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膜
保鲜膜到底有没有危害、能不能加热呢?
关于保鲜膜,妈妈们都有很多担心和疑问▼
确实,有时候蒸个蛋羹,为了卖相更好看,会裹一层保鲜膜再上蒸锅。
有时候囤个剩饭剩菜也会用保鲜膜封一下再放进冰箱▼
平时去逛菜市场,很多肉肉和菜菜外边也会包一层保鲜膜▼
保鲜膜的使用场景简直太多了,那到底有没有危害、能不能加热呢?
我们查阅了各种资料、跑断腿走了好几个超市后,准备来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有些可能存在塑化剂
为了让保鲜膜更柔韧更软,有的可能会用到塑化剂。
在高温、油性环境下,塑化剂会从塑料中跑出来,进到食物里。
而常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危害我们以前也和大家讲过,它会影响男宝生殖器发育,容易引起肥胖,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等。
这么讲起来,保鲜膜还敢用呀!
莫慌,并不是所有保鲜膜都有塑化剂,关键看类型。而且,跟使用的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用好保鲜膜,其实好处也不少。还记得今年夏天有个新闻▼
切开的西瓜直接放冰箱,相当于在细菌重灾区裸奔呀!结果老人吃了被各种菌污染的西瓜后发生肠坏死。
试想一下,如果多做一件事——包保鲜膜(或密封在其他容器里),是不是就能阻止病菌到西瓜上,让老人免受此害了呢?
所以啊, 保鲜膜只要用的对,妥妥的利大于弊。
看准类型再下手
有个问题憋了好久:大家是不是以为菜场、熟食店、超市里用来包食物的保鲜膜,还有货架上售卖的保鲜膜,都是一样的呀?
哎,保鲜膜种类复杂着呢!正因如此,不同保鲜膜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也是不同的,不能乱用。
PVC(聚氯乙烯)保鲜膜
最好别用
这算是保鲜膜中的老一辈了,最便宜,但安全性最低。
因为PVC材料柔软度不行,需要使用各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塑化剂,所以这种保鲜膜非常不建议日常使用。
虽然目前正在淘汰这种保鲜膜,但谁知道外面小摊小店里卖的简易包装的熟食蔬菜还有没有继续用着呢。毕竟我们看不到这些保鲜膜的原始包装,无法得知是哪一类材质的。
如果想更安全些,外面买的用保鲜膜包着的肉肉(果蔬不油,相对安全),买回家后尽早把膜揭掉,千万不能直接用来加热!
PE(聚乙烯)保鲜膜(袋)
可装新鲜果蔬、勿装油性食物
一般不许加热
这系列保鲜膜有多种衍生,PE、LDPE(低密度聚乙烯)等,一般不用塑化剂,包一些新鲜果蔬、剩饭剩菜还是可以的,最好不要包装油多的食物。
另外,它们能适应的最高温度在70℃-120℃(具体看包装)。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特别提醒大家,别以为包装上写了“可用于微波炉”,就傻乎乎地放进微波炉加热去了!
像这种能适应的最高温度只有75℃的,即使包装上写可用于微波炉,也不是用来加热的,而是可以在微波炉里解冻。
对于耐热110℃-120℃的保鲜膜,如果要在微波炉里加热的话,得注意温度不能太高,必须控制在低功率或小火档。
不过一定要注意,不要和油脂、糖分高的食物一起加热,一般包装上的使用说明会写明。
PVDC(聚偏二氯乙烯)
PMP(聚甲基戊烯)保鲜膜
可包装油性食物、可微波加热
这两种就是保鲜膜中的尖子生,厨房好帮手(可惜多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我们也是在超市找了很久才找到,网购会更方便些)。
它们耐高温、不怕油。PVDC保鲜膜能耐140℃高温;PMP更厉害,耐热180℃。
所以日常的果蔬、肉类、剩饭剩菜都能包,蒸蒸煮煮微波都能用(但不建议和油多、糖多的食物一起加热)。另外,烤箱的温度往往更高,这两种保鲜膜不能在烤箱里加热。
温馨提示:
1.正规保鲜膜产品上都会有使用说明,买之前一定要看清适用温度、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比如不能和油、高糖的食物一起加热;保鲜膜不要包的太紧,留一个口子等)。
2.如果家里的保鲜膜已经没了包装,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材料的,建议就别冒险去用来加热啦。
最后,为了让大家以后方便查看,我们总结了一个图,快快收藏起来哟!
