能对内脏起到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一旦多了,它会大量挤占正常组织的空间,引起一系列症状。

腰粗一公分,寿命缩短一岁

腹部肥胖的危害极大,大量内脏脂肪可能会把胃往上顶,从而引发胃灼热;会挤压肺的扩张空间引起呼吸困难;分泌各种物质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如:

1、脂肪肝

内脏脂肪会导致肝脏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发脂肪肝。严重的脂肪肝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还会发展成肝硬化,乃至肝癌

2、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易引起糖代谢功能异常,导致血糖不稳定,从而引发糖尿病。

3、心脏疾病

上文中提到的名人都是因为心肌梗塞猝死,而腹部脂肪过多会造成血流量需求增加,从而加重心脏的泵血负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大。

同时,在动脉壁上日益累积的脂肪,会引起人体动脉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一旦脱落就会堵塞血管,从而引发心脏类疾病。

4、癌

腹部脂肪堆积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如长期处于内分泌失调状态,女性很容易患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

而男性过量的腹部脂肪,则会造成胰腺负荷过大,容易患胰腺癌

此外,过多的脂肪组织会释放雌激素等肿瘤组织需要的营养因子,促进癌细胞生长。

5、不孕不育等其它问题

腹型肥胖者的生殖内分泌容易出现问题。

具体地说,男性脑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水平较低,导致精子质量随之下降。

而女性腹型肥胖,体内雌激素代谢发生改变,易导致不能诱发排卵。

来测下,这就是腹部肥胖!

通常,我们通过体重指数 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判断是否肥胖,我国 BMI 大于 24 为超重,大于 28 为肥胖。

而腹部肥胖的主要表现是腰围增加,所以更常见的是通过腰围估测是否属于腹部肥胖。

男性腰围 ≥ 85 厘米,女性腰围 ≥ 80 厘米,即为腹部肥胖,应多加注意。

另外,CT 和磁共振是诊断腹型肥胖最精准的方法,但由于价格偏昂贵,临床上不常用到。

内脏脂肪,到底该怎么减?

第一步:拒绝投机取巧的诱惑。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局部减脂是不靠谱的

比如什么减肥带、什么震动环……都不靠谱。减肥的第一步,先把这些诱惑你投机取巧的东西给彻底屏蔽掉。

第二步:调整饮食

说直接一些,就是多摄入纤维素,少吃碳水化合物。

食物纤维,可以让排泄顺畅,吸收有害物质和胆固醇,并将其排出体外。包括:燕麦、绿豆、蕃茄、葡萄柚等。

另外,可溶性的食物纤维更有助于排出内脏脂肪,如木耳

而米饭、面包等主食属于碳水化合物。过多地食用这些食物将导致过多的糖分被代谢出来,从而会让内脏脂肪囤积在腹腔。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吃,还是那句话,按照自己的体质需求,适量摄入

第三步:运动

这是避免不了的一条减肥准则。

对于内脏脂肪来说,有氧运动,尤其是游泳、慢跑和快走这几项效果显著。

据调查,快走可以提升体内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内脏脂肪比慢走要多47%。如再配合一些腹部训练,效果会更好。

内脏脂肪,被人称作是“最危险的脂肪”。

我们渴求的真正的健康,是容不下它的。

而如果真的想将多余的内脏脂肪给驱逐掉,唯一的真理就是:精食 运动。

永远记住一句话,在通往健康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日常。

四旬男子饭后突然腹痛,肚大如球!这种罕见疾病,肥胖男性需注意……

今年40岁的陈先生,185的个头,体重200多斤,多年来,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一日三餐不规律,常常在换季时节,餐后会出现左上腹疼痛的症状,但事后只需稍稍活动一下疼痛就能得以缓解。

陈先生一直认为是三餐不正常引起的胃痛,也曾通过胃镜检查,诊断是浅表性胃炎,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两周前的一天,陈先生在家吃过晚饭,突然胸腔和腹腔之间的部位出现疼痛。他依旧按照从前的做法,躺在沙发上休息等疼痛消失,不料20分钟后,疼痛加剧,陈先生浑身冒冷汗,出现休克状态。家人见状,赶忙带陈先生来到福州市一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就诊。

