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
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吗,看到这些插图你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各位宝宝们,你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来了!局长虽然不能给各位宝宝送礼,但能带宝宝们回到童年哦!
还记得小时候读了一遍又一遍的课文吗?今天,局长就带你萌复习那些经典课文里有关童年的故事。听说,还能记得下面这些的都是学霸……
1
儿童的天性便是玩乐,鲁迅也不例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收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作者童年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有趣的百草园和沉闷的三味书屋。在二者的对比中,小主人公自然是喜欢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在他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充满了童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科学证明,童年时代尝过的食物的确会影响人的味觉,童年家乡的美食也往往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味道。出生于江苏高邮的汪曾祺就对家乡的特产——咸鸭蛋念念不忘。普普通通的咸鸭蛋在汪曾祺的笔下似乎成为了人间难得的珍馐。无需多言,那一份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牵挂,尽在对咸鸭蛋的称赞之中。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3
《鸟的天堂》是一篇记叙作者与朋友们前往“鸟的天堂”游玩的散文。文风清新流畅,营造了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没有特别的故事,没有特别的寓意,只是简简单单的旅程,也可以如同冒险之途一般。这便是童年的世界吧。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巴金《鸟的天堂》
4
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总是与大人们不同,有时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得妙趣横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为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作者由冬阳里的骆驼队来追忆童年的趣事,使人感受到了纯真的孩童之心,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5
童年既有自由自在的玩耍,也有不负光阴的苦读。明代诗文大家宋濂在幼时便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在这篇赠予同乡青年马君则的文章里,宋濂回忆了自己早年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韶光,潜心治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
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欢乐与奋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孩子们的童年有乐也有苦。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片小说《凡卡》则记叙了一段悲惨的童年故事。主人公凡卡是生活在沙皇时代的小学徒,在他的童年里,只有无尽的苦难与折磨。契诃夫以凡卡的视角,揭露了那个时代的残酷现实。
突然,凡卡对面飞来一辆马车,凡卡没注意,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吁——”马车停了下来。原来是喝得醉醺醺的邮差驾着马车撞到了凡卡,邮差非但不下马车救凡卡,而是轻蔑地对凡卡说:“穷小子,撞死活该!写封信——不贴邮票,不写收信人地址,谁给你寄!”说完,便用手一撕,再一撕,再撕,再撕……手一扬,风一吹,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
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他可能在想,爷爷一定会来接他脱离苦海的……
——契诃夫《凡卡》
7
无独有偶,在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中,也有一个过着凄惨童年的人物——小萝卜头。在“小萝卜头”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最终在监狱度过了短暂的八年人生。他是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1941年,我的爸爸妈妈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弟弟才八个月,也被带了进去,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
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个样,也是发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罗广斌、杨益言《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8
童年时代,长辈们的教诲有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中的父亲就借花生教育子女要做真正有用的人,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散文也间接表露了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落花生》
9
童年时期的伙伴无论能不能伴随我们一直前行,都会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一个叫“闰土”的玩伴让主人公记挂了许多年,即便人到中年,还是能够回忆起那个月光下充满活力的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鲁迅《少年闰土》
局长的这些选段是不是帮你回忆起了学生时代的故事呢?你还记得哪些课文,你的童年发生过哪些趣事,欢迎和局长分享!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综合语情局公众号
本期编辑:张进进、孙嘉靖
跟着“课本”踏春 鲁迅笔下百草园“童趣满园关不住”
中新网绍兴4月7日电(项菁)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迎着春光,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迎来“满园春色”,大人孩童寻着“大先生”的儿时足迹,感受百草园的别样春天。
近日,百草园吸引众人打卡。项菁 摄
