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但肌肉多(肥胖的肌肉)
来看看传说中的肌肉型肥胖?
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肌肉型肥胖的时候,我心里一惊。我顿时觉得自己很“low”,竟然对这种身材一点概念都没有,我无法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样子。难道是这样?
我请教了一些广场上健身的老大爷,终于弄明白了传说中“肌肉型肥胖”,就是看着身材胖胖哒,但是肌肉含量又很高。老大爷们能够信手解释这样的名词,想象力确实丰富!
这样的身材有没有问题?
不一定,关键还是看比例!
确实存在身体肌肉发达,但是脂肪含量仍然很高的身材,比如力量举运动员、部分大级别拳击手、铁饼运动员等等。
储备必要的脂肪对于人体是一种保护,也是增加体重和力量,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
过分身体追求低脂肪比例,除了好看以外并没有什么鬼用,虽然我知道好看很有用。(这个脸我自己来打)
脂肪是参与到身体众多的功能的物质,提供必要能量、帮助很多营养素的吸收,长期缺乏脂肪会造成发育不良、皮肤变差、肝功能衰退,甚至脾气爆炸、忧郁指数超过像梁朝伟!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胖子一定很不健康,也许他们的肌肉、脂肪比率要比那些看上去身材匀称的“瘦胖子”要更合理。(“瘦胖子”虽然肉不多,但基本上是肥肉。)
我以后要是知道谁再一杆子打死“肌肉型胖子”,我就叫“胖子们”把你逼到墙角,然后嘿嘿嘿。
你会属于这种肥胖吗?
我见过很多萌妹子,可惜不是脸萌,而是脑袋萌。她们很遗憾地和我说“你造吗?我是肌肉型肥胖,很难减下来的。”肥肉我确实是发现了,但是肌肉貌似并没有,估计是我小视频看多了,年纪轻轻就眼睛不好使。
如果没有专门进行过肌力训练或者压根就不运动的人群,是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肌肉型肥胖”的,因为根本没有肌肉。
“肉紧”、“压称”、“身体粗壮”等情况都不是肌肉发达的证据。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肌肉型肥胖”这个词的出现和流行,基本是源于肥胖者减不下肥的借口和销售型教练卖课的需要。没有认真练过几年人,打死你我也不会承认有肌肉的。
肌肉多更难减吗?
如果你真的是所谓的“肌肉型肥胖”,那么你应该喝一点红酒再吃一包辣条来庆祝一下。在肌肉含量高的情况下,减肥的效率非常高。
肌肉量大基础代谢水平高
这一点我们在以前文章当中有专门讲过,肌肉量更大的身体消耗的基础能量要多一些。身体基础的消耗量变大了,减肥自然更快。许多健身达人其实每天的进食量比普通人大很多,但是由于基础代谢高、勤于锻炼,依然可以保持身材。
肌肉含量高,力量和体能更加充沛
坚持训练永远是减肥的最强奥义,但如果身上肌肉量很少、肌肉耐力差,练不到五分钟就“醉了”,那还怎么减肥?减肥的训练需要基础力量作为支撑,而力量的来源就是肌肉。
如果有得选,在瘦子和“肌肉型肥胖”中我会选择后者。我知道只要不偷懒,“肌肉型胖子”减下来就是型男!而瘦子练成肌肉男,真的很难。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肌肉型肥胖怎样减肥?
这是来自爱健身文章评论处关于:
“肌肉性肥胖该怎么减肥”的留言。
先来了解什么是肌肉型肥胖?
肌肉型肥胖的人在外形上
给人的第一感觉可以说很强壮,
他们身上肥胖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
这种人多半以前爱好运动肌肉发达,
到一定年龄停止锻炼或运动量减少,
导致身体脂肪开始反扑逐渐增加。
比如一些健美、举重等运动员。
还有些肌肉型肥胖的人属于遗传因素,
他们的身体合成肌肉的激素分泌旺盛,
而分解脂肪的激素分泌不足。
这些朋友一旦锻炼后,
肌肉相对会较容易增长,
而身上的脂肪却从未减少。
他们有着与自己
相似体型的父母或长辈,
父母至少有一方体型魁梧。
肌肉型肥胖的人有哪些特征?
