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会不会遗传(肥胖症会不会遗传)

医学界儿科频道 0
文章目录:

Nat Genetics: 肥胖也会遗传?

大家都知道,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候,父母的饮食习惯以及烹调方式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在我们出生之前,父母亲的饮食方式也会有相似的影响吗?

来源:生物谷

一项以小鼠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幼崽出生之前父母亲的饮食习惯能够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摄入高脂饲料的小鼠生出的后代更有可能患肥胖以及糖尿病,尽管他们的代孕母鼠体重与血糖含量都正常。这排除了母鼠怀孕期间内分泌异常导致的后代健康受到影响的可能。

该研究提供了表观遗传的最新证据,解释了环境的影响能够多少改变我们的DNA遗传信息。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该研究首次证明获得性代谢异常能够通过表观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来自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员Johannes Beckers说道。

为了证明双亲的饮食本身能否影响子代的健康,研究者们将小鼠分为高脂组,中脂组以及低脂组。6周以后,高脂组小鼠开始变得肥胖而且对葡萄糖的耐受也受到的影响-即II型糖尿病的标志。

之后,研究者们将这些小鼠的精子与卵子提取出来,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将受精卵移植入健康母鼠的体内。

通过向体外受精方式出生的小鼠饲喂高脂饲料,这些小鼠相比对照组体重增加以及葡萄糖耐受紊乱症状都明显严重。对于双亲具有肥胖症状的小鼠这一症状更为明显。而低脂组小鼠体重增加幅度则最少。

“该研究表明,父母亲的饮食习惯是可以遗传的”,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Romain Barres说道。

该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目前为止,这些结果仅仅在小鼠水平成立,他们无法保证这些结果能够适用于人类,因此我们不必抓狂。不过,需要我们明白的一点是:表观遗传学是目前最火热的研究领域之一,人类的遗传信息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在代际间传递。我们只需要证明饮食是否是其中之一。

医学界儿科频道投稿邮箱:yxj_ek@yxj.org.cn

稿费:100—1000小编微信号:huanbala

我国儿童肥胖超3% 遗传因素超4成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沙琼】今天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发布了我国第五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结果显示,40年间我国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变化显著。以5~5.5岁年龄组为例,男童和女童体重分别增长了3.70kg和3.28kg,身高分别增长了8.0cm和8.2cm。城乡儿童身高体重差别逐渐缩小。以4~5岁年龄组为例,从1975年到2015年,男童身高的城乡差由4.0cm缩小到0.6cm,女童身高的城乡差由4.3cm缩小到0.4cm。

而相对于国际儿童发育水平来看,2015年我国调查的九市城乡7岁以下各年龄组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均己明显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其中,城区儿童体重超出0.1~1.2kg,身高超出0.5~2.1cm。农村儿童体重超出0.3~0.9kg,身高超出0.3~2.1cm。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研究员朱宗函介绍,根据2005年的调查结果,0-7岁平均超重率大概3%,部分地区超过了10%!超重、肥胖日渐成为中国孩子的突出健康问题,爸妈们不再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吃不好,而是担心体重比年龄长得还快!

为啥会有这么多小胖子?中外儿童身体发育有何差异?如何解决呢?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来为您解读!

每六个儿童中就有一个胖子

据媒体报道,《2015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儿童里面,平均每六个就有一个是肥胖者,超重者占全部儿童的8.3%,肥胖者则占8.5%,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肥胖也已成为一种社会压力,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嘲笑过肥胖者的比例,小学是20%,初中是30%,高中是40%,比例逐渐增高。

更为危险的是,这些肥胖的孩子,还面临着延续性肥胖的危险。中国疾控中心连续20年监测儿童体重的问题。监测表明:如果你在小学胖,你有50%的可能性在长大之后还是个胖子。如果在初中是胖子,有70%的可能性长大后还是个胖子。

营养过剩是一个全球趋势。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李鸣曾在媒体发布会上提供数据说,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儿童超重从1.1%增到9.62%,肥胖从0.13%增加到4.95%。“这是以十倍的速度在增长,差不多接近于数量级的差异,赶得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儿童肥胖遗传因素占40%~60%

