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北大医院肥胖科(北大第一医院减肥科)

极目新闻 0
文章目录:

北大有门“神奇课”!上课的学生最多减重30斤,超重或肥胖才能参加

北大有门“神奇课”!上课的学生最多减重30斤,超重或肥胖才能参加。

北大有门“神奇课”!要求:必须超重或肥胖…………

在北大

有一门神奇的课程

让选课成功的学生

三分之一减重5%以上

半数腰围降低5公分以上

“神奇课”主讲教师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助理教授张晓圆

想要“抢”到这门课

还需符合一个特殊要求

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

也就是说

只有确属超重或肥胖的

北大学子才能选课

这可不是一门简单的“减肥课”

它的全称是

《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

课程简介就透着科学严谨的味道——

针对超重或肥胖及体质测试成绩不达标的同学,打造专业教学团队,进行膳食营养与运动健身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授。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包括减肥原理、合理膳食与减脂饮食、科学健身与运动处方等。运动训练部分由不同专项的老师针对体质测试的各个项目进行指导,包括长跑、短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跳远、坐位体前屈,实践应用包括制定个性化减肥方案、运动与饮食打卡、减肥和体质监测与评估等,旨在使学生树立健康生活观念,掌握科学减肥的方法,养成规律运动、合理膳食的习惯,改善超重或肥胖学生的身体成分,提升体能,提高体质测试成绩。

理论讲授6学时

运动训练14学时

实践讨论10学时——

课时安排看起来

更是“干货满满”、操作性强

“这门课程是我一直想做的主题

超重和肥胖大学生的

运动与营养干预”

《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

主讲教师是北京大学

体育教研部助理教授张晓圆

张老师的研究方向就是

运动、营养与健康促进

她也一直在做

超重和肥胖人群相关的研究

张晓圆老师授课现场

作为北大的青年教师,张老师发现“从数据上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大约70~80%体质测试不合格的同学都有超重或肥胖的情况,继而影响多项体质健康成绩,对于这部分同学,运动与饮食的联合干预才是最有效的”

同学们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锻炼

而另一方面,“我开这门课也是想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我们选课的要求是BMI>25,只要体重或体脂在正常范围内,就属于正常的身材,这部分同学是不需要减重的”,张老师也希望通过这个有些特别又非常明确的选课要求,呼吁那些不需要减重的同学正确看待自己的身材。

如愿选中的同学,经过系统地学习营养知识,科学地安排运动和饮食,各有收获,减重最多的学生一共减了15公斤。

速度训练课题

柔韧性训练课题

每个学期的最后一堂课

张老师会安排同学们

分享自己的成果

交流经验与心得

“整个人都轻盈了许多”

“开始跑步只能跑十几分钟

现在可以跑半个多小时”

“情绪改善了很多

睡眠改善了很多”

“通过课程接触并喜欢上攀岩”

“找到了一起锻炼的‘运动搭子’

一起健康饮食的‘吃饭搭子’”

……

小组合作开展饮食监督打卡

有同学在选课后喜欢上攀岩

这门科学又“神奇”的课程

受到网友们狠狠羡慕

↓↓↓

“求网课”“求旁听”

“求跨校选课”

“隔壁清华的能选课吗?”

“选课要求本人已经达到

求线上课程”

“强烈建议本门课

面向全社会开放!”

还有网友开玩笑说

“我瘦不下来,是因为没有去北大”

新华每日电讯,综合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网友评论等

来源: 新闻坊

对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多学科融合促进肥胖的标准诊疗、规范诊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闫硕 北京报道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且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肥胖症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严重影响国人健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然而,严格来讲,我国对于肥胖的诊疗从全国层面看还处于空白阶段。仅少数大的三甲医院有诊疗肥胖的专业团队,少数医院有通过减重手术诊疗肥胖的模式,全国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由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建立起来的肥胖诊疗体系。换言之,我国对肥胖的诊疗还没有完成由点到面的转变。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强肥胖症的规范化诊疗,助力提升全人群的健康体重水平,3月1日,“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在北京召开。借此契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不仅是体重的问题,还涉及到相关的并发症,这就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解决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

