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女婴(儿童肥胖女孩)
印度8个月大女婴体重34斤,每天不停的吃,身体胖成了米其林
照片中的女婴来自印度遮普邦,名叫Chahat Kumar,她才8个月大,体重竟然达到了惊人的34斤,是同龄人体重的2-3倍重,因为身上的肉太多,让她的身体变成了米其林轮胎。
Chahat Kumar每天都要吃掉大量的食物,是其他小孩子食量的4倍,她总是感觉不到饱,一旦不给她食物吃,Chahat Kumar就会大哭大闹。
因为太胖,Chahat Kumar的身体健康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呼吸困难,脂肪过厚,贪睡,行动缓慢等情况。而且她的皮肤非常的硬。
Chahat Kumar的母亲称,Chahat Kumar刚刚出生的时候,体重都非常的正常,直到4个月后,女儿就开始暴饮暴食,体重也开始猛涨,村里的人总是喜欢嘲笑她,她的父母感到十分的无奈。
为了给Chahat Kumar治病,父母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Chahat Kumar的病至今都没有治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宁波“糖妈妈”产下11斤重巨婴!医生感慨:不希望再有超过她的了
6月5日,暂住鄞州的四川籍孕妇张女士在鄞州二院产科剖腹产下一个11斤重的巨大女婴,刷新了该院新生儿体重历史记录。
“这个胖妞是这些年我碰到最重的新生儿了,不希望再有超过她的了。”为张女士主刀剖宫产的鄞州二院产科付玉玲副主任医师术后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
说起这个小胖妞,付玉玲直言新生儿体重过大并不是好事:“出生体重超过8斤的巨大儿,妈妈和宝宝都比正常出生体重的孩子面临更多的疾病风险。”
事实上,33岁的宝妈张女士怀孕前就患有糖尿病,而且一直没有规范管理和治疗。在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并且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之后,她依然没有重视,即便孕17周起医生已根据病情给予胰岛素治疗,张女士还是没有规范复诊和监测血糖。疫情期间,由于买不到胰岛素,她甚至自作主张,药说停就停。
医生说,按照诊治规范,张女士孕期每周至少应复诊一次,而且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她需要及时住院并且根据情况终止妊娠。然而,张女士却格外“淡定”,在产前一个多月时间里,一次都没有去医院产检。6月5日到医院剖宫产时,她怀孕已足足40周加3天,远远超过了她的病情所允许的妊娠时限。
由于妊娠合并巨大儿,羊水过多,术中产妇出现一过性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增多。幸亏鄞州二院产科团队术前已做足准备工作,积极备血以防不时之需,发现情况后又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治疗,产妇和胎儿这才转危为安。张女士最终顺利产下一名11斤重的女婴。
“张女士孕期饮食管理还过得去,体重总共增加了20斤左右。”付玉玲表示,孩子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孕妇血糖没有控制好,使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环境中,胎儿胰岛增生肥大,促进胎儿的蛋白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解,最终导致躯体过度发育。当胎儿习惯了妈妈体内的高血糖环境,出生之后突然脱离这种环境,但胰岛功能依然亢进,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小胖妞出生后,医生予以严密监护心率,同时监测血糖。结果不出所料,孩子发生了巨大儿常见的并发症“新生儿低血糖”,末梢血糖值为1.1mmol/l(低于2.2 mmol/l即可诊断)。好在经过儿科医生全力救治,小胖妞病情逐渐平稳,目前还在鄞州二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观察。
“小胖妞能平安降生,运气还算不错的!”付玉玲副主任医师介绍,妊娠合并糖尿病早期有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流产率高达15%-30%。而且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
鄞州二院产科副主任熊旭光提醒,糖尿病患者最好能在血糖控制正常后再考虑怀孕。一旦怀孕,“糖妈妈”们一定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进程,规范管理好体重和血糖,合理调整饮食,摒弃“一人吃,两人补”的旧观念。孕前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增重建议控制在25斤左右;孕前肥胖的孕妇,孕期增重最好不要超过18斤。同时,经产科医生评估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孕妇瑜伽、孕妇体操、孕妇球操、凯格尔运动等锻炼。如果饮食和运动仍不能控制血糖,一定要及时诊治,积极进行药物干预,为顺利诞下健康宝宝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宁波网通讯员丁洪琼谢美君记者沈莉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