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掉肥胖(吃出来的肥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英国520斤女子将冰箱放床头边,一伸手就吃,终因过度肥胖而去世

布兰达·弗拉纳根·戴维斯,一位因过度肥胖去世的英国女子。布兰达最重时520斤,最长时5年不出门。当她在世时,每天不是吃就是睡。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说她贪吃贪睡,因为她“生病”了。

布兰达忍受不了食物的诱惑,饿得非常快,以至于每天吃掉相当于正常人四五倍的食物。

家里有一大堆零食,丈夫上班时,她就拿出零食品尝。

为了方便,布兰达将冰箱放床头边,只要手一伸就有吃的。

她自责不已,多次减肥失败,医生也束手无策。

2010年,布兰达认识了65岁的罗尼·戴维斯。两人在一起过了几年,直到布兰达去世。

布兰达死于因过度肥胖引发的病变。她走完了短暂一生,是值得让人同情的。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运动不足、爱吃零食……英国人成“西欧第一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7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近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人的肥胖比例已经在西欧国家中排名第一。报道同时还对英国成为“西欧第一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运动不足、爱吃零食以及果蔬摄入不足等是主要原因。

资料图:肥胖者。

英国成“西欧第一胖”

64%成年人体重超标

据报道,目前,英国的成年人中,有64%体重超标,即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这其中28%的人BMI指数高于30,属于肥胖。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英国在该组织的体重排名为第10位,在西欧则排名第一。

报道指出,英国人近年来越来越胖。20世纪90年代,英国肥胖症的比例为14%,但今天,这一比例正好增长了两倍,其中超级肥胖(BMI在35以上)的比例已超10%。

报道称,肥胖无疑会给医疗体系、经济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英国为例,据估计,英国国民保健系统(NHS)2014年至2015年期间,花在与肥胖相关疾病上的开支就高达61亿英镑,这比警察、消防与司法系统加在一起的支出还要多。

资料图:英国名小吃炸鱼薯条。

英国肥胖率为何更高?

运动不足,爱吃零食

同处欧洲的意大利(46%)、瑞士(42%)以及荷兰(47%)的肥胖率要远低于英国,这是为何?报道称,OECD的资深健康经济学家切奇尼表示,这与英国人的饮食有很大关系。

切奇尼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吃健康饮食的英国人还不到三分之一,同时,英国人喜欢含糖饮料显然是问题之一。

报道援引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称,2020年英国人均消耗的含糖碳酸饮料为78升,相比之下,荷兰为61升、瑞士58升,而意大利仅34升。

同时,全球肥胖联合会的统计数字显示,英国人更爱吃零食。例如,2016年英国人每月平均吃掉700克零食,虽然比爱尔兰少(770克),但却比荷兰(625克)以及意大利(192克)多得多。

与此同时,英国人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也相对较少。据调查,2020年,英国人均果蔬摄入量是101公斤。而意大利则为160公斤,瑞士108公斤、荷兰113公斤。

此外,英国人的活动量也不够,据全球肥胖联合会的统计,36%的英国人运动量不足。

切奇尼指出,这一情况还不仅限于英国成年人,与西欧国家儿童比较,英国儿童的活动量也比较低。他在报告中说,英国5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有31%体重超重或是肥胖,高于其它OECD国家和G20国家的平均水平。

资料图:英国一年一度的端煎饼赛跑比赛。

当局将推行一系列政策促减肥

专家:多吃果蔬,少喝含糖饮料

由于肥胖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如何减重已成为一个涉及政府政策与民众生活的重要问题。

英国卫生部门此前表示,政府议程中包含解决儿童肥胖问题,例如将禁止晚上9点之前播放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品的广告,并已就这些食品的在线广告全面限制问题进行了咨询。

从2022年4月起,英国还将限制零售商对非健康食品和饮料的促销;英格兰学校将在2020-2021学年获得3.2亿英镑的体育、运动补贴经费。

此外,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运动与肥胖学教授盖特利表示,英国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及具有长远目光来减少肥胖率,包括解决与用餐时间有关的“深层”文化问题、以及多吃果蔬和减少对含糖饮料的需求等。

俄罗斯一女子猝死家中,遗体被巨型猫吃掉!吃她的猫是什么来头?

俄罗斯一位独居女子被其养的20只缅因猫“咬死”?

这位俄罗斯女子是一家公司的女老板,公司的员工发现他们的老板已经很久没来上班了,而且消息全无。于是公司的员工们在商量过后决定去当地警局报警。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刻开始搜寻女老板的踪迹,终于在这位女主人的家中寻找到了她的尸体。警方一开门便看到了几只在门口摇着尾巴看着他们的缅因猫,它们体型巨大,有的身长甚至达120cm。

缅因猫

主人失踪,猫咪却还活蹦乱跳?

警方继续搜寻屋内的蛛丝马迹,在家中一处角落的地板上,发现几只猫正在撕咬着什么,警方凑近一看,几只缅因猫正在撕咬着这位女主人的身体!

她的一部分身体已经缺失,显然这些猫已经将她作为自己的“美食”有一段时间了。经过警方的化验,确认女士的死亡时间为两周前,死亡的原因是猝死;

之所以成为猫咪们的食物,专家判断应该是猫咪在主人去世后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过于饥饿,导致它们把女主人的尸体当成了自己的“盘中餐”。猫咪在食用女主人的尸体时,显然已经没办法意识到这是它们的女主人了。

这些体型巨大“吃人”的猫是什么来头?