1926年,46岁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了童年的妙趣生活。该散文早已写入语文教材,成为中国人的必读文章。如今,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依然风景优美、郁郁葱葱,不少人跟着“课本”踏春。
近日,鲁迅故里一景。项菁 摄
近日走进百草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眼望去比人还高;旁边是比较低矮却十分茂盛的芥菜,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油菜花和芥菜指的就是春天里的‘碧绿的菜畦’。”鲁迅故里讲解员陈佳兰受访时说。
重温课文,鲁迅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近日,百草园里的石井栏。项菁 摄
如今,在1000多平方米的园子里,石井栏、皂荚树、泥墙根等能找到对应的实物。这片百草园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无限乐趣,也给当代青年留下了深刻记忆。
“我看到了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正在读初一的姑娘严可柔受访时兴奋地说。
近距离观看油菜花,小蜜蜂在花朵上采蜜,黑蝴蝶、白蝴蝶绕着花田翩翩起舞,俨然一幅动静结合的生动画卷。来自金华的严可柔虽然是第一次走进百草园,但她对于这里的场景“很熟悉”,“这是上个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全部都背下来了。课文里的每句话,好像都能找到影子,感觉特别奇妙”。
百草园原为周氏家族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近日,百草园里的泥墙根。项菁 摄
眼下,一睹百草园的春日盛况,感受鲁迅的童年时光,已成为热门“玩法”。陈佳兰表示,近期,鲁迅故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春游,包括上海、杭州、嘉兴、金华等绍兴周边地区的学校师生。
不虚此行,是带队到绍兴春游的一位上海初中老师的切身感受。他受访时谈及,“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也承载了我们每个人‘学生时代’的记忆。春天百花齐放,百草园看似是一片菜园,却藏着无限的童趣、童真,是美好的象征。”
近日,大批学生参观百草园。项菁 摄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百草园在不同时节会种植不同的时蔬,包括玉米、茄子、南瓜、毛豆等,并由专人负责打理,为人们了解鲁迅、读懂鲁迅提供一扇生动的窗口。(完)
感受鲁迅笔下的草木馨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样记录了他儿时的百草园,对其中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情。《鲁迅草木谱》是学者薛林荣最新创作的一部关于鲁迅微观研究的随笔集。这部作品透过鲁迅笔下涉及的花草树木来剖析鲁迅丰富的内心世界,力求呈现一个有血肉、有温度、有人情的鲁迅。
全书分上下两卷,40篇文章组成,以鲁迅生平时间线编排内容,叙说不同时期鲁迅与草木有关的文字和文化活动,重点对四季桂、石榴、桑树、大叶杨、水野栀子、青竹、秋葵、杨柳、梧桐、乌桕树、棠棣花……等花草树木进行“素描”,给人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鲁迅小传。每篇文章都运用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展现了鲁迅对植物学的喜爱,勾勒了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鲁迅形象,是研究鲁迅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有价值的史料。书中还配有大量生动的插图,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可观赏可揣摩亦可收藏。
鲁迅的一生和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钟情草木,研究草木,把草木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精神寄托。少年鲁迅便是一位小小园艺家。他从小喜读《花镜》《广群芳谱》等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知晓花草的栽培方法,还学会将花草分类、定名。年轻时候,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学习自然科学,他所写《莳花杂记》两则,记录自己种植的晚香玉和石蕊之外形、香味和实用价值等内容。“晚香玉本名土馝螺斯,出塞外,叶阔似吉祥草,花生穗间,每穗四五球,每球四五朵,色白,至夜尤香,形如喇叭,长寸余,瓣五六七不等,都中最盛。昔圣祖仁皇帝因其名俗,改赐今名。”1909年夏,从日本回国时,鲁迅随身携带了一株水野栀子,栽种在绍兴老家的庭院中,后又赠给了他的表弟郦辛农。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鲁迅经常带学生到西湖边的山上采集花草,制作植物标本,甚至打算编一部《西湖植物志》。
中年的鲁迅定居北京之后,换过好几次住处,几乎每到一处都会特别留意到那里的植物;只要在一个地方住的时间相对较长,就在那里种树栽花。鲁迅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谈及这些新种的花木:“北京暖和起来了;我的院子里种了几株丁香,活了;还有两株榆叶梅,至今还未发芽,不知道他是否活着。”在厦门,鲁迅持续观察着住所门前的黄花。在广州白云楼,他的书桌上放着一盆“水横枝”。晚年的鲁迅居住在上海,在大陆新村门外一块四尺见方的空地上种有夹竹桃、石榴、桃花、紫荆等花木。
鲁迅对花草树木的喜爱为其文艺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和灵感,其作品有不少关于花木的描写。“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对樱花这一经典的描写,将樱花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秋夜》这篇名作中,鲁迅写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小说《怀旧》的开篇是从一棵青桐写起的:“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还有《风波》这篇仅有四千余字的短篇小说里,鲁迅先后有六处写到江南一种独特的树———乌桕树……作者不仅广泛研读了鲁迅作品及研究论集,梳理出鲁迅作品中关于植物的线索,结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而且将视野扩大到他的生平行迹,从细微处寻绎其一生和植物的关联。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弄这些花草树木,不仅“可以学得知识,同时也得到娱乐”,而且“对于身体,也是很有益处的”,一举而三得,何乐而不为呢!在写《鲁迅草木谱》时,作者薛林荣深深感悟到,鲁迅非常敬畏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清醒地认识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鲁迅对花木的喜爱,实际上也是其高雅情怀的体现。