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盐与肥胖的关系(吃盐跟减肥有关系吗)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铅污染与肥胖密切相关

可引起代谢区域DNA甲基化变化

近日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陆颖理教授领衔的课题“长三角环境污染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干预研究”取得进展。该团队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密切相关,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2篇发表在国际内分泌临床顶尖杂志《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JCEM)》上,关于铅污染与脂代谢紊乱的论文近期发表于《自然》旗下杂志《科学报告》上。

陆颖理表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近几年,她带领团队开展大型流行病学研究,采集了我国华东地区环境污染情况第一手材料,目前样本总量已达10483人。

陆颖理团队针对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南京等地的人群和空气、水、土壤、大米、食盐等调查发现,铅含量的超标与国人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动物模型,发现一定浓度的铅污染引起大鼠代谢区域DNA的甲基化变化。甲基化是一种基因修饰方法,研究人员推测脂肪代谢相关的某些基因因为发生甲基化改变而影响其正常表达,最终导致肥胖的发生。“我们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我国人群血铅浓度虽然低于国家上限,但显著高于美国;同时,在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血铅浓度呈现递增趋势,血铅与肥胖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机制还有待后续研究来揭示。”

同时,陆颖理团队发现,镉等重金属污染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他重金属、有机物等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关系也很密切。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宋琼芳 通讯员程静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这是真的吗?

提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控油和控糖,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控盐对体重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吃盐多同样会导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高油或高糖。这种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盐的摄入量与控制体重那些事儿。

一、吃盐多真的会

导致肥胖吗?

是的。

研究发现,盐的摄入量与BMI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盐的摄入量对预防肥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除了要控制烹调油和添加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摄入量。

二、我们是否真的

吃了太多盐?

是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0克。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几乎达到推荐量的两倍,北方一些地区居民的烹调盐摄入量甚至能达到16-18克/天,更是超过了3倍推荐量。这仅是来自烹调时加入的盐,还不包括人们从其他食物中摄入的盐。

相比于烹调盐的摄入量,我国成年人烹调油摄入量也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每日25-30克的40%以上;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添加糖的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标准,整体来说并不高。

三、吃盐过多

有什么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增加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糖尿病、骨质疏松、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皮肤衰老。研究显示,在食物中添加盐的量越多,全因过早死亡的风险越高,预期寿命越短。

我国居民对“减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减盐”,更多在点饮品时会主动要求少糖或无糖,但在点餐时,很少要求商家少放盐和油。因此,我们呼吁公众应高度重视减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四、如何科学控盐,

减少食盐摄入?

1

做菜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

学会使用控盐工具

使用限盐勺,选择低钠盐、减盐酱油等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肾脏疾病患者应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

巧选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并减少盐的使用量。

4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

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盐的总体摄入量。

“盐是百味之首”,盐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钠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过量摄入才对健康有危害。

2019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将减盐列在首位,也是基于居民疾病负担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从“减盐”开始,学会科学“三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自:全国卫生12320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这是真的吗?

提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控油和控糖,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控盐对体重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吃盐多同样会导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高油或高糖。这种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盐的摄入量与控制体重那些事儿。

一、吃盐多真的会

导致肥胖吗?

是的。

研究发现,盐的摄入量与BMI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盐的摄入量对预防肥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除了要控制烹调油和添加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摄入量。

二、我们是否真的

吃了太多盐?

是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0克。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几乎达到推荐量的两倍,北方一些地区居民的烹调盐摄入量甚至能达到16-18克/天,更是超过了3倍推荐量。这仅是来自烹调时加入的盐,还不包括人们从其他食物中摄入的盐。

相比于烹调盐的摄入量,我国成年人烹调油摄入量也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每日25-30克的40%以上;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添加糖的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标准,整体来说并不高。

三、吃盐过多

有什么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增加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糖尿病、骨质疏松、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皮肤衰老。研究显示,在食物中添加盐的量越多,全因过早死亡的风险越高,预期寿命越短。

我国居民对“减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减盐”,更多在点饮品时会主动要求少糖或无糖,但在点餐时,很少要求商家少放盐和油。因此,我们呼吁公众应高度重视减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四、如何科学控盐,

减少食盐摄入?

1 做菜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 学会使用控盐工具

使用限盐勺,选择低钠盐、减盐酱油等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肾脏疾病患者应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 巧选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并减少盐的使用量。

4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

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盐的总体摄入量。

“盐是百味之首”,盐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钠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过量摄入才对健康有危害。

2019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将减盐列在首位,也是基于居民疾病负担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从“减盐”开始,学会科学“三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 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