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腰臀比值(腰臀比脂肪比率)
肥胖的判定标准到底是哪个?BMI、腰围、腰臀比、体脂百分比
当今社会,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肥胖的群体。而肥胖又往往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故客观地判断肥胖很有必要。迄今,人们仍习惯沿用传统的理想体重或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肥胖,而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肥胖与体重过重相混淆。实际上肥胖与体重过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人体组成成分分析,体重过重可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瘦组织群丰富,体脂并不多,如运动员;另一种情况是体脂过多,这才是真正的肥胖。另外有些人体重虽处于理想范围内,但瘦组织群较少而体脂含量相对过多,确切地说,这部分人也属于肥胖,俗称“隐性肥胖”。然而,这部分人往往被忽视。
BMI反映了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关系,WHO一直将它作为判别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BMI=体重(kg)/[身高(m)]²。例如,某男性体重68kg,身高1.80m,体重指数就是20.99,即68kg÷(1.80m×1.80m)=20.99kg/m²。BMI是个指数,是通过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派生指标,通常情况下可以不标单位。比利时统计学家和天文学家奎特雷,在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这个指数。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才广泛采用它作为鉴定个体是否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以及一些癌症等疾病危险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BMI分层尚有不同标准。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IOTF)认为18.5
BMI可以用于判断普通人是否超重和肥胖,是身体成分判别的一个简易指标,其特点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人体肥胖程度的方法;方法简易,只需测量身高和体重;适用于普通人群筛查;不适用于运动员和经常运动的人群。BMI标准的确定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出的,相关研究表明,BMI超过24时,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众多研究表明BMI的增高并超过肥胖切点会成为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子,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脂肪肝等。而且BMI与慢性病以及总死亡率成U形曲线关系。
肥胖固然不是件好事,但体重也应保持在正常范围。BMI<18.5为体重过轻,也是不正常的表现,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危险性,如营养不良、感染、精神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
BMI的缺点是不能准确地描述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的质量,导致肌肉发达的人往往容易被误判,因此,它更适用于群体体重超重与肥胖的判别。根据这一标准,很多运动员也属于肥胖。例如,阿诺德·施瓦辛格,当他拿到“宇宙健美先生”称号时,他的BMI是33。这很令人困惑,也让一些专家质疑把该指数作为健康标尺的可靠性。当衡量体重与心脏病风险的关系时,不是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的,身体中的脂肪比例、体质指数和腰围等数据同样重要。尽管如此,这个指数仍是被广泛使用的健康标准,主要是由于它易于计算,而且花费较少,用途广泛。
二、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小贴士】肥胖产生的原因
1.遗传
(1)生物性遗传。体内物质代谢较慢,物质合成的速度大于分解的速度。
(2)生活习惯性遗传。有研究表明,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的概率肥胖,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为70%-80%。这主要是因为遗传了父母“错误的饮食习惯”。
2.营养过剩
3.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
4.其他
(1)某些疾病和服药。如病理性肥胖,也称继发性肥胖。
(2)心理原因。为了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发泄,饮食过量而导致肥胖。
(3)研究表明肠道细菌也会导致肥胖。归结起来,就是消耗小于摄入。
与BMl一样,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都是反映肥胖的简易指标,但各有侧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 被证明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得到的内脏脂肪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是反映腹部脂肪最直观的指标,也是WHO推荐的用于评价中心性肥胖的首选指标。腰围反映了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在腹部的综合指标,单纯腰围大的人称为腹型肥胖、苹果型肥胖,亚洲人倾向于腹型肥胖,而男性容易发生腹型肥胖。女性脂肪易堆积于臀部和大腿,称为梨型肥胖。由于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容易引起高脂血、二型糖尿病、冠心病等,所以要求将腰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筛查标准:男性正常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腰围只是一个单一测量指标,始终存在同一腰围的人具有不同体型的可能。而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在腰围的基础上矫正了臀围,是一个独特的衡量向心性肥胖的指标,很多研究认为,脂肪积累在臀围往往比积累在腹部更好。但是,腰围和臀围均属于动态变化指标,腰臀比相近的个体体重可以相差很大,并且臀围往往测量不够准确,影响腰臀比的实际应用。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又称中心型肥胖指数(index of central obesity,ICO),是近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当身高差别较大时,仅用腰围评价中心性肥胖可能引起误判,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建议将此指标作为中心性肥胖的评价指标。
