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与基因的关系(肥胖基因会遗传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搜狐科学|人类为啥越来越胖?科学家建议查查遗传基因

文 / 管颜青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吃得都差不多,为什么胖的总是你!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人类几十年来越来越胖的秘密。研究人员认为,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不仅具有超重风险,他们的基因还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更高的体重指数(BMI)。

在过去的50年里,肥胖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达到流行程度。相关数据显示,1975年—2014年期间,成年男性肥胖率(BMI≥30 千克/平方米)从3.2%上升到10.8%,成年女性从6.4%上升到14.9%。

以往的研究表明,尽管肥胖的原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但遗传差异可能会使一些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胖,但影响程度尚不清楚。

为了进一步探究遗传易感性对肥胖的影响,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8959名年龄在13岁—80岁之间的参与者数据,所有的参加者在1963年至2008年期间多次测量了身高和体重等指标。其中,共有67305人的数据被纳入遗传易感性和BMI之间的关联分析。

在排除潜在的影响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参与者的BMI明显上升。与年长的出生群体相比,1970年后的出生群体在成年后早期的BMI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还将参与者根据肥胖遗传基因影响和出生年份的不同进行了分组比较,所有年龄组的BMI均受到遗传倾向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时35岁的参与者之间,受遗传倾向影响最大的参与者和受遗传倾向影响程度小的参与者的BMI仅相差1.20千克/平方米。而到了2000年,这一差距达到了2.09千克/平方米。

“这可以归因于基因-肥胖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表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无论男女,挪威人的BMI都大幅上升,而这种现象在具有肥胖倾向的人群中更加明显。因此,这项研究证实了遗传易感性人群更可能具有肥胖风险。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由于遗传易感人群和非易感人群的BMI都有所上升,这也意味着环境仍然是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

这样看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外,你还得查查自己有没有肥胖基因在作怪。只有全面了解自己,才能让减肥之路走得更长远。

参考资料

1. The BMJ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genes on body mass index during the obesity epidemic: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the HUNT Study

https://www.bmj.com/content/366/bmj.l4067

2. Medical Xpress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body weight since 1960s due to interplay between genes and environment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7-substantial-body-weight-1960s-due.html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是胖是瘦,基因注定?

“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瞧三公斤。”佳节将至,身材问题让不少人“欲语泪先流 ”。常常有人抱怨,胖子喝水都胖,瘦子狂吃不胖,这不公平!目前看来,这话可能真有一些道理。

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瘦子“狂吃不胖”更有可能因为他们遗传了一组“幸运”基因,而胖子更有可能拥有一组与肥胖有关的基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与英国医疗机构合作收集三组人群的DNA样本,并进行对比分析。第一组是1622名身高体重指数(BMI)低于18的瘦子,第二组是1985名重度肥胖者,第三组是10433名体重正常的人。同时,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也进行了仔细调查,包括饮食是否失调等等。

众所周知,基因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上的片段,而DNA双链螺旋结构由4种化学碱基组成,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其中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有遗传学研究证实,基因与人类生命的各种特征都有密切关系,会对头发颜色、瞳孔颜色等人体构造产生微妙甚至巨大影响。

为了了解基因对个人体重的影响,研究人员此次将不同基因变异的影响加起来,并计算出遗传风险得分。“正如预期的那样,我们发现肥胖者的遗传风险得分比正常体重的人更高,这就增加了他们超重的风险。”维康桑格研究所的巴罗佐解释道。研究人员还发现,瘦子的遗传风险得分要低得多。

来自剑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萨达夫·法鲁奇教授呼吁人们不要对体重问题太过苛刻。就在瘦子“狂吃不胖”的同时 ,一些胖子却被贴上懒惰和缺乏意志力的标签。法鲁奇说,这项研究首次表明,瘦子之所以苗条,并不是因为他们“人品”更高,而是因为他们体内增加超重概率的基因负担较轻。“对一个人的体重做出判断和评价很容易,但科学表明事情要复杂得多。我们对体重的控制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

伦敦国王学院的营养学名誉教授汤姆·桑德斯教授在评论这项研究时表示:“这是一项重要的、经过良好管理的研究,证实了早期肥胖往往是由基因决定的,以及瘦子的基因和普通人不同。”但桑德斯也补充说,大多数成年人肥胖与生活环境有关,包括久坐,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

先前也有研究发现,人体内有多个基因与体重有关,这些基因有的影响胃口,有的控制人体储存脂肪的能力。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曾有美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对肥胖的影响,指出父母对孩子的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也有观点认为,肥胖是基因、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脂肪“过度储存”。同样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蒂姆·斯佩克特教授表示,在大多数国家,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群保持苗条。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有关,但生活方式差异或肠道微生物等其他因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称,下一步旨在精确定位与健康苗条有关的基因。就在肥胖问题日益高发之际,研究人员的长期目标是确定相关研究能否帮助制定新的减肥策略。其实,肥胖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也是一个健康问题,可能引起一系列慢性疾病。健康专家指出,尽管胖瘦看似命中注定,可不要把基因当做偷懒的借口!无论你的体型或基因构成如何,适度运动和良好饮食这一古老建议仍然有效。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减不了肥是基因作祟?专家:人体胖瘦取决于多种因素

减不了肥是基因作祟?专家说出真相

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长假过后,不少人都为体重增加而烦恼。最近,英国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体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明明没有胡吃海喝却依然减不了肥是否可以归结于基因作祟?

