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对人的影响(肥胖对人体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警惕肥胖症:严重肥胖可致寿命减少约10年

【环球网综合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提高,但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了许多的肥胖患者。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肥胖是导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患有肥胖症的人群或可减寿10年。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研究,分析了来自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的390万成年人的健康数据,以确认在70岁之前,即早期死亡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会减少寿命并增加早期死亡的风险。

剑桥大学研究员丹•安杰兰顿尼奥(Emanuele Di Angelantonio)解释说,超重的人与标准体重者相比平均寿命缩短1年,中度肥胖的人平均寿命缩短3年。而重度肥胖人群的平均寿命大约会减少10年。

此外,此项研究还证实了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超重和肥胖可能就是造成340万人口死亡和寿命减少的罪魁祸首。

据悉,目前世界上有6.41亿肥胖症患者,即总人口的13%。(实习编译:周文敏 审稿:赵怡蓁)

肥胖对生活3大影响,你中招了吗?要记牢这3个容易发胖的时间段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在人生路上,很多人不是在减肥的,就是在减肥的路上,甚至部分的人已经把这个事当做终身大事业来发展,就比如我,做了体重管理那么多年,从我老大产后发胖到老二产后发胖,是减了后再减,现在成功恢复回原来的状态。

在近30年以来,全球发胖的人比原来翻了6倍,可想而知,肥胖对我们影响会越来越大。那肥胖对生活究竟有哪些影响?

提高癌症的发病风险,比如乳腺癌,直肠癌,胰腺癌等癌症,有研究人员表明,肥胖可以抑制机体防御癌症的机制,换句话也就是说,当身体越胖的时候,机体的防御癌症的能力就会越低,也就是意味着患上癌症的风险越高。

味蕾

降低味觉的敏感度,味蕾细胞的更新换代是由于细胞程序化死亡的,但这种程序化的发生需要特殊的味蕾前体细胞的分化介导的,而在研究中发现,脂肪组织的堆积越多的人,这种味蕾前体细胞数量就有会有明显下降,也意味着味蕾细胞的更新能力会下降,那导致我们对食物的味觉敏感度降低,对食物的味道要求越来重,对身体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

还有降低生育能力,特别是男性朋友,因为脂肪组织囤积的越多,使得男性机体精液中的炎性标志物水平越高,当这种炎症因子增加后,直接就会影响到精子的产生和功能损伤,从而影响降低男性生育能力。当您的身体是属于肥胖的,也备孕了很久,建议可以试试减肥,把机体的脂肪减少,提高精力生产量和健康性,也许好孕就可以实现。

说了那么多肥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那对于体重的控制,在平时的习惯中,我们要如何做到避免体重超标?今天May姐给大家分享三个时间点的3个习惯,大家可要记好咯。

吃早餐

第一个是7点到9点不吃早餐的习惯。有的人起床晚了,为了避免上班不迟到,随随便吃一点东西就算早餐了;而有的人,认为少吃一餐可以减肥,于是就干脆不吃等等。

不吃早餐会怎么让影响到体重?这个要从机体中的激素水平谈起,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体内多巴胺水平会降低,睡不好,心情不好,从而导致应激反应增加,皮质醇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建议想减肥的朋友,要注意吃早餐,而且还是要多吃富含有蛋白质食物的早餐,这样可以提高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维持机体激素的正常水平,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二个餐前2小时吃零食的习惯。比如午餐和晚餐,前2个小时左右,往往会感到强烈的饥饿感。特别是那些不好好吃饭的人,在这种感觉到来后,总会忍不住喜欢吃一些小零食,这样就会增加热量的摄入。建议可以把吃小零食的习惯换成喝一杯白开水,或者吃低糖高纤维的水果,这些食物不仅热量低,而且具有饱腹感,还可以减少正餐的进食量。

第三个下午3-4点吃茶点的习惯。从午餐到晚餐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很多人到3、4点的时候,会选择吃一些面包,糕点、甜品、奶茶等作为茶点,但是这些食物热量含量通常比较高。如果想这个时间点吃些东西,建议换成适量的坚果,因为坚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控制体重也是具有一定的帮助。

控制体重,不要求采取特别的方式,或者吃某个特别减肥产品,而是要求从此刻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简单的行为能我们改变的思维,也能改变我们体重。既然肥胖来源于生活,那我们也要让它在生活中得到消失。#头条营养家##健康过五一#

人越胖 越易抑郁

俗话说“心宽体胖”,人们往往认为胖人更想得开。然而,最近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南澳大利亚大学癌症研究所以及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胖人反而更易患抑郁症,这与基因有关。

研究者对英国基因库中的50万人口(年龄在37岁~73岁)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中,87个与抑郁症有关。其中的73个基因除了直接作用于精神机制导致抑郁外,还可能通过生理机制起作用,即引发身体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而导致抑郁。研究还发现,致胖基因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对女性的影响更大:体重指数(BMI)每提高4.7,人们平均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提高18%,而女性则会提高23%。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代谢学教授内维德·萨塔尔认为,这一研究可能会是迄今为止证明肥胖导致抑郁的最强有力证据。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抑郁,但不论如何,减重会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至少,保持苗条能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张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