剧烈腹痛背后的原因

福州市一医院急诊创伤外科主治医师杨钦接诊后,发现陈先生的肚子涨如小皮球,而且出现休克状态,于是怀疑陈先生的疼痛是由“肠梗阻”引起。随即,杨钦对陈先生行腹部CT检查,显示其有一段肠管在左腹部向腹膜后伸展,形成嵌顿。

随后,在插胃管静脉营养支持及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杨钦对陈先生行剖腹探查,发现在十二指肠左后方有一腹膜褶皱形成的隐窝,一段肠管疝入其中。

福州市一医院急诊创伤外科主任林正清查看完患者症状和检查报告,马上组织科室团队进行术前讨论,确诊为腹膜后疝。随后果断采取手术措施,对陈先生的肠管以手法复位后,再缝合疝囊口,将扩张的肠管回纳入腹腔。

术后4日后,陈先生恢复到正常状态

今日上午,康复出院后的陈先生专程来到医院道谢,感谢福州市一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医护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他解开了多年腹痛之“谜”。

延误治疗,后果严重

林正清说,腹膜后疝又称腹膜隐窝疝,是内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向脏层腹膜皱褶处向外突出的囊或畸形开口处疝入。常发生于十二指肠旁、盲肠旁或乙状结肠曲间的腹膜褶凹处,疝入的内脏常为某一段小肠。

腹膜后疝的特征

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小肠梗阻,或是突然发生肠梗阻,且有在某一体位的改变下得到突然缓解。

患者常出现餐后腹痛或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交替进行,平卧时可出现腰痛。X线检查可见站立侧位时一段扩张的小肠向后方伸展,超过脊柱的前缘和骶骨上半部,可见多个小肠螺旋圈关闭在一个小空间内,无蠕动或者有逆蠕动。治疗以手术为主。

“腹膜疝多见于腹膜前面,像陈先生这样在腹膜后的疝是很少见的。出现病症后,如果不及时手术,将导致肠壁破裂,甚至肠坏死。”林正清说,腹膜后疝的形成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尤其跟肥胖体型有关,陈先生这种情况就是后天因素引起得。

由于陈先生体型微胖,肚子较大,因此腹内的肠道之间的间隙也略大,肠系膜比较长,日常三餐进食或是运动都有可能造成小肠卡顿入腹膜孔隙而形成腹膜后疝。

如何防止腹膜后疝的发生,林正清提醒,餐后不要剧烈运动,尤其是大肚型肥胖的男性要注意,并且要树立控制体重的意识。虽然腹膜后疝是一种罕见的病,但是它引起的肠梗阻和疼痛休克,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你身边有肥胖男性吗?

转发提醒

别让疾病趁虚而入!

“你就算死了,也只是个死胖子!”腹型肥胖的伤害到底能有多大?

猝死,是生命最猝不及防的戛然而止——

舞台上永远都笑呵呵的高秀敏,在睡眠中猝死。

相声演员马季突发心肌梗塞,猝死。

川人熟悉的“哈儿师长”刘德一,心脏骤停,猝死。

就在上周末,45岁的大特保CEO周磊猝死的新闻也刷爆朋友圈。

小康妹儿发现,这些逝去的名人都有着同一种特征: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已成为一种新概念,引起全球关注!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腹部作为包裹着重要脏器的部位,该部位的肥胖比全身肥胖更可怕,它可能引起致命性心脏病!

触目惊心!胖子解剖后长这样!

BBC的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将一具1.65米高,体重却重达215斤的女尸被逐步解剖……

尸体的捐赠者正是死于心脏衰竭,并在去世之前同意将尸体捐赠给医疗研究。

这张图正是腹部的解剖图,很明显就能看到厚厚的一层脂肪。

腹部,往往是胖友们,最先发胖的地方。

甚至就连不少全身上下都很瘦的家伙,偏偏都凸着腹部。

腹部的肥胖,不仅仅是影响美观,还是致命的风险!