肌肉型肥胖的人一般都有着
粗壮的大腿、小腿、手腕等。
肌肉型肥胖的人爱出汗,
原因是他们身体肌肉含量高,
肌肉收缩做功会产生热量。
然而他们身上包裹的脂肪,
让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
只能通过大量排汗的方式
带走热量保持正常体温。
肌肉型肥胖的人该怎样减肥?
1、严格控制饮食
肌肉型肥胖的人
饮食量一般大于普通人,
所以更要严格控制饮食。
拒绝高油、高热量的食物
以清淡为主。
在蛋白质的补充上
也应以脂肪含量低的肉类为主,
比如瘦牛肉、鸡胸肉、鱼虾等。
2、日常训练
同样采取
力量和有氧相结合的训练,
因为这是高效的减脂方式。
力量训练建议采用
中等重量、多组数、多次数的训练方式
这样训练不仅可以消耗更多热量,
同样也可以雕刻肌肉线条。
比如杠铃卧推,
可以采用15-20次每组,
做5-8组。
有氧运动保证每周3-6次,
每次30-60分钟,
时间要足、速度不宜快。
3、坚持
这个坚持包括,
饮食和训练的坚持。
对于减肥者来说,
没有比坚持更重要的,
它不是技术活而是毅力活,
能否坚持决定你是否成功。
一个能让人坚持健身的公众号微信号:love-fitness
福州5岁男孩50斤,运动量多却肥胖不减!医生:家长方法错了
福州5岁男孩天天(化名)
身高113厘米
体重却已经有50斤了
已超出同龄儿童的正常体重。
天天的妈妈,
趁着幼儿园放暑假,
陪着孩子餐后户外快走,
或者是跳绳,
每天运动时间大概在1小时左右。
但是,
天天仍旧“保重”,
天天妈妈很困惑
“运动量挺多的了,
为什么还是减不下来?”
因为肥胖的问题,
妈妈带着天天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
接诊后,
该院儿保科陈铭雨医师
建议天天做了相关的代谢检查,
并未发现异常。
经过询问,
医生发现天天的运动量其实
并没有像家长认为的“挺多”,
大多都是以快走、少量跳绳为主,
每天大概1小时左右,
而且饮食也没有注意控制。
因此体重才控制得不好,减重困难,
她诊断天天属于儿童单纯性肥胖。
陈铭雨表示,像天天这样5岁的学龄前儿童运动应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动作,这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
基本动作技能是身体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比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和踢这些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是许多运动、竞技和身体组合动作的基础。
学龄前期儿童处于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体验来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
同时,儿童在户外运动比室内运动会表现更加活跃,有助于增加身体的活动量;户外活动是预防儿童近视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照射阳光调节钙磷代谢,从而促进骨发育。
学龄前儿童应进行怎样形式的运动?陈铭雨提醒,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类型可以包括日常活动、玩耍游戏以及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活动,一般可以鼓励儿童进行独自游戏、亲子游戏或者同伴游戏。
而且这些游戏形式带给孩子以下的好处——
1、可以促进儿童的专注力、培养思考能力。
2、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育,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可以增加人际活动,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
4、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情感,进而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因此,用一些比如简单的家务活、跳舞、自行车、跳绳或者中高强度的体育运动等。
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不仅可以发展基本技能,还可以锻炼儿童的心肺功能,强化全身各部位的骨骼肌肉。
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
目前按照我国最新版 《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的要求,学龄前的儿童每天要累计运动时间至少达到3小时(180分钟),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应累计不少于60分钟。以上这些时长的运动可以累积,不要求一次性完成,但运动量要够。
所以,运动不仅仅要动起来,还要运动够时间。在足量运动的时间里,建议每天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
来源: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文
编辑:冰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