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肥胖(中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

微笑白猫 0
文章目录:

《哪吒》中太乙真人:肥胖身躯藏着怎样的智慧?

在电影《哪吒》中,太乙真人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他身材肥胖,挺着个大肚子,看起来憨态可掬。他的外表和传统仙风道骨的仙人形象大相径庭,反而多了几分世俗的烟火气。

太乙真人性格随和、乐观开朗,总是嘻嘻哈哈的,给人一种亲切、好相处的感觉。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待哪吒充满了耐心和关爱。

虽然有时他会表现出一些小迷糊和不靠谱,比如喝酒误事导致魔丸降世,但他的内心是善良且正直的。在教导哪吒的过程中,他尽心尽力,哪怕哪吒调皮捣蛋,他也从不放弃。

太乙真人还颇具幽默感,他的言行常常能带来轻松搞笑的氛围,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欢乐的元素。

同时,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了保护哪吒和陈塘关百姓,不惜付出自己的努力。

从社会寓意的角度来看,太乙真人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示。

太乙真人的存在反映了社会中对于宽容与理解的需求。他在因喝酒误事导致魔丸降世后,没有被彻底否定和抛弃,而是被给予了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的机会。这体现了社会应该具有一定的容错空间,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次错误就将其完全否定,要给予他人改正和成长的机会。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或错误而造成不良后果,但如果能够认识到错误并积极努力去改正,社会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和支持他的改变。

太乙真人对哪吒的关爱和教导,也寓意着社会中长辈或权威人士对晚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的重要性。尽管哪吒被视为魔丸转世,天生具有叛逆和难以驯服的特质,但太乙真人始终没有放弃他,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哪吒走向正途。这告诉我们,在社会中,对于那些被认为是“问题少年”或处于困境中的人,不能轻易地放弃或歧视,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再者,太乙真人最终与哪吒一起对抗命运,共同守护陈塘关,这象征着社会中的团结与合作。无论个人曾经有过怎样的过错或不足,在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都应该摒弃前嫌,携手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凝聚力量,战胜困难。

肥胖定义更新了,BMI不完全作数了,春节怎么避免胖三斤?

2025年春节已近在眼前。亲朋好友相聚,让大家既期待又担心:一边期待的是满桌佳肴,亲人团聚,辞旧迎新;一边又隐隐担心“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试想一下,大餐后的第二天早晨,小心翼翼站上体重秤,怀着复杂的心情记录数字,又打开手机上的某健康程序,看到2024年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折线图犹如股市行情——一路曲折起伏,充满坎坷。

每逢佳节,既要团聚大餐,又要控制体重。能不能健康愉快过年?1月15日,全球内分泌专家联合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重磅研究,更新了对肥胖的认识及应对措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宇节前带来如何重新认识肥胖、找到肥胖管理正确打开方式的小秘诀。

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

“在一些传统观念里,肥胖不是一种疾病,‘白白胖胖’‘心宽体胖’都是褒义的,或者认为肥胖只是其他疾病的前兆。然而,这次的专家建议颠覆了这一认知。”刘宇介绍,根据最新研究,肥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脂肪过多和/或异常,导致组织、器官或个体的功能发生改变。被划分为两种类型——

临床肥胖:脂肪过多,开始对身体造成影响,比如让器官功能受损或日常活动变困难。“这种新的分类方法不仅让大众更好了解肥胖的本质,也为科学管理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明确方向。”刘宇说。那么,怎么才算临床肥胖?

“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BMI超标就是肥胖。其实,这种方法有点‘不靠谱’。”她介绍,本次报告给出了一套更全面的判断标准,主要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筛查。通过BMI评估筛查是否肥胖,如中国人群如BMI≥28kg/m²,即认为肥胖、24.0至27.9为超重、18.5至23.9为正常、小于18.5为消瘦。

第二,测定体脂。BMI指数初筛后,还需要通过科学手段确认脂肪含量。目前较为常见的如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腰围、腰臀比或腰高比等指标,进一步评估脂肪分布。

第三,健康评估。判断肥胖对身体的实际影响,需要结合体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全面了解器官是否因肥胖“累坏了”。如是否已经引起相关器官、关节的功能或者代谢改变。

“常见由超重/肥胖引起的疾病,有大众熟知的如高血压、脂肪肝、胆囊疾病、胰腺炎等,也有白内障、皮肤病变、关节炎、痛风等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刘宇强调。

春节了,除了“少吃点”还能怎么做?

对于不同的肥胖分类人群,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已经进入临床肥胖的患者,不只是‘少吃多动’。因此,别再简单对亲朋好友说‘你就少吃点’,肥胖管理远比此复杂。”

刘宇建议,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主食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春节期间,无论从健康还是口彩、寓意上,都可以更多选择全谷物、杂豆和薯类作为主食,避免过多摄入精白米面。如蒸一笼粗粮,包含山药、紫薯、土豆和玉米等,既能提供饱腹感,且热量较低。

第二,多吃蔬菜水果和大豆制品。每餐都应包含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每天需摄入300至500克蔬菜和200至350克新鲜水果,一周的假期内,应该至少吃4至5次豆制品,可以搭配蔬菜或优质肉类,如芹菜炒豆干、麻婆豆腐等。

第三,适量摄入鱼类、禽类、蛋类和瘦肉。节日期间免不了大鱼大肉,应优先选择鱼肉和去皮禽类,少食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可食用清蒸鱼、鸡丁、瘦肉丝等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江浙沪地区大多喜欢红烧肉,需要尤其注意摄入量。

第四,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应减少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盐。烹饪时少用炒、煎、炸,多用蒸、煮、炖的方式,聚餐时,应尽量避免含糖饮料、高热量酒精饮料,可选择茶、酸奶或鲜榨豆浆等替代。

刘宇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之外,临床肥胖患者还需要综合治疗,保护器官不进一步受损。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遵循专业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或手术减重;临床前肥胖人群的目标则是提早干预,防止进入临床肥胖。

“不过,肥胖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问题,遗传、环境和心理因素等都可能是背后的推手。所以,‘胖胖’的朋友们也请不要过度自责。”刘宇表示,“春节走亲访友时,也呼吁对身边的‘胖胖’们给予更多理解、包容和鼓励,一起努力保持健康。”

(解放日报)

最新研究综述:中国糖尿病呈复杂化流行趋势 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陈静 顾卓敏)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记者15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团队携手全面总结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生理机制,并强调了糖尿病领域多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陈重娥(Juliana C. N. Chan)教授、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埃德温.费舍尔(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陈代谢》(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相关综述。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当前,中国糖尿病呈现复杂化的流行趋势,城乡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发病年轻化、未诊断率高、并发症负担重。“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着重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在危险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盐的传统饮食模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等,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关综述指出:未来亟需建设更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队列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精准预防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策略。据介绍,在糖尿病遗传学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欧洲人群,许多已知的糖尿病相关遗传位点在中国患者中的适用性有限。针对中国人群队列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鉴定出新的糖尿病相关位点。这不仅为揭示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独特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构建基因风险评分(GRS)奠定了基础。专家们认为,通过整合GRS和传统临床风险因子,有望提升对中国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预警能力。同时,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为优化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新路径,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专家们研究发现,除遗传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展现出独特的肠道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如:丁酸盐产生菌减少、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综述中,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持续致力于开发糖尿病及并发症预警新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进步为研究糖尿病的多维机制提供了机会,应在长期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相应研究。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经济性和持续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