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消化不良会引起肥胖吗(消化不良会引起腹痛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可能是消化不良惹的祸!养好肠胃让你轻松瘦!瘦!瘦!

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就习惯了暴饮暴食的饮食方式,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这点小事你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在该“蓝瘦、香菇”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因为消化不良不仅让你身体不适,更重要的是还会让你发胖!

如果食物到了人体内不能被成功消化,就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吃下去的食物如果不能参与体内能量转化过程,就不能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能量释放出来,人体就会因为能量不足而导致气血亏虚,从而会导致身体的代谢能力降低。当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身体自然而然就肥胖起来了。

我们都说“饿得肚子咕咕叫”,可是有时没有饿,肚子还是不争气地叫两声,这该如何是好?

一般人在饥饿时,胃肠道里空空如也,少了食物的填充,肠鸣音或胃蠕动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如果你不饿,肚子还不时发出肠鸣音,可能是由于胃动力不足。这时肚子叫可能只是假象,你可千万别当真。如果你又琢磨着吃点啥,长胖的号角可又得要吹响啦!

碧小细嚼慢咽,助消化还能瘦下来!

细嚼慢咽在帮助消化方面有三个好处:一能促进胃液分泌;二能将食物磨细,有助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三是咀嚼过程中形成的唾液进入胃后,会形成保护胃部的蛋白膜。对肠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细嚼慢咽尤为重要。

此外,细嚼慢咽还能有效预防肥胖!已经吃饱的信号从胃到大脑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如果吃饭狼吞虎咽,往往当大脑在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前,就已经吃了过多食物,从而引起肥胖。

所以,一顿饭不妨多咀嚼一会,把时间控制20分钟左右,大脑才能按时收到控制食欲中枢发出的指令,使人产生饱腹感。

喝汤先行

有句民谚“饭前喝汤,胜似药方”,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加了点“润滑剂”,使后来的食物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品刺激胃肠黏膜,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与养分的吸收。

饭前可以喝一些汤,但要记得在减肥时,不要喝太多“浓汤”,应尽量选择清汤。

“热量密度”低的食物要在主餐之前吃!低热量密度的食物,主要是指含淀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类较少的食物。蔬菜,不但热量密度低、高纤维,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不过食用蔬菜应尽量用水焯,不要放太多油。

此时,你的胃已经快要半饱了,可以吃一些高蛋白食物,补充每日的蛋白质需要。建议这些高蛋白的食物多用蒸、炖的方式制作。

最后吃米饭,不但能均衡饮食,还能减少热量摄取。如果能把白米饭换成是糙米饭,对于控制体重更有帮助。

看了吃饭顺序可能有的会感觉好麻烦,其实简单说就是吃饭过程中以清淡蔬菜为先,搭配米饭和蛋白类食物即可,并不是说最后单独吃米饭。

民以食为天,减肥还得让嘴巴收敛!消化系统堪称人体的“第二大脑”,不要让消化不良阻碍了你的减肥大业。正确吃饭,有效消化,这就开始吧!

孩子肥胖或诱发多种疾病

以往,人们对孩子体重没有太多关注,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养得胖乎乎的很有成就感。“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孩子肥胖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近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张晓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张晓萍介绍,肥胖有诱发性早熟的风险,使孩子过早发育,造成骨骼闭合时间提前,身高增长时间缩短。儿童期肥胖若延续到成年,可能会成为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诱因。

医生提醒,体重不是衡量孩子肥胖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根据BMI指数来判断孩子身材是否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以千克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BMI指数如果大于24是超重,大于28属于肥胖。

据介绍,孩子肥胖多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引起的。此外,经常熬夜也可能诱发肥胖。“熬夜后,孩子的新陈代谢失衡,早上不起床吃早餐,中午却摄入过多饭菜和零食,增加了肥胖可能。”张晓萍说。

此外,孩子不健康的饮食偏好也是导致肥胖的一大诱因。此外,有些孩子吃饭速度快,可能导致食物摄入过多或者消化不良,也是肥胖诱因。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消化器官脆弱,需要摄入大量营养,切勿采用节食或吃减肥药的方法控制体重,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康发育。”医生强调。

那么,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健康减肥呢?专家表示,首先,要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定时定量摄入三餐,从而维持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

同时,应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要让孩子按照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摄入三餐。

此外,还需要加强运动。医生建议,在课外时间,孩子可选择一种恰当的运动方式,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进行锻炼。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超重的孩子受体型影响,运动协调性和耐力不足。这些孩子在运动时,应当选择散步、慢跑和爬山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切勿进行激烈运动,以免对心肺功能造成负担。(记者邓钰)

营养师提醒:4种食物是肥胖的“催化剂”,能少吃一口也行

胖,是这个时代人人避之不及的问题。

肥胖就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

在医学上,肥胖也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型肥胖。

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

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

人们常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丽,还毁了健康。

很多人会有疑问到底多少斤算是肥胖呢?

