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是万病之源(肥胖是万病之源还是百病之源)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专家谈“万病之源”:肥胖不是个人事 树立正确“体重观”

“肥胖是‘万病之源’。”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指出,公众应当意识到肥胖不仅为个人健康带来风险,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应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中国的超重、肥胖人群规模有多大?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半数的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这与孟化提到的数据相一致:“2020年,我国16.4%的成人属于肥胖,超重人群为34.3%,加起来是50.7%。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65.3%。”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肥胖是一种复杂慢性病,会提高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影响骨骼与生殖健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也相关。正因如此,孟化称肥胖为“万病之源”。

肥胖、超重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不断为人所知。但有观点认为,肥胖仅是个人的事,无关他人与社会。网络上也有调侃的说法:“我胖我有理,没吃你家米。”一方面,大众不应歧视肥胖人群;另一方面,也需充分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

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如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超重、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孟化指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方面,缩小肥胖群体规模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从而减轻相关用药、治疗给医保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没有肥胖的干扰,居民寿命尤其是健康寿命得以延长,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在中国国家层面,肥胖问题已得到重视。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了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建议,为体重控制提供指导。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本月中旬一场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将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为期3年。

孟化介绍说,解决肥胖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是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于有减重意愿的人,营养科医生会指导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康复科医生开具运动处方,明确通过运动方式能够解决哪些与肥胖相关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便是医疗层面。治疗肥胖可以参照“鸡尾酒疗法”的理念,将口服药物、中医药干预等多种方法排列组合,达到患者最易接受、创伤最小、获益最大的目的。如果相关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医生则会考虑采取内镜手术等微创或有创手术,降低肥胖对患者寿命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版本的肥胖食养指南也于近期发布。中国官方指出,要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作为工作的重点,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解决突出问题。预防“小胖墩”是中国各层级教育、体育、卫健等部门长期关注、持续发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一书的编委会成员,孟化指出,除了遗传基因等因素,家庭“小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超重、肥胖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家庭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肥胖控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孟化说,“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让老百姓能够更健康。”(记者李纯)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胖!万病之源!!!

小时候我们总说孩子胖乎乎的好可爱,然而一项研究却发现:

中青年时体重每增加10斤

中老年时

糖尿病风险增加30%

高血压风险增加14%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8%

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

不吸烟者死亡率风险增加5%

肥胖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许多问题!

心脏:脂肪堆积→衰竭→死亡

肥胖,可能导致脂肪长期堆积,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心脏会被一层厚厚的白色脂肪包裹,会影响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和养分的能力,最后可能逐渐衰竭而死。

据统计,肥胖者并发脑栓塞与心衰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几率比正常体重者多2倍。

肝脏:脂肪肝→肝炎→肝癌→死亡

肥胖的人肝脏老化非常明显。平均而言,身高体重指数每增加10,肝脏的“年龄”就会增加3.3年。

而且,脂肪肝几乎是和胖人如影随形,部分肝癌患者经历了由肥胖发展为脂肪肝炎,由脂肪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以及肝癌。

肾脏:肾小球“三高”→肾病

肥胖会直接增加肾脏负担,使肾小球长期处于“三高”状态(即: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这种“三高”状态可导致内皮细胞、足细胞及系膜细胞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导致蛋白超滤,引起肾病。

骨关节:关节压力大→骨关节炎

不断增加的体重给骨关节造成巨大的负担,加快了关节软骨的蜕变和丢失,并刺激骨刺的形成,导致骨性关节炎发生。

肺:肺功能差→呼吸暂停、慢肺阻

过多脂肪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损害肺脏。法国一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腹部肥胖者肺功能损害几率高两倍,慢阻肺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更高。比如,我们熟知的,胖人更容易打呼噜。

血管:堵塞→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心梗

人一旦体重超标,体内脂肪出现堆积,血管就会像管道一样生锈结块,进而发生堵塞,血流不畅了,高血压就来了,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就会明显增高。

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个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大脑:智力下降→老年痴呆

瑞典一项为期24年的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女性肥胖可能导致智力降低,还可引发老年妇女的痴呆症。

胰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并发症→死亡

肥胖的人几乎都合并有胰岛素抵抗。许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者。

由于体型的肥胖,胰岛素搬运血糖的工作量也加大。普通人一餐5个单位胰岛素能解决的事,到了肥胖者这,可能就必须10个单位胰岛素才行。就这样,由于胰岛β细胞长时间超负荷功能,容易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出现永久性高血糖,即发生2型糖尿病。

卵巢:月经不调→不孕不育

女性超重会影响其排卵期、受孕能力及胎儿早期发育,并且孕前女性如果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容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使卵泡不易成熟,影响正常排卵,造成不孕。

弟弟过百岁生日,102岁姐姐送红包上门,网友:实名羡慕!

水果能不能饭后吃?吃水果的8个真相

立即停播!

来源:健康时报(ID:jksb2013)

监制:周年钧

编辑:陈子夏、徐祥达

实习:杨瑾、岳圆

看完赶紧减肥去吧!!!

专家谈“万病之源”:肥胖不是个人事 树立正确“体重观”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 李纯)“肥胖是‘万病之源’。”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指出,公众应当意识到肥胖不仅为个人健康带来风险,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应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中国的超重、肥胖人群规模有多大?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超过半数的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这与孟化提到的数据相一致:“2020年,我国16.4%的成人属于肥胖,超重人群为34.3%,加起来是50.7%。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65.3%。”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肥胖是一种复杂慢性病,会提高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影响骨骼与生殖健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也相关。正因如此,孟化称肥胖为“万病之源”。

肥胖、超重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不断为人所知。但有观点认为,肥胖仅是个人的事,无关他人与社会。网络上也有调侃的说法:“我胖我有理,没吃你家米。”一方面,大众不应歧视肥胖人群;另一方面,也需充分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

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如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超重、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孟化指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方面,缩小肥胖群体规模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从而减轻相关用药、治疗给医保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没有肥胖的干扰,居民寿命尤其是健康寿命得以延长,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在中国国家层面,肥胖问题已得到重视。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了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建议,为体重控制提供指导。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本月中旬一场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将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为期3年。

孟化介绍说,解决肥胖问题的第一个层面是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于有减重意愿的人,营养科医生会指导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康复科医生开具运动处方,明确通过运动方式能够解决哪些与肥胖相关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便是医疗层面。治疗肥胖可以参照“鸡尾酒疗法”的理念,将口服药物、中医药干预等多种方法排列组合,达到患者最易接受、创伤最小、获益最大的目的。如果相关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医生则会考虑采取内镜手术等微创或有创手术,降低肥胖对患者寿命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版本的肥胖食养指南也于近期发布。中国官方指出,要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作为工作的重点,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解决突出问题。预防“小胖墩”是中国各层级教育、体育、卫健等部门长期关注、持续发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一书的编委会成员,孟化指出,除了遗传基因等因素,家庭“小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超重、肥胖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家庭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体重观”。

“肥胖控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孟化说,“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让老百姓能够更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