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险!

据四川省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生蔚浩介绍,人体脂肪主要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肥肉;而内脏脂肪,则是指存储在腹腔内,围绕在很多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譬如肝脏、胰腺和肠等。

这,正是造成腹部肥胖的主要原因。

非要说这两种脂肪区别的话,皮下脂肪再多,它也只是横着长,顶多影响你的形象。

而内脏脂肪就不一样了。少量的内脏脂肪能对内脏起到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一旦多了,它会大量挤占正常组织的空间,引起一系列症状。

腰粗一公分,寿命缩短一岁

腹部肥胖的危害极大,大量内脏脂肪可能会把胃往上顶,从而引发胃灼热;会挤压肺的扩张空间引起呼吸困难;分泌各种物质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如:

1、脂肪肝

内脏脂肪会导致肝脏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发脂肪肝。严重的脂肪肝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还会发展成肝硬化,乃至肝癌。

2、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易引起糖代谢功能异常,导致血糖不稳定,从而引发糖尿病。

3、心脏疾病

上文中提到的名人都是因为心肌梗塞猝死,而腹部脂肪过多会造成血流量需求增加,从而加重心脏的泵血负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大。

同时,在动脉壁上日益累积的脂肪,会引起人体动脉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一旦脱落就会堵塞血管,从而引发心脏类疾病。

4、癌

腹部脂肪堆积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如长期处于内分泌失调状态,女性很容易患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

而男性过量的腹部脂肪,则会造成胰腺负荷过大,容易患胰腺癌。

此外,过多的脂肪组织会释放雌激素等肿瘤组织需要的营养因子,促进癌细胞生长。

5、不孕不育等其它问题

腹型肥胖者的生殖内分泌容易出现问题。

具体地说,男性脑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水平较低,导致精子质量随之下降。

而女性腹型肥胖,体内雌激素代谢发生改变,易导致不能诱发排卵。

来测下,这就是腹部肥胖!

通常,我们通过体重指数 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判断是否肥胖,我国 BMI 大于 24 为超重,大于 28 为肥胖。

而腹部肥胖的主要表现是腰围增加,所以更常见的是通过腰围估测是否属于腹部肥胖。

男性腰围 ≥ 85 厘米,女性腰围 ≥ 80 厘米,即为腹部肥胖,应多加注意。

另外,CT 和磁共振是诊断腹型肥胖最精准的方法,但由于价格偏昂贵,临床上不常用到。

内脏脂肪,到底该怎么减?

第一步:拒绝投机取巧的诱惑。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局部减脂是不靠谱的。

比如什么减肥带、什么震动环……都不靠谱。减肥的第一步,先把这些诱惑你投机取巧的东西给彻底屏蔽掉。

第二步:调整饮食

说直接一些,就是多摄入纤维素,少吃碳水化合物。

食物纤维,可以让排泄顺畅,吸收有害物质和胆固醇,并将其排出体外。包括:燕麦、绿豆、蕃茄、葡萄柚等。

另外,可溶性的食物纤维更有助于排出内脏脂肪,如木耳。

而米饭、面包等主食属于碳水化合物。过多地食用这些食物将导致过多的糖分被代谢出来,从而会让内脏脂肪囤积在腹腔。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吃,还是那句话,按照自己的体质需求,适量摄入。

第三步:运动

这是避免不了的一条减肥准则。

对于内脏脂肪来说,有氧运动,尤其是游泳、慢跑和快走这几项效果显著。

据调查,快走可以提升体内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内脏脂肪比慢走要多47%。如再配合一些腹部训练,效果会更好。

内脏脂肪,被人称作是“最危险的脂肪”。

我们渴求的真正的健康,是容不下它的。

而如果真的想将多余的内脏脂肪给驱逐掉,唯一的真理就是:精食 运动。

永远记住一句话,在通往健康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