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肥胖
胖人在冬天真的不怕冷吗?肥胖的人需要注意什么?
胖人在冬天真的不怕冷吗?肥胖的人需要注意什么?
哎呀,看到这个话题,是不是很多认为自己胖的人都在想,为啥冬天里那些圆润可爱的伙伴们总是穿的比我们少,却依然红光满面笑得灿烂,寒风和寒冷对他们来说,仿佛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过客。而自己穿衣服却是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裹得像个粽子,却还冷得瑟瑟发抖,这到底是为什么呀?难道真的是胖子在冬天不怕冷吗?
首先呀,咱们得澄清一个误区,可不是所有的胖的人都不怕冷
这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看,确实有一些胖的人,他不怕冷。但也有很多胖人他害怕冷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肥胖与健康的小知识,而不再是胖人到底怕不怕冷的问题了。
耐心的看看下面怎么说。
但有些人的胖,是体质虚弱,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虚胖,这一类胖人比较怕冷,是由于体质虚弱,脾胃运化能力弱,肠胃功能差,身体机能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怕冷的情况。
这一类人群在寒冷的冬季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防护的,尽量避免因寒冷诱发一些疾病的的发作,像关节疼痛,脑血管疾病,心脏类疾病。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胖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有哪些需要的注意事项。
首先呢,肥胖的朋友们在寒冷的季节,就是要注意保暖措施要做好,特别是腰部和腿部,也就是一定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不然啦腰椎疼痛,膝盖疼痛,就会找上你。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性,冬天穿裙子,虽然你穿了一件所谓的打底保暖裤,但是打底裤它紧勒在腿部,血液不循环不通畅,是非常感到寒冷的,天气冷了,其实只要我们下半身穿的暖和,就不会感觉冷,说白了就是腿脚暖和,全身就自然暖和了,这是我自身的亲身体会,确实是这样,不信你可以试试。先把腿脚穿暖和,就不会感觉太冷了。
喜欢运动的朋友,在寒冷的冬天,尽量减少或不出去做户外运动,可以在户内多进行运动,避免久坐,可以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像坚果,牛肉,羊肉,多喝热水。
特别是老年人出门呢,一定要做好防滑准备,天气冷,路上容易结冰,避免出现被滑倒。要是一摔倒了,伤筋动骨100天,过个年都过得不愉快,你说是还不是呀。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对肥胖与健康的话题感兴趣,记得点赞关注肥胖还怕冷,是体内阳气不足了,一个方子让你瘦20斤,也不再怕冷
冬天已过半,温度也从初冬的十多度降到了个位数,冷成了人们每天都会说的字眼,可有一类人,即使穿的再厚,还是从骨子里感觉到冷。
而且这类人往往还都是胖子,其实他们胖和怕冷的原因是同一个,那就是阳气不足了,也就是阳虚。
阳气对人体来说,如同太阳于自然界。
一旦阳气不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就会减弱,从而引发气血不足,进而导致肺腑功能下降,尤其是脾胃受损,身体不能得到充足的供给维持体温,就会有畏寒症状。
而脾胃受损带来的不只是体温的难以维持,体内水液运化也会受影响,导致体内水湿停聚,水湿聚而成痰,痰湿阻滞经络,废浊难以排出,堆积在脾胃处,而形成肥胖。
所以阳气不足,在人体外部的表现就是怕冷和体胖。阳虚者也就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乏力、疲劳、精神差。
再加上如今又是严冬,阳虚者的生活会更难过,我最近就接诊了不少阳虚者患者,虽然都是来看减肥的,但我还能一块改善了他们怕冷的症状,让他们过个温暖的冬天。
阳虚、阴虚、气虚等症状和命名都是源于中医,中医对于这些症状自然也有相对应的诊治方式,下面讲一个减肥成功的医案,给大家介绍一下。
患者李女士是10月底找到我的,那时候刚有些降温的征兆,还不是很冷,但是她已经换上了外套,而且脸色比较差,没有血色,自述她长胖已经有一年多了,体重从之前的115斤涨到了现在的145斤,肚子上的赘肉越来越多。
而且最近身体乏力感越来越重,而且很容易疲劳,大便稀溏,起夜小便较多。我观察到她舌头的颜色也淡,另外舌体较胖且边有齿痕。
综合辨证下,确定她是阳虚水泛引起的肥胖,需要增强阳气,调理体质,改善体内的水液代谢。
对于阳虚症,效果和口碑最好的一个方子就是真武汤了,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原方: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芍药。
方子简单只有5味药,作用有三个方面,温补阳气,祛湿散寒,利水渗湿。
附子:大辛大热,是温阳助阳的重要药物。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功能,配合附子可以温阳散寒。
白芍:可以利小便以行水气,同时还能收敛阴液,防止附子燥热伤阴。
茯苓:起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我在此方的基础上添加一定量的黄芪和泽泻,前者可以进一步温补阳气,后者可以增强真武汤的利水效果。
并在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作息上为李女士做了调整,嘱咐她少吃生冷、寒凉食物。同时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经过10天的服药,李女士前来复诊,看她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起夜次数减少了很多,怕冷也有了改善,体重变化较小。于是我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肉桂,有助于消除水肿和减肥。
前两天患者来复诊,气色好了太多了,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是她的畏寒症却是明显没有了,而且可以看出体型也好了很多,她说自己瘦了15斤了,其他不适也都消失了。
我嘱咐她保持良好的习惯,继续服药,再过不久就能恢复到自己理想的体重了。
这前后有50天左右的时间,调理了身体,体重也减掉了15斤,相信只要李女士好好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继续服药,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正常了。
如果你也有肥胖问题,可以联系我,帮你做辨证调理。
什么?天气冷容易变胖
减肥是非常热门的一大话题,尤其是流行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年代,许多人在深秋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发胖了,那么都有哪些原因导致我们在天凉后容易发胖呢?我们又该如何在这时候拒绝肥胖呢?