WHO推荐的亚洲人种腰臀比判断标准:男性≥0.90、女性≥0.85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腰围身高比国内外比较公认的诊断切点是:>0.5为中心性肥胖,即腰围不超过身高的一半者为健康体型。
三、体脂百分比【小贴士】脂肪的能量
一名脂肪含量20%、体重80kg的人,体內脂肪的总重量是16kg,这些能量恰好够一辆捷达跑完200km。
1g糖氧化可产生约4kcal的能量,也就是16.7kJ的热量。蛋白质的能量与碳水化合物相当。而1g脂肪则有9kcal的热能(约37.6kJ)。
体脂百分比也称体脂率,是较精确判别体型和肥胖的指标,可通过皮褶厚度法、水下称重法、生物电阻抗法、空气置换法、双光子法等进行测定,其中,水下称重法是“金标准”。中国人成年男子的身体脂肪含量一般占体重的12%-20%,≥25%为肥胖;成年女子的脂肪含量一般占体重的20%-28%,≥30%为肥胖。
标准体重法是用身高减去常数得到相应的标准体重。这个方法简单且沿用已久,但不够精确。随着高科技身体成分测量仪的兴起和广泛使用,标准体重法已较少使用。
标准体重计算:
男性标准体重=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身高(cm)-100
判断值计算: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100
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比值/%,对应体型及肥胖程度(<90超轻,90~110正常,>110超重,>120轻度肥胖,>130中度肥胖,>140重度肥胖)。
综上所述,体脂百分比是判断肥胖最精确的指标,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普通人群(非运动员或经常健身人士)的肥胖程度,标准体重法不够精确,已较少使用。
最后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对于有疑问的粉丝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不良体态往往可能导致肌肉疼痛、关节活动障碍或全身不适。
★★★关注我,共同成长★★★
腰臀比
看到这个题目,只要参加过体检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该指标不受身高干扰能更精确地反映人体肥胖的程度。很多人就会说这有什么好写的,真是故弄玄虚,简直是无病呻吟。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可写的,我只是讲一讲我自己的感受体会。
记得我们是这两年才享受免费体检,去年我的体检报告并没有这一项,而今年的体检报告显示腰臀比为0.95,大于0.90,报告说这是腹型肥胖,好多脂肪堆积在腰腹部,这样对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很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记得有次在和人们闲聊话仙时,其中一个看到我和另外一个说我的身材很好,对另一个说要减肥。走在路上也没有感觉自己笨拙更不会觉得臃肿,怎么结果却显示我的腰臀比超标,真不敢相信这个数据。当我撩起衣服看着自己的腹部时,在腹部看到了很多赘肉,不再平坦光滑,原来的腹肌也不见了,着实吓了一跳。想一想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我就找到答案了:由于颈椎病的纠缠使得我天天做俯卧撑,天天散步,除此之外我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看书,很少再做其他活动,这样我的手臂和双腿每天都有运动,这样的运动量足够,臀部就没有赘肉,臀部就会比腰部小了。这就使腹部没有运动,所有的脂肪都堆积在这里,难怪我经常感到腹胀甚至有点消化不良。那该怎么办?想了想觉得最好是做仰卧起坐,刚开始试一下,还没有卧下,就觉得腹部疼痛,压不下去。再怎么疼都要做而且还要长期坚持。刚开始就一天做一个,第二天做两个,这样慢慢增加,现在已经能做到十六个了,相信继续坚持下去,我一定可以把这些赘肉消灭掉。
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它却显示我们的健康值,还是得时刻关注,并且尽量控制在标准值内。愿我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些身体尺寸,影响寿命
身体尺寸,不仅关乎身材,有些还与健康有关。下面为老年读者介绍一些值得注意的身体尺寸。
脖子越粗,血管越差。美国《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曾发表一项研究,对3000多名参试者进行脖子测量,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发现,脖子越粗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越大。男性颈围每增加3厘米,体内高密度脂蛋白平均降低0.12毫摩尔/升,女性相应降低0.15毫摩尔/升,这将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到肝脏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脖子粗还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甲亢等的预警。
标准:如果男性颈围超过38厘米,女性颈围超过35厘米,说明脖子较粗。
测量方法:将皮尺水平置于颈部最细处进行测量,即颈后第七颈椎上缘(低头时摸到的颈后最突起处),至前面的喉结下方。
腰臀比过高,易得心脏病。腰臀比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发现,即便身体不超重,如果腰臀比过高,患动脉硬化的风险也会增大。腰臀比过高,可能预示体内脏器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导致肝脏肥大,使其功能受到影响。简单节食并不能达到最佳的腰臀比例,因为腰瘦了,臀部的圆润感也没了。要想“腰臀比”达到标准,主要靠运动。健身操、引体向上、双臂屈伸、摆腿、压腿、踢腿等都是不错选择。
标准:男子腰臀比在0.85~0.9之间,女子在0.75~0.8之间。
测量方法:笔直站立,轻轻吸气,用卷尺测量肚脐上方腰围与最凸出臀围。
大腿粗,心脏好。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在近13年里研究了412名男女,发现大腿围小于46厘米的人,相较于60厘米者,死亡率增加3倍,患心脏病几率增加2倍。大腿围60厘米以上、腿部肌肉强壮者,早亡和患心脏病风险大大降低。
标准:大腿围46~60厘米为宜。
测量方法:用皮尺水平围绕在大腿的最上部位、臀折线下进行测量。
小腿太细,易患颈动脉斑块。由法国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院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小腿的粗细与向大脑提供血液的关键通道“颈动脉”有密切关联。与小腿最细的老人相比,小腿最粗的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低29%。如果小腿相对粗壮,腿肚的皮下脂肪会提升并储存能促进血液循环的脂肪酸,以避免颈动脉斑块形成。
标准:小腿围大于33厘米为好。
测量方法:用皮尺水平围绕小腿最丰满处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