缅因猫因原产于美国缅因州而得名,是北美自然产生的第一个长毛猫品种,约于18世纪中叶形成较稳定品种。它们大多体型强壮,毛较长且厚,是猫类中较为典型的大体型品种。这种猫有其特有的繁殖计划,养宠人需要非常准确的知道缅因猫发情的症状,去寻找与它发情周期相同的异性猫进行配对。

有些猫较早进入发情期,但如果它们比配偶年龄小,则产出的幼猫身体不好,很容易中止或产生死产。因此,缅因猫年龄若不满一周岁,则不建议交配。如此严格的繁殖方式使它们变得体魄健壮;它的一身长毛尤其适合生活于隆冬及不同的季节。

它们除了和普通的猫在体型上有一些区别外,也无其它异常之处;缅因猫的性情非常温顺,对人亲近,这也因此让它们成为了众多“养猫爱好者”的首选。

但如果你想养一只缅因猫,除非你的口袋比较富裕,不然你与它可谓是“无缘”了;这种猫不仅售价昂贵,且因为它的体型巨大,它的食量也比普通的猫要高出许多。所以如果主人的收入较为一般的话,那是承担不起缅因猫的日常生活开销的。

猫喜欢吃尸体?

对于猫咪“吃人”这一点,许多科学家为了一探究竟,都曾做过一些实验。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人体在自然环境中如何分解”的实验,为了观察实验数据,在户外,科学家专门搭建了一个实验基地,这里发生的一切,都被四周的监控设备一一记录。

有一天,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头野猫闯进了实验基地,当时这只野猫正在对实验用的尸体进行啃食。

后来有多只野猫也闯进了实验基地,在未来一个月的实验中,它们多次前来啃食实验用的尸体,且只对尸体的局部较为感兴趣。

科学家表示,在自然界中,虽然有很多动物是食腐肉的,不过猫却并不是其中之一,而且在整个猫科动物之中,都鲜少有食腐肉的情况发生,但如果存在食物极其短缺的情况下,猫是会把“腐肉”作为食物的。

FIRS(美国法医调查研究站)研究站也曾使用摄像机观察到两只野生猫反复啃咬捐献者的尸体,为避免大型肉食动物进入,尸体被放置在一个围栏区域内,第一只猫连续35天几乎每晚都来现场吃同一具尸体,主要吃左上臂和胸部的皮肤和脂肪层,第二只猫在十几个夜晚反复地吃另一具尸体的左臂,与第一只猫不同的是,它咬穿了捐献者尸体的皮肤和脂肪,开始吃尸体的肌肉。虽然野生家猫可以吃其他尸体,但它们竟然喜欢吃同一具尸体,同时,它们对啃骨头并不感兴趣。

科学家分析,猫是会把人类的尸体作为食物的,甚至有的饥饿过度的狗也会有食腐肉的现象发生。而猫之所以会吃人的尸体,也是因为它们找不到充足的食物,就拿我们一开始举的例子来说,当女主人过世之后,没有人给它们喂食。于是迫于生存环境的影响,猫咪只能选择吃人的尸体。

人类是否还能够与猫和谐共处?

看到这里,很多想养宠物或者家中有宠物的人不免产生了一些担忧,自家的猫会不会哪天太饿了就开始啃食自己的手指头,最后把自己咬伤呢?

电影《人体雕像》中就曾出现过一个片段,片中的主人公因其千斤重肥胖的身躯生活无法自理也不能动弹,他只能待在椅子上依仗着儿子替自己解决吃喝拉撒的问题;男主人公曾是一名大胃王的冠军获得者,但是儿子从出生时就瘦弱的身躯并没依照他的愿望来继承他的衣钵。

为了继续自己的“事业梦”,他只好养了几只猫,并让儿子每天给猫咪喂脂肪含量较高的十几斤食物,幻想着,即使儿子不能够成为大胃王,那他也可以养几只猫将它们培养为“猫界的大胃王”。因为儿子没办法继承自己的事业,父亲长期对着瘦弱的儿子一顿抱怨,儿子终于在某一天爆发了,和父亲大吵一架之后离家出走;最后生活无法自理的父亲和饥肠辘辘无人喂养的猫群待在一个空间里的结果就是:猫咪将这个巨大且肥胖的“食物”给吃了!

电影虽为虚构的,但却也体现出了一些真实的科学依据,猫咪如果长期食用腐肉、内脏或者高油脂的食物,会让猫咪对于此种同类食物产生“食欲”!

因此,主人们在喂养猫咪时要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大家在日常和宠物玩耍中不要养成让宠物可以随意啃咬主人的习惯;其次,在喂食猫咪时,可以喂食猫罐头和猫粮,尽量不要喂食脂肪含量高的肉类,肝脏类的食物和腥味较重的鱼,虽然它们真的很喜欢那个味道。

关于养猫是否安全,人类是否还能够与猫咪和谐共处?虽然之前提到的内容都十分“惊心动魄”,但其实各位宠主们这类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不然猫咪也不会成为众多家庭养宠的首选之一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猫咪并不是真的想要“吃掉你”,它们只是因为受到肚子里的“馋虫”的驱使不得不找一些食物来填饱肚子罢了。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文明养宠、正确喂食才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唯一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