2012年6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说到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马冠生主任提到,肥胖基因遗传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父母肥胖,孩子更易肥胖。遗传对孩子肥胖的影响因素占到了40%~60%。

所以,要想孩子不变成小胖子,父母在怀孕前都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降低肥胖风险。

饮食丰富,能量摄入超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逐渐从吃不饱变为吃得饱、吃得好,现在已经变为营养过剩。随着饮食种类的丰富,能量密度高(100克食物中所含的能量)的食物越来越多,动物脂肪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相对较少,导致儿童很容易能量过剩,导致肥胖。

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减少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看IPAD等电子产品,这些都会长时间占用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食物在体内代谢速度慢了,容易积聚脂肪而致肥胖。”马主任说。

此外,还有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接近44%的小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而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孩子们的体力劳动减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导致孩子缺少运动,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胖乎乎才健康

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孩子胖乎乎的才是健康有福气,所以现在新生儿中出现很多巨大儿,这些都是未来的肥胖因素。

马冠生主任强调,“胖”并不意味着身体“结实”,而会增加成年后慢性疾病的风险。青少年肥胖有极大的 健康隐患 。

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成年肥胖,有调查显示,45%至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至70%的中学生肥胖者到成年后仍然肥胖。而肥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还会导致诸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不得不说,中国近40年发展飞速,就连儿童肥胖也已“赶超”国外!

中国青少年肥胖人数已远超日韩

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这份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仍看来苗条,美国的肥胖人口占了全球肥胖人口总数的13%,而中国和印度加起来共占15%。报告指出,美国男性肥胖或超重的人数是中国的三倍,女性则为两倍。

虽然中国的肥胖问题多出在成年人身上,但儿童和青少年也未能幸免。该研究报告的作者表示,中国儿童的肥胖问题令人担忧:研究发现,20岁以下的中国男孩中,有23%超重或肥胖,女孩中该比例为14%。这些数字远远超过了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其他高收入国家。但儿童肥胖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癌症。

中国青少年糖尿病人数是美国的4倍

2012年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 .2亿。

全球著名肥胖问题与营养专家、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的一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对中国300个社区的2.9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

另外,有14.9%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糖尿病前期症状,如血糖水平升高,并可能已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长期损害。

这项研究还发现12.1%的中国青少年炎症发病率高,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在美国只有8.5%的青少年存在这种情况。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呢?马冠生教授强调,这要从父母开始,从娃娃抓起。

父母:从备孕开始防肥胖

马冠生主任指出,预防儿童肥胖要才从娃娃抓起,从预防巨大儿出生做起。

二胎政策放开后出现很多高龄孕妇,很多人怕流产,运动量很少,这样最容易妊娠期肥胖,生出巨大儿。

建议夫妻在备孕阶段就开始注意均衡饮食,多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身材。怀孕后即便是高龄产妇也需要适当运动,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可能。有数据显示,巨大儿成年后患慢性病的风险高与正常体重的新生儿,所以,爸妈可千万别把巨大儿当作有福气的健康宝宝啊!

孕产期如何饮食是关键,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为孕产妇们提供了详细的膳食指南,孕产妇们可以照此健康饮食:

儿童:每天运动1小时 多吃蔬果

科学界比较公认的减肥方法还是比较“老套”: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中国已有科研人员用实验数据证明通过每天“少吃几口”,或快走30至40分钟就可以避免因积累下过多能量而导致超重乃至肥胖。

马冠生教授认为,预防儿童肥胖需要加强运动,儿童每天的运动量不应该低于1小时。

虽然肥胖会对儿童造成很多健康隐患,但儿童在减肥的同时更要注重健康,不能盲目。儿童骨骼、器官、智力等还在生长发育中,其减肥前提要保障体格正常发育,所以,不主张儿童快速减轻体重,更不主张使用药物、饥饿疗法或手术,而提倡在饮食的选择和控制以及运动锻炼上严格把关,对由“肥胖”引起心理障碍的儿童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等等。

