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缺铁性肥胖(胖人缺铁)

新华网浙江频道 0
文章目录:

研究显示:胖人更易缺铁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4日电(记者 朱涵)浙江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对全球4万余人的荟萃分析显示,超重及肥胖人群更容易缺铁。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的病态现象,当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量时即可能逐渐演变发生。除了影响形体美外,还会显著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病的发病风险。

该项研究领头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福俤教授介绍,纳入研究的40014人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等22个国家,其中超重及肥胖人群13393人。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超重及肥胖人群中血清铁水平及转铁饱和度均较正常体重人群显著下降,这些指标与铁缺乏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肥胖和超重通常与‘吃的太多’联系在一起,然而‘营养过剩’肥胖超重人群发生铁缺乏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论文第一作者赵璐博士表示,目前关于肥胖为何会引起铁缺乏尚不清楚,但膳食结构不均衡、运动量低引起肌肉退化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对铁缺乏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缺铁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类疾病,将导致缺铁性贫血和情绪、运动、认知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该项研究成果提示,对肥胖人群开展铁营养的早期监测及铁缺乏防治具有必要性。

该项研究于9月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肥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出版的权威学术杂志《肥胖评论》(Obesity Reviews)上。(完)

胖宝宝为什么易患缺铁性贫血 如何判断呢

家长注意了,缺铁性贫血不只是瘦小的孩子容易患的,胖宝宝也会出现缺铁性贫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胖宝宝为什么易患缺铁性贫血:

医学上,缺铁性贫血的全称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顾名思义,其贫血的根源就是营养性铁缺乏。过去,不少小孩由于“吃”不够,“吃”不好,导致缺铁性贫血;但现在,物质条件丰盛有余,孩子想吃什么基本都能得到满足,缺铁性贫血怎么还会找上门呢?刨根问底,除了少数因为先天不足,铁储存量不够外,现在大部分孩子的缺铁性贫血也确实是“吃”出来的。与从前不一样的是,“吃”的恶根源已由原来的“缺吃少喝”,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挑食、偏食和不良生活习惯”。

有的孩子虽然东西吃得不少,长得胖乎乎的,但由于挑食、偏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使饮食中的铁摄入不足,他们一样可能出现铁的“营养缺乏”,继而引发贫血。有的孩子喜欢吃油腻及味道厚重的食品,因而容易出现营养过剩、肥胖,造成胃肠负担过重,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或由于过量喝冷饮、吃零食、暴饮暴食,造成胃肠疾病等,影响了铁的吸收,也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

加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如不少孩子喜欢一睡醒就空腹喝酸奶、冻牛奶,吃巧克力、水果,还有的父母自己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孩子也跟着常常不吃早餐等,都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有的家庭惯于长期食用过于精细的食物,却不知这些食物内含的铁元素往往在精加工过程中被消耗殆尽,根本无法满足人体对铁元素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想要知道自己的宝宝是否患上了缺铁性贫血,就要根据下面的方法来判断了:

缺铁性贫血宝宝大多起病缓慢,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贫血的发展速度;一般缺铁性贫血的宝宝常有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皮肤苍白、指甲变形(反甲)等表现;较大的宝宝还可能跟家长说自己老是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肢体浮肿,心力衰竭等症状。

如发现宝宝有以上贫血的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做贫血检查,不应擅自盲目用补血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宝宝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大量的研究证明,缺铁可影响到婴幼儿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铁缺乏可导致宝宝食欲下降,少数宝宝可出现异食癖;有的出现口腔炎、舌炎,严重者可发生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严重缺铁会损伤神经系统,影响婴幼儿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可持续到儿童期,且是不可逆的损害,铁剂治疗也不能完全恢复损害的认知行为。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百分点,我国发现贫血儿童的运动和智能发展指数较正常儿童低得多,因此对学习以及成年后就业都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缺铁性贫血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儿童感染疾病机会增加。同时,缺铁时肠道有毒重金属吸收增加,如铅、镉等,进一步造成危害。

中年缺铁增加罹患心脏病风险

日前发表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期刊《ESC心力衰竭》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约10%发生在中年的冠心病可以通过预防缺铁加以避免。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不能得出缺铁会导致心脏病的结论。”研究作者、德国汉堡大学心脏和血管中心的Benedikt Schrage说,“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联系,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并证实这一结果奠定了基础。”

此前研究表明,对患有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缺铁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包括住院和死亡。在FAIR-HF试验中,静脉铁剂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和铁缺乏者的症状、功能和生活质量。基于这些结果,FAIR-HF 2试验调查了静脉补充铁剂对心力衰竭者死亡风险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旨在检查在普通人群中是否也观察到缺铁与预后之间的关联。该研究涉及来自3个欧洲人口队列的12164人,平均年龄为59岁,55%为女性。在基线研究访问期间,通过全面临床检查,研究人员评估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发症,如吸烟、肥胖、糖尿病和胆固醇。

参与者被划分为两种情况:绝对缺铁,只包括储存铁(铁蛋白);功能性缺铁,包括储存铁(铁蛋白)和供身体循环使用的铁(转铁蛋白)。Schrage解释说:“绝对缺铁是评估铁状况的传统方法,但它忽略了循环铁。功能性定义更为准确,因为它包括两种测量方法,并采集那些储存量充足但在循环中不足以使身体正常工作的铁。”

之后,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冠心病和中风、心血管疾病致死、全因死亡的随访。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胆固醇、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和炎症影响后,研究人员分析了缺铁与冠心病、中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基线检查时有冠心病或中风病史的参与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在基线检查时,60%的参与者有绝对缺铁,64%有功能性缺铁。在中位随访13.3年期间,有2212人(18.2%)死亡。其中,共有573人(4.7%)死于心血管疾病。1033名(8.5%)和766名(6.3%)参与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和中风。

与无功能性缺铁者相比,功能性缺铁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6%、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2%。与无绝对缺铁者相比,绝对缺铁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0%,但与死亡率无关。铁状况和中风之间没有关联。

研究人员计算了人群归因比例,根据年龄、性别、吸烟、胆固醇、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和炎症等因素对模型进行调整,发现在10年期间,5.4%的死亡、11.7%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10.7%的新发冠心病诊断可归因于功能性缺铁。

“这项研究表明,缺铁在中年人群中非常普遍,近2/3的人患有功能性缺铁症。”Schrage表示,“这些人更容易患心脏病,而且在未来13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

Schrage说,未来应该在年轻人群和非欧洲人群中研究这些关联。“如果这一关系得到证实,下一步将进行一项随机试验,调查在普通人群中治疗缺铁症的效果。”(文乐乐)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