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引起的鸡皮肤(越胖鸡皮肤越严重)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身上的“鸡皮肤”,到底是不是因为太胖了?

来源:生命时报

上海读者张女士问:我最近上臂后侧总是长出一些小疙瘩,听人说是“鸡皮肤”,使劲挤还能挤出白色物质,我怀疑是脂肪。请问“鸡皮肤”是因为我太胖了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陈琳解答:“鸡皮肤”挤出的白色物质是角质栓,不是脂肪粒。不建议您挤角质栓,这样并不能永久去除。去除角质栓后,皮肤会遗留漏斗状小凹陷,很快会形成新的角质栓,一不小心反而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产生脓疱,甚至疤痕,更加影响美观。虽然挤出的不是脂肪粒,但肥胖确实会加重任何年龄的“鸡皮肤”。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鸡身上2处“最毒特肥”,常吃肝变肥腻腻、硬邦邦!还有1处补血养肝肾,别吃反了

俗话说,无鸡不成席。

白切鸡、手撕鸡、汽锅鸡、盐焗鸡、辣子鸡、大盘鸡、三杯鸡、叫花鸡......可以说,没有一只鸡能活着逃出咱国人的餐桌。按理说,很多人对鸡肉爱到骨子里,应该对它很了解吧!

那么小编考考大家:你知道鸡身上哪里最补?哪里最毒?哪里最肥?估计很少有人能一一答出吧?别急,小编这就帮大家解密!

鸡身上一处「最补」—— 鸡肝中医认为,鸡肝性微温,味甘苦、咸,无毒,归肝、肾经,具有养肝补肝、温胃益肾、补血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肝虚目暗、小儿疳积、妇人胎漏,可防治夜盲症。《名医别录》载,鸡肝尚能“主起阴”、“补肾”。《现代实用中药》中提到,鸡肝适用于痿黄病,妇人产后贫血,肺结核,小儿衰弱。

现代医学发现,鸡肝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锌、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人们强身健体、养生保健。具体来说,鸡肝最显著的功用,当属以下两个:1、补血经常看咱们号科普文的朋友们都知道,动物肝脏中富含铁元素,而且是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血红素铁,想补血,吃它们准没错。其实,细说起来,鸡肝中的铁含量要高于牛肝和羊肝,且不易富集重金属及杂物,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所以,鸡肝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补血食品,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尤其适合生长发育期儿童、容易缺血的女性以及贫血病人。

2、保护视力、保护皮肤健康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颇为丰富,其中尤以鸡肝为最,远远超过肉、蛋、奶和鱼肉等食物。维生素A被誉为“眼睛的维生素”,可促进宝宝视力发育,保护眼睛,防治干眼病,缓解视疲劳。同时,它对皮肤健康也至关重要。如果长期缺乏,容易导致干眼症、夜盲症、皮肤干燥或其他眼部、皮肤疾病等。

此外,维生素A还能维持上皮细胞组织的健康,保护呼吸道黏膜,从而增强宝宝及老年人对呼吸道疾病相关细菌、病毒的抵抗力。不过,考虑到鸡肝有代谢、解毒等功能,若超出其解毒能力,有害物质可能会在此残留、累积,再加上鸡肝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因此大家不要看到鸡肝够“补”就上头,大吃特吃、频繁吃,偶尔吃吃就好。

鸡身上一处「最毒」—— 鸡屁股鸡屁股肉质滑嫩,且全是肉、没骨头,因此广受大众喜爱和好评。但问题是,鸡屁股上除了脂肪组织外,还有两个不宜食用的部分——“尾脂腺”和“腔上囊”。

尾脂腺会对肉的品质产生污染,一般要摘除。腔上囊位于鸡直肠的上部,是鸡的中枢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密布,包含大量没来得及分解的病原体及细胞残骸、代谢废物等异物。即使高温烹饪,也可能杀不死其中的一些嗜热菌,因此它也是需要摘除的,否则有害物质会在鸡屁股中越储越多。综上,建议大家平时吃鸡时,最好丢弃鸡屁股。

其实除了最毒的鸡屁股,大家对鸡脖子也该提起警惕。实际上,鸡体内没有成形的淋巴结,只有一些起相同作用的淋巴集结体,其中不少就“驻扎”在鸡脖处。同时,此处的皮下血管也相对集中,因此可能会残留一些毒素和饲料中的激素。假如你买的是正规屠宰厂出品的没有发生病变的鸡脖,那么充分加热后少量食用,倒也无大碍。

但如果你不慎买到已经发生病变了的鸡,则可能会把淋巴集结中暗藏的毒素,甚至是寄生虫吃下肚。总之,建议大家最好不吃鸡脖子。如果你实在想吃,但又担心安全问题,建议吃之前去掉鸡皮,浅尝几口就好。

鸡身上1处「特肥」——鸡爪想不到吧?看起来不算肥腻的鸡爪,竟然是鸡身上热量最高的部位!

举个例子,一只中等大小的鸡爪约45克,随随便便“炫”上4只,总摄入热量就可高达274大卡(这还不算烹饪时附加的热量),换算成大家熟悉的食物就是:4只鸡爪的热量≈半斤蒸米饭的热量4只鸡爪的热量≈3斤半带壳小龙虾的热量4只鸡爪的热量≈4斤小番茄的热量这仅仅只是4只鸡爪的热量!摸着你的36D大胸良心说,一次吃4只鸡爪你真能满足?

有些朋友可能不在乎热量,还觉得吃鸡爪能补充胶原蛋白,于是天天啃啃啃!坦白讲,鸡爪中确实含有胶原蛋白。不过,这并不是一种完全蛋白,其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合理,不足以让人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所以,别再做吃鸡爪补胶原蛋白的美梦了,效果不好还容易长膘哦!