BMI身体质量指数,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

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成年人的BMI数值如果低于18.5即为体重过轻,18.5~24.99为正常,25~28为超重,28~32属于肥胖,而高于32则为重度肥胖。

营养师提醒:4种食物是肥胖的“催化剂”,能少吃一口也行

1、饮料

很多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糖。

数据显示,喝了一瓶250ml的普通甜饮料,我们摄入的糖分可能高达10~20g。

而饮料中的蔗糖分解为大量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不仅会引起血糖飙升,也会引起肥胖。

而研究发现,一罐碳酸饮料的热量相当于跑4000米消耗的热量,等同于一下子吃了10大勺白糖。

2、蛋糕

蛋糕含有很高的热量,比如120克的芝士蛋糕中含有505千卡的能量。

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过剩,从而引起肥胖。

并且蛋糕上的奶油更是一颗“定时炸弹”,一般这些奶油都是自于氢化植物油,其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让人肥胖的“效果”是平均脂肪酸的7倍,是饱和脂肪的3-4倍。

正常的脂肪人体的代谢时间在5-7天,而反式脂肪酸至少在15天。

3、加工的动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本身就会增加脂肪堆积的几率,同时其中含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就是激素,这些食品也被称为是“激素食品”。

激素食品就是在养殖、加工、生产等过程中加入了激素。

过量的食用激素类食品,在体内堆积,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导致激素紊乱,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肥胖。

4、奶茶

奶茶是很多人“爱不释手”的食物,尤其是很多女性。

而奶茶是高糖、高油、高热量,没有营养的食物。

一杯奶盖的热量大约为500大卡左右。

奶茶加的奶精,多由椰子油制成,会导致脂肪堆积,胆固醇升高。

因此,想要减肥第一件事就是要“戒掉奶茶”。

过度肥胖,会引起3大疾病“缠身”,要引起重视!

1、三高问题

体重一旦超标,体内的脂肪堆积,身体的代谢下降,血管像是“生锈”一样,身体会相继出现各种问题。

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

肥胖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胰岛的功能,而胰岛是体内唯一可以降糖的组织器官,过度的肥胖,会出现永久性高血糖。

3、肝脏问题

数据显示,过多肥胖的人,患肝脏疾病的几率提升30%。

肝脏是人体糖,脂肪,蛋白质主要的代谢“工厂”。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细胞内,肝脏会进行清理,而一旦脂肪太多,肝脏不能及时的清理,便造成了肝细胞内脂肪的蓄积。

因此,肝脏会慢慢的损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3、肠道疾病

生活中不难发现,肥胖的人都是“大肚子”。

因为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腹部的肌肉抗拒脂肪的能力非常弱,所以脂肪会很容易堆积在腹部。

肥胖者肠道的蠕动能力,消化能力下降,体内的膳食纤维相对较少,会引起便秘,消化不良等。

长期会破坏肠道内环境,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诱发炎症,肠道癌变等。

生活中,合理的控制体重,做好“四个不”!

1、不熬夜

研究发现,每晚只睡3-4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时间在7-9小时的人体重超重的可能性会增加73%。

而睡眠不足的人每天要平均要多摄入300卡的热量,所以说熬夜相当于加了半顿餐。

此外,长期熬夜身体的生物钟紊乱,代谢脂肪的能力降低,也会引起肥胖。

2、不吃宵夜

在睡前2小时最好不好进食。

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液循环代谢速度降低,肠胃也处于休息状态。

如睡前吃夜宵,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而食物也不能完全的消化,会引起肠胃疾病,脂肪聚集体内,引起肥胖。

最好不要吃夜宵,如加班时刻选择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3、不忧郁

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和协调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身体的代谢排毒能力强,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对于减肥的人,情绪更是重中之重,有良好的情绪,对减肥也会更有自信,体重自然会慢慢的下降。

一个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所以每天保证乐观积极的态度。

4、不久坐

长期久坐的人,基础代谢率会明显下降,身体消化的热量也会减少,容易导致脂肪囤积。

运动是减肥的必经之路。

有氧运动能燃烧脂肪,消耗热量,长期坚持可达到减肥的目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