对待肥胖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预防。在医学界,“成人病从儿科预防”的理念已经建立。确定各年龄段孩子的身高体重指数,督促处在轻度肥胖的孩子及时采取减肥措施,还有重视婴幼儿早期的营养结构等等。

同样,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为儿童人群提供了详细的膳食指南和建议:

胖真的会「遗传」,而且传女不传男

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饮食高盐高脂、熬夜、缺乏运动等,但也有人的确是“天生易胖”。

近日,美国《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与儿子相比,母亲肥胖更倾向于将这种肥胖风险遗传给女儿。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给天生易胖的人推荐一份运动清单。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 浩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欣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

胖真的会「遗传」,传女不传男

研究人员分析了1998年至2002年南安普顿妇女调查前瞻性母子队列研究中,3158名年龄在20~34岁之间产下活产婴儿的参与者数据。

研究人员观察到母女之间BMI和脂肪量的关联性很强,但没有观察到母子之间存在关联;在身体成分方面几乎未发现父子关联。

该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女孩的BMI和脂肪量与母亲相似,这表明肥胖或高脂肪量的母亲所生的女孩患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更高。

不同部位的胖也受基因影响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脂肪在人体内堆积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研究人员参考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50万人的血样数据,并对36万名志愿者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测试了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基因变体后,研究团队发现,其中有近100种基因会决定脂肪是否堆积在人们的胳膊、腿部或躯干。男性和女性身体内脂肪堆积的方式有所不同。女性的臀部和腿部更易堆积脂肪,而男性则易在腹部长肉。

此外,在男性和女性中,这种遗传因素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其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6种运动帮天生胖人减重

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遗传学》曾发表一项研究,确定了6种运动可有效对抗遗传效应导致的肥胖。

慢跑是控制肥胖的最佳锻炼方式。此外,爬山、散步、健走、某些类型的舞蹈(如国标舞)和长期练习瑜伽,也降低了因遗传因素而易致肥胖症者的体重指数。

1慢跑

对成年人而言,慢跑时心率大概控制在140~150次/分;老年人心率大概为130~140次/分。慢跑速度可参照3~4分钟跑完400米,但老年人可放宽为3~5分钟。

频率:每次慢跑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并每天坚持。

提醒:如果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心悸等情况,或第二天极度疲劳,或持续数日精神不振,需要减少强度或时长。

2健步走

不同人群的标准不一样:

儿童没有发育完全,不建议家长强制其走路锻炼。更重要的是纠正走路姿势,做到脚跟先着地,防止骨骼变形。

青壮年步行锻炼要达到110~120步/分钟的强度。

老人走路时心率达到110次/分钟左右、微微出汗的程度即可。

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把运动心率控制在100次/分钟,强度大约是90~100步/分钟

提醒:对普通成人来说,一天走6000步并达到一定速度,就能起到运动效果,不必追求日行万步。

3爬山

登山讲究“不怕慢,就怕站”,要慢慢走,最好走半小时,休息十分钟。否则不但达不到锻炼效果,还会因为运动量的快速变化,加重心肺和肌肉的负担。

提醒:如果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软骨损伤不建议爬山。

4散步

散步并非专业运动,如果想要达到运动效果应采取专业的方式进行,如穿着轻便专业的运动服和舒适的运动鞋,选择专业的步道等,这样既能提升散步质量,也能避免受伤。

5瑜伽

瑜伽中常说的“动作到位”,不是非要做成标准动作,而是指拉伸到自己的极限,在自己极限的边缘温和地伸展肢体为宜,不能超过,否则容易损伤。

时长:初学者每次练习45~60分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增加,但建议每次不超过90分钟。

频率:初学者每周练3~5次;熟练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增加练习次数,但每周仍要至少留一天休息时间。

6跳舞

无论哪种舞蹈,决定其锻炼效果的都是三个关键因素,即强度、时长、频率。

强度:通常用心率来衡量,运动时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年轻人一般控制在160~180次/分,四五十岁时达到140~150次/分即可。

时长:1小时以内,身体素质较好或年纪较轻的人,算上休息间隙,可以坚持1.5小时。

频率:可每周跳舞3~5次。▲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