参考资料:
1.https://www.webmd.com/food-recipes/features/cookware-plastics-shoppers-guide-to-food-safety#1
2.https://www.livestrong.com/article/530191-clear-plastic-wrap-food-safety/
3.http://polymerdatabase.com/Films/Plastic Films2.html
4.https://www.fsai.ie/faqs/cling_film_safety.html
5.《GB 968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
久坐伤脾?其实,三类人群最易脾虚
最近,电视剧《理想之城》正在上映。剧中,“养生达人”徐知平在办公室放了不少中药,有人来他办公室谈事,他都要请他们喝养生茶。对于他的台词“来来,久坐伤脾,喝杯养生茶”,不少网友很感兴趣。“久坐伤脾”,中医有没有这种说法?哪些人容易“伤”?中医怎么破?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徐陆周为大家答疑解惑。
通讯员 冯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中医的“脾”不单单指脾脏
中医的“脾”属于人体五脏之一。《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之间功能不可分割,涵盖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单纯指“脾脏”的概念。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人体脏腑功能以气机运动为主要形式。脾胃位居人体中部,属于中焦,脾气升举而胃气通降。因此,脾胃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作用非常关键。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脾属阳土,胃属阴土。脾在六经中属于太阴,主色为黄,合于肌肉,主管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胃属于后天之本,因此一旦“脾虚”则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出问题,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渡时期。
三类人群容易“脾虚”
一是缺乏运动的人群。电视剧中“久坐伤脾”,这句话出自中医《黄帝内经·素问》的“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久坐伤肉”中的“伤肉”其实伤的是脾。中医的脾主肌肉,运化精微供养肌肉,动能生阳,有助于舒布脾化生的精微,对健脾有利。而久坐者缺乏运动,肌肉失于濡养,脾运化的精微不能舒布,聚而生痰成为脂肪,反过来累及脾。脾气虚,运化不利,痰湿内生,人越来越胖, 而且是虚胖。同时,肌肉消瘦,表现为体脂高,肌量下降。如果体脂不高,只有单纯肌量下降,则表现为越来越瘦。 二是情绪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中医讲“思虑伤脾”,思则气结,气机运动枢纽转化运动不利,导致脾气不能通畅,久则伤及于脾。经常熬夜,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太忙碌,要加班导致的熬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娱乐过度,如玩手机、打游戏等,到睡觉的时候不愿意睡觉,身体无法得到更好的休息,脾脏也无法休息好,这样就容易让脾脏出现问题。
三是过度减肥的人群。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有许多人因为饮食习惯不好,生活中缺乏运动,出现肥胖的情况,都想要减肥,尤其是女性。如果过度减肥,控制饮食过度,过度饥饿,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这样就会导致脾本身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而容易出现脾虚。
如何养脾
1.应用食疗可养护“后天之本”
不吃生冷过度,不饥饱失调,饮食规律,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应用食疗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
①食补:山药薏米芡实粥。
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顾收敛;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益胃,补中有清,祛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有收敛固脱之能。
②养脾食物:
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马铃薯、芋头、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菜。
2.运动养脾
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极拳、八段锦,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对脾胃养生保健有益,提倡饭后散步缓行,有助脾胃消化,从而达到“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
3.情绪养脾
饮食进餐时心情舒畅,不带着情绪进餐。平时管控情绪,少计较得失,多养德助人,收获快乐,紧张时听听音乐,有一份自己的喜爱,从中获得乐趣能有助于养脾。
4.药物调理
中医强调整体观,脾虚要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理法方药,进行调理。
来源: 扬子晚报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