别觉得长点膘没什么,肥胖和多少疾病相关联,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就拿大家最关心的“肝”来说,经常摄入高脂、高热量食物,人一变肥,肝难免跟着变肥,脂肪肝也就悄悄找上你。此时如果还不管住嘴,肝变硬也是迟早的事!另外,除了鸡爪,很多人热爱的鸡皮,尤其是烤鸡皮,也是大家应该提防的对象!

鸡皮有“三高”:脂肪含量高、胆固醇含量高、污染物含量高。特别是烤鸡皮时形成的胆固醇氧化产物,对人体危害较大。如果经常食用,会造成体内血脂含量急剧上升。若烤制温度控制不当,还有可能产生致癌物。因此,吃鸡时最好去掉鸡皮,至于烤鸡皮,能不吃就不吃。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

近一半人都有的「鸡皮肤」,有办法治吗?从粗糙到光滑,自救指南来了

近几日,气温直奔30度,甚有了初夏的感觉。姑娘们纷纷换上了夏装,露出胳膊露出腿,蓝天绿地里美美滴撒欢儿!

但有些“集美”们“从没有买过无袖的上衣!”“不敢穿短裙,再热的天,也要穿丝袜挡一下”。

别人胳膊腿儿细嫩水滑,可自己的皮肤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凸起,不仅泛红,还脱屑……

这种恼人的“鸡皮肤”,到底是什么?对健康有影响么?能不能祛除?

01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世界上近一半的人,

都有这种“鸡皮肤”!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鸡皮肤”的学名其实是毛周角化病,也称为毛发角化病或毛发苔藓,是一种慢性毛囊性皮肤病。

根据统计,约有2%~12%的儿童有鸡皮肤,最多的是青少年,鸡皮肤的比例达到50%~80%,而成人的比例则有40%。

也就是说,世界上有近一半人存在这种皮肤问题,只不过多数人程度较轻,不易发现而已。

02

“鸡皮肤”虽然丑,

但不影响身体健康!

虽然丑,但相对的“好消息”是,“鸡皮肤”不影响身体健康!

鸡皮肤主要的发病部位是上臂后外侧、大腿伸侧、臀部脸颊外侧、上臂外侧和大腿对称分布,甚至可以泛发性分布。

它主要是由于毛囊周围角质增厚,角质未能正常剥落,从而形成角栓,堵塞毛孔,形成一个个皮肤表面的凸起。

利用皮肤镜观察,还能看到毛囊口内有一个小的角质栓,部分毛囊内伴蜷曲的毳毛。这也是为什么抠破“鸡皮肤”,里面可能冒出来一根卷卷的毛!

皮肤镜下的“鸡皮肤”

03

想要告别“鸡皮肤”

生活中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皮肤镜下的“鸡皮肤”

鸡皮肤可从儿童期开始发病,青春期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好转。不幸的是,它并不会完全消失。

目前认为,“鸡皮肤”的发生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常有家族史),还可能与内分泌代谢异常、维生素A缺乏等因素有关,较胖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鸡皮肤”尚无根治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没得救了,因为通过日常护肤,症状还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困扰的集美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做到这几点:

保湿、保湿、保湿:

“鸡皮肤”缺水又缺油,保湿非常重要。坚持每日涂抹面霜和身体乳,做到“雨露均沾”。

忍住“抠抠”和“搓搓”:

用手“抠”皮损、过度搓洗,容易使皮肤破损导致毛囊炎而留下色素沉着等问题。同时,建议将洗浴的水温控制在37℃-40℃。

图片丨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温和去角质:

可使用含有果酸或者水杨酸的洗护产品,帮助改善角质堆积的情况。

网络上推荐治疗“鸡皮肤”的方法、产品五花八门,实质就是去角质。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因“鸡皮肤”常伴有鱼鳞病,过度使用强效去角质的产品,反而会破坏保护皮肤的皮脂膜,出现各种皮肤问题。

补充维A:

日常饮食可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鸡蛋、牛奶等。

04 从“鸡皮”到光滑是一场持久战,

需要专业医生的治疗,

更需要爱美的你一直坚持!

有些“鸡皮肤”颗粒比较突出、泛红比较明显或者范围比较大,自己护理效果并不明显,医生有什么办法么?

答案是,有的!但这些方法主要还是“控制、改善鸡皮肤”。如果要维持疗效,大家就需要坚持治疗。他们主要分为3大类!

外用药物

局部外用药膏如维A酸软乳膏、他扎罗汀软膏、10%-20%尿素乳膏等可缓解症状。

刚开始外用维甲酸类药物(维A酸乳膏、他扎罗汀软膏等)可能有一定的刺激性,建议做好保湿的前提下小面积使用,逐步建立耐受后较大面积使用。特别需要提醒孕期、哺乳期的集美们一定要禁用,用药期间也请避免受孕。

药物治疗见效的过程也是需要有耐心去等待的,一般要坚持使用2~3个月以上才可能会见到一定的效果哦。

图片丨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医学刷酸

“刷酸”,也就是化学剥脱术。它的原理是利用果酸、水杨酸等,对皮肤进行可控制性的角质剥脱,促进老化角质脱落,使得皮肤更加光滑、细腻有弹性。

但“刷酸”需谨慎,操作不当一不小心就会“烂脸”。所以,可以在皮肤状态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定期去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刷酸治疗。

光电治疗

如果毛周角化症同时伴有红斑,可考虑激光治疗。

·END·

【有用就转发】

供稿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