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肥胖
研究揭示:肥胖新冠患者更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当地时间2月6日,意大利媒体报道了近日在《国际肥胖杂志》发表的一篇主要由意大利团队完成的论文,此项研究揭示了肥胖新冠肺炎患者更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理。
相关论文插图图片来源:《国际肥胖杂志》
论文指出,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脂肪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脂肪栓通过血液进入其他身体器官,在肺部形成膜结构,进而造成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米兰国立大学教授恩佐·尼索利补充说,感染新冠病毒的肥胖患者,尤其是内脏肥胖者更容易出现因脂肪细胞死亡而引起的脂肪炎症。
米兰国立大学指出,意大利和法国研究人员通过对19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以及23名因其他疾病死亡的患者进行尸检研究,得出的上述结论。
《国际肥胖杂志》创办于1977年,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医学期刊。(记者 李耀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疾控中心依据多项研究警告:超重或肥胖患新冠肺炎后重症风险大增
来源:科技日报
国际战“疫”行动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龙云)《纽约时报》10日刊文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下简称CDC)本周发布警告,美国是世界上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体重问题,大量人群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几率增加。据最新预测,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其近四分之三的患者或面临更高的重症风险。
CDC医疗官员布鲁克·贝莱博士说:“确保公众意识到这一潜在风险非常重要,应鼓励他们选择健康的食物、增加体育活动并保持充足的睡眠。”
CDC的警告依据多项研究。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巴里·波普金回顾了8月份发表的75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超重或肥胖人士因新冠肺炎住院并接受重症监护的可能性约是前者的两倍。
另一项研究于7月份发表在《大脑、行为和免疫》杂志上,调查了387109名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方式及风险因素,其中760人为新冠肺炎患者,超重者患病的可能性大约是正常体重患者的两倍;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超重患者住院可能性大约高出正常体重患者30%。在考察吸烟、饮酒和体育活动等因素的基础上,该论文也得出结论,适度锻炼可以降低感染者的住院几率。
一篇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论文表明,在调整了年龄、糖尿病和其他类似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需要机器辅助呼吸,且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超重者患上重症的风险甚至高于肥胖者,超重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40%,而肥胖病人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病人高30%。
研究发现,肥胖虽增加了男性的死亡风险,但对女性影响甚微(其他研究也报道了这种差异)。在男性中更为常见的腹部肥胖,可能导致膈肌、肺和胸腔压迫从而限制呼吸,使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更难治愈。
即使没有感染疾病,脂肪也会加速体内慢性低度炎症生成。波普金博士也提醒,就炎症而言,超重与其他疾病有很大不同,脂肪组织生成的炎症能形成持续伤害,随着时间推移,会对免疫功能造成更大影响。
医生们在大流行初期就观察到,超重似乎会给病人带来额外的风险。但由于肥胖也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所以仍需进一步确认过量脂肪是否是导致重症的罪魁祸首。
别再花冤枉钱了,要做的体检项目就这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翻开体检报告的那一刻,硬是有了种拆盲盒的感觉。
不少人也会有这样的困惑:
年年“打卡”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为何还有那么多癌症一查出来就是中晚期?
莫非这么多年的体检都检了个寂寞?还是自己的体检套餐不够“豪华”?
都不是!如果不知道这些,你的体检等于没做!
体检项目越多,越安全?首先要明确一点:
体检内容并不是各个检查项目的累加。
并非价格越贵的体检套餐越好,也并非检得越全面就越安全。
体检的目的是为减少重大慢性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为了筛查身体各系统疾病或疾病风险。如果身体出现各种明显症状和不适,体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当及时就诊。
体检的理想目标是:花最少的钱,发现最大的问题。
体检的项目因人而异,需要考虑个人家族史、疾病史、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因素。因此,体检前填写一份包含上述信息的健康问卷,并根据医生的评估选择自己的体检项目非常重要。
“1 X”筛查,了解一下普通体检≠防癌体检,普通体检能检出的疾病有限,而防癌体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你需要了解一下“1 X”筛查。
“1 X”的“1”指的是:必选/常规体检项目,在“1”的基础上,再根据体检者的个人状况有针对性地对“X”(按人体各系统设计的专项体检项目)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这种检查方式既重需求,又能有效避免遗漏,既做到了专病筛查,也做了全面覆盖。
很多疾病往往来时静悄悄,一发现就非常严重,如果不注意重点项目的筛查,它们很可能会被遗漏,比如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等都是“城府”较深的杀手。
有以下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千万不要忽略对“X”的筛查。
01 肺癌
40岁以上或有家族遗传史、长期吸烟史、高危职业接触史的人群,都属于肺癌的高风险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是早期筛查肺癌最有效的手段。
02 肠癌
每年一次肛门指检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直肠癌。
没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建议从5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加一次肠镜检查。
[玫瑰]肠癌的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包括:
30~40岁有消化道症状者
有大肠癌病史者
有结肠息肉者
肥胖人群应每年做
03 乳腺癌
40岁以下的女性腺体比较丰富,首先推荐彩超检查;40岁以上的已婚女性可选择做钼靶检查。
04 胃癌
40岁以上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有胃癌家族史或在胃癌高发区居住的人应每年一次胃镜检查。
1 忽略“低概率、低风险”的专项癌症筛查 ❌
千万不要根据自我经验的判断而错过那些看似风险较低的癌症筛查,比如女性的肺癌筛查。
2 放弃“让人难堪”的体检项目 ❌
一些体检项目需要暴露隐私部位或会产生疼痛等不适,很多人会选择放弃肛门指检、妇科检查等检查,这很可能导致大病的漏检。比如肛门指检能初筛出50%~70%的直肠癌。
3 盲目“追捧”肿瘤标志物筛查 ❌
肿瘤标志物成了不少人追捧的体检项目,当体检结果显示出某项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很多人会疑心自己得了癌症。
关于肿瘤标志物,咱们应明白两点:
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的数值不会为零,因为饮酒、炎症等多方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肿瘤标志物数值短时间内的波动升高≠得了肿瘤,但动态的、持续的升高必须引起警惕。
4 体检完就万事大吉 ❌
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而非全部。
很多人在体检后将体检报告束之高阁,讳疾忌医,因而错过了一些疾病最佳的干预时间,实在可惜!
体检后,你需要做的是及时咨询相关专家,并遵医嘱主动进行生活方式管理、膳食管理、运动管理、心理管理等。如须进一步接受治疗,及时就医。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总策划:王岽、董玲
统筹 / 编辑:杨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