“目前,对于没有专门开设体重管理(减重)门诊的医院,患者可能会优先选择内分泌科等临床科室,由内分泌科进行基本评估之后转入其他科室。这其实是一种自由转诊的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们所倡导的多学科融合模式可以形成无缝连接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体重问题,更是整体的健康问题。”纪立农教授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肥胖问题的聚焦,药物和手术等临床手段不断革新,为肥胖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体重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肥胖诊疗是医学问题

近几年,减重药物的开发有了很大进步。这些药物都通过前期的临床研究验证安全有效并成功上市,在临床实践中也看到了很好的减重效果。一些药物上市后还开展了长期的心血管保护研究及安全性研究。

2023年,“减肥神药”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成功出圈,成为糖尿病以及减重市场的“当红炸子鸡”。“GLP-1受体激动剂因为减重效果明显优于既往减重药物,并且研究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在糖尿病人群,包括肥胖人群中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所以很多患者都会主动到医院寻求这种药物治疗,同时,临床医生也很愿意使用这类药物帮助适合应用的患者改善体重。”纪立农教授说。

GLP-1受体激动剂已然成为医药市场的“宠儿”,预计2030年全球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而从国内市场看,2022年司美格鲁肽占据中国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超40%的市场份额。随着更多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上市,预计2030年中国该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将超600亿元。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众多药企争相加码布局。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100款GLP-1受体激动剂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国内药企布局减肥适应症的产品也已经超过20个。

“不过,目前国内只有两个GLP-1受体激动剂得到批准用于体重管理。大部分GLP-1受体激动剂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但是还没有获得减重的适应症。”纪立农教授表示,也就是说,官方批准的适应症是用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但有更多的肥胖患者有减重需求。对此,一些医院也会通过超适应症用药的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后,为需要且合适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

以司美格鲁肽为例,目前国家批准1毫克的司美格鲁肽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适应症,但是临床医生也会在获得医院批准的情况下,通过超适应症的途径,将1毫克甚至更高剂量的司美格鲁肽用于肥胖患者的减重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有很多消费者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去购买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对此,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诊疗包括对减重适应症的确定是一个医学问题,其中不仅包括疗效的问题,还有安全性的问题,必须在医疗机构开展。比如,一些患者在使用了GLP-1受体激动剂之后,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胃肠道的不良反应,需要规范化处理;一些患者需要减重手术,整个手术中的管理都是医学问题。

“所以我们希望任何有减重需求,特别是需要通过医学减重管理体重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咨询和评估,开展正规的减重治疗。”纪立农教授指出,预计今年可能有减重效果更强,专门用于减重的药物在中国获批。比如替尔泊肽、2.4毫克的司美格鲁肽,以及国内的玛仕度肽等。

多方携手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

由于肥胖患者会有很多肥胖相关并发症,因此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患者通常有不同的病程、不同的肥胖程度,不同的合并症,所以大多需要多学科共同治疗,接受长期甚至终身管理。

2021年,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的倡导下多学科专家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肥胖大会。通过学术探讨与学科交叉,推动肥胖领域临床实践、学术研究、专业教育、疾病防治。

依托两届中国肥胖大会的成果,减重与代谢外科、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内科、代谢生物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肥胖相关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媒体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肥胖联盟,这是中国肥胖防治工作的重要平台。

据纪立农教授介绍,中国肥胖联盟的使命就是通过多学科的联合和社会广泛参与,开展肥胖的“防”和“治”。其中肥胖的“防”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在公众层面,通过大众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培养,预防肥胖和控制体重。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相互合作和融合,促进肥胖的标准诊疗或规范诊疗,让真正需要通过医学手段减重改善健康的肥胖患者,得到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最终改善他们的健康。

中国肥胖联盟所推动的肥胖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定制精准的减重方案,科学规范地使用手术、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这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化诊疗模式,通常能收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从患者层面来看,“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不能长期坚持的。这就使得前期的治疗半途而废。”纪立农教授表示,很多人的减重动机是单纯体重的改变和体型的改变,这样动机驱使下的减重往往不长久。因为他们在获得一定减重成效之后,很多人会停药,如果生活习惯又没有明显的改善,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反弹。

在纪立农教授看来,减重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总体是促进身体的健康,而非仅仅是对于形体的改善和体重本身的改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