“肥胖现象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人的胖瘦取决于遗传、环境、心理、运动等因素。”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农业部驻塔福茨大学人类老年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沈立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研究并未发现颠覆性机制

此次,英国剑桥大学与桑格研究所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瘦人在保持苗条体型方面具有遗传优势。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分析了1.4万名志愿者的基因信息,试图寻找肥瘦背后的基因奥秘。与很多重点关注肥胖人群的研究不同,这项研究将偏瘦人群也考虑在内。参与基因分析的志愿者中,1622人是体型偏瘦的健康人,1985人严重肥胖,其余大约1万人体重正常。

研究人员说,他们此次不仅找到了一些已知的肥胖相关基因,还发现了一些新的严重肥胖相关基因和健康瘦体型相关基因。综合这些基因的作用,他们开发出了一套关于胖瘦遗传风险的评分体系,结果发现,偏瘦人群的评分普遍较低,而肥胖人群的评分较高。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剑桥大学教授萨达芙·法鲁基说,此项结果首次表明,健康的瘦人之所以较瘦,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而是他们没有那么多增加肥胖风险的基因负担。

法鲁基说:“人们很容易匆忙做出判断,去批评那些身体超重的人。但科学表明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对自身体重的控制能力可能比我们认为的小。”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在偏瘦人群中较为常见。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可能有助找到保持苗条体型的新方法。

“这篇文章是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增加了从体瘦方面获得的关于肥胖的关联性信息,可能会带来新的解决方向,但还没有带来机制方面的新知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从生物化学上的胖瘦机制的角度,对人群中肥胖和体瘦两种极端情形做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除了表明已发现的一些肥胖相关基因外,还有来自体瘦方面的信息,这就增加了对人类体重调节遗传结构更细微的理解,并也可能为识别潜在的抗肥胖目标提供信息。”姜韬说。

这项研究并没有对已有的关于瘦身的基本道理和实践活动有所颠覆。

“因为肥胖和体瘦的机制没有出现新机制,依然是脂肪的摄取—消耗—积累的基本框架。”姜韬说。

肥胖是复杂的慢性疾病

胖瘦真的由基因决定吗?“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基因是一个方面,同时,与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重要关系;人体内微生物也参与这个过程,很多独立因素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不能单说是基因问题。”姜韬说。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的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是复杂的慢性疾病。据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发布数据,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其中男性4320万,女性4640万,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沈立荣说。

他介绍,目前研究已经发现的与亚洲人肥胖相关的基因大概有110多个。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携带这样的肥胖基因,只是由于携带肥胖基因数量不同,导致每个人患肥胖的风险不同。但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与生活方式、饮食密切相关,控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和心理、运动,是调控肥胖基因的有效途径。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是能够控制遗传因素带来的风险。

无节制饮食会增加风险

无节制的饮食方式是不是真的会对肥胖造成影响?

“无节制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长期保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还会增加其他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体携带有较多的肥胖基因,不健康的饮食还会加剧体重的增长。”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黄涛接受采访时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节食首先是控制脂肪的摄入,而蛋白质和糖并不直接导致肥胖。我们不易获得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因此多吃肉也会增加体重。”姜韬说。

在控制体重方面,有家族遗传肥胖问题的群体,是不是需要放弃少吃就能变瘦的途径?

“有家族肥胖史或者携带肥胖基因较多的群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因此,虽然人体携带肥胖基因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来抵消遗传带来的肥胖风险。”黄涛说。

“遗传因素决定胖瘦的基本趋势和潜力,但后天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依然是有效的。关于肥胖发生的最新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脂肪,直接导致人的脂肪增加。这就比过去单纯的控制饮食热量更加准确了。”姜韬指出。

有没有科学的瘦身方式

“对于普通单纯性肥胖的人群,饮食均衡、限制能量的摄入,如控制膳食总量,特别是限制脂肪、糖分摄入,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多运动和保持一定强度运动,尤其要避免经常性社交聚餐、喝酒、抽烟、过量饮食,大量吃甜食、油炸食品作为缓解焦虑的方法,可能是比较健康的减肥方式;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肥胖者,应该遵从医生的指导科学减肥。”黄涛表示。

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会让遗传风险较高的人减重效果更好。姜韬认为,“在瘦身实践中,首先是要严格控制摄入脂肪量,然后是保障基本蛋白质和营养素的摄入,防止体质变弱,同时量力而行的开展高运动量的活动。”

沈立荣建议,应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坚持日常身体锻炼之外,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少吃肥肉。每天摄入糖分不超过50克,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白开水和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