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阴沟肠杆菌会导致肥胖吗(阴沟肠杆菌会导致肺炎吗)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肠道菌群紊乱了,喝水都胖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刊登我国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喝水都胖”的奥秘。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实,一种名为“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从病态肥胖者的肠道中分离出一种产生内毒素的细菌阴沟肠杆菌B29,并将其注射至无菌小鼠体内,观察小鼠身体反应及变化。结果显示,该菌可诱导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高脂饮食组小鼠中,在正常饮食的对照组小鼠中,未发现相同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阴沟肠杆菌可导致肥胖小鼠血清内毒素复合增加,炎症加重。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产生内毒素的肠杆菌相对丰度从35%下降到检测不到时,体重下降很快。经过饮食控制,23周后血糖血压恢复正常。

对于已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却依然肥胖的人群来说,应对肠道菌群紊乱才是防治肥胖的关键。(徐澄)

来源:生命时报

为胖子正名:胖是肥胖细菌在搞怪

人是胖是瘦,不仅和DNA及生活习惯有关,还可能是细菌在作怪。最近,有科学家发现,当给小鼠移植胖子体内的某种细菌时,小鼠不多日就会变胖,而如果植入瘦 子体内的某种细菌,小鼠就会变瘦。科学家把这两类细菌分别称为“胖菌”和“瘦菌”。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在全世界做了个调查,发现欧美等地的人胖菌数目明显 要高于亚洲等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欧美的胖子要比中国等地多。

这一消息无疑给广大胖子带来新希望:这是否意味着只要给自己植入点“瘦菌”就行了?且慢,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

肥胖细菌

首先被发现的是阴沟肠杆菌

肥胖问题,不仅是胖子们关心的话题,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研究的问题,近几年来,很多科学家都把目光瞄向了人体细菌,想从这一方面找找肥胖的原因。而第一个肥胖细菌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

2012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The ISME Journal发表文章,报道了可能和肥胖有直接联系的一类细菌——阴沟肠杆菌。

赵立平教授将一种来自肥胖病人的阴沟肠杆菌种植在无菌实验鼠体内后,引起小鼠严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阴沟肠杆菌不仅能产生毒素,让吃不胖的无菌鼠对高脂饲料 产生严重反应并肥胖,还关闭了负责消耗脂肪的基因,激活合成脂肪的基因,由此,赵立平教授认为,这种细菌正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阴沟 肠杆菌是第一个被确定与肥胖有关的细菌,而在此之前,很多科学家也在分析哪些细菌和肥胖有关,但都是一个大致分类,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杰弗瑞·戈 登等人发现,肥胖者肠道内游弋着一种与苗条者体内迥异的细菌。在肥胖人群中,厚壁菌增加,拟杆菌减少。但当肥胖人群体重减少时,厚壁菌数量下降,拟杆菌比 例上升了。这里所说的厚壁菌主要是芽孢杆菌、葡萄菌、梭菌等一些条件致病菌。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肥胖细菌”从食物吸收了过多的卡路里,能量被身体吸收并 沉积起来成为多余的脂肪,肥胖便形成了。

今年5月,国际著名期刊《糖尿病》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法国、美国、罗马尼亚科学家将肥胖大鼠肠道的高比值硬壁菌与拟杆菌移植给无菌小鼠,成功地复制出肥胖表型,而且鉴定出3种肥菌——颤杆菌和梭菌属14a簇及4簇。

瘦子细菌

拟杆菌可抑制脂肪累积,并促进瘦素分泌

在肥胖细菌被发现的同时,瘦子细菌也几乎同时被发现,那就是拟杆菌。拟杆菌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人体的瘦菌。去年9月,美国、法国和丹麦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报告了他们把4对双胞胎姐妹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的实验结果。

这4对姐妹均为一肥一瘦,姑且称为“肥姐”和“瘦妹”。有趣的是,移植了肥姐肠菌的小鼠成了一只“肥鼠”,而移植了瘦妹肠菌的小鼠则还是一只“瘦鼠”。在这里,小鼠的肥瘦似乎与饮食无关,因为两种小鼠喂食的都是低脂、高纤维饲料。

更有趣的是,当把这两种肠菌不同的小鼠关在一个笼子里饲养时,肥菌不能取代瘦菌,而瘦菌却能入侵肥菌,结果有瘦菌的小鼠依然消瘦,而有肥菌的小鼠也不会变胖。

进步分析表明,瘦鼠肠道的短链脂肪酸增加,可抑制脂肪在脂肪组织的积累,增大能量消耗,促进瘦素(饱腹感激素)分泌。

菌群分析显示,具有入侵性的瘦菌是拟杆菌(一个大类)。其他研究也证明,小鼠肠道的拟杆菌确实与消瘦相关。

肥胖地图

欧美人的胖菌要比其他地方的人多

今年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杜桑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又绘制了一张“肥胖地图”,并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肥与瘦取决于肠道中硬壁菌类与拟杆菌类的比例,肥胖人士肠道中的硬壁菌(肥菌)多于拟杆菌(瘦菌)。

他们分析了世界各地的23种不同人群共1020人的肠道菌群,发现高纬度(赤道以北)寒冷地区的居民体内硬壁菌的比例高于低纬度(赤道以南)炎热地区的居民,并画出一张标识“肥菌”(蓝色)和“瘦菌”(红色)比例的“肥胖地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欧洲人的“肥菌”占优势,而中国人、南美人、南非人的“瘦菌”占优势,美国人的“肥菌”似乎少于欧洲人,而“瘦菌”又少于中国人、南美人、南非人。有趣的是,非洲裔美国人的肠道菌跟其他美国人一样,但与土著非洲人不同。

这一现象跟以前提出的Bergmann规则相吻合,该规则指出动物的体型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那么,“肥菌”、肥胖和体型偏大很可能是人体及其共生细菌对严寒气候适应的结果。

胖子能否植入瘦菌?