为什么天冷易发胖?
胃口大开
人们身体内有一个“温度调控器”,把体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外在环境气温降低,体温也会随之改变,为了维持人体温度,身体需要摄入更多的热能,在加上天冷促使胃酸分泌,人们容易胃口大开。
脂肪合成代谢加快
脂肪不易传热,分布在皮下的脂肪具有减少体内热量散失和防止外界辐射热侵入的作用。气温降低,为了维持体内恒温,人体就会本能地储存更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此时,人体脂肪合成代谢速度要比平时快2~4倍,而脂肪分解代谢的速度要低于平时的10%。如此一来,脂肪合成多于脂肪代谢,脂肪囤积进而导致肥胖。
趁热吃更易胖
天气变冷,人们喜欢吃一些热乎乎的食物来驱赶寒意。研究证明食物的温度,尤其是淀粉类食物的温度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着重要的影响。吃热马铃薯后血糖升高幅度要比吃冷的马铃薯血糖升高幅度高50%。也就是说,热的淀粉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更高,转化为葡萄糖速度快,更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越快被消化,饱腹感越微弱。为了达到同样的饱腹感,人们会吃进更多的食物,摄入的热量也就增多。而淀粉食物放凉后,会产生抗性淀粉。抗性淀粉属于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增强人们的饱腹感。
运动减少
温度降低人们的懒根就开始滋生,爱钻进温暖的被窝里。这样一来,运动量变少,消耗的热量自然变少。在热量摄入变多,消耗变少的情况下,剩余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
天黑的早
深秋的时候,天黑的早很多。吃晚饭之后,七八点人们都不出去而习惯呆在床上了。这样的话晚饭后没有很好的消食,这样最容易长胖的了。
甜食食用多
喜欢吃香甜诱人的饼干和巧克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爱好,虽然肚子饱了,但为什么还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大吃起来呢?甜食当中所含的糖分,比米饭或面包中的复合糖质消化速度更快,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吃过不久就会感到饿,如果长期空腹食用将导致恶性循环。再者,糖若在血液中急速地增加,便会大量产生制造脂肪的胰岛素,所以人就会变胖。
吃饭狼吞虎咽
狼吞虎咽地快速吃饭,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胃撑大导致肥胖。人脑传达出“吃饱”的指令,是在用餐开始后20~30分钟,然而在大脑感到没吃饱之前便狼吞虎咽的话,就会造成饮食过量。还有,边看电视边吃饭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吃得过多。有些人靠一天只吃一顿饭减轻体重,虽然一个月或许减掉几公斤之多,但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宵夜
马无夜草不肥,其实人也是一样的,饭后立刻睡觉会导致肥胖。因为夜间肠胃运动量高,吸收营养于体内屯积。有人养成了吃消夜的习惯,不但晚餐充足,而且饭后一口接一口地吃零食,于是乎第二天起床时便没有胃口,早餐不吃,中餐也马马虎虎应付,到了晚上便集中一次吃个够,天长日久变成了“脂肪球”。
穿衣多忽略体型
夏天的时候,粗壮的胳膊漏在外边,你肯定恨不得把这些肉肉都减掉,这样的话也在不时的督促你减肥,可是冬天的时候,穿着厚重的衣物,很容易忽视掉赘肉,即使在不经意间长胖了也不会很容易察觉。
天冷减肥总策略
那么具体该如何度过容易发胖的季节呢?答案其实十分简单,低热量菜单以及运动是关键所在。
一是坚决戒掉甜食、零食和宵夜。
二是养成不在家中囤积零食和甜食的习惯。
三是在月经前期服维生素B6和B12,缓解嗜吃、嗜睡等不适应症状。
四是在情绪低落时适量运动、积极调整。
五是改变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
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把战线拉长,每星期减1公斤以内是正常而健康的。
不过还是要提醒各位:
只要每天坚持活动身体,能量消耗会变得容易。另外若无其事的活动也会消耗掉一些能量,比如: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回家;拖地及擦拭家中的门窗;经常泡泡热水澡或是蒸气浴等。只要对每天的生活用点心,不但能让脂肪无法囤积,更可让你拥有紧实有致的窈窕身材。 将减肥进行到底!
作者:马帅北京朝阳医院 急诊科
审稿人:郭树彬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 医学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
小编: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独家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zgyxkp@163.com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