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继发性肥胖症分类(继发性肥胖分为)

中国循环杂志 0
文章目录: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九种情况可能为继发性肥胖

肥胖与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不仅增加血压控制难度,还促进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于今年3月发布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概念并制定了诊断流程。

《共识》建议伴有下述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肥胖继发性病因临床评估及确诊检查:

(1)向心性肥胖、水牛背、锁骨上脂肪垫;满月脸、多血质;皮肤菲薄、瘀斑、宽大紫纹、 肌肉萎缩;

(2)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

(3)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

(4)骨质疏松、或有病理性骨折、泌 尿系结石;

(5)性功能减退,男性阳痿,女性月经紊乱、多毛、不育等;

(6)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7)神经、精神症状;

(8)怕冷、水肿;

(9)易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

共识提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诊断的确立有两个要点:一是肥胖和高血压的诊断切点;二是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

本《共识》仍然沿 用 140/90 mmHg 这一诊断切点。但特别强调,对于肥胖人群,要选择合适的袖带准确测量血压尤为重要。

本《共识》强调,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干预应当兼顾血压控制、体重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三个方面。着重阐述关于体重和血压的管理,治疗策略上应根据病情贯彻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原则,特别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在药物选择上应降压和改善代谢紊乱并重。

在体重控制方面,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共识》建议可考虑使用减肥药物。如果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均不理想的难治性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代谢手术治疗是获得长期减肥效果和改善心血管预后的重要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共识》建议 RAS 抑制剂作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首选治疗用药,钙拮抗剂可作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联合治疗用药, 小剂量利尿剂也可联合使用。

【豫健科普】肥胖有分类,减肥需针对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女性肥胖病明显多于男性,占已婚育龄妇女的20%以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肥胖病都已成为当前最广泛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肥胖不仅影响工作、生活、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现今已证实,在肥胖人群中,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胆石症及痛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者。

现代医学根据患者有无明显的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将肥胖分为以下三类。

1. 单纯性肥胖

是最常见的一种肥胖,90%以上肥胖者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人群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有家族肥胖史或本人有婴幼儿时期肥胖史。这类肥胖主要是由营养过度和遗传因素所引起的

2. 继发性肥胖

这是一种疾病状态,是由内分泌、代谢障碍及遗传性疾病引起的体内新陈代谢紊乱而导致的肥胖。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患者除了肥胖之外,还有其他系统的疾病。这种肥胖患者如果原发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肥胖症状往往也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治疗继发性肥胖主要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控制。

3. 药源性肥胖

是为了治疗疾病的需要,长期使用某些可以引起肥胖的药物而引起的肥胖。

例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波尼松、地塞米松治疗支气管哮喘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按道理讲,当停止使用此类药物后,肥胖应该会逐渐消失。可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停药后可能发展为“顽固性肥胖”,也有人将药源性肥胖归入继发性肥胖的范围。

文中部分知识参考自中医治未病指导丛书《治未病健康在细节里》,总主编 郑玉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书小言 责任编辑:杨华)

【豫健科普】长“瘦”之道02:肥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体重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形体美也是健康的一种体现。肥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何保持健康体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课题。

关于肥胖,很多青年男女只关注肥胖带来的身材走样的问题,而更多的中老年人已经开始承受肥胖相关的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困扰。减肥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先了解自己的肥胖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肥胖原因分类

根据肥胖发生的原因,可将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医源性肥胖等。

1.原发性肥胖:又叫单纯性肥胖,一般与遗传和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有关。据统计,我国约99%的肥胖者是单纯性肥胖。按照起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单纯性肥胖分为幼年期起病型肥胖、青春期起病型肥胖以及成年期起病型肥胖。

2.继发性肥胖:也叫获得性肥胖,是由于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导致的,这些疾病包括下丘脑—垂体炎症、肿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一般占总肥胖人群的1%,在原发性疾病被治愈后,继发性肥胖也会明显好转。

3.医源性肥胖:是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因为药物和治疗方式等医疗手段而导致的肥胖。

按脂肪的分布部位分类

根据脂肪在身体分布部位的不同,单纯性肥胖又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通常我们用腰围或腰臀比值(腰围/臀围)来粗略判断肥胖的类型。

1.腹部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或男性腰臀比值>1.0,女性腰臀比值≥0.85。腹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组织以及腹腔内脏,如肝、胰、胃肠等器官周围和内部。过多的内脏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还会扰乱新陈代谢,引发糖尿病等。

2.臀部型肥胖:又称为梨形肥胖,其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腹部型肥胖的人患并发症的风险要比臀部型肥胖的人高。研究发现,腹部型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和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同时内脏脂肪的聚积还可能导致脂肪肝、脂肪心、脂肪肾、脂肪胰等,最终使得这些内脏器官出现功能异常。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协和专家医学减肥处方完全执行手册》,主编陈伟,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来源: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

供稿:融媒体部

责任编辑: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