有危险,会改变原有细菌分布,导致肠胃不适应

胖菌和细菌对人的体型如此重要,那是否意味着将来想要变胖或变瘦,只要植入相应的细菌就可以呢?

对此,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建法表示,目前还不能这么做,因为细菌与肥胖的关系也是近些年才开始的研究,人体内的细菌种类繁多,到底哪些参 与变胖或变瘦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每个人的细菌群落都不相同,适合这个人的细菌群落放到别人那里可能就有害,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张建 法说,对于肥胖者来说,正确的减肥方法依然是多运动,有健康的饮食。因为人体菌落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饮食不规律稳定,原有的细菌群落就无法 适应。比如本来某种细菌喜欢清淡的,但现在主人突然换了口味,改吃油腻的了,那这种细菌就可能适应不了,赶紧逃之夭夭,而另一种喜欢油腻的细菌就会占领这 片“土地”。这种细菌群落的改变,势必也会影响身体,因为突然来了新的“寄生者”,肠道肯定会不适应,于是就可能出现拉肚子等现象。拉肚子还算小毛病,如 果引来了非常有害的细菌,那可能就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说暴饮暴食对人体有伤害,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同理,如果突然给一个健康人植入其他细菌,也是一件危险的事。

人体和微生物是一个共生系统

两者兼顾才能“双赢”

张建法说,人体存在着大量细菌,主要分布在消化系统,即从口腔到肠胃这些和外界相通的部位。人的表皮也附着很多细菌。其他组织不能有细菌,否则就会生病。

这些细菌大致可以分三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其中有益细菌能够参与人体代谢,帮助人体合成多种维生素,促进铁、镁、锌等营养的吸收。最典型的就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有害菌指原本起不了害处,但如果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细菌。

中性菌是指对人体既无好处也无坏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的细菌,它们在人体内就像是来“打酱油”的,来不来都无所谓。

这些细菌在人体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和人体相互依存。如果发生改变,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不过,人体的微生物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就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体内的微生物也会变化,比如双歧杆菌。

双 歧杆菌是婴儿时期一种重要的有益菌,从婴儿诞生3天后就开始在体内出现,它能帮助婴儿消化吸收母乳中的一种低聚糖,这种低聚糖单靠人体自身是无法吸收的, 必须靠双歧杆菌消化后才能吸收。有科学家称:“这也说明了大自然对母乳的设计初衷:它不仅仅是婴儿的食品,也要为婴儿体内的细菌留下足够养分。”

不过,双歧杆菌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消失,特别是到65岁以后,这种细菌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腐败细菌,会在体内分解食物产生各种氨气、胺类、硫化氨等有毒物质。

因此,当我们在呵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也要好好照顾我们身体里的这些微生物,在这个讲求双赢的年代,身体也需要“双赢”。

名词解释

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的粪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检出阴沟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但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其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 病,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等,由于阴沟肠杆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 C酶耐药情况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厚壁菌门:该类细菌细胞壁含肽,聚糖量高,细胞壁厚10—50nm,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体有球状、杆状或不规则杆状、丝状或分枝丝状等,二分裂方式繁殖,少数可产生内生孢子(称为芽孢)或外生孢子(称分生孢子),是化能营养型,没有光能营养的。

拟杆菌门:包括三大类细菌,即拟杆菌纲、黄杆菌纲、鞘脂杆菌纲。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核糖体16S RNA。

很多拟杆菌纲的细菌种类生活在人或者动物的肠道中,有些时候成为病原菌。在粪便中,以细胞数目计,拟杆菌属是主要微生物种类。

黄杆菌纲主要存在于水生环境中,也会在食物中存在。多数黄杆菌纲细菌对人无害,但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黄杆菌纲还有一些嗜冷类群。

鞘脂杆菌纲重要类群为噬胞菌属,在海洋细菌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降解纤维素。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小“菜板”,大学问

厨房里的菜板居然是细菌滋生的好地方!如何让菜板摆脱被细菌侵害的烦恼,请听专家这样说~

王晏美 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生活报上有这么一个新闻,《两块菜板撂倒96人,老板被刑拘》,新闻中提到众人婚宴中吃完酒席发生集体腹泻,最终诊断为菜板不干净导致的交叉感染。

菜板不洁的危害

菜板上的细菌源于不洁的食物,若使用时,不将菜板清洗干净,前面切割食物留下的细菌会交叉感染到下一份食物上。

菜板中可能存在的细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是交叉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来源于家禽的孵化、生长和加工,食用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出现化脓性感染。

阴沟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来源于人体和动物的粪便,是条件致病菌。感染阴沟肠杆菌的患者,只有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才会致病,有可能引发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衡。

专家提醒:阴沟肠杆菌是肥胖细菌之一。

非脱羧埃希氏菌

感染非脱羧埃希氏菌可导致伤口感染,严重时会引发败血症。

解脲棒状杆菌

解脲棒状杆菌来源于蔬菜和肉类,会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蜡样芽孢杆菌

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被称为炒饭综合征 ,感染后会造成呕吐、腹泻。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是我们人体肠道最多的一种细菌,感染后会造成腹泻、食物中毒、身体感染。

产酸克雷伯菌

产酸克雷伯菌感染会造成肠道出血。

豚鼠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是一种人和水产动物共患病病原菌,不光引起人中毒,也可引起鱼类中毒,若人感染豚鼠气单胞菌会有腹泻的症状。

菜板日常的清洁

专家提醒:选菜板时最好选白果木、桦木、檀木材质。

菜板要注意清洁,不要给细菌侵害家人健康的机会哦~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厨房健康隐患》(一)

播出时间:10月22日 18:0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